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87008
日本专业建筑师藤原昭夫从设计过的300多个住宅中精选出84个特点鲜明的住宅,通过600多幅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细部图及实景图片,向读者直观呈现何为优美而舒适的住宅。此外,作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住宅的设计进行剖析,揭示出各个住宅设计的要点、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总结出打造美丽住宅的85个法则。建筑师和施工者以匠人之心守住住宅*本质的东西,唯有居住者舒适优雅地居住其中才是好的住宅设计。
住宅设计是一个有梦想并充满挑战的工作。每一次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克服各种用地限制,还要为委托人建造美丽而舒适的住宅。住宅设计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而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正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你的。
本书是一本图解式的住宅设计与规划解剖书,作者对从业多年设计过的300多个住宅中精选出84个案例进行逐一分析,从“建筑与其用地的关系”“舒适的住宅格局”“上下关系为生活创造变化”“打造美丽的住宅外观”“结构和材料提升住宅格调”五方面提炼出85个美丽住宅的设计法则。
书中600余幅平面、立面、剖面图及实景图片展示住宅布局、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及建筑外观等细节,文字解说点明影响住宅设计的要素、解决用地困难和满足委托人需求的方法。84个案例凝结了作者及设计团队多年的实践成果和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此外,作者还坦言设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宝贵的设计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难题,为施工者提供参考,更可以为想要自己建造住宅的人们提供灵感。
第1 章
建筑物与其用地的深层关系
01 怎样高效使用狭长异型用地? 008
02 什么样的布局才能将狭长用地充分利用起来? 010
03 在建筑物密集地建中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012
04 如何有效利用弧形用地? 014
05 锐角形用地怎样灵活处理? 016
06 东南方向的拐角处位置得天独厚,如何物尽其用? 018
07 低于周边建筑物的广阔用地如何实现应用? 020
08 如何在住宅区打造舒适的别墅? 022
09 如何处理南侧的高石墙? 024
10 建筑用地上的挡土墙不稳定时,如何建造住宅? 026
11 在比道路低3 m 的用地上如何建住宅? 028
12 如何在不稳定的挡土墙之下建住宅? 030
13 若挡土墙阻碍建筑用地该如何规划? 032
14 有泛滥风险的河川附近如何规划? 034
15 有雨水通道的用地住宅怎样建? 036
第2 章
让人感到舒适的布局
16 人为什么要建住宅? 040
17 如何让住宅更清爽、轻快又美丽? 042
18 大空间什么地方安装楼梯? 044
19 如何使车库深处的玄关通道更加明亮? 046
20 如何为后半生建造工作居住一体的住宅? 048
21 1 层起居室、餐厅、厨房极易变得单调,如何使它们更加丰富多彩? 050
22 什么样的布局才能让大空间更具特色? 052
23 为什么不选壁炉而选柴火炉? 054
24 如何使2 层起居室、餐厅、厨房做得更舒适? 056
25 起居室设置在1 层还是2 层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058
26 在用地南侧被堵的情况下,如何打造开放的起居室、餐厅、厨房? 060
27 如何打造非日常空间? 062
28 如何在墙边建天花板高1.8m 的起居室? 064
29 如何让餐厅和日式房间并存? 066
30 将来孩子的房间规划在哪里? 068
31 如何将起居室、餐厅、厨房和儿童房布局在一层? 070
32 榻榻米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072
33 如何布局规划才能避免被南侧邻居窥视? 074
34 建地下室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076
35 与子女一同居住的父母的卧室应布局在哪里? 078
36 如何将父母子女两代人的住宅相连? 080
37 父母子女住得近时,如何建立彼此间“若即若离”的感觉? 082
第3 章
上下关系为生活创造变化
38 如何打造一个能传递家人气息的挑空? 086
39 如何避免挑空单调乏味? 088
40 如何处理建筑用地内1.3m 的高度差? 090
41 如何巧妙运用建筑用地内复杂的高度差? 092
42 如何让阳光照射到大平房的每一个角落? 094
43 两代人的房间并排布局,如何突出各自的特征? 096
44 老年夫妇的住宅严禁设置楼梯吗? 098
45 能否在比道路高的用地上,建出无障碍通行空间? 100
46 如何巧妙利用严格的楼间距限制? 102
47 如何才能使人字形屋顶不那么单调? 104
48 如何克服只有北侧开口的用地局限? 106第4 章
打造美丽的住宅外观(外表·开口)
49 如何不依赖材料做出层次感? 110
50 如何同时满足北侧的观景和采光? 112
51 能否打造出既可避开邻居视线,又宽敞通畅的室内空间? 114
52 如何让观景的优势更加突出? 116
53 如何将宽广的庭园田地和室内连接起来? 118
54 如何让33 m2 左右的起居室、餐厅看起来更宽敞? 120
55 如何自然地给位于旧街区的住宅配置天窗? 122
56 如何利用窗户突出空间的特点? 124
57 如何巧妙利用南北狭长的用地? 126
58 如何做出一条虽小但富于变化的通道? 128
59 如何整合4 层钢筋混凝土构造住宅的立面?
130
60 在风格相似的住宅区,如何自然地显示出个性? 132
61 如何打造出两层住宅的特征? 134
62 如何在城市中心的不规则用地上打造立面? 136
63 如何消除大住宅的压迫感? 138
64 如何让两层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 140
65 考虑到将来,如何实现租赁停车场和住宅共存? 142
66 在狭窄用地,留出建蔽率限制的余地进行建造有什么好处? 144
67 如何在确保1 层有阳光照射的同时,在2 层建一个露台? 146
68 如何将中庭做成一个房间? 148
69 如何将分散的庭园与建筑物建立关联? 150
70 有楼间距限制又不挑出屋檐时如何设计? 152
71 怎样让别墅保持新鲜感? 154第5 章
结构和材料提升住宅格调
72 如何不平整土地就在崖地建别墅? 158
73 如何建造,才能在调整温湿度的同时,实现材料的再利用? 160
74 如何使闭塞的起居室呈现开放感? 162
75 如何不建柱子就在车棚上架屋顶? 164
76 如何通过常规建造方法,在没有柱子的前提下架起大屋顶? 166
77 如何使内部天花板与屋檐天花板在同一个平面? 168
78 如何在没有柱子的情况下建大阳台? 170
79 海边的白色小家能否美丽持久? 172
80 木造住宅如何建安全的砖砌外墙? 174
81 没有屋檐,木制外墙将会怎样? 176
82 如何打造一个厚重又沉稳的空间? 178
83 如何控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180
84 使用何种材料,才能在不设隔断的情况下,让人仅看到想看到的事物? 182
结语
85 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 186
刊登建筑物概要 188
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
前述内容将各住宅的特色部分的设计手法作了总结。接下来,将设计时的一些构想进行全面阐述。
一开始看到用地的时候,我丝毫不考虑设计条件等问题,一心只想挖掘这块土地的特征以及潜在可能性。找到一些潜在可能性之后,我就会开始想象,将这些可能性优化提高之后,建造出的建筑物是什么样的,然后凭着直觉(其中不乏矛盾之处),第二天就开始尝试做设计规划。
几天后,我便将这个规划放开(使之趋于成熟),其间忽略开始那个规划,在住宅调查的条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个规划因素,做理想状态的假想规划(或者说虚构)。然后将这个理想规划根据每一个因素,一点点画在一张纸上(草图)。
影响因素有:“日照和用地的法规规范”“道路与隐私、车棚以及通道与各庭园的位置和数量”“预算和家庭成员人数以及所需的每个房间面积”“起居室、餐厅等重要房间的理想位置”“规划主题的特征”“新颖又美观的样态”等。
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每个因素的理想状态与其他的理想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一个个去克服这些矛盾。克服方法有:“怎样做才能消解矛盾,或者说是否可以调整”“这个高度是否可以果断忽略”“是否要寻找没有矛盾因素的新理想规划”“这个问题能否通过技术解决”“将预算考虑进去,并尝试去取得委托人的理解,这样是否能解决”
等。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部分的矛盾越来越小,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因为细小的变更,隐藏的矛盾又开始显露出来,结果导致要做更大的变更。总而言之,“所谓设计,就是在让矛盾保持矛盾状态的同时,后克服矛盾达到目的的一种技能”,矛盾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克服它的过程才是这个工作的趣味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再从“规划的特征(设计概念)”“规整形态的美观”“是否用到了一直限制自己不去用的手法”“是否成功地将初感知到的潜在可能性挖掘了出来”等视角出发,再进行整合,修正细节,实施规划。这次选出的每一个住宅以及解决手法是否确切,我不敢说。因为虽说我是以规划因素的基本点为中心选出的,但是需要反省的地方很多,我认为有几处,对于这些反省,需要指出的问题不止这些,或者,也许其他住宅中使用的手法更加有效。能力有限,我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提示,拙文以及图示也是借用的他山之石,后只能期待可挖掘出其中价值的读者,借用自己的解读能力和想象力,去攻破这块玉了。
听说近想在住宅设计事务所就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告诉年轻人,住宅设计是一个有梦想的职业。住宅设计其实是很有趣的,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与社会政策挂钩,我曾想过,这样的观点是否可以通过现实中的工作传达出去,这也是我汇总整理这本书的动机之一。
建筑,特别是在住宅设计中,我初的想法随着与诸多人的相遇慢慢发生改变,后回归现实中。包括这次列举的建筑,之所以能形成现在这个状态,很多地方都是因为经过了与当时的委托人、土木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工匠以及当时事务所的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我所做的,就只有初的构想和方向性,然后就是各处的查漏补缺,达到终目的。如果说这些建筑在质量和外观上有可赞之处,那么它大部分都归功于与之相关的成员的贡献和努力,这次我将这些住宅提取出来,有必要再次对各位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人士表示感谢。
建事务所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想把自己的名号挂上去,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聚到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这叫“结”,它是很早以前就存在的一个合作集团的通称,我将其借用。包括这次这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设计师初的突发奇想,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在与编辑的交流沟通中,书籍才慢慢得以充实,不断扩展升级。各位编辑为了从一栋一栋的住宅中挖掘出价值和意义,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在此,我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藤原昭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