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69268
内容简介
《建筑设计入门教程》秉承现代建筑设计及教学研究的传统,以空间为主要线索,将其置入具体的场地环境,并以建筑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使用和材料建造为基本要素,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包括空间限定、空间单元、空间联系及空间复合等,分别置入不同类型的城市及自然环境,并与具体使用功能和材料结构结合,使抽象的空间形式语言与具体的建筑问题之间相互促动,以此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范式,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观,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和操作方法。
《建筑设计入门教程》适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
《建筑设计入门教程》适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
目 录
序言
绪言
绪言
课题Ⅰ空间与生活:院宅设计
一 课题背景:从“方盒子”练习到“院宅”设计
二 案例分析
三 基地条件
四 设计任务
五 操作过程
六 教学讨论
七 作业选例
课题Ⅱ空间与结构:青年公寓设计
一 课题背景:结构与空间
二 案例分析
三 基地条件
四 设计任务
五 操作过程
六 教学讨论
七 作业选例
课题Ⅲ空间与场地:游船码头设计
一 课题背景:场地与空间
二 案例分析
三 基地条件
四 设计任务
五 操作过程
六 教学讨论
七 作业选例
课题Ⅳ综合空间:社区中心设计
一 课题背景:复杂城市环境视角下的社区中心设计
二 案例分析
三 基地条件
四 设计任务
五 操作过程
六 教学讨论
七 作业选例
后记
前 言
本书是近年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教程档案的呈现。在明确的教学观念之下,“教什么”和“如何教”历来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教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大抵也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同时,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又构成了一种学习共同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面对初涉建筑设计的学生,要如何通过教学进程把学生领进设计的领域,既要把入门的路子走正,又要为个体特性的发挥和未来的拓展打开大门,这大概是设计教学在经历了以认知和工具主导的一年级设计基础教学之后的阶段性命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起,对现代建筑的认知及其教学传承成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中很重要的背景。二年级的设计教学一直坚持将“空间”作为设计入门的切入点,这一方面是因为空间是联系建造目标需求与建筑本体形态的核心要素,同时空间的认知及其设计又为建筑形态的其他相关要素的引入与发展提供了必要且具包容性的基础平台。本书所展现的教程延续了空间教学的基本线索,即“空间限定一空间单元一空间组织”。在此基础上,场地与环境、行为与体验、材料与建构以不同的维度和类型被组合进教案的设置中,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课程内部架构。近年来,二年级设计教学实践的圭要发展之一在于对上述教学主题和要素的类型覆盖与提炼,及其在设计操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二是对教学背景设置及其文化依托的本土化探讨。同时,本书也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教案设置、教学进程和成果评析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参与教学进程的诸种角色都有所呈现,这些的确也都是设计教程应有的内容构成。
此刻,我们当然应该对该教程的正式出版表示祝贺!感谢为此持续付出智慧和辛劳的朱雷副教授及二年级设计教学的全体在职教师和客座教师,还有亲历该教程并为此做出特别贡献的同学们!本书的出版一来是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学的梳理总结,二来也希望以此答谢各位师长、同行和朋友们对学院教学工作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热忱地期待借此机会促进与兄弟院校及师生的交流与探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对现代建筑的认知及其教学传承成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中很重要的背景。二年级的设计教学一直坚持将“空间”作为设计入门的切入点,这一方面是因为空间是联系建造目标需求与建筑本体形态的核心要素,同时空间的认知及其设计又为建筑形态的其他相关要素的引入与发展提供了必要且具包容性的基础平台。本书所展现的教程延续了空间教学的基本线索,即“空间限定一空间单元一空间组织”。在此基础上,场地与环境、行为与体验、材料与建构以不同的维度和类型被组合进教案的设置中,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课程内部架构。近年来,二年级设计教学实践的圭要发展之一在于对上述教学主题和要素的类型覆盖与提炼,及其在设计操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二是对教学背景设置及其文化依托的本土化探讨。同时,本书也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教案设置、教学进程和成果评析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参与教学进程的诸种角色都有所呈现,这些的确也都是设计教程应有的内容构成。
此刻,我们当然应该对该教程的正式出版表示祝贺!感谢为此持续付出智慧和辛劳的朱雷副教授及二年级设计教学的全体在职教师和客座教师,还有亲历该教程并为此做出特别贡献的同学们!本书的出版一来是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学的梳理总结,二来也希望以此答谢各位师长、同行和朋友们对学院教学工作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热忱地期待借此机会促进与兄弟院校及师生的交流与探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