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49695
一册中国版的吃货地图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上的故乡
系统介绍华夏各地饮食的开山之作
一部让你垂涎三尺、食欲大增的书
民以食为天,“食”在我国向来受重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经过五千年的研究发展,“食”在我国,已经是一种独步全球的艺术。本书全面介绍中国各地饮食菜肴以及饮食习俗,文字生动活泼,读来口舌生津。一卷在手,饱览故乡美食,重温风土人情。
《故乡之食》回故乡发刊纪念
前言
食在广州
食在潮州
食在桂林
食在四川
食在重庆
食在湖北
食在湖南
食在江西
食在江苏
甲、镇江
乙、扬州
丙、武进
丁、苏州
戊、无锡
食在南京
食在上海
食在安徽
食在山东
食在河南
食在河北
食在北平
食在天津
食在山西
食在陕西
食在甘肃
食在东北
食在热河
食在察哈尔
食在绥远
食在新疆
前 言
“民以食为天”,“食”在我国,向来是极受重视的;加以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经过五千年的研究发展,“食”在我国,无疑已经是一种独步全球的艺术。
曾有人根据我国各地人民的食物种类,把全国分成四大“食区”:
黄河流域是“牛羊之区”:因为北方一带草原之上,牛羊成群,人民吃的奶酪、酸奶子、涮羊肉、烤羊肉、手抓羊肉,成为食的特色。
长江中下游是“鱼虾之区”,由于河渠纵横,湖海俱全,各种水族都变成了佳肴,红烧划水,清蒸甲鱼,活蹦乱跳的炝虾,成为食的表征。
珠江流域是“龙蛇之区”:这大概是因为两广一带的同胞,对于恶形恶状的爬虫类特有兴趣所致。有一道菜是把嫩鸡和毒蛇——据说愈毒的味愈鲜——炖为一锅,美其名曰“龙凤呈祥”,尽管听着顺耳,但外地人仍多不敢领教。
西南一带称为“草木之区”:四川、贵州一带的银耳、木耳、松茸、香菌,都是寄生在树干上的菌类,而冬虫夏草之类的,也是草木之属。
这种区分“食性”地域的办法,虽然不尽完善,但却标明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这一属性。
在这一前提之下,配合了历史上几度的民族大迁徙,食的艺术广泛交流——例如昆明著名的几家“洒其马”、“鸡蛋糕”老号,溯其源流都是正宗的南京点心师傅落籍滇池而开设的——食的艺术,又有了新发明,拓展了新境界。
例如,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我曾经应孙运璇先生之邀,在一家华侨饭馆,品尝到一道国内尚未发现的绝妙隽品——热炒海蜇。
在国内,海蜇皮多半是凉拌的,用热水一烫就缩了,很难想到这种菜居然还能热炒。
可是在国外,欧美和非洲人士,对于凉拌的海蜇皮缺乏了解,任凭餐馆老板怎样说明,都无法了解海蜇是什么玩意儿。入口的时候,心怀戒惧,这又如何能开怀大嚼?
因而,老板灵机一动,用肉丝清炒海蜇皮,鲜脆兼备,并且又是熟食,这才使得非洲朋友们趋之若鹜。
这,就是我国食的艺术,因时因地而开拓出来的新境界。
又如早年的“杂碎”之在美国,几根豆芽,几片肉,加上台湾出的罐头草菇,炒不炒、烩不烩地弄上一盘面条,竟然成了“中国菜”的代表作。美国朋友一谈到“杂碎”,无不高翘大姆指:“我为‘杂碎’而疯狂!”其实,我们国内的“杂碎”,如何能算作高级菜,又曾几何时变成过这副样子。近年来,“杂碎”已经从美国中餐馆的菜单上隐退了。
这也是我国食的艺术所具有高度弹性、可塑性的一大明证。
介绍故乡各地的“食”而不凭“口舌”,只用“耳目”搜集资料,写出来如果不是味道,尚请读者多多指教。
六十年代有一电视节目《锦绣河山》,至七十年代还深受欢迎,被誉为有深度的文化性节目,主持人叫刘震慰,他旁征博引,将大陆的河山叙述得十分生动。这节目受人喜爱,固也因“想家”之人颇众也,其实那时离大陆丢失并没太过久远,却思乡之情一迳如此浓烈也。
这位刘震慰,有颇高的采访功力,能对当时渡台的许多各省耆宿作深度的访谈,尤以“吃”的访谈尤为深刻,后期出了那本极有史料价值的《故乡之食》。
——舒国治《台北游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