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2104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运动,通过对呼吸、冥想及体位法的训练与配合,使三者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调节血脂、促进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正常化,纠正精神的不安和感情的紊乱,促使心神平静,从而有效缓解与消除现代人因生活节奏过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与疲倦,保证心态平和健康。
每一个修习者都可以在修习瑜伽的同时提升自我防御的能力,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从而真正实现瑜伽非暴力的理念。
本书由关于瑜伽、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清瑜伽防御术心法讲解、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及清瑜伽防御术在家练习计划五个章节组成。由极具天赋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瑜伽老师田艳清发掘、主创;由出身武术名门、太极世家的杨霏老师发掘、辅创。其独特之处在于,依托于瑜伽典籍,发掘出瑜伽本具却一直因被人忽略而隐没的防御功效,为现代人量身打造同时具备健身与防卫双重功用的瑜伽体位练习术。
目 录
第一章 关于瑜伽 ………………………………… 001
第一节 关于传统瑜伽 ………………………………… 003
第二节 关于清瑜伽防御术 …………………………… 025
第二章 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 …… 037
第一节 练习前注意事项 ……………………………… 039
第二节 预备式 ………………………………………… 040
第三节 体位法(清瑜伽十三式)…………………… 043
第四节 瑜伽放松休息术 ……………………………… 066
第五节 瑜伽的静坐与冥想 …………………………… 071
第三章 清瑜伽防御术心法讲解 ………………… 079
第一节 清瑜伽防御术基本方位概念及基本姿势 …… 081
第二节 清瑜伽防御术练习之心法 …………………… 089
第四章 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 ……………… 111
第一节 清瑜伽防御术的防御原理 …………………… 113
第二节 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五十三组动作)… 122
第五章 清瑜伽防御术在家练习计划 …………… 227
参考文献 …………………………………………… 237
后记 ………………………………………………… 239
瑜伽寄语 …………………………………………… 246
清瑜伽防御术寄语 ………………………………… 247
致谢 ………………………………………………… 249
自序一
1
自 1985 年,《慧兰瑜伽》初登 CCTV 5体育频道之时起,“瑜伽”一词便在中国传播开来。30 多年过去了,瑜伽这项运动早已深入人心。如今的瑜伽不但成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法、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压途径,甚至被定义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瑜伽,似乎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瑜伽馆;书店中,品类繁多的瑜伽书籍、音像制品;生活圈子中,众多练习瑜伽的亲朋好友……这都表示着瑜伽这项古老的智慧运动在当今时代依然活力充沛,并在继续创造着不输于往日的新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为了迎合新的时尚潮流,另一方面为了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瑜伽的派别与种类也在日益扩大,如传统的哈他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奉爱瑜伽、业瑜伽;经近现代的发展而得以凸显出来的阿斯汤伽瑜伽、艾扬格瑜伽;历史很短的流瑜伽、阴瑜伽、热瑜伽、高空瑜伽、水中瑜伽等等。除去瑜伽本身的派系分化,瑜伽与其他各领域间也都表现出了合流与互融之势。如瑜伽与茶道、瑜伽与易经、瑜伽与武术(套路)、瑜伽与体育,甚至于瑜伽与音乐、美容、塑形、养生等等,不胜枚举。
就是在这么一个成熟的时刻,清瑜伽防御术诞生了。清瑜伽防御术是百分之百纯粹的瑜伽,是对瑜伽本身之功能的拓展与应用,使瑜伽体位法在之前所有有益功效的基础上,拓展出防御技击的功效。
2
清瑜伽防御术所追求的目标并非是技击搏斗、杀伤甚至致死对手的技术方法,而是通过瑜伽修习后所达到的一种自然的、身体协调、劲力顺畅、心态平和、肌肉若一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之下,通过体位法的变化运用,从而达到在暴力事件突发时,我们可以具备自我保护以及保护弱小的能力,给自己创造一个在暴力面前得以反击及逃生的机会。所以,清瑜伽防御术的目标,即瑜伽之目标——非暴力。
真正的非暴力,是一种超越暴力与不暴力二元对立的绝对;是一种完全去除了本我自私,完全弃绝了功利是非,完全不计成本、结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当仁不让的大勇气;是对天地之道、日月规则的纯善性的完全执行。其过程超越了世间道德、人伦情怀、是非利益以及世间所有一切难以超越却又必须超越的事与情。
正如《博伽梵歌》在其开篇中所描述的那样,阿诸那面对发起非正义战争的血脉亲人,只考虑到世间的权势利益与人伦情怀,从而不愿与亲人们为了争夺象征着权势利益的王位而战斗,几乎失去了一个刹帝利的职责与尊严,所以奎师那评价其为:“有智慧的人却说出了愚人的话来。”后在奎师那那超然智慧的教导下,阿诸那终于完全弃绝了自我的概念,清除了自私的心欲,只出于一种无缘的慈悲与利生的信念,充分发挥出了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与高超武技,坚持完成了这场己方正义彼方非正义的艰苦战争。
3
清瑜伽防御术的宗旨与理念完全传承于瑜伽圣典《博伽梵歌》中奎师那对阿诸那的教导,即:“非暴力的无私奉爱精神!”清瑜伽防御术亦是这么一种精神!
本书献给众多的瑜伽爱好者及修习者,希望通过对清瑜伽防御术的练习,可以在达到防身护生的同时,还能够给那些已经练习了多年瑜伽却依然对瑜伽保有万分热情者,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瑜伽功夫的新途径;给那些已经练习了多年瑜伽却已然对瑜伽失去初时热情者,提供一个相对新鲜有趣的瑜伽新领域;给那些初习瑜伽者,提供一个把瑜伽坚持下去的好理由;给那些刚刚萌生学习之心的瑜伽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瑜伽的坚定信念的好由头。
希望读者从本书中体味到更多的新鲜感与惊喜,并在不失传统瑜伽精髓的前提下,能够给这项古老的智慧运动增添些许的新活力,发掘出其本具的却还未被发觉的新功效。
杨 霏
2017年08月08日 北京 自序二 我是 2003 年在健身房开始接触瑜伽的。刚开始,我只是把其作为运动过后的伸展练习来运用的。但是,我觉得瑜伽不只是这些,于是便开始疯狂地搜寻瑜伽的真谛。
那个时候的资源远没有现在的多,无论从网上还是书店里,能搜寻到的瑜伽的书籍和光盘是寥寥无几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那时候我有幸认识我的启蒙老师王媛,后在她的引荐下认识巴克提瑜伽传承人彼得老师(从学于A.C. 巴克悌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之弟子柏忠言先生),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向我打开了瑜伽的新大门。原来瑜伽不只是体位法,还有非常多的浩瀚的理论传承。从此,我爱上了瑜伽,并将其作为职业,边学习探索,边教导。
从2004—2017年,我专注于在北京各个瑜伽馆及健身房教授瑜伽课程,期间也没有间断瑜伽的学习,《瑜伽经》《博伽梵歌》及《罗摩衍那》等瑜伽经典,为我提供了很多的精神食粮。
在教学上,除了巴克悌瑜伽的上课方式,我更完成了阿斯汤伽瑜伽、艾扬格瑜伽、流瑜伽的进修,其在教学模式上让我的课程更加完善。 经过十几年学、教、思、讲的过程,我对瑜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与定义,并切身体悟了瑜伽之术(体位法、呼吸法、契合法、收束法等),感悟了瑜伽之慧(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辨、生命科学等)。
2007年,我又有幸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太极拳文化。就像乍一接触到巴克悌瑜伽时所产生的震惊一样,当我初次领略到真正而纯粹的太极拳时,其震撼之感甚至尤过当年。我不禁暗自惊赞于太极拳与瑜伽这两项具有古老文明底蕴及丰厚文化内涵的智慧运动,所展现出来的人类的无穷智慧与无限能力。
从2008年至2017年初,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接触了太极拳,但我却从未放下瑜伽这项主业,也没有真正地、深入地学习、练习过太极拳。如果说瑜伽是每日主餐的话,那么太极拳顶多就只算是零食小点了,这期间瑜伽与太极虽是交叉出现于我的生活中,但在我的内心,此两者却从未产生过任何交集与碰撞。 直到2017年,在一次对经典的研习中,其中的一句话,竟激发出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想:作为人与动物同具的四项基本需求,在传统瑜伽中对于前三项都已有了翔实的要求及训练方法。但对于防御方面,传统瑜伽却略显空缺。同样都是古老的智慧运动,既然太极拳可以在修身练体的基础上防身技击,那么,瑜伽体位法可以用于防身技击吗? 念头起处,当即试验,让我着实没有想到的是,瑜伽体位法似乎就是为了技击而生的,对于一切的递手与进招,只是将传统体位法稍加变化与组合,便可发挥出日常在瑜伽训练中所获得的身体特长,充分显露出瑜伽功夫的成果,协调、平顺、舒展、顺畅地完成整个技击过程,使敌处于不可抗拒的态势之下,溃败于一瞬之间。
从起初最常见的遇袭形式(如搂抱、抓发、禁锢等),到中期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等攻击模式,再到最后的散手对抗,我们都在传统体位法中找到了适合的体式与之相抗。其中最关键亦是最基础的体式综合为十三个,即摩天式、直角式、双角式、战斗式、树式、三角式、单腿站立伸展式、侧角式、舞王式、鸟王式、半月式、幻椅式、竖笛式。
而后我们又经过了反复的研习和运用,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最终成型。 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开创了瑜伽体位防御功用的先河,打破了瑜伽只是一项健康运动,其功用只能负责修身养性,这个深植于人们脑海中的固有的成见思维,使得瑜伽成为与太极拳一样,既可强身亦可防身,具有更加切身及实际功用的多功效运动。而这功用,又是瑜伽体位法本来具足的。
至此,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传统的、经典的十三个瑜伽体位法,则是清瑜伽体位防御术之基础,之后的清瑜伽会发掘与拓展出更多的瑜伽体式的防御功用。感谢大家的认可与支持。
清瑜伽防御术创始人 田艳清
2017年08月10日 北京
第一章
关于瑜伽
第一节 关于传统瑜伽
一、瑜伽的历史起源
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
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原居中亚细亚一带的雅利安人分成两支进行迁徙,其中一支向西北进入了欧洲,另一支则向东南,而后再分成两支,一支进入伊朗,一支进入印度。进入印度的支系通过长期的征战,最终战胜了当地的原著民族——达罗毗荼,在南亚次大陆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随着国家的成立,战胜方自然而然地成为统治者,而被战胜的一方则沦为奴隶,形成了具有阶级化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古代印度社会进而演变成为四个社会等级的社会,即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军事及统治贵族)、吠舍(自由民、劳动者)与首陀罗(奴隶)。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中的贵族统治阶级制定出了许多的“法”(达磨),同时通过宗教神话与宗教生活体制,使这些“法”被充分地赋予了神圣化的权威性。“法”强化了“四种姓”制度的细节,对四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及宗教地位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婆罗门教即是在此种情境之下得以产生的。 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婆罗门祭司贵族们通过对早期吠陀时代的神话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改编,使得婆罗门教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国教,婆罗门祭司贵族们亦因此而取得了统治特权,并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至上”这三大婆罗门教纲领,以确保婆罗们种姓特权的神圣性,并完成了从早期吠陀阶段向后期吠陀阶段的时代转变。
婆罗门教作为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当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在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大统治贵族利益的同时,却将广大的首陀罗和其他“贱民”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失望与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除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婆罗门至上主义,亦引发了所谓的第二等贵族——刹帝利的不满。故而至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在印度兴起了各种非婆罗门教的宗教和宗教哲学思潮,它们主要兴起和传播于恒河流域,其代表人物则大多出身于刹帝利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佛教、耆那教及生活派。 随着佛教的兴起及不断壮大,婆罗门教固有的绝对地位不禁受到了冲击与动摇,但在不同王权的分别支持下,两者的对抗始终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情势。在这样的长期对抗中,婆罗门教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从自身的吠陀思想出发,发展出更具哲学思辨的奥义书思想体系,即吠檀多哲学(吠檀多就是一部分婆罗门学者所发挥并提出的,对于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的见解)。另一方面则在公元4世纪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化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在吸取及融合了其他宗教教义与大众信仰文化之后,婆罗门教更是运用了最通俗的宣传形式来宣扬新教义,编集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具有大量的神话内容的《古史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便是《摩诃婆罗多》中的哲学诗篇《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以俱卢之战为契机,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由奎师那亲自向阿诸那宣讲解说,主张每个人都要严守自己的阶层地位,发扬无私奉爱的理念,无所欲求、不执结果、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阶层的社会职责,并最终通过对至上神的虔诚信仰和热爱而得到解脱。这些思想,为古典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瑜伽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了瑜伽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二、瑜伽思想的确立
古典婆罗门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后期形成了六大基本系统,这六大系统分别为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及瑜伽派。这六大系统均属于正统的吠陀派分支,完全继承了吠陀经典思想与婆罗门教义,只是在吠陀最终极的奥义阐述上有所分歧。而不是像佛教或耆那教那样完全否定吠陀思想,否定婆罗门至上及四种姓原则。
作为六大体系之一的瑜伽,起源于吠陀经典,发展于数论派理论,属于一元论多神体系理论,可谓是印度文化最古老的记录。
大约于公元前 1 世纪,伟大的印度圣者帕坦伽利,在其著作《瑜伽经》中,首次将瑜伽这个词概念化,将瑜伽之修习过程理论化、系统化,使瑜伽成为独立于其他思想的特定之“见”(darsana,即见解、思想)。 《瑜伽经》的全文虽然只有几千言,但从瑜伽的目的、修习、力量和解脱四方面,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瑜伽的哲学概念、修习方法、修学次第与实践功效。同时提出了持戒、精进、体位、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的八支瑜伽法。为瑜伽的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为瑜伽本宗之后的演化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基础(如图 1-1)。 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从其成文的那一天起,便是瑜伽体系中绝对的权威经典,虽然此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可称经典的著作,但《瑜伽经》的绝对地位从未改变。 三、瑜伽的定义
“收摄、制诸根,以此离放逸,
人谓之瑜伽”
——《羯陀奥义书》
瑜伽,即“yoga”,同英文“yoke”同属一个词源,意为轭、套、套住、联接等。“yoke”原意是指将两头牛连在一起,起源于一种古代的农耕方法。
瑜伽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都在其本义上使用。而随着吠陀思想的发展,当瑜伽一词在中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其所表达的意思已有了充分的引申与发挥。同时也具有了“接受训练”的意思。
此时瑜伽一词的意义,则被引申为一种制伏诸根的训练方法,即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将身体、心灵与呼吸这三者完美地整合调顺,从而达到自我之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自身的完美整合只是狭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在以此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而才能够达到广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即人与天的融合统一(联接)。
简单地说,瑜伽就是通过如法的训练,达到自我完满,进而完成完满自我与无私大我的联接,开启本具之智慧,回归寂静之自性的方法、过程与结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