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92012
编辑推荐
本书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的博士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篇历史学博士论文。作者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新领域,有很高学术价值。
本次出版的为纪念版,采用布面精装,手感极佳,书名字体由汉曹全碑辑出,铜金烫印,彰现了粗犷古朴的大汉时代。
本次出版的为纪念版,采用布面精装,手感极佳,书名字体由汉曹全碑辑出,铜金烫印,彰现了粗犷古朴的大汉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的博士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历史学博士论文。作者在系统梳理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人口迁移。书后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
本书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目前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
本书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目前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
目 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第三节 本书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三辅地区/原长沙国地区/原吴国地区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真定国/泗水国/齐郡和临淄县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山阳郡/营平侯国/扶阳侯国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第一节 人口政策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第四节 净繁殖率
第五节 家庭规模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1.自然灾害/2.战争与徭役/3.严刑杀戮/4.赋税制
度的改变/5.结论
第三节 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第四节 几种误解的剖析
本篇结论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
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1.北方、西北边区的计算范围/2.行政区划变动的处
理/3.几项说明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经济条件
第三节 政治条件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第五节 社会条件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第三篇人口迁移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越人内徙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
1.有关史料分析/2.会稽不具备接纳大量移民的条件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西南地区
第二节 南部地区
第三节 东北地区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
结束语
后记
附表
1.部分侯国的户口增长
2.人口密度最高郡国
3.各州每户平均人口
4.各州人口密度
5.武帝期间人口增减年份统计
6.部分侯国户口增长率比较
7.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人口密度
8.人口密度最低郡国
9.元康四年有后裔注籍关中的功臣侯
10.元康四年后裔不在关中注籍的功臣侯
11.徙关中实例表
12.自关中迁出实例袁
13.西汉徙陵县人口及其后裔统计表
14.关中内部迁徙实例表
15.匈奴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6.东越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7.南越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8.朝鲜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9.徙房陵、上庸诸侯王例表
附图
1.汉初“长安六百里内”范围图
2.汉初长沙国图
3.汉初吴国图
4.秦王朝与西汉王朝疆域比较图
5.西汉人口增长示意图
6.西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人口分布图
7.西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人口密度图
8.赵国地形与县治分布图
9.西汉盐铁工官及主要交通线分布图
10.西汉陵县图
11.人口迁入关中示意图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第三节 本书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三辅地区/原长沙国地区/原吴国地区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真定国/泗水国/齐郡和临淄县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山阳郡/营平侯国/扶阳侯国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第一节 人口政策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第四节 净繁殖率
第五节 家庭规模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1.自然灾害/2.战争与徭役/3.严刑杀戮/4.赋税制
度的改变/5.结论
第三节 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第四节 几种误解的剖析
本篇结论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
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1.北方、西北边区的计算范围/2.行政区划变动的处
理/3.几项说明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经济条件
第三节 政治条件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第五节 社会条件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第三篇人口迁移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越人内徙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
1.有关史料分析/2.会稽不具备接纳大量移民的条件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西南地区
第二节 南部地区
第三节 东北地区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
结束语
后记
附表
1.部分侯国的户口增长
2.人口密度最高郡国
3.各州每户平均人口
4.各州人口密度
5.武帝期间人口增减年份统计
6.部分侯国户口增长率比较
7.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人口密度
8.人口密度最低郡国
9.元康四年有后裔注籍关中的功臣侯
10.元康四年后裔不在关中注籍的功臣侯
11.徙关中实例表
12.自关中迁出实例袁
13.西汉徙陵县人口及其后裔统计表
14.关中内部迁徙实例表
15.匈奴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6.东越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7.南越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8.朝鲜降人封侯内徙例表
19.徙房陵、上庸诸侯王例表
附图
1.汉初“长安六百里内”范围图
2.汉初长沙国图
3.汉初吴国图
4.秦王朝与西汉王朝疆域比较图
5.西汉人口增长示意图
6.西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人口分布图
7.西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人口密度图
8.赵国地形与县治分布图
9.西汉盐铁工官及主要交通线分布图
10.西汉陵县图
11.人口迁入关中示意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