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295081
1.首位将日本近代建筑推向世界建筑舞台,藤森照信从“何谓建筑”这一本质性问题入手,与15位日本建筑大师展开问答交锋,其中不乏犀利问题,答辩之精彩,你**不容错过!
2.本书的下半部分以信件的形式构成,介绍了日本历史上著名建筑家的思想和作品,让读者走进大师的思维世界,真正的感受建筑大师在设计之初的所思所想。
3. 本书不仅是认识建筑的不二之选,对于学习建筑的读者而言,更是技法思考、极具启发性的**读本。
4.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装书,封面设计简洁高雅,内页选择了轻质纸,让你拿在手上翻阅的时候不会觉得沉重,非常有质感。
在《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中,藤森照信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经验和理念,并通过与安藤忠雄、伊东丰雄、隈研吾、原广司等15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之间的建筑问答,逐渐展开“何谓建筑”的思考。15位提问者皆为一时之选,问与答针锋相对,部分提问者甚至反被藤森质问,你来我往之间触及大师们建筑创作的原点。另外,《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一书中特别收录藤森建筑杰作、茶室“高过庵”从构思到完成4年间的完整草图。借由本书读者可以一窥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本书不仅是认识建筑的不二之选,对于学习建筑的读者而言,更是技法思考、极具启发性的*读本。
前言
第1部分
何谓建筑
20世纪的帕特农神庙
背离20世纪建筑主流的勒·柯布西耶之谜
两所未完成的教堂中所隐藏的高迪的信息
百水先生的魅力
野口勇意欲何为
野口勇与丹下健三
日本的现代主义住宅
丹下自宅之谜
白井晟一的非专业性与绳纹时代的气息
魅惑的原始住居
21世纪的建筑
第2部分 有助于理解建筑的15封交流信
现代建筑史的“内”与“外” 安藤忠雄
写给藤森照信的私人信(不需要回答) 石山修武
写在现代主义建筑矛盾之前的建议 伊东丰雄
西洋建筑与现代主义带来的破坏 井上章一
日本设计的趋向 森川嘉一郎
保存还是改建? 隈研吾
超越“技师剧场”的创作秘诀 重村力
建筑领域的划分 内藤广
建筑界的头衔与宇宙遗产 中谷礼仁
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与建筑家存在的意义 难波和彦
原始时代与20世纪的建筑及其成就 西泽立卫·林昌二
建筑史家(解释过去的历史)与建筑家(展现现状的创造) 原广司
针对现代绳纹住宅提出的藤森五原则 藤本壮介
留传的是语言还是建筑 布野修司
后记——通往历史之路
虽然我长期置身于“何谓建筑”这类问题的思考之中,但我与此类抽象性的思考确实不合拍。如今细细回顾,正是建筑界前辈们的抽象性思考,伴着我一路走来。
我初次认识到建筑的背后也存在思想,是在学生时代,说来不免惭愧,那时我在黑川纪章的演讲中听到了新陈代谢理论。那时的我正处于低落时期,整日埋头苦读。我过去认为建筑行业是不存在思想的,所以在进入建筑学院学年的春天,我被闻获的新陈代谢理论触动了。
接下来的时期,我搜集了建筑类书籍和杂志,并在杂志上阅读到了矶崎新的《编年体笔记》。
得知他的思想与黑川纪章完全不同,使我倍感兴奋。虽然觉得同样是关于建筑的思想,其中差别应该不会很大,但是如果说黑川的建筑思想是分析社会形势,那么矶崎的思想就具有洞悉了建筑者个人内心的文学性质。于是,我在年级举办的建筑展会上,发表了名为《矶崎新的发生图》的文章。容我说句题外话,记得那时候同届的小田和正也展出了他擅长的风景写生画。
如今想来,我初论述的关于建筑的“哲学”,都是从矶崎新的“死亡”、“废墟”问题中产生的。
我从埋头苦读中认识到,在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学中,“死亡”、“废墟”和“不知根底,存在论就无法立足”是不可或缺的议题,但是,通过矶崎新我开始思考“这些议题在建筑中是否可行?”结论是否定的。
20世纪的建筑,无法反映出20世纪人们的不安、悲伤、暗淡的内心真情。不论是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的建筑,还是中世纪的山中寺院和千利休的茶室,都无法反映当代人们内心的欲望。
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略感悲伤。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何谓建筑”。
虽然开始了这样的思索,但我确信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那时我整日都在下决心——此生将致力于建筑历史研究,一边却在所谓的建筑家的道路上前进着。如果就那样继续下去,即使对建筑拥有一些理所当然的肤浅认识,我也无疑会成为没有其他深刻认识的、表情困惑的建筑史学家。
我重新开始对建筑进行抽象性思考是在1986年“路上观察学会”初期。当时,长谷川尧和阵内秀信开始倡导街道和河岸边的空间的重要性。与此相反,那时候相对于“空间派”,我们将自己称为“实物派”。
建筑的本质是实物还是空间?实物是“存在”的,空间是“抽象”的。这样说不免有些唐突,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建筑本质是“存在”。包豪斯(Bauhaus)的建筑本质是“抽象”。更加唐突地说,矶崎新是存在,妹岛和世是抽象。伊东丰雄是从抽象走向存在。继路上观察之后,现代日本建筑界分为两派,追求存在的“红派”和追求抽象的“白派”,此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分法开始流传并被记载下来。
红派的矶崎、白派的槙文彦都对这种二分法颇感兴趣,再加上我对“何谓建筑”的思考,这种分法开始在建筑界广泛应用。
但是,我仍然对建筑的抽象性思考无所适从。相比较之下,我觉得无论是建筑史,还是路上观察,以及中年时开始的设计生涯都一直充满了乐趣。
这个过程当中,在两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何谓建筑”的想法开始在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某个场合,我遇见了吉武泰水先生,并从他那里听到了关于“梦与建筑”的话题。另一次提及是在2004年,我见到卡尔纳克巨石群(Carnac
Standing Stone)的时候。
关于吉武先生的“梦与建筑”的卓见,都总结在《梦的地方、梦的建筑—原始记忆的实地考察》(吉武泰水著,工作室,1997年)中。
正是在吉武理论的引导下,我的建筑论诞生了一个主要思想。
另一个主要思想,如同巨石群(Standing Stone)的字面意思,也就是在思考万物存在的意义的过程中诞生的。
由于在抽象性思考方面产生了一些成果,以此为契机,我为《X-Knowledge
HOME》撰写了诸多文章,并由编辑部汇编成册。
部分对页的图稿,是在“高过庵”(2004年)的设计过程中所绘,在草图中思考、在思考中创作,如此反复,结果从萌生想法到完成花费了4年时间。我正是从这种充满孩子气息的图稿中,开始了建筑创作。
回顾过去,我那独特变化的建筑风格,正是产生于成人式的思考与孩子气息的图稿这种不调和搭配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