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051457
赶走焦虑,是整理糟糕又疲惫的人生的第一步!
放轻松!那些令我们日夜焦虑的事大多都没有发生,焦虑本身才是*的敌人
你有没有患上类似的“焦虑症”:日常生活中没带手机就觉得心慌;工作压力很大而效率低下;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一旦闲下来就觉得心神不宁……
知名心理咨询师详解社交焦虑、职场焦虑、信息焦虑、欲望焦虑、社会焦虑等当代年轻人的“十大焦虑”
加入“全民战胜焦虑”行动,让不安、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一扫而光,带你重回快乐、自信和高效!
都市每10个人中,就有4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焦虑的种类繁多,就像是一场传播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的流行性感冒,还会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恶化而不断蔓延,给我们平添了许多困扰和不必要的担心。如果发现及时可以将其遏制在开始萌芽的阶段,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就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变成不治之症,而且恶化迅速,根治缓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焦虑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思想、感情、感觉和行为组成的。更好地理解你的焦虑和担忧的关键,就需要分别检查所有这些焦虑的组成部分。一旦你知道了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如何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努力减少它们。
焦虑症像是我们心中的一道枷锁,打开后你就能重见光明。请像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爱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 为什么你总是焦虑不安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被焦虑困扰
“互联网 ”时代,焦虑成为一种流行病
有钱人焦虑,没钱人也焦虑
必须混出个“人样”来——在焦虑中挣扎的现代人
“母焦虑,子继承”,父母要注意
焦虑自评量表——测一测你焦虑了没有
第二章 心理治疗师的焦虑诠释
叶克斯·道森定律——过度焦虑阻碍能力的发挥
弗洛伊德的焦虑进化论
克尔凯戈尔:存在即是焦虑
奥托·兰克:焦虑与个体化,焦虑与分离
罗洛·梅:焦虑的根源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第三章 社交焦虑——克服社交恐慌
害怕被拒绝——搭讪焦虑
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亲密焦虑症
异性面前手足无措——异性交往焦虑
为什么我看见领导就害怕——上司恐惧症
好怕同学聚会——聚会焦虑
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开会焦虑症
越宅越胆小,越怕见人——线下社交困境
第四章 职场焦虑——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
总担心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时代——技能焦虑
无止境追求卓越,自我加压导致的焦虑
不允许自己在任何细节上有差池
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得不好——目标颤抖
总是想着离开公司——跳槽焦虑
总是怀疑自己做不好工作—— 能力焦虑症
为什么晋升的不是我——升职焦虑症
第五章 信息焦虑——走出网络,发现现实中的乐趣
你有信息焦虑症吗
Wi-Fi里的焦虑人生
手机焦虑症,别让技术冷漠了情感
知识越丰富,人越容易焦虑
第六章 生存焦虑——告别“压力山大”
金钱焦虑:什么时候能不再为钱发愁
时间焦虑:每天都觉得时间很紧张
就业焦虑:找不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30不立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养孩子成本太高,伤不起——孩奴焦虑
心里头老放不下房贷——房奴焦虑
“孔雀心理”在作祟——攀比焦虑
第七章 欲望焦虑——选择越多并不越幸福
股市又热了——炒股焦虑
机会太多,不知该选哪个——选择焦虑
从疯抢黄金到爆炒比特币——理财焦虑
工作还是考研——毕业焦虑
要不要买,买哪个——购物焦虑
总是期待下一个会更好——跳槽焦虑
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乡发展——漂泊焦虑
到底谁才是对的那个人——剩男剩女的焦虑
第八章 年关焦虑——别跟自己较劲
总结焦虑——回顾一年很迷茫
花费焦虑——打肿脸充胖子的苦楚只有自己受
送礼焦虑——绞尽脑汁很纠结
应酬焦虑——陪吃陪喝很疲惫
值班焦虑——打破计划很无奈
年龄焦虑——年龄又增,压力更大
裁员焦虑——该去还是该留
前景焦虑——辞职创业担忧未来
第九章 失去焦虑——不怕失去才不会失去
总怀疑老公有外遇——疑心焦虑症
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婚姻——爱情焦虑症
总是担心错过什么——错失恐惧症
越害怕失眠越失眠——失眠焦虑
害怕丢了工作,也怕找不到工作——失业焦虑
与其担心失去,不如珍惜拥有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
第十章 未知焦虑——你所担心的80%都不会发生
老是会想到死——死亡焦虑
一想起结婚就好烦——婚姻焦虑症
天天担心自己生病——健康焦虑
害怕自己很努力但还是失败——失败焦虑
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焦虑
最恨各种延误——等待焦虑
别人怎么看我——身份焦虑
第十一章 期望焦虑——别想着去控制一切
总担心宝宝会不健康——孕期焦虑
我的孩子不听话——强迫焦虑
想起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彻夜难眠——儿童焦虑
什么事都往坏处想——悲观性焦虑
老是纠结已经发生过的事——后悔焦虑
第十二章 社会焦虑——改变不了环境先改变心情
最怕咱娃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焦虑
时刻关注空气质量——雾霾焦虑症
很多人很压抑——公交车焦虑症
“路怒”族——驾驶焦虑
就怕错过一班地铁——地铁焦虑症
害怕飞机坠毁失事——飞行焦虑
最担心买到假货——网购焦虑
职场过劳,学业负累,家庭重担,情绪郁闷……过去的一年,这些是否是你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压力山大”是否成了你挂在嘴边的无奈调侃?
焦虑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烈日之下久等不到出租车且又急着赶时间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的时候,会感到焦虑;经济紧张生活压力大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夫妻关系不协调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孩子不省心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亲人身体有问题的时候,会感到焦虑……如今,焦虑早已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社会普遍心态。
我们首先要明白,焦虑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寡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一些人当了官或者发了财,在外人面前很光鲜了,但于他自己来讲,却很焦虑。一些人却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舒坦。就像那个关于别墅主仆的故事一样,主人在为维持别墅的不菲开支而操劳焦虑的时候,仆人却在完成简单的劳作之后惬意地享受着别墅里的一切。
引起焦虑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把事情看得太过严重,当认为事情的严重性高于实际时,我们就容易感到焦虑,要改善这一点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就必须了解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只要能够用更有益的方式来思考,就不会显得过度焦虑。
陷入焦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过度苛求或是喜欢与他人比较,当我们觉得别人的生活过得比我们好时,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这样比较的心态,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悲观,我们往往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的想法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压力,要摆脱这一点就必须放下比较的心态,并且用更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
焦虑的多寡,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所谓知足常乐。凡事若都能简单些,把即使复杂的问题也尽可能简单化,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当然更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遇到再难的事情,天不会塌下来,一切都会过去。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开始。这看似有些说教,有点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但其实你若把这些理念置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并努力去践行的话,你就定能感觉真是那么回事。
还有一些人的焦虑根本不足挂齿,是典型的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毋需焦虑的事情却让他们牵肠挂肚。生了病,除了看医生,我们还能怎么办?工作任务重,除了一件一件地干,我们还能怎么办?孩子不省心,除了多增进感情和教育引导,我们还能怎么办?房贷压力大,除了正视和淡定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办?……这样的焦虑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调节将它们抹去。
焦虑的种类繁多,就像是一场传播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的流行性感冒,还会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恶化而不断蔓延,给我们平添了许多困扰和不必要的担心。如果发现及时可以将其遏制在开始萌芽的阶段,如果没有及时救治的就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变成不治之症,而且恶化迅速,根治缓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焦虑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思想、感情、感觉和行为组成的。更好地理解你的焦虑和担忧的关键,就需要分别检查所有这些焦虑的组成部分。一旦你知道了你的焦虑和担忧如何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努力减少它们。焦虑症像是我们心中的一道枷锁,打开后你就能重见光明。
很多时候,焦虑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要想让自己摆脱窒息的可能,不妨给自己来一次深呼吸。例如,我们对自己“过度期待”,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是好事,但若过度苛求,拼搏久了,也会产生疲惫感、厌倦感。适度地放松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放弃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生目标,给自己一些无压力的生活,让自己有勇气和好心情继续走下去。就像考试,当你不要求自己次次都考100分,你反而会感受到更多读书学习的乐趣。学会换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位置,当你暂居人后,甚至落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不妨想,站在最底层向上努力,每走一步不都是进步吗?做事的时候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有了最稳妥的失败预想,就不至于令自己一败涂地,也就没有什么失败会令我们措手不及了。
欲望越多,焦虑越多,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就是不愿去控制,甚或还会放纵。把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也就没了过多的欲望与压力,生活自然会恢复轻松自由的状态,没有了压力,焦虑感自然无法生成。
大仲马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焦虑是我们自身心理郁结的结果,只要我们开朗地面对每一次压力的挑战,平淡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那么自然就可以消除化解。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被焦虑困扰
网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葛优也焦虑了崔永元是医生》,吓我一跳,真心有点不信,那个说话笑死人不偿命的光头竟然焦虑了?再一看这则新闻发布的时间挺早的,是2009年。
葛优在电影《气喘吁吁》中的造型和形象与以前有了极大的不同。他饰演的“假大款”患有严重的焦虑症,每天疲于奔命,为生活中各种难题所苦恼,制造了各种笑料。在一次访谈中,葛优也首次透露从剧中这个神经质的人物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自己就患有焦虑症,而且之前从未向公众提及过:“首要表现是睡不着,现在都还老是失眠。”
葛优说自己有一次碰到曾自称患有抑郁症的崔永元,看他很憔悴,还说自己三天没睡觉了。葛优笑言:“我比崔永元好一些,我们俩一见面就说最近吃哪种药呢,都说这事,他好像比我还严重一点。”两人的交流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话题上。
其实,名人有压力也很正常,成功人士就像在聚光灯下生活一样,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说话做事难免受制于舆论,顾虑越多,越易焦虑。
成功人士已经成了焦虑障碍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大多存在过于追求完美和理想主义的倾向。他们一般学历较高,事业发达,收入丰厚,在职业和社会地位上获得尊崇。
但是,在完美主义信念的推动下,他们往往过分在乎周围的想法,担心自己做得不够理想,此时成功成了一种强迫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焦虑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现如今,焦虑和失眠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常见的,特别是成功人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没焦虑过。葛优有着太多让人捧腹的作品,圈中好友都说他是个很好的人,很绅士——他的焦虑大概正是来源于他太在乎别人的感觉,太希望把快乐带给别人,才会和自己较劲。越成功的人越有一种怕在众人面前暴露出弱点的担心,而这种担心是压力来源之一。我们所熟知的艺人黄子佼、那英、孙燕姿、陈慧娴等,均患有或轻或重的焦虑症。心理学专家说,焦虑症正成为袭击现代都市人的一大顽疾。
事实上,在普通人群中,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因为工作压力患上焦虑症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所占比例已达四成左右,销售、法律、自由撰稿等行业,都是焦虑症的“重灾区”。
焦虑症多数在中、青年期开始萌发,患者中女性比男性的比例高一倍。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1. 伴有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突发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即将死亡的感受。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2. 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3. 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中国人,特别是那些中青年男人,每天加班加点经受工作压力重负的“工作狂”不在少数。“工作狂”听起来虽比“酗酒”“网瘾”高尚得多,但事实上,“工作狂”也属于心理疾病患者,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也更容易有这种表现,因为体力劳动停下来就是休息,而脑力工作者会时时刻刻思考工作上的事。
根据最新的统计,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工作狂”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中国也增加了至少4成。
工作狂从来不把体力透支当一回事,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思想涣散、腰椎劳损等,如家常便饭。这类人的精神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中,往往容易患上焦虑症。
这类人具有“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当选择变成“或者A或者B”时,它就在复杂的现实中创造出一个简单的假象。由于这两个选择是不相容的,因此,在两者间转换时不会进行整合,人就会形成焦虑的情绪。“需要获得外部证明”也是这类人的特征,他们的自我意识是由外部决定的,通过其他人的感觉而产生,由此导致难以辨别自我和他我的界限。
此外,知识成为焦虑的新来源。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量是呈平方数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远没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程度,就容易患上“信息焦虑症”,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焦虑症普遍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对高度压力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或职业当中,记者、广告从业人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IT从业人员等都是该症状的高发人群。
我曾在一篇传记中看到这样一段叙述,婚姻失败的煎熬以及产后抑郁,使得英国王妃戴安娜感到痛苦绝望。在一次出访中,面对摄像机,戴安娜故意躲开了查尔斯王子对她的礼节性亲吻。有关人士分析,这是戴安娜王妃逃避现实的手段。
正如之前所说,患焦虑症的女性要多于男性。而其中,孤独焦虑就是困扰女性的一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焦虑并不是家庭主妇的代名词,事业成功的女性往往更容易陷入“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当然,事业不成功的女人也并非就可以远离孤独的困扰。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无论在什么样的国度,孤独仿佛都是无所不在的痛苦,因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墙内。”
孤独的人也许从事着长期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从内心角度,他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之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甚至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
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兴趣无关的话题。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一些时,他们却暴露得更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太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