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53512丛书名: 爱智典藏
青春第二课:108位名人的青春历程
人生是一所学校,也是一门功课。
在学校所学的是青春期应该学习的知识,属于“青春*课”,而非关于青春的知识。
《青春第二课》通过对古今中外108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聚焦于他们在青春年少时的某段特殊经验,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自我追寻、自我认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青春第二课》收录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杰出人物的青春故事,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即可快速了解歌德、狄更斯、拜伦、弗洛伊德、毕加索、胡适、钱学森等人的生命精华。
台湾名校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张辉诚先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学思达”教学法,并在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推广,获得了当地教育界人士及家长的热情肯定。 《青春第二课》便是他每每推荐的一本读物。在他看来,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作文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开启人生的智慧,《青春第二课》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训练高中生写作太重要了”;一方面“协助学生看见更辽阔的世界、带着学生认识大人物们背后的艰辛与奋斗”,实为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
辑一 我们家不许有胆小鬼
当导游练英语的小侠客
在檀香山,为“我是谁”而苦恼
一鸣惊人的稚气少女
滑板上的剑客
走进麻省理工的文艺少年
山毛榉树上的女泰山
痛恨希腊文和唱歌的人
我们家不许有胆小鬼
他笔试,体格丙下
因为无聊,所以丰富
观察入微的瑞士少年
一双钉鞋的沉重与轻盈
放弃踢足球的演说家
爱在青春困顿时
辑二 阅读自己的少年哲学家
驼背又害羞的“乖乖牌”
理发店里的青年投资客
像企鹅般的高个大块头
热爱拳击的垂钓者
用科学反驳孟子
她做到了,因为她敢
做事一丝不苟的高材生
接受军事训练洗礼的感性
阅读自己的少年哲学家
要卖米就要这样卖
一个送报生的趣事
十年精读一本书
神在召唤一位富家女
只记得“尿壶”与“屁股”
辑三 贫穷是丰厚的遗产
走出教室的十五岁女大学生
走在偏僻而美丽的土地上
大自然中的孤独猎人
让大家疯狂的豪小子
贫穷是丰厚的遗产
双手扭转南北极,两脚踏破东西洋
他走进了“笨蛋乐园”
开夜车的豆腐干
冒险求生的犹太少年
在照顾小孩中学习
喜欢打棒球的野女孩
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假装自己是位名作家
在黑森林中的迷惘
辑四 从叛逆中成长的英雄
为性而迷惘的贵族子弟
先念一年看看
被退学的壁报作者
一个青年船夫的辩解
因死亡刺激而奋起的青年
向家族企业说“不”
对圣经提出质疑的信徒
从叛逆中成长的英雄
跑得快的女人
把装订厂当做图书馆
被扯下肩章的军校生
我是个古怪的女孩
脚踏车与拳头
终成大器的“小器作”
辑五 人面狮身像在对我微笑
继承父亲的“衣钵”
一条裤子穿了七百三十天的少年
同中有异的哥们
从鬼门关里被抢救出来
神童不再,仆役难当
被合唱团拒于门外的歌手
狮身人面像在对我微笑
在街灯下朗读英语的逃难者
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想当学者,却选择去旅行
拒绝整形的少女演员
因为重听而拥抱电报机
那一夜,我打定了主意
辑六 舞出不一样的自己
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脚
小伙子,明天再来吧
七位少女的祈祷
大器晚成的大个子
一个巡回演员的悲伤与欢乐
在法律与医学的岔路上
穿越“新娘小径”的瘸子
门板上的樱桃和蛀虫
电子魔术师的想象
要卖文具还是卖鸭蛋
舞出不一样的自己
拒穿绸衫的“江南贫侠”
为《世界奇闻录》争辩不休
辑七 自我管理的笔记本
主修人类学的音乐神童
为成为英雄的伴侣而生
如何让“老虎”专心
动手之前先动脑
自信心大增的小留学生
自我管理的笔记本
小工、沙弥与通信兵
被误解与被伤害的心灵
在神户的华丽异境中
写悔过书的偷窃者
请掸去老师桌上的灰尘
面包与诗集的取舍
深夜孤灯下的沉思者
辑八 不想等到失败再后悔
狮子林里的太湖石
一扇特别的窗
差点气死女孩子的解谜大师
一个故事点燃了他的火苗
爱动拳头的资深不良少年
被初恋情人当做小孩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孤儿院里的白衣黑裙
提着灯笼上学的孤客
期待搬家的学生
不想等到失败再后悔
在泪水中完成笔交易
对美德典范的热情崇拜
来自辉煌人生的召唤与启迪
青春,需要的不是训诫,而是典范。
人生是一所学校,也是一门功课。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走进不同的教室,一边体验,一边学习各种课程。而在所有阶段中,青春期无疑是骚动也关键的时刻,内有剧烈的生理变化,外有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压力,而且还面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的关口。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青春,是让人成为富有的时机,也是让人沦为贫困的时机。”这里的“富有”和“贫困”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那青春的功课是什么呢?教育单位已为所有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准备了各种课程,我将它们称为“青春课”,虽然重要,但基本上,它们只是大家公认“青春应该学习的知识”,而非“关于青春的知识”。对多数处于青春期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更感兴趣、更需要学习的也许是跟他们的自我追寻、自我认同相关的课程,也就是“关于青春的知识”,我将它称为“青春第二课”。
人生重要的功课是去发现、追寻、实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而青春期正是对未来产生憧憬、开始编织梦想、动身去追寻的时刻。但如果说“青春第二课”就是要教你如何及早确立人生的目标、编织瑰丽的梦想、激发凌云的壮志、坚毅不拔地朝目标迈进的方法,那就冠冕堂皇得近乎迂腐,而且把问题过度简化了。青春,其实也是一个极度混乱、骚动,让人感到非常迷惘、彷徨、挫折的人生阶段,没有什么“正确而统一”的知识和方法能为所有的人指点迷津。
要想获得“关于青春的知识”,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是从过来人的身上去撷取,坊间正有不少名人和伟人传记可供参考。但我觉得“关于青春的知识”既非“一种”,亦非“十种”,而是“多如恒河沙数”。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要如何“成为他自己”的知识都不尽相同,光看几个人的传记是不够的,甚至还牛头不对马嘴。而且,我也深信,只有青春能启发青春,也只有青春能说服青春。名人和伟人成年后,甚至老年的生活经验离青少年毕竟太遥远,青少年需要知道,也感亲切的是这些名人和伟人在青春年少时的经历、想法和做法。有鉴于此,本书在取材上尽量多样,总共挑选了108个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叙述上则聚焦于他们在青春年少时的某段特殊经验,并和他们往后的辉煌人生建立某种联结。
这些名人来自世界各地,有男有女,后来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家庭背景多样,性格不一,学校成绩参差不齐。从他们的青春故事里,我们更会发现,成功或令人满意的自我追寻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轨迹,不只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少人所走的方向甚至还完全相反。108个故事提供了108个典范,这不是要让人无所适从,而是想提醒读者,人生是非常多样的,成功的道路也是非常多元的,希望大家除了能从这些名人的青春剪影里“看到自己”外,更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观念和做法,然后兼容并蓄,用他们所提供的知识排列组合出引领、照亮自己青春的知识。
所有的阅读都是在发现自己,阅读名人的青春故事不只在发现自己的青春,更要从中听到一种召唤,受到一些启迪,找到一条路径,然后满怀热情与期待,动身去追寻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用意。
《青春第二课》被台湾地区、新加坡推荐为中学语文课翻转教学参考书!
张辉诚:用《青春第二课》练好作文(上)概念篇
作者:张辉诚(台北市中山女高国文老师)
原载:2014-11 亲子天下杂志 62期
写作,其实不只是写出一篇文藻华美的文章,*重要的是练习表达和整理思考。但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缺少系统性的写作引导课程,更缺少带领学生发展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开创「学思达」教学法的中山女高老师张辉诚,自己是得奖无数的作家,利用《青春第二课》教中学生写作,引起许多老师和家长好奇。张辉诚如何把一本书成为作文和生命教育的素材?以下是张辉诚的教学心法。
Q1为什么选择《青春第二课》阅读?
A:先来认识本书作者,王溢嘉。台大医科毕业,拿到医师*后,*终却选择所爱,弃医从文,成为一名作家。在台湾,医科学生九九.九%以上必定选择行医,弃医从文者更少,王溢嘉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他写了很多书,《青春第二课》却是专门写给青少年看。这本书对国、高中生太过重要了。为什么?且让我来详述之。
一、《青春第二课》言简意赅,在二一六页的篇幅中可以看到九十六位世界名人故事。一个故事两页,叙述了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杰出人物的生平、成就,以及这些人物在青少年时期曾经遭遇过的困扰、挫折与打击,*后他们如何克服的过程。
这样就约略能知道这本书将带给高中生多大的影响,因为它很快就让学生认识了全世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学生的眼界、胸襟、见解皆得以迅速提升、开阔与增强。
二、《青春第二课》完整呈现青少年各式各样的烦恼,用这些成功名人的经验来告诉学生,就连伟大人物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这些烦恼都有克服之方、解决之道。
三、《青春第二课》是写作文章*重要的原始材料来源,丰富且多元。原先我也想写本类似的作文宝典,看到此书,转念一想,何不好好运用此书,即使花大功夫也未必能达到此书效益,于是发明一整套淋漓尽致运用此书的妙法。
Q2老师如何在课堂上使用《青春第二课》?
A:一、利用每节课钟声响起即开始自学阅读
每一堂课上课钟声响起,老师尚未进入教室的三到五分钟左右,基本上都是浪费掉了。只要能利用这段时间持续阅读,积少成多,国中三年或高中三年,就能得到惊人的阅读量。以我自己的实际操作成果,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阅读,不到一学年时间,《青春第二课》就读完了。当然,一、两个小时也能读完此书,但不是囫囵吞枣读完就算了,而是老师透过这本书进行延伸、深化、创造出其他成果。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位阶
如何落实利用每堂课钟声响起,而老师尚未进入教室之前的这段零碎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开始自行阅读《青春第二课》?老师如何才能办到?如何让学生乐意乖乖阅读?
*,规定学生阅读任务。
单纯的阅读,学生大多只是接收者,没有对话与行动参与的机会。但如果提供学生阅读工作,让学生阅读之后有其他任务,阅读文章成为基本条件,学生必须将阅读材料再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创造,这样阅读才不会单调、无聊,也才不会流于肤浅与片面。以此书为例,此书的好处在于一篇文章只有两页,方便学生短时间阅读完毕,然后规定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组,方便讨论)发想「两个作文题目」,可运用所读的两页故事当做这两个作文题目之下的例子。学生阅读完毕之后,便会开始发想作文题目,这时学生已经从接收者成为命题者(类似老师角色),学习位阶自然提高。再者,当学生被抽签上台发表作文题目之后,老师或家长可要求学生试着浓缩两页的故事成为文章中的一段。这时候,学生就会不断练习到缩写的能力。当然,事前必须先教会学生缩写的方法。严格来说,王溢嘉也是以缩写法写成此书,他从名人传记、数据中缩写成两页文章,学生可以再从这两页文章缩写成一段。
第二,运用同侪压力约束学生。
一开始如果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有学生没在阅读,必须马上处理,先口头警告一次,下次再犯,马上必须上台回答阅读任务(即两个作文题目及缩写例子),通常学生一定答不出来,这时候只要扣团队分数,学生迫于同侪压力,不太容易会再犯。等到实施成功之后,老师们就会发现钟声一响,全班自然而然进入坐定安静阅读的迷人状态─而且是每天每节都在深度阅读,唯有这样长时间、持续阅读,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老师补充与邀请名人来教室为学生演讲
当学生上台讲述之后,老师可以再开放其他组上台发表其他作文题目,*后老师除了评论学生想出来的作文题目好坏、缩写重点准确与否之外,可以再针对文章中名人的故事,深入各种生命情境、道德教育,因为每篇文章故事的主人翁,各自遭遇到各式各样的困扰,亲情、友情、爱情、身体残障、情绪困扰、性别认同、族群认同、国家灭亡,面临了关于失去、欠缺、死亡、病痛、挣扎等各种学生已然经历过或未来可能遭遇到的情境,老师都可深入发挥、引导、说明─这时教书就不仅只是教书,而是教人、教智慧了。
再来,网络发达带来的便利性,好处就是每篇文章的名人,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网络找到他们的相关影片,YouTube上有很多可以选择,如TED演讲、大学演讲、纪录片、新闻报导等等,原则上以不超过十分钟*好。换句话说,当学生看完某名人故事之后,自行想出两个作文题目,聆听或发表自己的题目和缩写内容,又听完老师的讲评与引申之后,接着再看故事主人翁的影片,进到教室为学生现身说法(网络搜寻「学思达」,到网络平台后再打关键词「青春第二课」,就可以找到很多老师帮忙整理的影片列表),影像声音俱全,比老师自己凭空讲的效果要好上几百倍。
如此一层一层加深学生印象、一步一步抬高学生学习位阶、一次一次变化学习样貌,先自学、再创发,继之以影像刺激,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有自学、创造、聆听、评论、印证,并且节复一节,日复一日,长时间累积,阅读和写作才会不断累积出能力与实力。
Q3如何让学生从《青春第二课》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A:《青春第二课》每篇文章可以分成两半,前半段是叙事文(或抒情文)的写法,后半段是说明文(或论说文)的写法,这两种写法很不同,各有特色。譬如说明文(或论说文)经常需要使用例子来说明,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例子缩写起来,当做自己的材料。当然*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缩写的技巧,一旦学生学会了,什么材料学生都能自行缩写起来。
缩写人物例子,只要记住简单几个原则:
人物及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某一段之经历,且与题目有关者。
人物讲话(增加亲切感,同时增加说服力)。
我个人对这个例子的评论。
这四大原则可以自由变化、自由增删(也就是说四个原则里头可以只有、、,也可以、,也可以、,也可以只有,也可以只有),可以将一个例子缩写成两百字,也可以缩写成一百字、五十字,甚至一句。
举一个简单例子,书中〈主修人类学的音乐神童〉一文,可以将它缩写成一段:
闻名全球的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以上是主要成就及人名),四岁开始学琴,高中毕业后选择转学就读哈佛大学,但念的不是音乐系,而是人类学系(以上是主人翁生平的某个事例,*好和题目有关)。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马友友回答:「现在我所做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在哈佛大学所受的人文思想教育。」(让主人翁讲话)马友友的大提琴声,常常给人一种大器、开阔、情感丰富、平易近人的感觉,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知道他要做一个不是只会拉大提琴,而且还会独立自主,对历史、文化、哲学与心理学都有相当素养的「完整的人」(评论这个例子)。
Q4可不可以选另外一本书?
A:当然可以,但是有几个重点*好能兼顾。*,内容尽量多元,不要一本书只集中在一个偏窄的领域或范围。第二,*好能有多种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内容丰富之外,又能提供给学生全新、开阔的视野、实际能力、待人处事之智慧等等。这样的书很难找,但是《青春第二课》做到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国中生看。国小生该看什么书?就请老师或家长费心寻找,如果都找不到,我以后有空,就来帮大家编几本可以看、可以用的书啦。(更多练习「缩写」的作文技巧和方法,请上《亲子天下》网站搜寻关键词「张辉诚」)
当导游练英语的小侠客
做任何事,必须要有突破,没有突破,就等于没做。
——马云(阿里巴巴网站创办人)
改革开放后不久,在西湖香格里拉饭店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操着不太流利的英语,热情地邀请外国游客坐他的自行车畅游西湖。他这样做,除了想赚外快之外,更希望通过与外国人交谈,锻炼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
在学校里,他是个喜欢调皮捣蛋、行侠仗义的“硬汉”,成绩平平,数学更是奇差,但对英语却情有独钟,原因竟然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高中考了两次,大学考了三次,他才勉强进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但也让他如鱼得水。除了继续到饭店门口“守株”,寻找锻炼英语的外国“兔子”外,他也开始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建立友谊,并从中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二十一岁时,他更接受一位澳大利亚友人的邀请,到澳大利亚玩了一个月。这趟异国之旅让他眼界大开,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国际观,而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自己的英语能力,能读、能讲、能写,与各色人等交流畅行无碍,和世界保持同步。
他就是马云。大学毕业后,他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利用课余时间成立了供英语爱好者交流的“英语角”,后来还创立了海博翻译社。1995年,杭州市政府看中他的英语沟通能力,请他去与美国的投资者进行谈判。这趟美国之旅让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立刻迷上了这新奇的玩意,而且直觉让他感到它在中国将是一个隐藏着巨大财富的商机。
回国后,马云辞去教职,召集一批英雄好汉,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在与外经贸部合作一段时间后,1999年,他和一群肝胆相照的兄弟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马不停蹄地到世界各地参加论坛、开说明会。如今,阿里巴巴已是全球的B2B网站之一,马云也成为个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如果不是英语能力强,马云就不可能被派去美国谈判,不可能及早接触到互联网,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阿里巴巴了。但并非每个英语系的毕业生都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这又要追溯到他青少年时代通过为外国游客当导游来锻炼英语的经历,他需要勇气和胆识来推销自我,而这种勇气、胆识和自我推销又重现于他毅然投身于陌生的电子商务的举动。
不管你有什么优点或专长,你都要有勇气和胆识去推销自己,让人家认识你的好。
做事一丝不苟的高材生
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艺术家)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大附中有一个既聪明又用功的学生,不仅功课领先同侪,而且多才多艺,擅长画各种动植物,拉得一手好提琴,也喜欢文学,对名家作品如数家珍,还代表班上参加辩论比赛。
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非常讲究秩序与精确,写字极为工整,学校和居家生活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虽然有时会从事些课外活动,但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返回家里。到他家去玩的同学发现,他的房间总是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
还在读北京第二实小时,他就显露出这种特质或者说习性。当时的孩子喜欢折纸飞机玩,他折的纸飞机特别仔细、特别精准,比其他同学的都要来得对称、均匀、平顺,所以就飞得比别人稳,也飞得特别远。
初中三年级时,他就决定将来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不只因为当时的中国需要发展科学,更因为科学所讲究的理性、精确与秩序与他的习性相符,能让他如鱼得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在学期间,他饱尝日本飞机轰炸之苦,觉得航空比铁路重要,因而在大学毕业并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后,又到美国转攻航空工程学。
他就是有“中国导弹之父”与“中国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导弹与航天都是要求极度精准的尖端科技,“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钱学森自己就曾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但这样的要求难不倒他,反而能让他一展所长,因为他一向以“严谨、严肃、严格、严密”的态度做研究。他在上海交大做实验时,有的计算结果甚至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八位。
加州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是当时航空工程界的巨擘,也是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对钱学森的一丝不苟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里提到初见钱学森时的情景:“(他)一脸严肃,对我的问题作答极为精准,非常少见。他思维的深邃敏捷也深得我心。”
成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养成做事精准、态度严谨的习惯,不管做什么都能让人受益无穷。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