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04002
*《唐顿庄园》编剧朱利安·费罗斯倾情作序推荐。
* 48位作家,84幅插图,一张漫步全英的文学地图,全景还原文豪故居面貌。
* 穿越时空的古宅,碰触鲜活的灵魂,探寻创作的源泉。
* 跟随本书,一起窥探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夏洛克·福尔摩斯角色的诞生地,《故地重游》里的庄园原型,以及全观诗人拜伦的浪漫传奇经历。
《走进大文豪的家》从一些广受欢迎的作家的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家周围的事物包括房屋对他们写作的影响。其中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隐居在英格兰西南部时的住所,伊夫林·沃晚期作品《旧地重游》中的原型——伍斯特郡的乡间别墅,莎士比亚童年时居住在斯特拉特福小镇的木头小屋,还有激发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灵感的东萨塞克斯郡内的小花园。通过探索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建筑,了解那些鲜活的人物背后的故事。
序
前言
英格兰
英格兰西南部
T.E.劳伦斯
【云山故居】
托马斯·哈代
【农舍故居/麦克斯门故居】
阿加莎·克里斯蒂
【绿巍别墅】
达夫妮·杜穆里埃
【米纳比利庄园】
英格兰东南部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诺尔庄园/西辛赫斯特城堡】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
【梅森大厦庄园】
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故居博物馆/复辟楼旧宅】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大迪克斯特豪宅】
亨利·詹姆斯
【兰姆镇长旧居】
鲁德亚德·吉卜林
【贝特曼古宅】
亚瑟·柯南·道尔
【格鲁姆布里奇庄园】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
【查尔斯顿农舍】
弗吉尼亚·伍尔芙
【僧侣屋舍】
H.G.威尔斯
【上园别墅】
伦敦
约翰·济慈
【济慈故居】
塞缪尔·约翰逊
【约翰逊博士故居】
查尔斯·狄更斯
【道蒂街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
托马斯·卡莱尔
【切尔西故居】
英格兰中南部
约翰·贝杰曼
【教区长古宅】
C.S.刘易斯
【窑厂住宅】
肯尼斯·格雷厄姆
【梅普德拉姆庄园式别墅】
简·奥斯汀
【乔顿村故居博物馆】
吉尔伯特·怀特
【威克斯故居】
本杰明·迪斯雷利
【休恩登庄园大宅】
艾尼德·布莱顿
【古旧茅草屋】
约翰·弥尔顿
【村舍故居】
英格兰中部
伊夫林·沃
【麦德瑞斯菲尔德庄园】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生地故居】
乔治·艾略特
【阿伯瑞庄园】
塞缪尔·约翰逊
【出生地博物馆】
艾萨克·沃尔顿
【茅草屋】
D.H.劳伦斯
【出生地博物馆】
乔治·戈登·拜伦
【纽斯特德修道院】
艾迪斯·西特维尔
【雷尼绍庄园】
英格兰东部
露西·波士顿
【海明福特格雷庄园古宅】
乔治·萧伯纳
【萧氏之角】
英格兰北部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普利茅斯故居】
勃朗特三姐妹
【霍沃斯牧师住宅】
威廉·华兹华斯
【科克茅斯故居/鸽庐/莱德尔山宅】
苏格兰
安格斯郡
J.M.巴利
【巴利出生地博物馆】
埃尔郡
罗伯特·彭斯
【茅舍故居】
边境地区
瓦尔特·司各特
【阿伯茨福德城堡】
敦夫里斯郡与加洛纬地区
托马斯·卡莱尔
【拱架式故居】
威尔士
南威尔士
狄兰·托马斯
【出生地博物馆/船屋】
北威尔士
巴特勒与庞桑比
【普拉斯-诺维兹故居博物馆
】
作家的隐居写作之地
英格兰
罗尔德·达尔
【写作小屋】
亨利·威廉姆森
【写作小屋】
苏格兰
乔治·奥威尔
【巴恩希尔岛屋】
休·麦克迪米尔德
【沃尔赛岛】
威尔士
T.E.劳伦斯
【斯诺登村舍】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英国极负盛名的住宅不仅多得令人吃惊,而且也是一些我们最喜爱的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很难想象狄更斯笔下的《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里没有那座鼠满为患的肮脏旧宅;伊夫林笔下的《旧地重游》(Brideshead Revisited)里没有勋爵那座奢华壮丽的古老豪宅。
有些住宅反映出鲜为人知的文学情缘。例如,位于亨廷顿附近乌斯河畔的一处古老庄园就曾经激发过儿童文学作家露西·波士顿的创作灵感,使她写出了颇具魅力的《格林诺威》系列作品;在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为他笔下的蛤蟆宫寻找住宅原型时,泰晤士河畔的一座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豪宅也许激发了他的创作想象力。
即使亚瑟·柯南·道尔爵士(Arthur
Conan Doyle)笔下的伟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也在英国作家与住宅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这位作家所熟悉的格鲁姆布里奇庄园(Groombridge Place)距他的塞克斯郡住宅不远,是福尔摩斯故事中一则神秘故事的发生地点,只不过在小说中变换了地名。约翰·华生作为《恐怖谷》(The Valley of Fear)故事的叙述者,在故事中对波尔斯顿庄园的花园做了一番描述,其灵感就来自于格鲁姆布里奇庄园里的花园:
我在这个古老而奇特的花园里漫步。花园位于庄园侧面,四周环绕着几排被修剪得奇形怪状的古老红豆杉。花园里有一片漂亮的草坪,草坪中央立着一个日晷。整片景色宁静宜人,让我有点不安的神经有所放松。
英国各地有许多住宅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出生成长,并在周围环境中获取创作灵感的地方。其中不少住宅已对公众开放,使人们可以饶有兴趣地深入了解曾经居住在那里的作家、诗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住宅生动地体现出当时的生活境况,以及作家、诗人专心致志从事文学创作时的情形。
在这些著名的故居当中有一处便是在作家D.H.劳伦斯(D.H.Lawrence)的出生地——诺丁汉附近。那是坐落在偏僻街道旁的一座不大的联立房屋,现已改建成一座极为引人入胜,又可增长知识的博物馆,也反映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民居住宅的真实特点。
东边几英里处坐落着拜伦故居纽斯特德修道院(Newstead
Abbey),里面的房间和走廊数不胜数。作为继承人的诗人拜伦曾经在那里举行过多次规模盛大的豪华宴会。拜伦经常在纽斯特德修道院里展现着自己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行为个性。
劳伦斯的故居与拜伦的故居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两位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英国人在成为文学界名人之前,均在各自的故居中度过了他们的成长期。一位后来成为颇有争议的工人阶级小说家,另一位是清秀出众的贵族中的诗人,被他的情人卡洛琳·兰姆(Caroline Lamb)小姐描述为“举止疯狂,品质恶劣,认识他就很危险”。
但是探讨与文学创作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住宅群落,并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曾经居住在那里,或者从中获取过创作灵感的作家、诗人的多样特性。那些住宅本身就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英国岛国历史的画卷,展现着英国宝贵的建筑遗产。
位于肯特郡的诺尔庄园(Knole)豪宅是英国国民托管组织托管的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住宅之一,上面留下了长达六个世纪的历史印记。它“堪称英国最古老的住宅”,专栏作者,英国文化遗产托管委员会前副主席西蒙·詹金斯这样写道。诺尔豪宅中曾经居住过的著名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把这座豪宅比作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曾经有过许多情人,亲眼见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去匆匆”。萨克维尔-韦斯特将自己的拳拳之心寄情于这座豪宅本身,而非那些曾经的主人。她把他们统称为“一群烂货,简直是十足的疯子”。
离开诺尔豪宅向四围延伸的广袤地面以及复杂如迷宫般的众多房间,我们看到在遥远的伦敦四周诸郡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20世纪初期的红砖别墅——萧氏之角。如果当年贝杰曼在前往伦敦郊区的途中遇到这座别墅,很可能会仔细地观看一番。萧氏之角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故居,看上去似乎坐落在萨里郡管理有序的通勤居民区。萧伯纳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今仍吸引着广大读者,他的戏剧作品也不断被搬上舞台。
比萧氏之角的历史晚二十年,但同样具有市郊风格外观的是位于牛津郊区的一处窑厂住宅。那是作家 C.S.刘易斯(C.S.Lewis)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其土褐色的陈旧内部反映出这位作家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物质财富的反感态度。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居住过的那座18世纪初建造的联排房屋,位于伦敦下辖自治市切尔西地区。那一带曾经被视为贫穷肮脏的地方,令人难以置信。许多住宅被卡莱尔称为“价钱便宜,房屋一流”。他的住宅也是如此。当年这位苏格兰作家居住在切恩路时的四周环境与现在大为不同。那时从住宅正面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成长的榆树带,再往前就是开阔地带。
毫不奇怪,在英国最古老的作家住宅中有一处文学圣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前来瞻仰拜谒。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德镇上的出生地是他的个人生活中仅存的遗迹。这个小镇同莎士比亚的名字一样为世人景仰。大诗人弥尔顿在奇尔特恩兹居住过的农舍式小别墅则是另一处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罕见文化遗址。
所有的文学朝圣者最后一定会前往哈沃斯,那是作家勃朗特姐妹在约克郡(Yorkshire)的故居所在地。妻子去世后,帕特里克·勃朗特在孩子们的姨妈的帮助下哺育着六个孩子,最大的孩子还不到8岁。父亲鼓励他亲爱的子女们努力发展自己的杰出才能。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众多英国作家及其在各地故居的情况。那些形形色色的故居曾经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磨炼影响过他们的创作才华;他们从儿童时代就熟悉这些住宅,后来他们在那里勤奋写作过无数时辰,为我们奉献出了最优秀的、不朽的文学作品。除了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和艾尼德·布莱顿(Enid Blyton)的庄园和故居外,其他作家故居一律对公众开放。
尼克•钱纳在本书中剖析了具体环境对作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寻觅到各位作家的名宅故居,探讨了文学作品同作家在酝酿创作作品期间所居住宅之间的内在关系…..我希望您能像我一样对这本佳作爱不释手。
《唐顿庄园》编剧,朱利安•费罗斯
T.E.劳伦斯【云山故居】
由于戴维·里恩(David Lean)在彼得·奥图(Peter
O’Toole )于1962年执导拍摄的史诗般气势磅礴的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中的出色表演,使得T.E.劳伦斯(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英国的一位杰出军人,深受世人怀念敬仰。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半程,劳伦斯协助领导了阿拉伯人在中东奋起反抗土耳其人。时至今日,他仍然被视为极富魅力,神秘莫测,同时又具有很强感召力的英雄人物,就算出现在虚构作品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劳伦斯的不朽名著《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1926)主要讲述了他在土耳其后方的亲身经历。这本书从劳伦斯的个人视角引人入胜地描述了阿拉伯人的反抗斗争,同时也是一本发人深思的回忆录。劳伦斯在云山居住期间修改了书稿。云山是他在多塞特郡(Dorset)乡村的一个狭小栖身之地;他曾将其描述为“荒凉狭窄,有棱角,不稳定,像它的主人一样”。
1923年,据说劳伦斯有一次外出散步时,在博温顿(Bovington)小镇上的坦克训练兵营(他也在此受训)以南约一英里处发现了那间于19世纪建成的破败农舍。在此前的12个月里,他隐瞒了自己赫赫有名的过去,隐居在这里。那年年初,劳伦斯申请参加皇家空军遭到拒绝,因为官方发现他使用的是化名。当时负责招兵的军官是约翰斯(W.E.Johns)上尉(此人后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王牌飞行员比格尔斯这一人物形象)。约翰斯按照上级指示录取了劳伦斯。然而由于录取方式不可避免地遭到新闻界的猜测议论,最终官方将劳伦斯清退。劳伦斯没有气馁,3月份又出现在博温顿小镇上的陆军坦克训练营里。这次他假借的是列兵托马斯·爱德华·肖(Thomas Eduard Shaw)的姓名,后来在1927年终于合法地采用了这一姓名。
云山远离现代文明,是理想的退隐静居之地,也是劳伦斯回避营房生活的最佳选择,因为营房的生活并不适合他。然而,作为一名士兵,他必须睡在博温顿训练营地。不过他在云山可以安心写作,不受打扰;可以接待那些交结甚广的文学界朋友,包括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E.M.福斯特(E.M.Forster),罗伯特·格拉夫斯(Robert Graves)与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等人。最重要的是,他喜欢那里幽居独处的环境。
劳伦斯第一次见到云山农舍时,那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整体上处于破败失修状态。此外还显得潮湿,没有厨房,没有通电,甚至没有厕所。不过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签下了租用合同,他在寄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在博温顿也不是一无所有。我在兵营附近发现了一处破败农舍并把它租了下来,每周租费26英镑。房顶已经修好,正在铺地板。目前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破烂的地方。已经有了大约12本好书。”
云山景观。“那间农舍孤单单地坐落在高沼地的一个低凹地”,1924年劳伦斯在一封书信中写道,“非常寂静,非常孤单,非常简陋。我不在这里睡觉,但是每天下午4点半我来到这里,直到晚上9点才回去,在炉火旁边遐想,写作或者读书……”
那座供农夫居住、共有四个房间的简朴农舍,反映出劳伦斯不随流俗的性格与幽居独处的天性。他没有任何物欲,几乎抽不出时间整理房间。他认为每天有十分钟时间做家务足够了。他写道:“只要我住在那里,就不会在里面摆放任何精美别致的物品。不想让任何东西拖累我。”
后来劳伦斯买下了这份不动产,对农舍各方面进行了改造,打算退休后在那里定居。他在农舍里安装了供水装置。待到楼下的房间变得非常干燥之后,他搬来了几个书架摆放自己的大量藏书。如今那里摆着的一个真皮沙发床占了室内很大一部分的空间,折叠起来可用作沙发供游客休息。劳伦斯有时也躺在上面读书。
楼上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台打字机,一台留声机,还有一些每分钟78转的唱片。劳伦斯在这个房间里接待朋友、听音乐、写作,或者放松休息。他在母亲来云山居住的一年里,又把这个房间改成了卧室。他的兄弟还在这个房间里度过蜜月。在楼下的房间变得干燥可用、改建工程全部完工以前,这里一直是劳伦斯的起居室。
房间里还有一幅绘画,上面画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从这座农舍里可放眼看到的景物。劳伦斯在此居住期间,云山农舍坐落在一片开阔的荒野中。如今周围林木茂盛,远非当年可比。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农舍里也显得非常阴暗。
相邻的简易房间衬上了铝箔以便保暖干燥,用作临时厨房。里面储存有不少罐头食品、果酱、面包、奶酪和新鲜食物,全部存放在钟形玻璃罐里。劳伦斯经常要购买存储大量食品,最常见的是亨氏烤豆罐头。劳伦斯在住进云山农舍十年后,终于在锅炉安装好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让自己洗了个热水澡。到那时,这座农舍开始显得有模有样,适合居住了。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战场上曾经冒着枪林弹雨拼命杀敌的劳伦斯,居然死于一场距云山不远的普通公路事故。1935年5月11日,劳伦斯收到了一封由作家亨利·威廉姆森(Henry Williamson)寄来的书信。这位作家在八年前发表过经典之作《水獭塔卡》(Tarka the Otter)。他在信中约劳伦斯于5月14日那天见面,共同讨论一部尚未发表的作品打印稿。由于时间紧迫,劳伦斯决定先拍一封电报把见面时间确定下来。
5月13日,劳伦斯骑上那辆心爱的布拉夫(Brough)摩托车,前往不远处的博温顿邮局发电报。在返回云山农舍的途中,劳伦斯与道路低洼处一时没有看见的两位骑自行车的人相撞,整个身体从摩托车上甩了出去,头部严重受伤。六天后他在医院中离世,终年46岁。
时至今日,云山农舍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时光流逝的影响,现由英国国民托管组织托管保护。这座农舍时常令人想起劳伦斯这位极富浪漫色彩却又非比寻常的人物。劳伦斯的冒险精神和大无畏气概在身后一代又一代学童和军人身上引起了共鸣。他那种有违正统却又出奇地招人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他仿佛一直是个局外人,超越了世俗礼法与循规蹈矩的固有界限。云山农舍正门上方的希腊文题词大意是“我不在乎”。他的确没有在乎,一贯我行我素。
T.E.劳伦斯 1888—1935
劳伦斯出生于北威尔士的特雷马多格(Tremadog ),在牛津长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他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参与考古工作,在那里第一次遇到了贝都因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北非陆军情报部门服役;1916年担任反抗土耳其人的阿拉伯组织的英国联络官。1918年他率领英国部队攻占了大马士革。他不热衷于扬名立万,却一心想成为作家,坚信自己的戎马生涯、英勇战绩一定会被写成完美的作品。由他讲述的阿拉伯人的反抗斗争最终写进了《智慧的七柱》,后来由他本人节略为《沙漠革命记》(Revolt in the Desert)。这本书大获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劳伦斯的杰出军人声誉。如果劳伦斯活着的话,他肯定会响应召唤,在二战中的情报部门和特种部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他在作战方面的声望、知识和经验已经成为他宝贵的财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