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6063380
编辑推荐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是全国旅游专业排名前列的院系。
2.本书内容系目前世界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内容。
内容简介
《中大旅游评论(2017)》的内容主要来自2017年5月27—28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7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的会议发言与讨论。沙龙以“重思旅游研究的知识贡献”为主题,分为5个视角、9个单元展开,包括社会视角(女性与家庭、企业与社区、文化与语境);经济视角(投资与产业);方法视角(技术与模式,视域、知识与反思);心理视角(居民/游客态度,审美过程、自我发展、公共事件影响);未来视角(《旅游研究纪事》创刊主编Jafar Jafari教授专场)。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成书以后,文字风格上继续坚持了学术交流的现场感与敏锐性,以充分呈现旅游研究的多元性与对话性。
目 录
功利化时代的学科坚守(代致辞) 保继刚第一节 社会视角(1):女性与家庭女性领导:对台湾地区酒店总经理的叙事研究 李咪咪广州市老年女性休闲创新的类别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林敏慧度假研究中的家庭旅游者:一个整体回顾 傅萧萧第二节 社会视角(2):企业与社区旅游生态补偿视域下的自然保护区利益主体关系结构研究 陈海鹰现代音乐节植入边远旅游地的效果分析 史甜甜第三节 社会视角(3):文化与语境生计方式转型对民族旅游地“文化—生态恢复力”的影响 刘相军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社会文化建构:“文本与语境”的分析范式 马 凌第四节 经济视角:投资与产业旅游PPP项目特征识别和实践刍议 戴俊骋旅游带动的经济增长假说再检验:来自中国的证据 左 冰信息化、空间溢出与旅游产业发展 王龙杰第五节 方法视角(1):技术与模式眼动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 马剑瑜文化旅游者类型划分的一个改进方法 陈钢华酒店管理研究中的“理论与情境”融合模式思考 李 彬第六节 方法视角(2):视域、知识与反思游记与空间想象——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旅游研究 赵政原再议旅游影响:从空间生产逻辑到知识生产推进 张士琴神圣或恐惧?黑色旅游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郑春晖骄躁的知识生产环境与“知识贡献”——旅游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反思 梁增贤第七节 心理视角(1):居民/游客态度“相爱”还是“相杀”——从最优效用模型的角度解释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刘安禹黑或白?矛盾心理对举办地居民支持大型事件的影响 陈增祥遗产旅游地的原真性、存在原真性的探索以及目的地忠诚度 易小力第八节 心理视角(2):审美过程、自我发展、公共事件影响文学旅游的审美消费——以水泊梁山为例 姜 辽志愿旅行与自我成长:反思的作用 苗学玲社交媒体的事件传播如何影响公众的旅游行为 罗秋菊第九节 未来视角旅游研究的未来 Jafar Jafari闭幕式
前 言
总 序
在学者、学术成果、学术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学者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总需要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就属于学术制度的控制范围。当前,我们既以体例严格的专著、盲评盲审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也以同行评议、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机构指定目录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衍生形式。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制度,保障了知识生产的规范性和可靠性,但是却产生一个较大的问题:它掩盖了知识生产过程当中原本就无从回避的各种迂回曲折。任何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一条通途大道,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里有支持、有反对,有争辩、驳论、反驳,有初探、有再思,有观念、概念上的冲突,有方法矛盾、对材料的不同解读,有立场、伦理上的差异,甚至还有假说、猜测、直觉……恰恰是,倘若没有这些东西,反倒让人感觉怀疑和不安。那么,对“旅游”这样一个既是复杂现象又是新兴学科的领域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寻找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形式,从而在现有的学术制度之外,为学者们的交流碰撞、为学术探寻过程的展现、为旅游学科的开放包容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好几个方面的启发。第一个启发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思想发展最有影响的那些著作,有一些正是用对话体和语录体这样的非常规形式写成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集;第二个启发是,量子理论领域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世纪之争,也以两次索尔维会议上的对话和争锋最为精彩;第三个启发是,国内地理界自王恩涌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起“中关村人文地理小沙龙”开始,到2003年开始举办正式的“人文地理沙龙”,并从第四届开始连续整理出版实录性质的《地理学评论》,为国内人文地理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开辟了新的形式。2013年出版的《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引起了旅游学界的热议,《旅游学刊》发了2篇书评,也给了我们信心。因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仁所策划的这套《中大旅游评论》,也将充分借鉴古今中外这种别样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形式。丛书大致以年度为限,从“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的实录起步,积极扩大范围,争取逐渐收录到每一年中发生在中国旅游学术领域的精彩发言、对话、交锋,充分展现中国旅游学者迸发思维火花的瞬间,从而作为当前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与衍生形式的补充或超越,更多地记录下中国旅游学术研究推进过程中不应被遗忘的那些细节。希望这样一种形式的“专著”,能给年轻的中国旅游研究者们启发。
保继刚2016年2月18日于康乐园
在学者、学术成果、学术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学者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总需要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就属于学术制度的控制范围。当前,我们既以体例严格的专著、盲评盲审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也以同行评议、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机构指定目录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衍生形式。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制度,保障了知识生产的规范性和可靠性,但是却产生一个较大的问题:它掩盖了知识生产过程当中原本就无从回避的各种迂回曲折。任何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一条通途大道,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里有支持、有反对,有争辩、驳论、反驳,有初探、有再思,有观念、概念上的冲突,有方法矛盾、对材料的不同解读,有立场、伦理上的差异,甚至还有假说、猜测、直觉……恰恰是,倘若没有这些东西,反倒让人感觉怀疑和不安。那么,对“旅游”这样一个既是复杂现象又是新兴学科的领域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寻找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形式,从而在现有的学术制度之外,为学者们的交流碰撞、为学术探寻过程的展现、为旅游学科的开放包容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好几个方面的启发。第一个启发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思想发展最有影响的那些著作,有一些正是用对话体和语录体这样的非常规形式写成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集;第二个启发是,量子理论领域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世纪之争,也以两次索尔维会议上的对话和争锋最为精彩;第三个启发是,国内地理界自王恩涌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起“中关村人文地理小沙龙”开始,到2003年开始举办正式的“人文地理沙龙”,并从第四届开始连续整理出版实录性质的《地理学评论》,为国内人文地理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开辟了新的形式。2013年出版的《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引起了旅游学界的热议,《旅游学刊》发了2篇书评,也给了我们信心。因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仁所策划的这套《中大旅游评论》,也将充分借鉴古今中外这种别样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形式。丛书大致以年度为限,从“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的实录起步,积极扩大范围,争取逐渐收录到每一年中发生在中国旅游学术领域的精彩发言、对话、交锋,充分展现中国旅游学者迸发思维火花的瞬间,从而作为当前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与衍生形式的补充或超越,更多地记录下中国旅游学术研究推进过程中不应被遗忘的那些细节。希望这样一种形式的“专著”,能给年轻的中国旅游研究者们启发。
保继刚2016年2月18日于康乐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