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77101
编辑推荐
《汪晖学术思想评论集》对于专业内人士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富有影响力的重要著作,书中的阐述体现了知识与历史的厚重,值得好好阅读,其贡献就在于此。
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国内外学界围绕汪晖近年来出版的《别求新声》、《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三本书,就思想的命运,政治的价值,观察西藏问题的新视角等展开的探讨。既是对汪晖思想的深度解读,又是对所涉及问题多角度的探讨。
目 录
戴锦华等 “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学术座谈会
瑞贝卡卡尔 《革命的终结:中国与现代性的限度》(英文版)序言
赵 刚 如今,批判还可能吗?——与汪晖商榷一个批判的现代主义计划及其问题
钱永祥 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汪晖论现代性读后有感
瞿宛文 全球化与后进国之经济发展
赵京兰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论述与亚洲构想——以汪晖的学术本土化战略为中心
韩毓海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原理——评《汪晖自选集》
罗 岗 “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潘卡奇米西拉 中国的“新左派”
加布里尔 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和正义——在社民党文化论坛“哲学与政治12”上回应汪晖的讲话
黄百锐 评汪晖的平等论述
鲍夏兰、鲁索 延续还是断裂——中国在当代世界中的位置
吴 铭 社会保护运动与平等政治的前景
胡志德 《亚洲想象的政治》(英文版)导论
贺桂梅 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观——解读汪晖的“中国问题”论
季剑青 理论与方法——汪晖的思想史研究
沈卫荣 也谈东方主义和“西藏问题”
石 硕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序
唐晓峰 区域与国家
柄谷行人 普遍与特殊——两个交叉的观点
阿部干雄、樱井大造、丸川哲史、羽根次郎 汪晖《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书评会
朱金春、王丽娜 从“多元一体格局”到“跨体系社会”——民族研究的区域视角与超民族视野
附录 汪晖主要著述编年
编者说明
瑞贝卡卡尔 《革命的终结:中国与现代性的限度》(英文版)序言
赵 刚 如今,批判还可能吗?——与汪晖商榷一个批判的现代主义计划及其问题
钱永祥 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汪晖论现代性读后有感
瞿宛文 全球化与后进国之经济发展
赵京兰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论述与亚洲构想——以汪晖的学术本土化战略为中心
韩毓海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原理——评《汪晖自选集》
罗 岗 “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潘卡奇米西拉 中国的“新左派”
加布里尔 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和正义——在社民党文化论坛“哲学与政治12”上回应汪晖的讲话
黄百锐 评汪晖的平等论述
鲍夏兰、鲁索 延续还是断裂——中国在当代世界中的位置
吴 铭 社会保护运动与平等政治的前景
胡志德 《亚洲想象的政治》(英文版)导论
贺桂梅 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观——解读汪晖的“中国问题”论
季剑青 理论与方法——汪晖的思想史研究
沈卫荣 也谈东方主义和“西藏问题”
石 硕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序
唐晓峰 区域与国家
柄谷行人 普遍与特殊——两个交叉的观点
阿部干雄、樱井大造、丸川哲史、羽根次郎 汪晖《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书评会
朱金春、王丽娜 从“多元一体格局”到“跨体系社会”——民族研究的区域视角与超民族视野
附录 汪晖主要著述编年
编者说明
媒体评论
《别求新声》、《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是汪晖教授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三本书。本书是国内外学界围绕汪晖以上三本书展开的探讨。其中,不少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在线试读
思想论争之所以需要超越“左”、“右”:这首先是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所逼迫出来的思想态度,也就是说,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需要超越任何不论来自左或是右的理论演绎,需要直接面对中国问题所发生的历史和现实及其逻辑。因此,尽管汪晖的新左派立场带给我们许多有意义的发现,但我更注重他的论述当中那些不能为立场所化约的剩余物,例如他对“帝国”的分析,显然,这一中国历史自身的逻辑是不能为任何左派立场所容纳的,但无疑,它却有可能真实地成为新的左派理论生发、成长的历史认知的资源。这其实也就提示我们,在今天思考中国问题,首先需要能够具备真实感受中国问题之压力的能力,要首先清醒地意识到,所谓中国问题的严峻性,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的存在本身即是一个需要努力的结果这样一种问题感。因此,无论是左或是右,在思考中国问题时都需要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中国历史展开过程的复杂性也需要一种超越左右的态度才能真实面对。在我们目前进行的关于传统复兴现象的调查中就发现,近十年来逐渐形成的这一波草根性的民间的传统复兴热潮,具有非常复杂多样的社会诉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复兴的诉求竟然是以一种社会运动的形式在展开,而传统的复兴本身则更具有了寻求民间的社区的公共空间打造的意图。我们知道,中国经过了三十年剧烈社会变动,当前为迫切地需要大量内在充实的工作。这些内在充实的工作,指向的是基层生活共同体的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正是这些紧迫任务的出现,促使我们能够超越无论是左或右的对中国问题的过度政治化,从而能够从所谓社会建设出发,去重新思考真正的政治性,那种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性问题。谁能说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美好有尊严的生活不是的政治问题呢?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问题放置于所谓全球化问题的视野之下来思考,无论是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扩张,还是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在世界当中,无论其自觉地在场还是不自觉地在场,实际上构成的是世界史的不同内容而已。也无论今天的全球化中中国的在场实际上在要求着对全球化逻辑的中国改造,还是在过去,中国的不在场,实际上同样构成对世界史的另一种影响一样,总的来说,对中国历史自身逻辑的把握,是理解中国的前提。在此意义上,汪晖将现代史理解为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建设,实际上就仅具有局部的解释力,只能局部地解释中国革命,而不能为中国的现代史展开提供充分的说明。在我看来,中国的现代展开应该从一个更具历史纵深的视野出发,从所谓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问题出发。我们知道,封建社会后期,明代所继承的元代的“大中国”格局和世界市场,社会动能得到持续的释放。面对此局面,儒学就已经尝试不断改造自己,来谋求导引儒教体制以适应新的历史处境,而中国政治的种种变化也因此可以理解为是对此局面的或正或反的反映。所谓中国的现代展开,应该在这样一种历史逻辑当中获得理解,在此意义上,中国革命也有其出于中国历史发展合理性的理由,而不只是对抗西方现代性扩张并谋求适应现代性挑战的产物,而很可能是在自己的逻辑之下充分利用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于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对这样一种历史逻辑的理解和把握,实际上为直接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形成自我理解,并在这种自我理解当中谋求探索一种新的中国现代主体状态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卷进历史当中,承受历史带给我们的罪与罚,去面对主体的艰难形成。面对历史,应该如鲁迅那样,放低姿态,谦卑地进入历史,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问题放置于所谓全球化问题的视野之下来思考,无论是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扩张,还是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在世界当中,无论其自觉地在场还是不自觉地在场,实际上构成的是世界史的不同内容而已。也无论今天的全球化中中国的在场实际上在要求着对全球化逻辑的中国改造,还是在过去,中国的不在场,实际上同样构成对世界史的另一种影响一样,总的来说,对中国历史自身逻辑的把握,是理解中国的前提。在此意义上,汪晖将现代史理解为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建设,实际上就仅具有局部的解释力,只能局部地解释中国革命,而不能为中国的现代史展开提供充分的说明。在我看来,中国的现代展开应该从一个更具历史纵深的视野出发,从所谓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问题出发。我们知道,封建社会后期,明代所继承的元代的“大中国”格局和世界市场,社会动能得到持续的释放。面对此局面,儒学就已经尝试不断改造自己,来谋求导引儒教体制以适应新的历史处境,而中国政治的种种变化也因此可以理解为是对此局面的或正或反的反映。所谓中国的现代展开,应该在这样一种历史逻辑当中获得理解,在此意义上,中国革命也有其出于中国历史发展合理性的理由,而不只是对抗西方现代性扩张并谋求适应现代性挑战的产物,而很可能是在自己的逻辑之下充分利用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于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对这样一种历史逻辑的理解和把握,实际上为直接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形成自我理解,并在这种自我理解当中谋求探索一种新的中国现代主体状态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卷进历史当中,承受历史带给我们的罪与罚,去面对主体的艰难形成。面对历史,应该如鲁迅那样,放低姿态,谦卑地进入历史,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