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8485
十年前讲《论语》时,我并无特别心得;而今念起,竟然觉得惊心动魄。
它总是让我想起已经辞世十六年的父亲,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白,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其实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十年后再读《论语》,我用这种方式向经典致敬!
- 新增序言,于丹用六千多字的篇幅讲述了她与她的父亲,也是她与《论语》的缘起。
- 全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后半部分是《论语》原文。
- 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话形式重新诠释了《论语》一书,并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题,分别加以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后半部分,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使读者更为全面地领略《论语》的魅力;又为一本完整的《论语》小书,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
- 新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特意为本书手抄的《论语》局部原文插图,四色印刷。
序 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易中天
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
《论语》原文
代后记 《论语》的温度
关于父亲
——我与《论语》的缘起
于 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年前讲《论语》心得时,对这么熟悉的句子并无特别心得;而今默默念起,竟然觉得惊心动魄。流光如同显影液,把生命深处那些隽永的意味一层层显示出来,渐次清晰,像一个又一个证据,静默而执拗地排列在那里,让人恍然明白了关于自己的一些谜底。
《论语》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缘起?终究有怎样的意义?每每我独对一壶清茶,一炉沉香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和氤氲的茶气和缭绕的轻烟纠缠在一起,然后,我就会想起父亲。
父亲辞世十六年,对于他的渐渐懂得,却是我讲《论语》心得之后这十来年的事情,像是他留给我的一个个旧信物,因为《论语》的缘故,终于被逐个打开。
(一)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已经下放了。当时父亲在北京市委工作,下放到密云。妈妈在北京市财税局工作,下放到通县。一个月我也未必能见上他们一面,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日子更是少得可怜,那样的匆匆团聚几乎就是我的节日了。
早听见“论语”这个词,就是在这样一次团聚里。大概在我四岁那年,记不清劳动节还是国庆节了,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参加一次人很多的聚会,小小的我平时只是和姥姥待在家里,忽然见到那么多陌生的大人,惶惶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父亲一手抱起我,另一只手指着大家说:“丫头儿,《论语》上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多人里,有不少叔叔阿姨都是好老师呢,你自己去看看谁能当老师,回来告诉爸爸。”我转了一圈回来告诉爸爸,有个特别好的阿姨总是照顾我和别的小朋友,她肯定是老师;有个嗓门特别高的叔叔随地吐痰,他肯定不是老师。爸爸说:“是呀,阿姨那么好,你要像她那样对别人,这就叫‘见贤思齐’;那个吐痰的叔叔呀,其实也是‘老师’,因为你要提醒自己不能像他那样做,这就叫‘见不贤则内自省’。”我很不屑,我才不会像他那样呢,我们小孩儿都觉得他没礼貌。爸爸说,是呀,公共场合有人监督,别人一提醒,吐痰的人就会改正。可是没人监督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做到君子“日三省乎己”呀,这就叫作君子“慎独”。
父亲讲这些我似懂非懂的道理,几乎每次都以我不耐烦地跑开而告结束。似乎父亲从来没有把我拉回来一定讲下去,也从来没让我背过《论语》,但是那些零零散散的言辞道理却一点点留在我记忆中了。那个时候父亲真正让我背诵过的东西是诗词,从诗词到古诗词都背。还记得有个春天,在北海公园,父亲指着一树繁盛的碧桃花教我背诵“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然后问我:“丫头儿觉得这些花儿闹不闹?”我仰脸望着一朵朵密密匝匝挤在枝头的碧桃花,安静而绚烂:“不闹呀,花儿又不会跑,怎么能闹呢?”父亲把我举起来架上肩膀:“花儿不会跑我们跑,丫头儿坐好了,抱住爸爸的头。”然后爸爸就抓着我的小腿绕着那一树繁花奔跑起来,一瞬间,枝枝杈杈上粉红色的花朵喧喧攘攘挤挤挨挨地闹腾起来,喜得我拍着小手叫着:“闹啦闹啦好闹呀!”父亲站定,微喘着给我讲什么叫“着一‘闹’字,春意全出”,为什么“春意闹”就比“春意放”“春意绽”“春意开”都更加传神。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四句只是宋祁《玉楼春》的上半阙,下半阙还有四句:“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站在一轮又一轮或浓或淡的夕阳底下,眺望幼年时那一树春花,我终于明白在父亲肩头上看见的花枝春满是怎样的意味,只是我已经不能为他持酒劝斜阳了,那些不经意的缘起,在父亲辞世多年之后,才慢慢结出果实,让我独自浮现出感伤的微笑。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易中天
我们从自身现实问题出发,走到了《论语》里,这非常好;我也希望我们能再从《论语》出发,走向更广阔、更结实的价值构建,来安顿我们的身心。——张越(著名主持人)
平淡如水12… –
有人指出于丹的心得是“心灵鸡汤”,多讲了人生哲理而偏离了孔子。然而在我看来,大多数喜欢这本书的人,也恰恰是因为接受了她的心灵鸡汤,它合乎了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品味,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交友、如何快乐,它离我们的生活是那样近,正像于丹在书的开头所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现代人有着太多的无措与迷茫,而她却用《论语》中的理性之光将我们的人生之路照亮。
野云居士 –
这本书是孩子寒假期间,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刚拿到书时随便翻了翻,直觉是第一,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根本不可能看得懂;第二,他也未必喜欢看,这些内容恐怕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 后来被儿子告知,老师是要求家长将给孩子听的——这还比较靠谱。可是那孩子也未必爱听啊。后来,儿子让每晚临睡前给他“说论语”,我就答应了,心想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天呢。谁知,这一讲就成了系列连载。儿子不仅爱听,而且还能跟着思考,并且煞有介事地点着他的小脑袋,表示孔子说的那些做人的学问都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现在儿子睡前若没听到论语,总是唧唧歪歪不肯睡,一定要… 展开评论
这本书是孩子寒假期间,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刚拿到书时随便翻了翻,直觉是第一,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根本不可能看得懂;第二,他也未必喜欢看,这些内容恐怕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 后来被儿子告知,老师是要求家长将给孩子听的——这还比较靠谱。可是那孩子也未必爱听啊。后来,儿子让每晚临睡前给他“说论语”,我就答应了,心想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天呢。谁知,这一讲就成了系列连载。儿子不仅爱听,而且还能跟着思考,并且煞有介事地点着他的小脑袋,表示孔子说的那些做人的学问都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现在儿子睡前若没听到论语,总是唧唧歪歪不肯睡,一定要我给他讲个小段子才罢休。真是没想到,于丹的心得竟然连小孩子都能够接收。属意外惊喜。
第一号伤心人 –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 展开评论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三)交友之道。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 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