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48207
★ 经典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 其实,思想的发展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
★ 出版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伏尔泰、康德、叔本华、尼采、罗素……闪光的名字,不朽的思想,牛破天的人生
“哲学的故事”,就是苏格拉底服毒的故事,是柏拉图逃亡的故事、亚里士多德流放的故事,以及伏尔泰和卢梭合伙“击垮法国”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艰涩难懂的哲学写成了一曲一曲的优美故事。因此,思想的发展其实正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
科学给我们知识,而哲学给我们智慧。本版《哲学的故事》精装修订典藏版,是对热爱真理和自由的读者的诚挚献礼。
章 柏拉图/5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科学/47
第三章 弗朗西斯·培根/89
第四章 斯宾诺莎/132
第五章 伏尔泰和法国启蒙运动/178
第六章 伊曼努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225
第七章 叔本华/263
第八章 赫伯特·斯宾塞/313
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360
第十章 现代欧洲哲学家:柏格森、克罗齐和伯特兰·罗素/407
第十一章 当代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纳、詹姆斯和杜威/442
出版商希望我借此次《哲学的故事》再版之机,为读者解读一下当今文坛的“概论”之风,以及本书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有这样的机会,我很高兴。本书瑕疵重重,依然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着实令我感激万分,故以只言片语聊表谢忱。
“概论”之风的兴起或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声。在这个时代,知识高度积累,无限延展,各个分门别类的学科衍生出更加细致的分支。望远镜让人类看到了人脑无法想象和估量的恒星和星系,地质学使人们认识到地球的存在既不是数千年也不是数万年,而是数百万年;物理学发现了原子中的宇宙,生物学呈现了细胞中的“微观世界”;生理学带人们认识身体,心理学领人们走进梦境;人类学重构了远古时代,考古学让深埋地下的墙垣城池再见天日,史学则证明一切历史皆为人类伪造,并描绘出一幅唯有斯宾格勒①和爱德华· 迈尔这样极具前瞻眼光的哲人,才能洞察历史的画卷;神学思想摇摇欲坠,政治理论土崩瓦解,人类生活与战争因发明创造走向扑朔迷离;经济学推翻了政府,世界各地燃起熊熊战火。而哲学,这个曾经集众学科于一身、主持构建世界和谐景象和行为之真善美的“带头人”,如今却在不同知识洪流的激荡冲撞中心力交瘁,不得不逃离寻求普遍真理的战场,走上隐蔽的羊肠小道以回避人生的种种问题与责任。人类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超出其理性所能承受的极限。
如今,科学家“知道的愈来愈多,研究的却愈来愈少”,而哲学家研究的愈来愈多,知道的愈来愈少。科学家戴着眼罩工作,为了将与研究主旨无关的一切排除在外,只专注于眼睛下方鼻尖上方的一个小点儿。这样一来,他们得到的仅仅是成批堆积却又相互孤立的事实,失去了纵观全局的眼光,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也不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哲学流派都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面向“圈内人”的术语体系,于是,随着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不断增加,向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圈外人”介绍和解释自己所从事和奉献的行业变得愈加困难,横亘在人生与知识之间的沟壑也愈发宽广:统治者无法理解智者的思考,求知者无法理解知者的观点。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引发的却是集体性无知的蔓延,无知与愚昧的模范被推选为世界上伟大城池的统治者。就在科学享受着史无前例的发展和推崇之时,新兴宗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古老的迷信思想正在收复失地。普通大众不得不在悲观晦涩的科学与充满无畏希望的宗教神学之间作出选择。
在这样一个时期,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即在“职业学者”与普通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同“职业学者”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应该学习术语,从而将这些职业领域内的知识转化为普通民众熟知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打破知识与需求间的隔阂。知识若庞杂到无法在民众中普及,则极易沦为经院哲学,甚至演化为民众对权威的盲目迷信;人类也将因此进入对“职业学者”这个新兴牧师群体无限崇拜的新信仰时代,而人类文明借助教育之普及升华自身的希望行将破灭;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垄断者的学术阶层,在日新月异的术语、词汇的重重包围下,也将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彻底与世人隔离,在无形中侵蚀、动摇文明原本坚实的根基。正因为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詹姆斯? 哈维? 罗宾逊“拆除壁垒,还知识于民众”的号召为什么会得到全世界的赞赏和响应。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尧然0 –
这本书我喜欢,读起来不会很晦涩,而且是属于哲学历史的感觉,从欧洲的哲学历史慢慢顺着时代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