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970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萧公权的自传、书信和谈话录,以赠吴宓诗句“道高犹许后生闻”为书名。书中遴选、收录了萧公权100多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和谈话录,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民主宪政,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充分体现了萧公权作为一个学人的思想及政治情怀。
目 录
一、家乡与家世
二、蒙师与业师
三、青年会中学的师友
四、清华两年的收获
五、问学新大陆(一)·密苏里大学的三年
六、问学新大陆(二)·康乃尔大学的三年
七、归国途中
八、上海六个月
九、教学相长(一)·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
一、教学相长(二)·清华五年
一一、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
一二、漂泊西南(二)·糊口于四校
一三、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
一四、何莫学乎诗(一)·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一五、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
一六、是亦为政(一)·谈教育
一七、是亦为政(二)·谈宪政民主
一八、转徙东南
一九、万里寄踪(一)·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
二、万里寄踪(二)·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
结语
后记
二、蒙师与业师
三、青年会中学的师友
四、清华两年的收获
五、问学新大陆(一)·密苏里大学的三年
六、问学新大陆(二)·康乃尔大学的三年
七、归国途中
八、上海六个月
九、教学相长(一)·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
一、教学相长(二)·清华五年
一一、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
一二、漂泊西南(二)·糊口于四校
一三、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
一四、何莫学乎诗(一)·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一五、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
一六、是亦为政(一)·谈教育
一七、是亦为政(二)·谈宪政民主
一八、转徙东南
一九、万里寄踪(一)·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
二、万里寄踪(二)·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
结语
后记
在线试读
一、家乡与家世
我们萧家的祖籍是江西省中部偏西位于赣江西岸的泰和县,但我却出生于江西南部离梅岭不远的南安县(今名大庚县)。那时先祖父星北公任南安县教谕。先父丕侯公,先母汤夫人和两位未出嫁的姑姑随侍在任所。我出生的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一月初六 日,当公历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民国三十七年夏末我在南京办理出国手续,外交部的职员在我的护照上把十一月误写作十二月。我只好将错就错,把生日改晚一月。)先母生了我约一个月,不幸便病故了。这没有母亲的婴儿由两位姑姑带养。不久以后先祖辞官回籍,两位姑姑先后出嫁。到我六岁的时候先祖弃养,先大伯父唐侯公、先四叔烈侯公、先五叔威侯公从四川省奔丧回籍,会同先父办理丧葬大事。大伯父见我乏人领带(先父尚未续娶),他那时还没有儿子,商得先父同意,于丧葬完毕后带我同他去四川西部的崇庆州(两年后搬到川东的重庆〔巴县〕)。于是我便永远离别了故乡。因为我久居重庆,至今说话还带着一点川东的口音。泰和的“方言”虽能听懂,却不会说。无怪有些人误认我是四川人了。泰和县北门外和西门外的乡间有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萧族。我们这一族世居县西的千秋乡上田村。照族谱的记载,我们的远祖是西汉任的宰相萧何。(其实年湮代远,这是否事实,无法确定。)居住在河南省的后裔,于北宋末年南迁,在泰和县落籍。上田村地势不高,赣江每三五年泛涨一次。村里的住户(全是姓族人)照例避居楼上,水退之后才能下楼,好在准备有素,因涨水而受到的损失并不严重。这种楼居避水的生活我尚约略能够想起。上田萧族人口众多。村中的建筑〈除〉各房各家大小不一的住宅外,还有几座合族及分房的祠堂,和族曾祖蒲邨公创议兴建的藏书楼一所。据梅谷教授(Professor Franz Michael)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之后,浙江大学避寇内迁,曾在泰和县停留了一些时候。随校迁徙的教职员学生借用上田村萧族的“公”“私”房屋作为临时的教室和宿舍。(他那时在浙大任教,后来到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我们的族人多数守着传统习惯,或耕或读。“治举业”的虽大有人在,但中乡举成进士的却为数无多。我的一位族兄(名焱文)读书“过目不忘”,经史百家的书籍,多能随口背诵。但十几岁“入学”以后便“困于场屋”,毫无进展。先祖父“入泮”以后,屡试不第,因此绝意仕进,并鼓励子侄辈弃儒就商。
我们萧家的祖籍是江西省中部偏西位于赣江西岸的泰和县,但我却出生于江西南部离梅岭不远的南安县(今名大庚县)。那时先祖父星北公任南安县教谕。先父丕侯公,先母汤夫人和两位未出嫁的姑姑随侍在任所。我出生的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一月初六 日,当公历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民国三十七年夏末我在南京办理出国手续,外交部的职员在我的护照上把十一月误写作十二月。我只好将错就错,把生日改晚一月。)先母生了我约一个月,不幸便病故了。这没有母亲的婴儿由两位姑姑带养。不久以后先祖辞官回籍,两位姑姑先后出嫁。到我六岁的时候先祖弃养,先大伯父唐侯公、先四叔烈侯公、先五叔威侯公从四川省奔丧回籍,会同先父办理丧葬大事。大伯父见我乏人领带(先父尚未续娶),他那时还没有儿子,商得先父同意,于丧葬完毕后带我同他去四川西部的崇庆州(两年后搬到川东的重庆〔巴县〕)。于是我便永远离别了故乡。因为我久居重庆,至今说话还带着一点川东的口音。泰和的“方言”虽能听懂,却不会说。无怪有些人误认我是四川人了。泰和县北门外和西门外的乡间有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萧族。我们这一族世居县西的千秋乡上田村。照族谱的记载,我们的远祖是西汉任的宰相萧何。(其实年湮代远,这是否事实,无法确定。)居住在河南省的后裔,于北宋末年南迁,在泰和县落籍。上田村地势不高,赣江每三五年泛涨一次。村里的住户(全是姓族人)照例避居楼上,水退之后才能下楼,好在准备有素,因涨水而受到的损失并不严重。这种楼居避水的生活我尚约略能够想起。上田萧族人口众多。村中的建筑〈除〉各房各家大小不一的住宅外,还有几座合族及分房的祠堂,和族曾祖蒲邨公创议兴建的藏书楼一所。据梅谷教授(Professor Franz Michael)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之后,浙江大学避寇内迁,曾在泰和县停留了一些时候。随校迁徙的教职员学生借用上田村萧族的“公”“私”房屋作为临时的教室和宿舍。(他那时在浙大任教,后来到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我们的族人多数守着传统习惯,或耕或读。“治举业”的虽大有人在,但中乡举成进士的却为数无多。我的一位族兄(名焱文)读书“过目不忘”,经史百家的书籍,多能随口背诵。但十几岁“入学”以后便“困于场屋”,毫无进展。先祖父“入泮”以后,屡试不第,因此绝意仕进,并鼓励子侄辈弃儒就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