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57838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因为有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以此为镜,外视内省,悲声落泪,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
康有为,文辞丰赡立意高远学贯中西,为百年来**国学大师。
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略也。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卷首
第一章出亡——沧海浮槎死生
第二章印度——大地古国兴衰
第三章欧游——推求物质救国
第四章诗记——斯亦微言大语
第五章南洋——听似涛声依旧
第六章革命——心事苍茫为谁
第七章忧愤——吾土吾民吾教
第八章归去——依然沧海横流
第九章访旧——泪酒盈杯波澜
第十章天心——策杖云山追魂
第十一章先知——守望仁爱之道
第十二章未济——樱花明月天游
结语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日本神贺须磨浦月见山前,风平浪静,国事骤变,是时中国洪波滔滔,革命如潮,四海名流,八方贤达,竞相趋奉时,察危机之隐伏,并谓:革命之后“然尚竞兵不已者,则非以保中国,且将以召瓜分而亡中国也;非以救同胞也,实戕民命,且绝生计,而日杀同胞也!”发如此诤言大声者,康有为也!
党禁已开,思归不归,康有为曾与何旃理言:“陶潜有‘田园将芜,胡不归’之问,南海有‘家国多难,胡不归’之叹!田园家国一也。”“何不归去呢?”旃理问。“时机未到也!”南海答之。何为时机?其实康有为是在观察民国的政情大势,民生风俗,然后整理旧作并不时有新著发表。此“耐苦不死之神农”走遍世界三周大地,寻方采药所得也,吾国吾民所急需者也!
康有为药方既出,苦必随之:
孤愤语一
善忘
人有善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可谓心疾者矣,人皆笑以为必无是也。若夫蒙、藏三千余万方里之地,广袤于中国三倍,随满洲嫁入于我者,其为至重至富之妻也莫甚焉。乃吾国人改政体而忘之,其为善忘不尤剧耶?一人善忘可也,四万万人而患善忘,奈之何不亡?
内斗
群鼠斗于穴,喁喁啮啮,负隅而抗势,厉目而相奔;曾未知熏鼠者环穴而趋,左操秆,右执燎,塞牖墐户,郁攸蒸烟,阖穴同熏而咸死也。今以列强眈眈,其欲逐逐,而吾直省日自割据,江西抗兵,上海刺杀,举国风起云蒸,神注目营,惟内讧之是惊,而甘以蒙、藏三倍中国之地与人,皆置之不过问也。然则吾四万万人之智也,与穴中斗鼠奚异也?旁观者吃吃笑之,奈之何不亡?
行乞
田宅广博,连阡累陌,牛羊被野,可谓富矣。乃草茀不耕,牧畜病死不售,举家饥饿,子弟各杀牛羊自食,父母终岁行乞,得残杯冷炙则立尽,不能收恤其家,乃分令子弟各自行乞,而转乞其墦余。是之治家也,不转沟壑,必鬻身为奴而后已。今以吾万里之地,四万万之民,地利未辟,拓农工商矿之业,虽甲全球可也。乃共和经年,不事理财,日以借债为事。既不得,则令各省分借而取其余。呜呼!以此治国,古今万国未闻也,奈之何不亡?
儿嬉
儿童之嬉也,善摹长者之所为,善仿市井之所作。披长者之袍,执笏而舞,不虑其曳地之过长,笏之过重而易仆也。陈豆而戏,举戟而嬉,持刀而阵,不虞久之易嬉而怒,奋刃相殴,流血倒地也。今吾国人睹人之共和也,亦共和焉。人之政党也,亦政党焉。人之国会也,责任内阁也,亦国会焉,责任内阁焉。人之选举也,亦选举焉。人之平等、自由也,亦平等、自由焉。人州自立也,亦割据自立焉。甚至人高冠缁后衽衣也,亦高冠而缁后衽衣焉。人脔块肉而刀叉食也,亦脔块肉而刀叉食焉。人免冠鞠躬握手也,亦免冠鞠躬握手焉。凡一切礼制官名,无一不袭人矣。惟人心风俗之尽坏,道德教化之尽丧焉。其不仆地互杀、同流血以归于尽也几希。呜呼!举国皆儿嬉也,奈之何不亡?
意之未尽也,康有为又写:
孤愤语二
无望
农苦体耕耘,望有年。商废财滞居懋迁,望赢利。士勤学,囊萤刺股,望通业取人间富若贵。僧弃家入山,苦身断欲,望成道证佛。寡妇劬劬,抱哺其子,望承嗣亢宗。凡人之情,以有所望而后心安身宁,神王长也。今吾中国之为治也,数千年之旧机器已毁,而新机器不能成也;崇隆坚巨之旧宅已焚,而新草棚茅屋未能建也。一家露坐,无褐无衣,无食无宿,妻子寒饥,烈风迅雷,大雨雪交加之,虎豹豺狼,狮子熊罴,狰狞而嗥悲,吾欲救死,而进退无所之也,是谓无望。吁嗟天乎!吾四万万同胞,谁使我至于斯极也。
不治
病者重矣,殆矣,弥留矣,属纩矣。然苟遇良医,或授良方,或操刀割,可立起死回生矣。今有人也,能立能行,能坐能耕,能食能嗔,能言能呻,望之人也,然而疽隐其背,其面黑以墨,其神沮以晦,其动作若梏以罪,扁鹊望之,适适惊以退,默默不诊不刺,不开方焉。曰:是谓不治之症。今我中国,外患内讧,乱状蓬蓬,熏灼隆隆,溃溃回遹,延祸我邦,刺之不可,达之不从,坐待大乱,以亡其躬,亦所谓不治之症也。刘邦曰:天下汹汹,以我二人之故。今为少数人之私,而投五千年之金瓯中国而碎之,坑吾四万万人于长平而葬之。呜呼!坐观死亡,无以救之,我心长悲,何得舒也。
无言
吾不忍吾中国,昔喋喋以多言,至于今日吾欲无言。若人中毒而发狂,饮鸩而跳号,吐火而吞刀,挟戟而醉舞,执弓而曳满,鸣镝而大嗥,吾虽芬芳其情,玲珑其声,跪坐而进之,鼓歌以侑之,彼昏安知?彼怏轧心斗,老洫相寇,其谁受之?欲语政府乎,则今已为政府矣,一政废不行,令不出国门,乌从而语之?欲语政党乎,则呶呶,入主出奴,忘其国家,惟私是图,乌从而语之?将语国民乎,则咨嗟愁苦于水深火热之中,亦又无权,听鱼肉焉,语之何裨?吾犹缉缉哆哆,谁为言之,而谁为听之?吾亦欲投其笔而焚其书。呜呼!奈此四万万人之艰难。(《康有为全集》第十集)
《孤愤》者独孤之愤也,中国岌岌矣!“蒙藏既失,借债支离”而国内乱象纷纷,惟以借债度日,借外债之苛,千万倍于高利贷也。高利贷者惟高利息是图,列强之债,除高息还款,还得列强公治,公治也者,岂非瓜分乎?康有为闻之,“心为惊,魄为荡,魂怅怅而惘惘也。”
又有《来日大难五解》,以浅显之语,欲国人人人可解。
康有为以与时之忧而与时俱进,所期望者民国忧而思,思而改,改而进也。于是写《大借债驳议》,在文前跋语中,康有为云:“晚清以铁路借债,举国人犹知哗争,用以亡清;而革命后,则改其哗争,而以借债为日用矣。此一怪也。春间借六万万而受监理,国人犹知倡国民捐以抵制之,至夏后则专以借债为职业矣,而国人忘之。此二怪也。秋间犹知从他银行借债,以免银行团之挟制;冬后则明却已借得英国之债,而俯首受六国银行团二千万镑之谥也。其怪三也。一年之中,急转直下,其怪愈剧,其害愈甚,亡国之人,不可与语,不可与处,竟如是乎?呜呼!咄咄怪事,吾竟躬逢。吾久隐忍不言,今则抑塞于中,亦不能忍矣。”康有为忍无可忍,奋笔书《大借债驳议》,在笔者见到的相关民国借债的各种资料中,康有为之文笔锐利自不在话下,而“借债为亡国之具”,然“为银行货币生利之业,不得已而出于借外债,犹可原也”,民国当局以毒脯鸩酒为美食,强使四万万同胞共食共饮等等,及借款各项之详,则亡国之途近矣。
康有为之文,为民国也,为四万万同胞也,其文末云:
吾明告吾政府,立国当善理财,不可以借债度日也。必不得已,为银行改币而借债,则只可于列国借之,必不可受银行团六国监理之辱也。吾更垂涕而导我国民曰,中国之生命存否,在六国银行团之借债约成否也。全国民当速起而争之,否则为埃及而不可救也。愿我国民其速起。
康有为毕生,最可感慨者应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了。南海之忧也,若山峦,腾跃起伏;若巨川,潮推浪叠;若旷野,平川无垠;若荒漠,不可沙数。忧吾土,则犹忧边患之不宁;忧吾民,则犹忧民无教而不立;忧吾国,则犹忧磔裂支解被瓜分。惟恐亡国灭种,自晚清以降,一直是康有为流亡十六年、尤其是几访印度之后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南海又认为,中国与印度,同为文明古国且相与为邻,印度之亡,康有为又称“分亡”,分裂而亡也。此种危机在中国屡曾出现,康有为也再三提及,而当时民国,“号令不出京门”,为避免印度各邦分立而被英帝国各个击破,然后亡国之教训,康有为认为,省区太大,各省权力太大,令不行,禁不止,再加之地方军队,拥兵索饷,横行一地,省大地大权力大,已为中国之害,必须铲除各省之境域,“行州府之制”,而中国必须统一,只能统一的“一统之政略,舍此莫由”。则分省自立、中国分裂之危可除。
康有为在《废省论》的“序言”中又说印度何以亡,一论再论,为中国一忧再忧也!
从《禹贡》划“五服”地方之治,今康有为则以“三服”分之,于边疆重地,康有为有详说,而“兵、刑、财三者,政府之大权,万不能假于地方分治者也”。
又有“增设东西南北中辽蒙准藏九部议”,而于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规划最细。
康有为的《废省论》不仅涉及区域,而且关乎官制,地方官员的既得利益等等,倡言二十余年,戊戌变法时即上奏朝廷,南海认为倘为平世,亦为治世之法,于今乱世,更是弭乱之道,康有为甚乃称:“要得救中国之神方妙药,莫乃于是矣!”康有为对废省的行政思考,得失比较,兼及古今中外,其知识之广博已是惊人,而历史经验不可不记,即徜徉其历史与文字间,亦美不胜收矣。
康有为《废省论》的结语,则令人心碎,非不得经营蒙藏之法也,戊戌时康有为即有此言论,十年前尚有刻本刊布,盖主事者非昏聩即志不在此也!衙门重重,人影幢幢,机关深深,无用之公文废纸一日不知上传下达万几,而为国之建言者,其命运非格即阻。南海道:“且西藏,外蒙已去,吾尚妄欲置吏,重省旧文,沉沉恻恻,不知涕之何从也。”南海尚言:蒙藏之变,“今无能为矣,但后人见之,勿谓秦无人也。”秦有人,乃康有为也,康有为早有言,人不听而言中焉!还如左宗棠征西域,平阿古柏之乱,言边事之重,边民之困,塞防之切;李鸿章一派则以为新疆千里无人、无草,今用重兵,其军费还不若投之以海防,此塞防与海防之争也,左宗棠据理力争而不让,平喀什之乱,直逼沙俄侵占之伊犁,于是新疆收回矣!否则,我中国今日之国土西至敦煌,星星峡以外九十六万平方公里,其胡杨、其红柳、其天山雪水、其龟兹千佛洞、其塔克拉玛干荒漠底下之石油,尽为他国强抢夺矣!康有为屡赞左宗棠即为此也!《废省论》
之结语,吾人不能不读;
按九部之文,经营蒙、藏之法,吾于戊戌言之,又前十年壬寅刻于《官制考》,前年又刻之《国风报》。若能行之,何待今日库伦、西藏之变,举国无措乎?十年前行吾此说,则蒙、藏完备,无施不可矣。呜呼!今蒙、藏之大,仅设一局,又不列于国务员,亦岂能以一人为治也。瓜分既迫,呜呼莫救,今无能为矣。但后人见之,勿谓秦无人也。虽然,今蒙、藏失矣,此空言何益哉?久矣夫!余之为曲突徙薪而不见信矣。且西藏、外蒙已去,吾尚妄欲置吏。重省旧文,沉沉侧侧,不知涕之何从也。邦人之览此文者,能无同痛乎!
“不知涕之何从也!”
康有为“沉沉恻恻”,并且总是“不合时宜”地固执己见,给人的印象是“老顽固”、“反对民国”,其实不然。当民国成立,采总统制,“君宪共和”已成泡影,他不是民国的反对者,他希望改变民国,民国即中国,虽政争纷乱、内忧外患、民生惨烈,康有为爱国爱民之心则一如既往,当革命兴起、国体丕变,康有为在冷静地观察审视之后,指出:握手鞠躬,免冠免跪,西装革履,此即革命成果乎?“足以治强中国乎?”“今中国阽危,人心惘惘汹汹,政治之变能救之与?意者亦有待于教化耶”(《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读者当会记得,关于如何救国,与康有为同时代人中,其谋划之具体,其论述之精辟,其中西对照之具体,惟康有为独领风骚,若《物质救国论》,意在物质发展、工业化之道路、汽机力即国力也;若《金主币救国议》及《理财救国论》,则是金融改革,以金作本位,保我利权;而《中华救国论》,又明言相告,民国应“亟图”者为:“整纲纪,行法令,复秩序,守边疆。”“万事之本乎,莫先以弭暴乱以安生民也”,万不可“浮慕法、美之富强,歆羡平等、自由之政治,以为一言共和,即可立得利国民福也”等等。
康有为时居日本神户须磨浦,对国内形势了如指掌,且如其所言及时“开方配伍”,以对民国、生民有所补益,忧心忡忡的同时,又在神户月见山下携何旃理,觅地辟宅,并云“老夫得此,俯仰山海,饱饫烟霞”,乃至“遗世忘忧”,其忘忧乎?其能舍家国之忧乎?无奈而已。然至少可以读出康有为的另一面:他为理想奋斗,他也享受生活,并不时流露出诗人气质,风流本性。此二者有时可分,有时不可分,更多时则互为交融,于政论则文史纵横,直面现实;于诗歌,则语尚通俗,文质优雅,且意高境远而佳句频出,波横浪峻,却是康有为所有著作之共同特点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