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28836
【编辑】 ★楼兰遗址的发现者、伟大的探险家在生命zui后日子里的写作。★在中国出版。★与斯文·赫定过去所写的书不同,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只狗,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探险考察的奇遇、艰辛和发现。★书中的插图,展现了百年前的人文地理景象。
【内容介绍】这是斯文·赫定的zui后一部作品。斯文·赫定不仅谈到他在亚洲探险时的朋友及旅伴——他在亚洲的狗,还涉及其他动物如熊、狼、羚羊、野驴、*和*,甚到还描述了行踪诡秘的新疆虎和空中展翅飞翔的朝圣者——大雁迁徙的壮观景象。为了给遇见的狗和其他动物创造适当的表演舞台,全书内容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而是将探险旅程分为几部分来描述。书中介绍了二十多只狗: 在荒漠中渴死的沙漠犬尤尔达仕、骄傲自大的西藏牧羊犬塔卡尔,消失在青藏高原上的棕色的皮皮等等,每只狗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重点介绍的几只狗,它们滑稽可爱,但都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充满爱和感激的叙述,读来让人落泪。
目录 在漫长的旅途中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前言
在亚洲探险时遇到的狗.
尤尔达仕和它悲惨的命运
与两头狗和一只大雁在塔里木河流域探险
西藏东北部的野生动物和家畜
格雷伊猎犬、老虎和其他动物
两头狗和我一同站岗放哨
皮皮和它悲惨的命运
聪明自信的牧羊犬塔卡尔
哈密和迪奇
北京犬普特
塔吉勒
译后记 洁西卡·S·斯赫尔
通过斯文·赫定的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者在亚洲探险考察中的奇遇、艰辛和发现。……这本书充分展现了这位伟大探险家生动迷人的叙述艺术。
——阿尔贝·邦尼出版社 (1952年) 斯文赫定的*后一本书,也是他所写的书中*动人的一本。这个讲述作者在亚洲旅行过程中与狗相遇的美妙故事,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在这部的作品中,每一个动物都有独立的个性,像其他所有角色一样惹人喜爱。
——肯塔基大学图书馆 汤普森·S·劳伦斯
这是一本极富感情色彩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一种温暖的光芒。作者想告诉他的读者,在漫漫旅途中,因为这些生命的陪伴,他不再感到孤独。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与诺贝尔齐名、所有欧洲王室权贵都以结交他为荣,直到70岁他都不停下探险的脚步 吴海涛 斯德哥尔摩的冬夜,大雪封城。偎依在壁炉旁,87岁的斯文·赫定闭目沉思、心潮起伏。让他不平静的是功名未了?他已是名满天下,与诺贝尔一起并称“瑞典双星”,头戴瑞典科学院、瑞典学院双重院士的帽子,还有无数金质奖章、荣誉博士头衔,所有欧洲王室、权贵都以结交他为荣。是事业未竟?从青年时代一直到七十岁,他都不停歇地在亚洲大陆腹地探险,步履所及的大片地区都是西方人的认知空白,他做过无数次报告演讲,他的五十多本探险报告已经悉数整理、出版,供世人研究。应该说,作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学者,他都没有什么可遗憾了。炉火熊熊,英雄迟暮,其心也哀。当生命之火摇曳渐微,还有什么会牵动他的神经。也许,当每一个铮铮铁汉意识到去日无多时,柔软和悲悯都会自然袭上心头。在老斯文·赫定苍凉的内心世界里,楼兰古国、罗布泊、尼雅古城已经被岁月流沙重新填埋,中亚大草原的暴风雪、“死亡之海”的命悬一线、雪域高原无人区的九死一生,想起已不再心惊胆悸。倒是那些消失在茫茫黑暗里的卑微生命,越来越频繁地掠过心头。在伊塞克湖畔奔跑车旁的那只牧羊犬,被遗弃在圣彼得堡的那只“尤尔达仕”,在沙海里陪他坚持到生命*后一刻的那只“尤尔达仕”,在塔里木河随他漂荡多日的那只野雁“舰长”,在河西走廊与他同帐而眠的野羚羊迪奇,还有那三只不同颜色的“皮皮”,还有西藏牧羊犬塔卡尔,新疆牧羊犬塔吉勒,甚到藏北荒原那一群不知名的路边小旱獭……这些轻如浮尘的小生命无关学术、文明与壮观,它们无声而来,无由而去,它们极少有机会在斯文·赫定那些煌煌探险报告、游记中留下只言片语。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还悄悄给它们留下了个位置。现在,所有人世间的正经事几乎都干完了,可以写一些给自己看的文字么?唤醒那些小生命,伴随这颗日渐衰老的心脏,*后一次重温那些壮阔而凶险的旅程。斯文·赫定坐到那台老式打字机旁,颤抖地敲下几个字:“我在亚洲的狗”。在中亚腹地那些纵横万里的古老大道上,商队、军队、朝圣者或者莫名而来的探险者,各种驼队络绎往来,如水流逝。这里也是无数流浪狗生存的舞台。它们被豢养、遗弃直到再被收留、再度流浪。它们只要有一顿残羹剩饭,有点骨头、羊皮和内脏,就会忠实地替主人在夜间站岗放哨,看守营地,从不偷懒。斯文·赫定的很多狗都是来自这支流浪狗大军,他先后给好几只都取名“尤尔达仕”,因为这是中亚地区*常见的狗名,也是维吾尔语的“旅伴”。斯文·赫定的探险队里从来不缺各种角色的合作者,有管家、有向导、有猎手、有护卫他的哥萨克骑兵、有骆驼客、有结伴的香客,还有联合探险的中外学者,但粗犷男性基于职业的结盟合作,甚少能够成为彼此温暖内心的“旅伴”。倒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小生命们,经常会和斯文·赫定四目凝望,无言交流,在寒夜的帐篷里抵足而眠、相互取暖,对外来争宠者会嫉妒、排斥,久候不到会牵挂、烦躁,生死离别会不加掩饰的悲泣、绝望和久久惆怅。1895年5月,斯文·赫定命悬一线地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侥幸逃脱,这是他一生探险距离死神*近的一次,也使他成为*个有记载的成功横穿这片大漠的欧洲人。他很怀念葬身沙海的那两名维吾尔族伙计、七匹可怜的骆驼,但他更感伤的则是那只始终不离不弃的“尤尔达仕”,它只差几步之遥就能喝到那救命的河水。他们相伴着从东帕米尔高原北上吉尔吉斯草原,又长途跋涉到喀什葛尔,直到深入大漠绝境。它总是那么“绅士”地端坐在帐篷门口,伺候他吃完了晚餐,再享受自己那份“军粮”,然后和他在夕阳中嬉戏玩耍。能够在生命*后一息找到水源,是斯文·赫定一生中诗意般的现实经历,再加上与这头可谓有灵魂的“尤尔达仕”之间的生死之约,都被他视为生命里*神圣的瞬间。“翻开那时的日记本,我发现5月6日记载了对我那忠实可爱的小狗的思念:‘若有尤尔达仕相伴,我会吹口哨,呼唤它的名字,然而它却无影无踪’。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得到尤尔达仕的问候,那时便知它悲惨的结局。”在广袤荒凉的中亚、西藏和蒙古戈壁等地探险游历,斯文·赫定已记不住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尤尔达仕”参与过他漫长的征途。它们大多数只是临时搭档,*后总以某种方式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下任何恒久的记忆。但是他无法克制对它们的喜爱和同情,并为能与它们同行而心存感激。这些狗在旅行中充当的角色戏剧性,有些还带有悲剧色彩,当然也充满着豪迈的英雄气概。作为旅伴,它们伴他走过孤寂的旅程,在他身处危险的时候共同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每一次失去他们,他沉重的心情总是很久才能恢复。他不理解,在东方人常用的咒骂语中,为什么经常用狗来侮辱某人的血统不纯,比如鞑靼人常说的“库颇攸葛洛”,俄罗斯人的“素秦辛”,都意为荡妇之子,波斯人的“皮德日塞克”,意为你爸是一头狗,等等。他认为,这些“尤尔达仕”身上恰恰有着很多人类都罕见的优良品德,比如忠实、勇敢,知恩图报和不贪婪。除了狗,斯文·赫定在探险路上的每个日夜,都被长天大地中的那些小生命感动着、着迷着,他仔细观察着它们的一言一行。旱獭一个个或者成双地坐在洞口晒太阳,它们坐在后腿和那短短的尾巴上,两只前爪都交叉或搭在胸前,让人联想到礼拜仪式上的灰衣修士,这会让他忍俊不禁。那头出生只有十几天的小羚羊“迪奇”,是他和队友们用牛奶一天天喂大的,娇宠得像一位小公主,与每个人都亲近无比,拜访每顶帐篷都会慷慨地留下几颗小“咖啡豆”,大家认为这是借此表达感激和友好,它就是荒野赐予的恩惠和快乐,应该珍惜。还有那只的大雁,它们的迁徙一直让斯文·赫定觉得心醉和神秘,无论在塔里木河、在西藏东部和中部的高原湖泊,他曾多次与雁群作伴露宿在星空之下,把它们视作自己亚洲探险中的同行。在塔里木河漂流途中,他还收养了一只被剪断翅膀的野雁——舰长。到了夜里,他就去倾听“舰长”与岸边栖息的同伴用柔和的语气“交谈”,谈它不能再飞翔的悲惨遭遇,听它们描述温暖和煦的南方家乡。清晨,“舰长”舒展翅膀,小跑起来,以无比悲痛的心情目送它自由的同伴一个个消失在空旷的天际。身后的他也在一起忧伤。雪夜岑寂,弹指如飞。这些逝如尘埃的小生命,却无比清晰地从遥远的记忆中奔跑出来,连斯文·赫定都疑虑它们为什么藏得那么完好。几十年前仅在荒原的一次“邂逅”,他甚到还能详细描绘出它们的毛发颜色、表情以及声调。他甚到客串起童话作家,为小动物们设计精彩的“对白”,以传递它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段段旅程中,他的笔墨甚少再去触及那些曾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考古遗迹、王公显贵和人世繁华。除了追述与狗和动物们相遇、相守继而分离的一幕幕往事,他还以杰出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亚洲腹地恢弘景致和勃勃生命的敬畏,其间有艺术家的惆怅,也不乏哲学家的深遂。那年,他与两只狗和一只大雁航行在深秋的塔里木河里,两岸是茂密的树林。红黄润染的树叶仍然留在脆弱的树枝上,远看就像绚丽多彩的拱廊。忽然微风吹过大地,刹那间片树叶飘落在河面。从远处到近处,整个河面都被落叶覆盖,甚到连一平方米水面都见不到。落叶随船向前移动,感觉就像整艘船地停留在鲜艳夺目的地毯上。如此华丽的落叶陪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之后,一片片被堵在河岸,渐渐远去。逝如秋叶,身边的旅伴乃到斯文·赫定自己,在那一刻可能都会感伤生命的短暂,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永恒呢。写完这人生的*后一本书,在生命长河的入海口,斯文·赫定就真的要去和“尤尔达仕”们一一相遇、问候,听着它们别后的离奇遭遇,一起重启另一个世界的旅程。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斯文·赫定粉丝,现就职于知名出版社。)
不会说话的“探险家”
——读斯文·赫定《我在亚洲的狗》 张瑞田 《我在亚洲的狗》,让我想起很多往事,也勾起我对斯文·赫定的怀念。喜爱探险,参透生死,偶像崇拜一直离我很远。有趣的是,在探险史中徜徉,看到无数愁肠百结的故事,惊讶一次次历史性的发现,感受坚定的毅力,体察刚健的人格,终于被一个人迷住,此人就是斯文·赫定。从《我的探险生涯》、《游移的湖》,到《丝绸之路》、《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我几乎读遍了斯文·赫定的中译本,并与杨镰一道往新疆探寻斯文·赫定建功立业的荒漠戈壁,也写了若干探险题材的散文、随笔。十九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改写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许,中国西部埋藏了太多的秘密,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交,西方探险家纷到沓来,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探险成果。斯文·赫定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我在亚洲的狗》中,斯文·赫定记录了自己的探险队在罗布荒原跨世纪的一刻,他回味往昔,憧憬未来,期待在中国西部斩获探险成果。斯文·赫定是有备而来的探险家,也是极其幸运的“赌徒”,1901年,在罗布人奥尔得克的带领下发现楼兰古城,震惊世界。斯文·赫定有两副笔墨,一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笔墨,针对探险成果,写出学术报告,在世界地理学会暨大学学术会议上宣读,然后出版;另一副笔墨,是文学笔墨。探险途中的遭遇悬念迭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牲畜,人与死亡,人与希望,是生命哲学的展示,是文学的体验,自然会触动探险家内心深处*敏感的部分。斯文·赫定在西域探险的*次胜利,写出了《1899到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成果》,同时也写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探险随笔。前一部分的著述客观、冷静,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后一部分的写作文采飞扬,有生命的忧伤,个人的困惑,面对死亡的无奈,还有探险家与生俱来的意志与耐力。与其说这是探险旅程的记录,毋宁说,这是精彩的文学陈述。越来越多的材料表明,斯文·赫定——这位瑞典的民族英雄,与诺贝尔文学评审委员会有着密切的往来,也许,北欧的文学界,一直把斯文·赫定视为知音,他凝练的文笔,独有的经历,的气质,注定会写出耐读的文章。《我在亚洲的狗》就是斯文·赫定的文学写作。斯文·赫定的笔洋溢着生命诗情,探险途中,他需要预测天气,探明路线,心系安危,部署工作,然而,他那颗滚烫的心,没有忽略狗的存在,陪伴他在西域探险战胜困难和死亡的狗,让他一次次感动,甚到落泪。知晓人性的狗,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是不会说话的“探险家”。不管陪同了多长时间,也不管离别和死亡,这些狗一直活跃在斯文·赫定的记忆深处。他的日记记载着自己在沙漠上的每一天,我们看到,他在沙漠中的每一天,他与狗亲近,他人性的胸怀,平等对待这些忠诚的朋友。印象深刻的是,斯文·赫定谒拜普尔热瓦尔斯基墓地的途中,名为伦德的狗对他的注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名为尤尔达仕的狗,阻挡并消灭攻击斯文·赫定的有尾毒蝎。探险的路当然前途未卜,胆怯的狗悄悄告别,斯文·赫定也不责怪,还在心里希望这条聪慧却不勇敢的狗能交好运。对于杜弗莱特的深情,引起我的伤感。这条因病逝去的狗,让斯文·赫定十分悲伤。他饱含深情的文笔,描写了杜弗莱特的生病和死亡。一行沉静的文字,让我情绪忧郁——“它静静地躺在森林边缘。次日清晨,毛拉为它挖了一个坑。我们找来一张羊皮裹住它,把它埋葬在为它准备的小小的坟墓里。当时,气氛非常凝重,就如同为亲友送葬。毛拉在低声祷告,伙计们耳语交谈,对我深表同情,因为他们感觉到我当时沉重的心情。杜弗莱特离开我们之后,整艘船显得空荡而沉寂,过了好些天我才恢复过来。”《我在亚洲的狗》表达了斯文·赫定的文学感觉,他细腻的生活感受,与狗之间的默契,对狗世界的熟知,透露着一位探险家的大爱。斯文·赫定关于探险的文学写作,《我在亚洲的狗》一书是*精彩的一部。他着意狗在他的探险生活中的生动表现,忠诚、果敢,还是工于心计,无不做到了耐心描写,刻画出狗的鲜明的人格特征。斯文·赫定在亚洲的狗也是幸运的,不仅跟随一个好主人长途跋涉,还陪同斯文·赫定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文明遗迹。因此,把斯文·赫定在亚洲的狗视为探险家,也是有道理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著有文学8种,发表有关探险散文、随笔十余万字。其中有《探险》、《读懂斯文·赫定》等。曾创作反映斯文·赫定在中国探险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西行探险》。系“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丛书编委。三次往新疆考察斯文·赫定的探险履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