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2015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东方艺术史专家常任侠写给普通人的舞蹈史
图文并茂展现中国舞蹈的魅力
东方艺术史专家常任侠写给普通人的舞蹈史
图文并茂展现中国舞蹈的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舞蹈史话》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是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作,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作品从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谈起,系统地论及秦汉及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尤其着重唐宋时期以及近代各种舞蹈种类和形式,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回顾和总结。本书分为二十四章,各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地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
目 录
目录
前言
一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
二原始的《大傩舞》与《角抵舞》
三古代的文舞与武舞
四古代的巫舞与优舞
五秦汉时期的舞蹈
六南北朝时期的舞蹈
七南朝的《白纻舞》
八北朝的《拨头舞》
九隋唐时期的舞蹈
十《胡腾舞》
十一《踏谣娘舞》
十二《兰陵王舞》
十三《霓裳羽衣舞》
十四《柘枝舞》
十五《泼寒胡舞》
十六《五方狮子舞》
十七《西河剑器舞》
十八唐宋舞蹈的演变和宋代的舞蹈
十九宋代的《柘枝舞》
二十宋代的《剑器舞》
二十一中国近代的秧歌舞
二十二中国近代的《花鼓灯舞》
二十三中国各民族的地方舞蹈
二十四中国舞蹈的回顾与总结
附:插图说明
后记
前 言
常任侠与《中国舞蹈史话》
沈 宁
1939年9月15日清晨,从北温泉驶往重庆的民生轮停靠在牛角沱,从轮船走下的乘客们纷纷改换摆渡小船。当行至江中,忽然风浪大作,船被掀翻,乘客纷纷落水,携带物品,随波四散漂流,幸亏近岸水浅,未遭灭顶之灾。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奋力将落入水中的皮包捞起,顾不得浑身尽湿,踉跄返回寓所,赶快将包中的物什掏出摊在桌子上。看着那册封面上题有《汉唐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的朱栏宣纸稿本已被江水浸淫漫漶,好在纸上工整墨书笔迹依旧,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昏然倒床。当晚,闻讯赶来探视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著名的音乐家兼篆刻家杨仲子,另一位是文字学家兼书法家胡小石。伴着一周的阴霾天气,主人公终于从惊吓余悸和受凉伤风的病症中渐渐恢复过来,即行将受损的文稿重新誊录。三天之后,一册厚达二百二十页的书稿经过重新装订,又复重现,唯独插图一百余页未能列入,仅附目录而已。
事发一个月前,作者曾致函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讲述从事此项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弟乐舞论文写成三卷二十二章,计音乐一卷,舞蹈一卷,百戏一卷,版图百余幅,大率唐以前图像及实物照片。弟重在纪元前2世纪至8世纪期间之研究。王静安氏著《宋元戏曲史》,重在唐以后;日友青木正儿著《中国戏曲史》,重在明清;弟思补写上代卷,故先撰《中国原始音乐与舞蹈》一稿,继成此编。唯力有未逮,且参考图籍亦缺耳。
一年之后,作者接到中英庚款董事会函告,上半年所送《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史稿》成绩评列甲等,将继续协助一年。这之后,与此相关的专题论文不断发表在学术杂志及报纸的学术专栏中。直到1945年春,一本署名常任侠著、马衡题签《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略》的书稿,由重庆说文社排印。在书稿清样首页,作者留下了这样一段题词:此稿草创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时,曾受盐谷(Shihoya)教授之推荐,于上野(Uheno)帝国学士院汉学会年会中报告。二十八年后获蒙中英庚款之协助,更加改写。并承故宫博物院长马衡教授题签,说文社代为刊印。谨献于七十七岁的慈母座前。三十四年著者是书稿凡上中下三编:汉唐间西域音乐之东渐;汉唐间西域舞蹈之东渐;汉唐间西域百戏之东渐。中编四节为:①汉唐间之舞蹈;②西北与西南诸国输入之舞蹈;③唐代之健舞与软舞;④唐代传入日本之乐舞。书稿征引历史文献,钩稽有关汉唐间西域乐舞百戏流变情况,在此学科研究中具有拓荒意义。可惜的是,由于战时缺乏纸张,战后百废待兴,此类学术著作无人问津,加之作者应邀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没能如期出版,凝结着作者十年心血的研究成果就这样被封尘起来。
常任侠(1904—1996),原名家选,字季青,安徽省颍上县人。自幼喜好戏曲艺术,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时,正值中国早期话剧在南京衰而未亡、现代话剧新而未兴之际,在洪深、侯曜等倡导者影响下,开始尝试校园戏剧演出活动。 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后,师从戏曲大师吴梅先生,开始从事戏曲创作,并担任学校戏剧社团负责人,投身话剧演出活动,与诸多演剧社团密切联系,由此结识了谢寿康、余上沅、阳翰笙、马彦祥、曹禺等一批为推动中国现代话剧运动而努力的同志,不仅参与唐槐秋、田汉等人编剧或执导的《未完成之杰作》、《复活》、《卢沟桥》等戏剧演出,亦为1935年在南京成立之 “中国舞台协会 ”发起人之一,且在报刊中发表有关戏剧研究和演出介绍的文章。1931年自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毕业时,由教育系孟宪承先生的推荐,留任该校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任。1935年春,又受导师胡光炜(小石)先生鼓励,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进修。最初选取的研究课题为《宋大曲金院本与元剧演变之历程》,曾先后得到原田淑人、岸边成雄、田边尚雄、盐谷节山诸学者的协助,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西域交流的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后,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专力研究东方古代音乐、舞蹈及演剧史。
恒念西人著述,独详欧洲,对于东方演剧舞蹈,多不具悉,此则非吾人从事努力不可。中国官私册籍,侠曩曾加研讨。自渡东瀛,对于唐代乐舞,更获观其遗舞遗曲,并集中亚印度有关方面材料,综合观察,互相推证,东方系统,渐得条贯,著为论文,送呈帝大大学院。十月卅一日,并应上野帝国学士院学术演讲会之招,公开演讲唐代乐舞之西来与东渐一题。当时大使馆及留学监督处均派代表到会,认为国人在此演讲者尚系创举也。近两月来专事参观各博物院、美术陈列馆、戏剧博物馆等,并各私家及专门家藏书藏品。上月游西京奈良,观其雕塑建筑,皆准唐制,吾盛唐文化传之东瀛不啻留一缩影也。
在归回前夕写给谢寿康先生的信函中,作者如是自道治学心得,从中可以体会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鲜明的民族意识。显然,这种影响来自于 20世纪初叶梁启超之主张: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普遍史之外,还应该力倡进行专门史的研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著作。从常任侠后来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考察,这种自觉承担社会改革意识,填补学科空白的努力,也是践行这种主张的具体表现。
抗战爆发后,常任侠先生暂别教职,毅然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六处,与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从事抗敌宣传活动。1939年1月,经胡光炜先生介绍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继续从事他未竟的研究课题。在重庆期间,他曾与郭沫若、马衡、金静安、刘节等人从事对汉墓的发掘整理工作,撰写了一系列考证论文,结集为《民俗艺术考古论集》。论文将以往从历史文献中查考论证的治学方法,拓展到具体的发掘出土古文物,以文献、实物相互印证的科学研究方法。日后数十年,他运用这种治学方法,研究西域文化东渐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撰写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论著,最终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常任侠应召从印度辗转中国香港、天津踏入北京,参加新政权的建设。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赞美新的时代,撰写了有关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著述,且运用新的观点和史料对中国舞蹈史论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曾多次接待研究者来访,共同探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问题。1962年9月,应几家出版机构的邀约,常任侠将有关中国舞蹈史的研究文章加以整理编辑,准备出版。一年之后,完成《中国舞蹈史话》初稿,就各个时代舞蹈艺术的重点加以介绍。在每一时代,又选择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专文叙述,着重在民间的舞艺发展。令人感叹的是,20世纪的学术史研究中中国艺术史起步较晚,而舞蹈史的研究更晚且无位置,至于舞蹈史专著的出现,差不多到了 80年代才真正出现。而先此二十年编的这部《中国舞蹈史话》竟生不逢时,书稿成而时局变,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袭扰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文革 ”中,常任侠先生随中央美术学院下放河北农村接受锻炼,荷锄陇亩,未忘著述,尤对旧著《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略》不能释怀。考虑到当初是用文言撰写,不适于当今读者,且有关丝路的出土文物新材料陆续发现,他修订了不少几十年前国际上所公布的材料和论点,因此改易旧稿,重新撰写。于是,在“日行五十里,夜写一千言”的境况下,昏灯草舍,走笔夜书,凭借着对学术追求的信念和顽强毅力,终于完成《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一书的写作,并于1981年 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较之初稿,书中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多年来所获得的从事中外艺术交流史研究所必需的实地(田野)考察知识。该书是常任侠先生以历史学家特有的严谨态度和敏锐的思辨力,借助流畅典雅之文笔,为学术界贡献出一份珍贵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力作。全书计分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汉唐间西域舞蹈艺术的东渐及汉唐间西域杂技艺术的东渐四编,后列“有关丝路的文物资料附录”,这样的构制,不难看出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在此领域辛勤耕耘的轨迹,且是不同时代政治文化发展对学术研究影响之缩影。
与此同时,有关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新篇章也伴之而生:《舞蹈》1978年第3期发表《从彩陶盆上的原始乐舞谈起》,《南亚研究》1979年第1辑发表《北朝的拨头舞探源》等作者运用新资料深入探讨、填补学术空白,是其专著中有关舞蹈艺术研究章节的剥离与拓展,更是早期初编书稿的延续和补充。1983年10月,常任侠编著《中国舞蹈史话》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二十四篇文章构成,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的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作者在《前言》指明其写作动机:“中国舞蹈的历史颇为悠久,但过去尚无专书,加以系统的叙述。承研究此艺的同志督促,勉励写此短册,筚路蓝缕,未免荒疏。希望抛砖引玉,能有更好的此类著作出现,以补我的缺失。”其中也谈到了该书与《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略》之间的有机关系。本书着重论述民间的舞艺发展,而忽略宫廷创作的郊祀宴飨诸乐舞,作者认为:“以其徒备封建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耀武扬威,多略而不录。”这显然有着作者一贯主张的“乡土的也是最有世界价值的”以及“人民创造历史”的主观认知。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自古以来存在及发010 中国舞蹈史话展的“源”,历代宫廷舞蹈是其“流”,“源”的发展不断给“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动力,二者在自身的不断传承发展中又相互借鉴吸收。取其一面而不及其他,是不尽完善的,或许正是作者取名“史话”的用意,也是成书时代对作者主观认识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舞蹈艺术研究的新进程,它不仅填补了舞蹈学科的空白,而且也扩大了艺术研究的领域,为音乐史、戏剧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常任侠先生终身以“待人宜宽,律己宜严,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为座右铭,性格正直耿介,温和朴质,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其成果出版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姻缘》、《东方艺术丛谈》、《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常任侠文集》等。如果从最初研究戏曲艺术到《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一书的出版,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从《中国舞蹈史话》最初成稿的 1963年到最后出版的1983年来算,其间也经过了二十年;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到专门舞蹈史的探求,这样呕心沥血之结晶,足以堪称作者乃至学术界的拓荒之作、扛鼎之作。而本书最初的写作动机,作者曾在1962年8月26日的日记中有所披露:“近日需要知识性小文,为青年补充常识。但凡有益,便非浪费笔墨。”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常任侠《秦汉时代的舞蹈》一文。直到1984年,《百科知识》杂志还在连载他的 “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研究散记”。年届八旬忘其老,他在《生日述怀》诗句中抒发情怀:“著述岂为升斗计,育才翻忘鬓毛苍。无功报国空伏枥,欲藉鲁戈挥夕阳。”真可谓忘身报国,志在千里,奖掖后学,壮心不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此书称得上是部名副其实的“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了。 2012年11月22日于京城残墨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