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52678
编辑推荐
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一语中的,洞穿真伪;幅细部图,纤毫毕现,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白陶、汉代釉陶、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元、明的青花瓷、清代古瓷都进行了全面讲述。书中具体而细微地指导藏友由一件古陶瓷的细部(选料/造型/纹饰/胎质)去鉴别瓷器之真假、评估古陶瓷之价值,力求做到使藏友读后由外行变成内行,强调实战性、指导性、工具性。全书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一语中的,洞穿真伪;一幅幅细部图,纤毫毕现。
每类陶瓷先作总的概述,简明扼要地陈述定义、产地、流变等,建立起基本概念和框架,选择图例时,尽量突出典型性,也要兼顾年代、器型、窑口的多样性。强调实用性与唯美性的结合,注重美感与品位,以及存世量评估、收藏到真品的可能性分析等。从纷繁复杂的器物特征中打开鉴定的法门——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为收藏,使读者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中受益。
每类陶瓷先作总的概述,简明扼要地陈述定义、产地、流变等,建立起基本概念和框架,选择图例时,尽量突出典型性,也要兼顾年代、器型、窑口的多样性。强调实用性与唯美性的结合,注重美感与品位,以及存世量评估、收藏到真品的可能性分析等。从纷繁复杂的器物特征中打开鉴定的法门——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为收藏,使读者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中受益。
目 录
**章 红陶鉴定/1
**节 胎质4
1·泥料4
2·淘洗7
3·胎色10
4·精细胎10
5·较粗胎13
6·粗胎14
7·夹砂胎15
8·薄胎15
9·略厚胎16
10·手感18
11·烧结程度18
12·气孔19
13·杂质21
14·艺术品特质22
15·规整22
第二节 完残24
1·完好24
2·残缺25
3·复原27
4·缺失28
5·土蚀29
6·磕伤30
7·失亮31
第三节 造型32
1·口部32
2·唇部34
3·沿部35
4·腹部37
5·底部38
6·足部42
第二章 彩陶鉴定/45
**节 胎质48
1·细泥料48
2·淘洗49
3·胎色52
4·精细胎52
5·较薄胎52
6·烧结程度54
7·气孔54
8·杂质56
9·艺术品特质56
10·规整57
第二节 完残58
1·完好58
2·残缺58
3·复原59
4·缺失60
5·土蚀60
6·磕伤62
7·失亮62
第三节 造型63
1·口部63
2·唇部64
3·沿部64
4·腹部66
5·底部67
6·足部67
第四节 仰韶文化彩陶钵 68
1·造型68
2·纹饰70
3·厚薄73
4·做工74
5·完残74
6·数量74
7·渊源74
8·功能78
9·伪器78
10·复制品79
11·价值79
第三章 灰陶鉴定/83
**节 胎质86
1·泥料86
2·淘洗87
3·粗胎87
4·夹砂胎88
5·较厚胎89
6·手感90
7·烧结程度90
8·气孔92
9·杂质92
10·规整92
第二节 完残94
1·完好94
2·残缺94
3·复原95
4·土蚀96
5·磕伤96
第三节 造型98
1·口部98
2·唇部100
3·沿部101
4·腹部102
5·底部103
6·足部104
第四章 釉陶鉴定/107
**节 胎质111
1·原料111
2·淘洗111
3·较粗胎112
4·较厚胎113
5·手感113
6·烧结程度114
7·气孔114
8·杂质114
9·规整115
第二节 釉色116
1·黄釉 116
2·黄褐釉 117
3·棕黄釉117
4·红釉 118
5·酱釉118
6·绿釉 119
第三节 完残122
1·完好 122
2·残缺122
3·土蚀123
4·磕伤125
第四节 造型126
1·口部 126
2·唇部129
3·沿部130
4·腹部132
5·底部133
6·足部135
第五章 唐三彩/139
1·绿色148
2·黄色149
3·黄褐色151
4·黄色与绞胎151
5·蓝色152
6·组合色彩152
第六章 青瓷鉴定/157
1·胎质158
2·完残162
3·釉色166
4·釉质168
5·纹饰172
第七章 白瓷鉴定/175
1·胎质176
2·完残179
3·釉色180
4·釉质183
5·纹饰 187
第八章 青花瓷鉴定/191
1·胎质192
2·青料196
3·纹饰201
第九章 白釉画花瓷鉴定/211
1·胎质 212
2·胎色213
3·完残217
4·釉色219
5·釉质特征220
6·纹饰 223
第十章 名瓷鉴定/227
**节 汝瓷鉴定228
1·胎质228
2·完残 229
3·釉色230
4·釉质231
5·纹饰234
第二节 官窑瓷器鉴定235
1·北宋官窑235
2·南宋官窑237
第三节 哥窑瓷器鉴定238
第四节 钧瓷鉴定248
1·胎质 248
2·完残250
3·釉色252
4·钧红釉255
5·釉质258
第五节 珍珠地划花瓷鉴定261
第六节 粉彩瓷器鉴定266
1·胎色 266
2·窑口266
3·胎质268
4·地色269
5·纹饰272
第七节 色釉瓷鉴定274
1·冬青釉274
2·孔雀绿釉275
3·矾红釉277
4·茄皮紫釉277
5·郎窑红釉278
6·豇豆红釉278
7·粉青釉279
第八节 彩瓷鉴定284
1·红绿彩284
2·釉里红284
3·青花釉里红285
4·斗彩287
5·五彩288
6·珐琅彩291
参考文献 294
**节 胎质4
1·泥料4
2·淘洗7
3·胎色10
4·精细胎10
5·较粗胎13
6·粗胎14
7·夹砂胎15
8·薄胎15
9·略厚胎16
10·手感18
11·烧结程度18
12·气孔19
13·杂质21
14·艺术品特质22
15·规整22
第二节 完残24
1·完好24
2·残缺25
3·复原27
4·缺失28
5·土蚀29
6·磕伤30
7·失亮31
第三节 造型32
1·口部32
2·唇部34
3·沿部35
4·腹部37
5·底部38
6·足部42
第二章 彩陶鉴定/45
**节 胎质48
1·细泥料48
2·淘洗49
3·胎色52
4·精细胎52
5·较薄胎52
6·烧结程度54
7·气孔54
8·杂质56
9·艺术品特质56
10·规整57
第二节 完残58
1·完好58
2·残缺58
3·复原59
4·缺失60
5·土蚀60
6·磕伤62
7·失亮62
第三节 造型63
1·口部63
2·唇部64
3·沿部64
4·腹部66
5·底部67
6·足部67
第四节 仰韶文化彩陶钵 68
1·造型68
2·纹饰70
3·厚薄73
4·做工74
5·完残74
6·数量74
7·渊源74
8·功能78
9·伪器78
10·复制品79
11·价值79
第三章 灰陶鉴定/83
**节 胎质86
1·泥料86
2·淘洗87
3·粗胎87
4·夹砂胎88
5·较厚胎89
6·手感90
7·烧结程度90
8·气孔92
9·杂质92
10·规整92
第二节 完残94
1·完好94
2·残缺94
3·复原95
4·土蚀96
5·磕伤96
第三节 造型98
1·口部98
2·唇部100
3·沿部101
4·腹部102
5·底部103
6·足部104
第四章 釉陶鉴定/107
**节 胎质111
1·原料111
2·淘洗111
3·较粗胎112
4·较厚胎113
5·手感113
6·烧结程度114
7·气孔114
8·杂质114
9·规整115
第二节 釉色116
1·黄釉 116
2·黄褐釉 117
3·棕黄釉117
4·红釉 118
5·酱釉118
6·绿釉 119
第三节 完残122
1·完好 122
2·残缺122
3·土蚀123
4·磕伤125
第四节 造型126
1·口部 126
2·唇部129
3·沿部130
4·腹部132
5·底部133
6·足部135
第五章 唐三彩/139
1·绿色148
2·黄色149
3·黄褐色151
4·黄色与绞胎151
5·蓝色152
6·组合色彩152
第六章 青瓷鉴定/157
1·胎质158
2·完残162
3·釉色166
4·釉质168
5·纹饰172
第七章 白瓷鉴定/175
1·胎质176
2·完残179
3·釉色180
4·釉质183
5·纹饰 187
第八章 青花瓷鉴定/191
1·胎质192
2·青料196
3·纹饰201
第九章 白釉画花瓷鉴定/211
1·胎质 212
2·胎色213
3·完残217
4·釉色219
5·釉质特征220
6·纹饰 223
第十章 名瓷鉴定/227
**节 汝瓷鉴定228
1·胎质228
2·完残 229
3·釉色230
4·釉质231
5·纹饰234
第二节 官窑瓷器鉴定235
1·北宋官窑235
2·南宋官窑237
第三节 哥窑瓷器鉴定238
第四节 钧瓷鉴定248
1·胎质 248
2·完残250
3·釉色252
4·钧红釉255
5·釉质258
第五节 珍珠地划花瓷鉴定261
第六节 粉彩瓷器鉴定266
1·胎色 266
2·窑口266
3·胎质268
4·地色269
5·纹饰272
第七节 色釉瓷鉴定274
1·冬青釉274
2·孔雀绿釉275
3·矾红釉277
4·茄皮紫釉277
5·郎窑红釉278
6·豇豆红釉278
7·粉青釉279
第八节 彩瓷鉴定284
1·红绿彩284
2·釉里红284
3·青花釉里红285
4·斗彩287
5·五彩288
6·珐琅彩291
参考文献 294
前 言
陶器是人类早发明和使用的生活用具,并一度成为神秘的礼仪用具,象征等级与权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摩擦生火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终把人同动物分开……火的应用,使以后的各种工具品类,例如制陶、冶金等的发明成为可能”,看来陶器与火的产生息息相关,而众所周知,我国使用火的历史十分久远,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当然,陶器的产生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可能决定着陶器的产生及时间,只要条件允许,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和人群都可能发明陶器。世界上各个地区产生陶器的时间不尽相同,我国迟在新旧石器交替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陶器,也就是距今1万年左右,陶器原料易得、可塑性强、易烧造、实用性强等许多固有的优点,使其一经发明就受到人们的青睐,迅猛发展,器物造型由初的盛器,发展到炊器、酒器、灶具、饮食器、明器、礼器等,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陶器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历了萌生、滥觞、鼎盛、衰落的全过程。新石器时代早期为其萌生和发展期,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达到鼎盛,产生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彩陶文明,在艺术上达到,彩陶的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后来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被披上神秘的色彩,登上了“礼”的祭坛,成为神秘礼器的一种。整个彩陶文明在新石器时代延续了近2000年之久,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文明逐渐开始衰落,至龙山文化时期,彩陶在中原地区已很少见,其象征性的功能也在逐渐衰落,夏商周时期由于青铜礼器的出现,中原地区彩陶文明正式结束。此后,陶器在功能上又退回到其本质特征,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器皿。秦汉时期的陶器依然延续着传统,不过在汉代“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陶质明器获得了大发展。汉代人对“人死不过像搬家一样,从一个世界搬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生活”的灵魂观念深信不疑,所以在汉代家里有几头牛、几头猪和几只羊等,都会被做成相应的明器,在墓中随葬,以备逝者在未来世界里继续享用。从汉代墓葬中很容易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因此这些陶质明器也被称为“史实”,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器物造型、精美程度上,汉代陶质明器无疑再次将陶器推向了鼎盛。不过随着东汉晚期社会财富的日益匮乏,厚葬被统治者明令禁止,曹操成立了历史上个“考古工作队”,挖掘墓中的金银财宝,筹集军粮,史称“掘尸队”。在这一背景下,汉代陶质明器的辉煌再次被淹没,东汉晚期以后,随着陶器的普遍使用,陶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轻,主要被用来盛放粮食等大宗货物,从此陶器进入了衰落期,而这一时期延续到今天,也许陶器再也不会重现辉煌,但无论怎样,我们应记住陶器——这一在人类历史上给予人们太多帮助的器皿。
中国古代陶器在长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用具,其数量十分庞大,历史遗留下来的陶器不计其数,有时一个遗址会出土上万件,一个地区的陶器总量可能有数百万,对于这么多陶器不可能都去研究,更不可能全部收藏,很多考古队对于发掘的残缺或者雷同的器皿采取的处理方式就是挖一个大坑,回填掩埋进行保护。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陶器的研究和收藏要着力于精品,这也是写作本书的原因。所谓陶器精品并不仅仅指外表的精美绝伦,而是一种概念,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代表性。陶器精品为一类陶器的代表,如实用器陶鬲,虽然外表并不华美,可能与唐三彩等陶器的精美程度有着天壤之别,但它的造型、胎质、纹饰、口部、唇部、肩部、系部、颈部、耳部、腹部、足部、底部等诸特征代表了这一类陶器的基本特点,在做工上是此类器皿中的佼佼者,显然这就是一件陶器精品。由此可见,实际上陶器精品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
二是功能性。任何一种陶器的产生,究其根源都是现实的需要,一件陶器自身所蕴涵的功能性特征显然是其精品性的重要标志,就像汉代陶质明器中的仓、釜乃至楼阁等大型明器,这些看似没有现实作用的器皿,实质上主要起到的是安慰人们心灵的作用,“使人们不再畏惧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样生者也可以释然。”实际上这是一切陶质明器的基本特征,而很多汉代陶质明器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自然就是精品。
三是艺术性。陶器的艺术性众所周知,如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彩陶和唐三彩等,都是陶器中的精品。彩陶上的花纹线条流畅,刚劲挺拔,构图写实与抽象相结合,寓意深刻,达到了人们至今难以越的高度,将古拙艺术推向了。唐三彩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在唐代那个物质文化异常发达的年代,唯有像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才能彰显身份和地位,于是唐三彩不计工本地在著名的巩县窑烧造成功,可以说每一件唐三彩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色彩及人的内心体现上形成了完美的照应,人们对于唐三彩的喜爱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以至于唐代政府不得不出台了著名的唐三彩随葬制度来加以限制。由此可见,像仰韶文化彩陶和唐三彩这样的陶器显然具备精品的特质。当然彩陶和唐三彩不过是两个特例,实际上在陶器历史的长河之中,符合艺术性特征的陶器大量存在,而这些都将是本书所研究的精品。
四是稀缺性。稀缺性不仅仅是古陶器价格的杠杆,更是精品陶器的重要标志。稀缺性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本身生产量少,如唐三彩或者绞胎陶器,本身由于工艺难以掌握,在当时数量就非常少,这类陶器自然是精品。二是存世量少,就是历史上或许生产得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存世量较少,这类器皿典型的如秦代陶器,由于秦代历时较短,准确纪年墓出土的陶器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使其具有了精品的特质。也许秦代陶器并不精美,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或者随葬的明器,但显然是各个博物馆中陈列的精品。
以上确立了陶器精品的基本原则,当然陶器精品的确定可能还涉及其他诸多细节,但以上四点是必不可少的。陶器精品概念的确立,为人们研究陶器指明了方向,使纷繁芜杂的古陶器特征变得日渐清晰,可以使人们由点到面地切入,游刃有余地进行分析,通过对陶器精品的研究,窥视整个中国古陶器的演变史,以及众多的鉴定要点,可以说对于陶器精品的研究是开展陶器鉴定的法门。
中国古代瓷器发端于青瓷,经过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酝酿,秦汉以降,终于在东汉晚期烧制出了成熟意义上的青瓷,青瓷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代替原始青瓷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青瓷进入六朝后迅猛发展,出现了越窑、婺州窑、欧窑等窑口,首推越窑,越窑青瓷以釉色取胜,青翠欲滴,达致尽头。隋唐五代时期,青瓷向北方地区发展,与北方地区的邢窑白瓷共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青瓷在宋代进入鼎盛期,在造型、纹饰、做工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状态,“雨过天晴”般的汝窑瓷器华美至极;宋代瓷业窑系林立,如南方的龙泉窑和北方的耀州窑等都是巨大的青瓷窑系。元明清时期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出现了下滑,逐渐被青花瓷排挤出主流市场,官汝之韵不复存在。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造达到状态,色彩淡雅,如梦如幻;清代流光溢彩的颜色釉色瓷器,如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仿钧釉、霁红、霁蓝、胭脂水、茶叶末釉、珊瑚红、仿竹器、乌金釉瓷器,以及粉彩、斗彩、珐琅彩、五彩等,都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中国古代瓷器在漫长的烧造史中产生了众多精品力作,犹如灿烂星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古代瓷器被历代收藏者所热捧,同时伪器也充斥着市场,导致真伪难辨,唯有从器物本身出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准确揭示青瓷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此来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
中国古代陶器在长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用具,其数量十分庞大,历史遗留下来的陶器不计其数,有时一个遗址会出土上万件,一个地区的陶器总量可能有数百万,对于这么多陶器不可能都去研究,更不可能全部收藏,很多考古队对于发掘的残缺或者雷同的器皿采取的处理方式就是挖一个大坑,回填掩埋进行保护。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陶器的研究和收藏要着力于精品,这也是写作本书的原因。所谓陶器精品并不仅仅指外表的精美绝伦,而是一种概念,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代表性。陶器精品为一类陶器的代表,如实用器陶鬲,虽然外表并不华美,可能与唐三彩等陶器的精美程度有着天壤之别,但它的造型、胎质、纹饰、口部、唇部、肩部、系部、颈部、耳部、腹部、足部、底部等诸特征代表了这一类陶器的基本特点,在做工上是此类器皿中的佼佼者,显然这就是一件陶器精品。由此可见,实际上陶器精品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
二是功能性。任何一种陶器的产生,究其根源都是现实的需要,一件陶器自身所蕴涵的功能性特征显然是其精品性的重要标志,就像汉代陶质明器中的仓、釜乃至楼阁等大型明器,这些看似没有现实作用的器皿,实质上主要起到的是安慰人们心灵的作用,“使人们不再畏惧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样生者也可以释然。”实际上这是一切陶质明器的基本特征,而很多汉代陶质明器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自然就是精品。
三是艺术性。陶器的艺术性众所周知,如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彩陶和唐三彩等,都是陶器中的精品。彩陶上的花纹线条流畅,刚劲挺拔,构图写实与抽象相结合,寓意深刻,达到了人们至今难以越的高度,将古拙艺术推向了。唐三彩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在唐代那个物质文化异常发达的年代,唯有像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才能彰显身份和地位,于是唐三彩不计工本地在著名的巩县窑烧造成功,可以说每一件唐三彩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色彩及人的内心体现上形成了完美的照应,人们对于唐三彩的喜爱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以至于唐代政府不得不出台了著名的唐三彩随葬制度来加以限制。由此可见,像仰韶文化彩陶和唐三彩这样的陶器显然具备精品的特质。当然彩陶和唐三彩不过是两个特例,实际上在陶器历史的长河之中,符合艺术性特征的陶器大量存在,而这些都将是本书所研究的精品。
四是稀缺性。稀缺性不仅仅是古陶器价格的杠杆,更是精品陶器的重要标志。稀缺性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本身生产量少,如唐三彩或者绞胎陶器,本身由于工艺难以掌握,在当时数量就非常少,这类陶器自然是精品。二是存世量少,就是历史上或许生产得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存世量较少,这类器皿典型的如秦代陶器,由于秦代历时较短,准确纪年墓出土的陶器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使其具有了精品的特质。也许秦代陶器并不精美,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或者随葬的明器,但显然是各个博物馆中陈列的精品。
以上确立了陶器精品的基本原则,当然陶器精品的确定可能还涉及其他诸多细节,但以上四点是必不可少的。陶器精品概念的确立,为人们研究陶器指明了方向,使纷繁芜杂的古陶器特征变得日渐清晰,可以使人们由点到面地切入,游刃有余地进行分析,通过对陶器精品的研究,窥视整个中国古陶器的演变史,以及众多的鉴定要点,可以说对于陶器精品的研究是开展陶器鉴定的法门。
中国古代瓷器发端于青瓷,经过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酝酿,秦汉以降,终于在东汉晚期烧制出了成熟意义上的青瓷,青瓷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代替原始青瓷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青瓷进入六朝后迅猛发展,出现了越窑、婺州窑、欧窑等窑口,首推越窑,越窑青瓷以釉色取胜,青翠欲滴,达致尽头。隋唐五代时期,青瓷向北方地区发展,与北方地区的邢窑白瓷共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青瓷在宋代进入鼎盛期,在造型、纹饰、做工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状态,“雨过天晴”般的汝窑瓷器华美至极;宋代瓷业窑系林立,如南方的龙泉窑和北方的耀州窑等都是巨大的青瓷窑系。元明清时期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出现了下滑,逐渐被青花瓷排挤出主流市场,官汝之韵不复存在。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造达到状态,色彩淡雅,如梦如幻;清代流光溢彩的颜色釉色瓷器,如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仿钧釉、霁红、霁蓝、胭脂水、茶叶末釉、珊瑚红、仿竹器、乌金釉瓷器,以及粉彩、斗彩、珐琅彩、五彩等,都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中国古代瓷器在漫长的烧造史中产生了众多精品力作,犹如灿烂星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古代瓷器被历代收藏者所热捧,同时伪器也充斥着市场,导致真伪难辨,唯有从器物本身出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准确揭示青瓷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此来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