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23973
1.1 如何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1
1.2 什么叫法律? 3
1.3 如何理解法律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5
1.4 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 6
1.5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8
1.6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9
第二讲 公司的创办及责任的承担
2.1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法则是如何规定的? 12
2.2 合伙企业对外债务的承担法则是如何规定的? 15
2.3公司有哪些不同于合伙企业的特征? 16
2.4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是什么? 17
2.5 公司章程有什么用处? 18
2.6法律对股东转让出资作了哪些规定? 20
2.7 股东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22
2.8 法律对一人公司作了哪些规定? 23
2.9 什么叫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24
第三讲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3.1 如何界定《劳动合同法》所适用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27
3.2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9
3.3 法律对劳动合同的服务期作出了哪些规定? 37
3.4 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38
3.5 用人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41
3.6 劳动合同解除后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是如何规定的? 43
3.7 劳动争议的范围有哪些? 46
3.8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 48
第四讲 合同的法律效力及担保制度
4.1 如何判定合同是否成立? 51
4.2 成立的合同都有效吗? 56
4.3 判定有效合同的标准是什么? 57
4.4 什么是无效合同? 58
4.5 何谓可撤销、可变更合同? 60
4.6 效力待定合同指什么? 62
4.7 什么是合同担保制度? 64
4.8 抵押权设定的标准及效力有哪些? 65
4.9 什么是保证合同? 70
4.10 保证人的责任范围有多大? 73
4.11什么情况下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 75
第五讲 物权法相关制度
5.1 如何理解物权法定原则? 77
5.2 什么叫物权公示原则? 78
5.3 法律对物权请求权是如何规定的? 80
5.4 何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82
5.5 如何理解物权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83
5.6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84
5.7 如何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 86
5.8 如何解读宅基地使用权? 88
第六讲 侵权责任认定的标准
6.1 如何认定侵权责任? 90
6.2 如何认定过错责任? 91
6.3 如何认定高度危险责任? 92
6.4 如何认定产品责任? 94
6.5 如何认定机动车事故责任? 95
6.6 如何认定环境污染责任? 97
6.7 如何认定动物致害责任? 98
6.8 如何认定雇主责任? 100
6.9 如何认定监护人的责任? 101
第七讲 消费者的权利
7.1 如何界定消费者? 103
7.2 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105
7.3 经营者有哪些义务? 108
7.4 经营者的虚假广告责任是什么? 110
7.5 经营者在什么情况下要承担行政责任? 111
7.6 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112
第八讲 婚姻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8.1 结婚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114
8.2 什么情况下婚姻无效? 116
8.3 法律对婚后财产是如何界定的? 117
8.4 离婚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119
8.5 离婚的程序有哪些? 121
8.6 离婚后财产、债务如何分配? 123
8.7 法律对离婚后子女的抚养问题作了哪些规定? 126
8.8 法律对无过错方的赔偿请求权是如何规定的? 129
第九讲 财产继承的方式
9.1 财产继承开始的时间如何界定? 132
9.2 财产继承的范围有多大? 134
9.3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有多大? 136
9.4 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法律作了哪些规定? 138
9.5 法律对遗嘱继承的方式及顺位问题作了哪些规定? 140
9.6 什么叫代位继承? 142
9.7 什么是遗赠抚养协议? 144
9.8 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的承担的范围有多大? 147
第十讲 商业保险的风险与责任
10.1 如何理解保险制度? 150
10.2 保险合同应包括哪些内容? 151
10.3 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 153
10.4 如何理解保险法的损失补偿原则? 155
10.5如何理解机动车的第三者责任险? 156
10.6 什么是产品责任保险? 158
10.7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不同点在哪里? 160
10.8 如何理解保险活动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 161
10.9 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 164
第十一讲 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救济
11.1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制度? 166
11.2 政府可做出哪些具体行政行为? 168
11.3 行政复议的范围有多大? 170
11.4 如何理解行政复议的原则? 172
11.5 行政诉讼的范围有哪些? 174
11.6 法律对行政诉讼的原则作了哪些规定? 176
第十二讲 犯罪构成法律制度
12.1 罪与非罪如何区分? 178
12.2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180
12.3 如何判定行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 181
12.4 什么情况下存在注意义务? 183
12.5 如何认定主犯与从犯? 185
12.6 对犯罪中止行为如何加以认定? 187
12.7 构成正当防卫行为的标准有哪些? 188
12.8 如何界定坦白还是自首? 191
第十三讲 个人所得税的交纳
13.1 税收的概念与职能是什么? 194
13.2 为什么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196
13.3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谁? 197
13.4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有哪些? 199
13.5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如何规定的? 201
13.6 什么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有优惠? 203
13.7 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的税额? 204
第十四讲 法官构建裁判事实与适用法律
14.1 裁判事实就是客观事实吗? 209
14.2 裁判事实的形成是否独立于法律规范? 210
14.3 程序法对裁判事实的形成有何限制? 211
14.4 法律规范就是法官所实际使用的法律吗? 214
14.5 法官在简单案件中是如何将案件事实的要素涵摄于法规范的构成要件的? 217
14.6 法官在疑难案件中是如何断案的? 219
第十五讲 撰写诉讼文书以维护权利
15.1对法律文书的写作有哪些要求? 224
15.2如何理解民事起诉状? 227
15.3民事起诉的条件有哪些? 230
15.4法律对诉讼时效作了何种规定? 231
15.5如何写民事答辩状? 232
15.6如何撰写上诉状? 234
15.7如何撰写民事代理词? 237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普通趋势。不少高校基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增加学生的竞争性潜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考虑,一改以往的单纯着力于专业培养的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通识课程。
对我国来说,自从 2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个人的身份从较大程度上的从属于集体或单位演变为了自我负责的主体。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法律成了调整人们行为的主要手段。通过法律创设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也通过法律加强了人们行为的可预测性,同时,也把法律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后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把以法治国作为主要的治国方略,法律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法治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了政府行为正当性的尺度,而公民的守法成了合格公民的重要指标。中国正从原有的人际型社会向法治型社会转变。法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律作用的发挥,乃至法治的终实现仰赖政府的依法行政,仰赖法官的公正地执行法律,仰赖公民的自觉守法。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公民的普遍地遵守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律统治的实现。法律是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普遍的尺度,而不是对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发出特定的指令,从而难以避免地使法律具有类型化特点,是对典型的生活情境的概括与提炼,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法律在对其所调整对象的规制中承载了立法者的价值导向。同时,法律用语言加以表达,而语言本身存在“核心区”与“灰色区”,当法律面对具体情境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当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变迁的时候,法律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上述种种情况都告诉我们,若非进行普法性的教育,对法律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若公民对法律缺少应有的认知,那么,法治就会大打折扣。
对法律认知的缺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和信任。可以说,若非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难以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可能处于法盲的边缘。本书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认知的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地照顾到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程序法的内容都有涉及,并着力于各法律部门中有统领作用的内容,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鉴于非法律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典型的案例入手,尽量地创设形象性的教学环境。但案例本身作为个案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覆盖各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书也围绕案例适当地拓展了所需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内容。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安排了法官如何使用法律的相关内容,真正地实现“做中学”,从法官对裁判事实的形成及法官在使用法律过程中的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构建裁判规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后一讲则安排了如何撰写各种法律文书,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讨论,先形成总体性的框架,后根据各作者的知识背景认领较熟悉的部分。尽管如此,各撰写者的写作风格上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影响读者的学习。本书共分 15讲,陈新开老师承担了第 4、13、14、15讲的撰写任务;廖耀华老师承担了第 1、3、 10讲的撰写任务;赵会铃老师承担了第 6、7讲的撰写任务;林瑞老师承担了第 5、11、12讲的撰写任务;朱余洁老师承担了第 8、9讲的撰写任务;叶雪莲老师承担了第 2讲的撰写任务。
本书采用案例取向的写作风格,并在各讲中安排了相关的参考答案,能较好地适用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法律素质的普法性读物。也可用做大学通识课的教材,当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有所取舍,发挥其优势。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的章节,并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本书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课题项目《法律与人生——以案说法十五讲》和浙江省 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高职生法律素质养成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 jg2013343)》的成果,得到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项目资金的支持,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耐心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著者 2017年 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