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7177
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你一定知道《闲情偶寄》。
如果你喜爱绘画,你大概会有一本《芥子园画传》。
就算你什么都不喜欢,你也肯定听过《风筝误》《凰求凤》之类的传奇故事。
你会问,还有什么是李渔不会的?!《李渔》让你知道,他还是个园林设计建造专家,他是个戏院老板,他是个有着反盗版意识的编辑,他还是个资深吃货!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李渔》讲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一生成就。着重讲述他在唐传奇、话本小说、拟话本、无声戏、有声戏上的创作和理论总结成果。同时也概述了他的《闲情偶寄》《芥子园画传》的完成经历及主要内容,讲述其自己设计建造芥子园、开设书铺、刻印书籍、率家班走江湖演戏剧的传奇经历。
第1章 少年时光——思想的萌芽期
星宿降地
幸福童年
刻苦攻读
失去父亲
牛刀小试
乡试受挫
第2章 乡居生活——思想的形成期
避乱山中
八咏楼上题联
改冠剃发
归农学圃
造福乡里
第3章 杭州十年——思想的发展期(上)
寻找契机
创作传奇
拟话本小说
无声戏与有声戏
改编唐传奇
演绎“意中缘”
杭州友人
晚年得子
第4章 金陵岁月——思想的发展期(下)
初到南京
《凰求凤》与秦淮八艳
高朋满座
评西厢
游秦陇
喜得二姬
营造芥子园
合锦回文
第5章 编辑出版生涯
投身书坊
编辑出版成果
编辑出版特色
编辑理念
第6章 寿寝层园——思想的成熟期
守望故乡
醉意园林
《闲情偶寄》
蟹仙果王
游京师
修筑层园
《芥子园画传》出炉
有缘《三国》
葬骨西湖
第7章 挑战传统
反思商业伦理
翻新儒家观念
演绎别样情爱模式
变通贞节观
拓宽教育范围
第8章 美学思想
求新尚奇
关注日常
简洁之美
喜剧手法
第9章 人格论略
世人评价毁誉天壤
以才谋生率真无机
好货好色褒贬由他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创作传奇
写作传奇是李渔生平的“癖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即为《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其中,演出多的是《风筝误》一剧。
到明清时期,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特别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杭州地区,每到春天,很多人都到郊外放风筝。
顺治九年(1652)的一天,李渔正在自家院中看书,突然一只风筝落了进来,孩子和家人都跑出来围着风筝兴奋地指指点点,李渔心头一喜,这风筝可是能做出大文章来的!他一拍椅背,连声说:“有了,有了!”说完转身跑回房内,铺开纸在上面重重地写下三个字,“风筝误”。一连几天李渔都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他足不出户,闭门挥笔疾书,不多久,传奇《风筝误》写成。李渔在《风筝误》中也就有了“清明近,游人闹,好风光,大家欢笑,风筝糊就到春郊,高高放去,又有一场脾臊”的开场白。
《风筝误》说的是: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四处飘摇,恰巧落入詹府,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詹淑娟拾到,詹淑娟也未多想,重新题诗一首,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纠葛的婚事。剧作围绕因放风筝时风筝前后落入不同人之手而产生误会展开情节,并由此误会引发韩世勋对詹淑娟的许多误解,波折不断,情节愈演愈奇。戚施放风筝,风筝上有韩世勋的题诗,线断后风筝落到詹淑娟院里,詹淑娟见风筝上有诗就和诗一首写在旁边,风筝讨回后和诗被韩世勋看见,他大为惊喜,便又在风筝上写诗一首并故意把风筝放到詹府,不料风筝却落在詹爱娟院里,詹爱娟冒充詹淑娟邀韩世勋来府幽会,韩世勋也假冒戚施之名深夜赴约。两人见面后韩世勋“惊丑”落荒而逃,后来当韩世勋中元立功、戚施之父戚补臣代他做主配订詹淑娟时,韩世勋以为所要迎娶的就是前已见过的丑女詹爱娟。拒婚不成,韩世勋只得相从。后是才子韩世勋与美貌才女詹淑娟终结连理,而詹爱娟这位没才没貌的丑女与不学无术的公子结亲,全剧以喜剧收场。
《风筝误》一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言:“又得《风筝误》本,读而善之。”虞镂在《风筝误》序中说:“我笠鸿行惇曾史,才妙机云,芳体锦心,几于遗世独立,顾以负俗之累,悴游泽畔。”石鲸《柬李笠翁》曰:“《怜香》《风筝》诸大刻,弟坐卧其中旬日矣。丹铅匝密,评赞如鳞,每食必籍以下酒。昨者偶失堤防,竟为贪人攫去,不啻婴儿失乳。敢向左右,再乞数册,以塞无厌之求。得则秘枕,虽同寓诸子垂涎,不使入帐也。”
在创作《风筝误》之前,李渔还写了传奇《怜香伴》。《怜香伴》讲述了曹有容携女儿曹语花进京赴试,途经扬州,寄住崔府的家庵雨花庵中。崔笺云见到曹语花所题诗句,心生爱慕,与曹语花结为姐妹。崔笺云改扮男装游玩,被曹有容看到背影,因其身有奇香,心中生疑,强令女儿迁往老友汪仲襄家中。汪仲襄的学生周公梦为曹语花貌美所迷,欲捷足先登,在曹有容面前搬弄是非,范介夫烦表兄张仲友做媒遭到拒绝。曹有容携女儿进京,范介夫听从崔笺云之计,易姓为“石”携家室赴京。曹有容中第后,为女儿招考女伴,崔笺云化名考中,被曹有容认作义女,与曹语花相聚。范介夫与张仲友亦中试,曹有容欲将义女嫁与改名换姓的范介夫,崔笺云将计就计,让曹语花扮新人与范介夫拜堂,并向曹有容及众人说明了真相。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家庭都甚为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女子的思想也比较开化。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说:“见有《怜香伴》者,雅为击节。”
《怜香伴》和《风筝误》这两部传奇的问世让李渔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杭州城里声名鹊起。尝到了甜头的李渔一发不可收,于顺治十二年(1655)写出了传奇《玉搔头》。
中国古时,将洁白如玉,芳香娇莹,含蕊如簪,朝开暮卷的花称之为玉簪花;皇宫里宫人搔头所用的白玉,亦叫作“玉簪”或“玉搔头”。李渔在《玉搔头》传奇中写明武宗微行大同,托名威武将军,与妓女刘倩倩之间的情事;其中又贯以王守仁、许进辅佐武宗平宸濠事。黄鹤山农在《玉搔头》序中介绍了李渔创作该剧的情形。“《玉搔头》者,随庵主人李笠翁所作。其事则武宗西狩,载在太仓王公《逸史》中。其时则有逆藩之窥觊,群邪之盗弄,王新建之精忠,许灵宝父子之正直,及刘娥之凛凛贞操,无一不可以传,而惜未有传之者。乙未冬,笠翁过萧斋,酒酣耳热,偶及此,笠翁即掀髯耸袂,不数日谱成之。”
李渔一生写过数十种传奇,几乎全是喜剧。李渔特别强调作品的娱乐性,他自己曾公开宣称他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一夫不笑是吾忧”。其大部分作品格调不高,趣味庸俗,但有其特色,即主要是浓郁的喜剧性。他的剧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构思布局等方面能够“随时更变”“变旧为新”,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结构巧妙,能摆脱前人窠臼,别具一格。
书摘2:
《闲情偶寄》
康熙十年(1671)冬,李渔将其一生的心得汇聚成一书出版,此书便是《笠翁秘书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
《闲情偶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闲情偶寄》是集李渔美学思想大成之作,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情趣和鲜明的人文意识。
《闲情偶寄》的写作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联。明朝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增多,农业增收,手工业和工商业也得以发展,商业城市相继兴起。至明中叶,国内出现了大商贾和富豪,商品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闲情偶寄》对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概括,对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可以接触到的人物、花木、器玩、饮食、庭院、居室都给予独特的审美关照,正是对明代人们艺术化生活的反映。
《闲情偶寄》中价值者,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这些都是李渔从自己的创作实践、演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践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呈现给人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可分为创作论和导演论两大部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主要围绕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展开论述。在书中,李渔首先提出“结构”的主张,并把结构用于其戏曲创作实践中。他在“结构”中提出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审虚实”等等,不少是言人之所未言或人不如其深刻之言。李渔还在“词曲部”中专门设有“宾白”一节,以纠正过去只重曲词之偏颇。李渔要求戏曲的宾白“语求肖似”“意取尖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在《闲情偶寄》的“演习部”,李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及了戏曲演出中应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此外,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就是今天看来,不少地方仍然闪烁着光彩。
李渔写作《闲情偶寄》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当年腊月,新书初成,李渔派人赴京,将《闲情偶寄》数十部分送于与自己相熟的朝廷官吏和朋友,请他们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为《闲情偶寄》作序的有余怀、尤侗;吴梅村、陆丽京、尤展成、余澹心、曹顾庵、王左车、宋澹仙、王安节、陆梯霞、赵声伯、王宓草等人分别对《闲情偶寄》的曲论部分进行了评点。余怀在序言中说:“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又曰:“今李子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他们的序言或者评点为揭示李渔戏曲理论的意蕴和价值做出了贡献,为扩大李渔戏曲理论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渔还将《闲情偶寄》送给龚鼎孳、纪伯紫、陈学山等。陈学山对《闲情偶寄》评价甚高,李渔言:“(陈学山少宰)得予《闲情偶寄》一书,赞不啻口。书内有‘但惜宝不自珍,鸡林广布,不得使某私为论衡’诸语。”李渔甚为感动,言“一人知己,死可无憾。”但李渔送书给友人,并非一无所取。如康熙十四年(1675)李渔游杭州,他在《复朱其恭》中说:“拙刻之携来者,送尽无遗,未来者,印而未至,故无以报命。”虽曰“送”,其实是要收取回报的。李渔在《复柯岸初掌科》中载:“昨有馈书仪十二金,渔往谢而值其不在,只有贽券一纸,伏于砚台之下。”李渔将书馈赠给达官贵人后,往往可以收到相应的“馈书仪”,这一点可以在李渔晚年迁居时给友人的一封书札中看出:“渔行装已束,刻日南归,所余拙刻尚多,道路难行不能携载,请以贸之。同人或自阅,或赠人,无所不可。价较书肆更廉不论,每部几何但以本计。每本只取纹银五分,有套者每套又加壹钱。南方书本厚,较之坊间所售者,一本可抵三本,即装订之材料工拙,亦绝不相同也。”
但是并非人人可以理解作者的苦心,也并非书一出版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同,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据说《闲情偶寄》刚出版不久,李渔的一位友人借此书去看,可时间不长就又送了回来,并说《闲情偶寄》与李渔其他书不同,看得索然无味。原来此人只看了书的前几页,他对戏曲理论不感兴趣,以为这本书里全是讲与戏曲理论有关的,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就把书退了回来。李渔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后,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甜,李渔深为这位浅尝辄止的朋友感叹。当然,《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虽然在戏曲理论方面有很高的价值,但对不研究戏曲或者是对戏曲并不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就显得略为深奥,而其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闲情偶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李渔的这位友人如果通览全书,就不会妄下结论了。
可以说《闲情偶寄》集中、真切地释放了李渔的智慧、才思。展开《闲情偶寄》,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富贵闲人的信笔游走,而不是一个落魄的四处打抽丰的才子的满腹牢骚。李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经常处于经济的窘迫中,可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愁苦,体现出的反而是站在更高点上对生活的欣赏和品评。兰心蕙质通常是用来赞美女性的,拿来赞美李渔也不为过。作为一介儒生,李渔表现出来的机巧和才思往往带给人的是意外和惊喜,就如同他在戏曲、小说中经常将人们带到另一番天地。
在李渔车载斗量的著作中,《闲情偶寄》是他为满意的一部。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曾提到:“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而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后人对《闲情偶寄》评价也颇高。孙楷第曾说“其中《闲情偶寄》,的确是部好书,的确是一家之言,在这书中讲词曲,讲声容,讲建筑,讲种植颐养,无一不精细,无一不内行,并且确乎有个人的独得之处。”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时也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可见《闲情偶寄》涉及范围之广、价值之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闲情偶寄》堪称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五四时期,梁实秋、周作人等人对此书均十分推崇,如周作人称其“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
余秋雨言:“我们完全可以把《闲情偶寄》看成是他(李渔)一生艺术感受和生活感受的总汇。”“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部三百年前中国上层社会休闲生活情趣大全,值得我们珍惜。李渔一生,或贫或富,或卑或傲,或显或沉,或清或污,后人对他也褒贬不一,实在是尝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但能留下这么一部书,也已完成了他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大量典籍中,哪有几本这样的书:篇篇页页都带给我们远年的乐舞、容色、美味、雅宅、药香?”“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有玄思哲理,也有具体生活。这部书把古代中国人具体化了。就凭这一点,它也能在社会文化学、文化生态学上取得重要地位,至少,就是一种沉淀着多重文化选择的真实素材。”
杜书瀛在《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中言:“从元代到李渔的《闲情偶寄》问世的数百年间,戏剧论著不下数十部。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戏剧理论更获得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十分精彩的观点,特别是王骥德的《曲律》,较全面地论述了戏剧艺术的一系列问题,是李渔之前的剧论的高峰。但是,总的说来,这些论著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而真正对戏剧艺术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如戏剧的真实问题、戏剧的审美性问题,等等)、戏剧创作的各种问题(如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等等)及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各种问题(如选择和分析剧本、角色扮演、音响效果、音乐伴奏、服装道具、舞台设计,等等)作深入研究和全面阐述,并相当深刻地把握到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的,应首推李渔。”他接着指出“他(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著作,既富创造性,又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取得如此重大成就者,在宋元明数百年间,很少有人能够和他比肩;从李渔之后直到大清帝国覆亡,也鲜有过其右者。毋庸讳言,李渔世界观中的落后成分,对他的戏剧创作和美学理论的发展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否则,他会有更多的创造性的发现,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闲情偶寄》的余响延及数百年。
书摘3:
《芥子园画传》出炉
康熙十八年(1679),对李渔而言,是难熬的一年,虽然层园已经落成,可作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却是身心俱疲,奔波劳累了一生的他,只得躺在病床上打发时光。
到了年底,李渔的病慢慢好了起来,一大家子人还等着他养活。李渔强打精神,撑着病体,又开始工作。仲冬朔,李渔为《千古奇闻》作了一篇序。
看到自己又能动笔了,李渔十分兴奋。冬至这一天,李渔唤来女婿沈因伯,兴致勃勃地谈到自己多年来对画作很感兴趣,想编一本关于学画者的入门书,也就是画谱,像《十竹斋画谱》那样的,“可惜呀,到现在都未能如愿!”沈因伯说:“家翁不必心焦,您看这是什么?”随即从怀中掏出了一本画册,也就是后来的《芥子园画谱》的草稿。原来,沈因伯是位有心人,李渔在他面前几次提到想出一本画谱的事情,他上次拿来家里传下来的画集,李渔并未首肯。于是他聘请了当代画家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在保存的明末画家李流芳的43幅课徒画稿基础上增补绘制完成了这本画册。
接过画册,李渔一边看一边赞赏:“好!”“不错!”“一定要用套印把这本书印制得精美绝伦,让后学受益!”沈因伯在一旁点头称是,看到岳父精神很好,他连忙拿来纸笔请李渔为《芥子园画传》作序。李渔也不推辞,挥笔疾书,一篇序文当即写好。
《芥子园画传》按照李渔的意思,用当时为先进的印刷技术——五色套印,出版发行以后,深受人们喜爱。《芥子园画传》共四集。集为山水画谱,共133幅;第二集为兰、竹、梅、菊画谱,共125幅;第三集为花、鸟、鱼、虫,共166幅。到了嘉庆二十三年(1818)又出版了第四集,为人物画谱,是书商们汇集各地名家的人物画谱印成,共324幅。
到第四集出版的时候,李渔早已去世了。但李渔倡编的这套画谱,是套介绍国画技法的书籍,内含画法说明和画法歌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该书问世三百多年来,被奉为学习国画的入门教材。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幼年时都曾临摹过《芥子园画传》。可以说,在中国的画坛上,《芥子园画传》影响深远,施惠无涯。而李渔和芥子园也随着这部巨著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而永留青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