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3866
数亿人的感动为之背书的一本书
1、本书是《见字如面》第二季节目官方授权同名书。
2、《见字如面》第二季节目,单信播放1亿多次,单期播放3.6亿次,整季播放12亿多次,微博互动话题11.5亿,豆瓣评分9.3分,网络综艺口碑排行荣登至顶。
严苛精选的珍贵书信 文化大咖的深度解析
1、每封信都必须符合苛刻选信标准: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能够启发受众的深度认知、激发独立思考、带来丰富体验。
2、增补6封节目未能播出的珍贵信件,并恢复了部分曾被剪掉的嘉宾解读内容。
3、所选49封书信,涉及54位古今名人,包括余光中、沈从文、张爱玲、李叔同等18位文化名人,宋庆龄、张学良、孔子、司马迁等13位历史名人,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乾隆帝等12位古代帝王,史可法、海瑞、吴三桂等11位古代名臣。
4、信前有写信人、收信人的精炼小传,信后有许子东、梁文道、史航、蒋方舟、止庵、杨雨六位文化学者的深度解析,还有更丰富的延伸阅读内容。
从心里流出的文字,必然能流进心里
1、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中国的文字真美。那么多的情绪,那么多的温暖,那么多的信仰,通过文字,跨越千年、百年而来,那些人,突然离我们近了。”
2、既可以安静阅读,又可以静静聆听的书:信后附有二维码,在你读完一封信后却不忍释卷时,在你想闭上眼睛再细细回味一遍那纯美文字时,在你碰上不得不马上去做的事情时,扫码即可聆听周迅、姚晨、李立群、赵立新等16位明星深情演绎的动情朗读。
一封信看似简单,却拥有足够的内在张力,能打开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本书以“生死”“挂念”“苦情”“爱恋”“知行”“锋芒”“热血”“古韵”为八大主题,汇集四十九封字字锥心的珍贵书信,有生离死别之苦,有恩爱情仇之痛,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历史烟云,亦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间碎片,有俗世人心,有众生甜苦,有岁月梳理,有时势针砭。
生
死
现在我眼睛一闭上,就觉得身体漂浮在水里
——太平轮脱险旅客周侣云写给父母(1949)
逆贼把您放在油锅旁,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1644)
是生存还是毁灭,您应该尽早拿定主意
——多尔衮与史可法往来信(1644)
国峻,我知道你不回来吃晚饭
——黄春明写给儿子黄国峻(2004)
我现在应该以什么来安慰你呢?
——陈难写给美惠子(1938)
对不起,妈!我生病了
——白血病患者李真写给母亲(2017)
挂
念
这封信既是向您告白,也是向您告别
——嵇康写给山涛(263)
请求陛下格外开恩,能让班超在他的残年余生里活着回来
——班昭写给汉和帝(102)
你就像随风漂泊的蓬草,我就是寂寞深闺的思妇
——秦嘉、徐淑夫妇往来信(147)
我所有的东西都丢了
——宋庆龄写给阿莉(1922)
我现在吸香烟要吸到底,舍不得丢烟头
——张学良写给宋子文(1945)
苦
情
你辱没了祖宗
——文绮与文绣往来信(1931)
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
——于凤至写给赵四小姐(1963)
这是文学仅剩的安慰
——蒋方舟写给张爱玲(2011)
早没了秦晋之好,剩下的全是怨恨
——何孟写给丈夫王富盈(北宋初)
请吞下这苦酒
——李叔同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诚子(1918)
爱
恋
娶了我,对陛下您没有一点好处
——徐妙锦写给明永乐帝朱棣(1407)
我从没有这样的爱过人
——郁达夫写给王映霞(1927)
我很顽固的爱你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1931)
现在不是我们的时候
——刘粹刚与妻子许希麟往来信(1937)
与妻书
——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1911)
知
行
您来这儿讲学的事,十有九成是吹了
——余光中写给莎士比亚(1967)
我想请您出山来教我的小孩
——简媜写给孔子(2011)
很多了不起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冯唐写给小陶朱公子(2009)
只因为,你已来到人间
——孙冕写给儿子出生一百天(2014)
锋
芒
你这个国王,远在重洋之外却能倾心归服
——乾隆皇帝写给英王乔治三世(1793)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情
——梁启超写给孩子们(1926)
不幸我是个女孩,更不幸是个演戏的
——袁雪芬写给父亲(1947)
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写给公众(1919)
将来你必然会背叛我
——胤禛写给年羹尧(1718)
热
血
我现在只想写完这本书
——司马迁写给任安(前93)
期望将军您能早定良策,自求多福
——丘迟写给陈伯之(505)
以后写史书的人可就不像我这么客气了
——侯方域写给阮大铖(1643)
你我开始是兄弟,结局却是仇敌
——臧洪写给陈琳(195)
我很关切阁下的悲惨末日
——张问德与田岛往来信(1943)
我跟您可是没仇没怨呀
——南明永历皇帝写给吴三桂(1661)
古
韵
凡是伤害百姓的事,全都停止了吧
——汉武帝写给全国百姓(前89)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684)
现在满朝的官员都是妇人
——海瑞写给隆庆皇帝(1570)
他定的学规,你们当依着行
——朱元璋写给国子监太学生(1397)
战场上的每一寸收获,都要付出十倍的代价
——汉文帝与南粤王赵佗往来信(前180)
现在是君臣利害的关键时期
——戴铎写给雍正(1713)
序言:总得坚持点什么
《见字如面》是一档读信节目,各位艺术家以他们精湛的素养,出色地完成了古今信件的演绎。第二季首期上线,当周就获得了超过3.6 亿的点击。这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但是说到底,节目的核心魅力,还是这些被选中的信。所有的视觉转换,不过是希望大家能注意到这些原本就存在于世界上的有趣的私人文本。现在,这些信结集出版,让喜欢的人可以细细品读,可以长久存留,我非常欣慰。
我们专门有一个选信组,在茫茫的书信海洋中选信。我们也曾经说明过选信的标准,就是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在我们看来,读信跟读书没什么区别,所谓值得,就是指能够启发受众的深度认知、激发独立思考、带来丰富体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常识,因为这是人类精神生活基本的利益诉求,是所有传播从业者的基本使命。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跟反常识的潮流作对。比如,必须小心提防肤浅的娱乐八卦哗众取宠的诱惑,或者需要拒绝传播鸡汤可以轻易换得的巨大利益。
独立思考是人类继续进化的前提,却未必是今天市场环境下传媒的共识。大众传播往往倾向于简单直接、效果立现。传媒人自己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原产地,却总是抱怨受众太浮躁。殊不知人类的精神生活自有不变的主流,思考才是快乐的源泉。很多名利双收的产品不过是一时喧嚣的过眼云烟,既不尊重受众,也不自重。据说人的简历分为两种,一种叫求职简历,一种叫悼词简历。前者对应现实的利益,后者对应人自身的价值。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如果只关注现实利益的收获,哪怕你业绩再光鲜,也不过是个见风使舵的投机商人。古往今来,但凡有点价值的精神产品,总得坚持点什么。
对于精神产品而言,有价值,才有趣味。愉悦精神的服务跟愉悦身体的服务是两个行当。带来多元认知、激活独立思考与熬鸡汤、打鸡血也是两个行当。说到快乐,精神愉悦的快感被称为至乐,其强度远远超过所谓娱乐。
《见字如面》坚持提供多元认知的素材,专注满足独立思考的快乐。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吴三桂是引清兵入关的明朝叛将,其历史形象跟秦桧相当,都是千古罪人。《见字如面》找到了入关前吴三桂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从信中我们知道如下信息:,吴三桂他爹是明朝守卫北京的将领,但面对李自成的进攻,明朝的部队溃不成军,几乎没有抵抗,吴三桂他爹还成了俘虏;第二,李自成用吴三桂他爹作为人质,写信要求吴三桂率军归降,吴三桂必须做出选择;第三个信息是,吴三桂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他爹没有尽到职责,也不该投降。他在回信中对他爹说:逆贼就是把你放在油锅旁,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很多人次看到这封信都会觉得意外,因为它颠覆了当代人对吴三桂的印象。头脑简单的人,会觉得吴三桂忽然高大了很多。头脑复杂点的,就会发现吴三桂跟他爹恩断义绝的姿态,几乎是有可能拯救他爹的途径。明朝连皇帝都跑到南京去了,根本没有收复京畿的能力。对军事有点兴趣的人会发现,此时的吴三桂,只要回京勤王,哪怕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其职责所在的边关必然失守。但不杀回北京,他连自己是在给谁守边关都说不清楚。脱离了简化的鸡汤,是非顿时模糊,历史也变得有趣。
再举个例子:我们读了琼瑶阿姨写给子女的一封信,说一旦自己陷入无力回天的病危状态,千万不要进行浑身插满管子的无谓抢救,务必让自己能有尊严地死去。无论对过度医疗的质疑,还是对传统代际孝悌伦理的审视,这封信都提供了个人可以选择的思考空间。再比如,我们读了中国烈士家属陈难写给阵亡日军遗属美惠子的信,说“我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知道你也很难过”。对仇人亲属的这种态度,在当时竟然被广泛接受。几乎每一封信,都不光是过去时代的刻痕,其传播所激发的热议,也是在给今天的精神图谱留痕。
人类的精神生活,从来都是为了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感受,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储备更充足的智能,以提升应对生存的本领。娱乐时代,很多人在呼吁多读书,其实大部分书跟大部分信一样,并不值得一读。只有能够提供多元认知和感受的书信,才能真正滋养个体的生命。
在这方面,信比书又多了一个好处,那就是人在写信的时候,大多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具有特定的交流目的,信息真实有效的成分比较多。把这种信编辑成书,一定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感谢那些写信的人。无论是节目还是这本书,《见字如面》都只是在做着回到常识的事情。有的时候,创新未必有价值,一片喧嚣之中,坚持点什么,反倒是所有人需要的。
再次谢谢您买了这本书。对于选择坚持的人,这样的鼓励尤其重要。
关正文
2018年9月3日
大江大海,至情至性。
——《三联生活周刊》
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却在信息时代,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光明日报》
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
——《人民日报》
通过“书信情怀”传递出一种“文化现象”,其巧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把普世情怀升级为文化,从书信入手去打开历史,用细节动人。
——《广电时评》
人在写信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发表,并且具有特定的交流目的,信息真实有效的成分比较多。把这种信编辑成书,一定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见字如面》总导演
关正文
《见字如面》第二季入选信件文档 编号175
我想请您出山来教我的小孩
——简媜写给孔子
约2011 年
听说您的学生没有念到一半去跳楼、自杀的,
我想请您“出山”来教我的小孩,这样我就不必提心吊胆了。
简媜(1961—
),原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冬山乡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当代作家,以散文见称于文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10余种散文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下面是简媜代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孔子先生:
您好!
很不好意思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是您的崇拜者,现在在做家庭主妇,我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一个老公。
实在是很不得已的啦,
我也不知道您家电话(查号台没有登记),只好写信;那我也没有念很多书(因为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只有念到小学三年级就完毕了),如果讲得不清楚,请您不要见笑。
我不是有三个小孩吗?生也是我,养也是我,教也是我,我那个老公只管赚钱,只会“呷得肥肥,装得锤锤”,其余什么都不管,他连小孩念几年级都不知道。现在大的念高二,老二升初三,小的读小学六年级,功课都在四十名左右,反正不要“吊车尾”后一名就可以了。可是,近半年来,我实在“强强欲抓狂”,电视里说好多初中生、高中生跳楼自杀,有的死成功,有的没有成功,我看得心脏都快要停掉。您知道吗,我家住八楼,我很害怕小孩会从窗户跳下去,所以就叫人来装铁窗。可是也有的小孩在学校跳啊,那我又不能叫校长统统装铁窗。我老公看到这种新闻就发脾气,那个报纸跟新闻都有把小孩的父母照出来、名字写出来,我老公就骂小孩说:“你们要是敢去跳楼害我上报,没跳死我也把你像‘揉’蚂蚁一样‘揉’死!”我实在很舍不得那些小孩,也替他们的父母心酸,养一个小孩到十六七岁很不简单的咧,要花很多辛苦的咧,他跳完就溜溜去了,可是他父母还在活,以后他妈妈听到别人说“我小孩怎样怎样”时,心会像刀子在割,那个头永远抬不起来。报纸、新闻又把父母名字写出来,看起来好像他们害死小孩一样,有够没天良!孔子先生,我很不了解为什么小孩吃饱了要去跳楼,您比较有智慧,可不可以劝他们一下,就说是,父母生你养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做父母的很痴情的,就算小孩出生的时候算命仙说他到十七岁会去跳楼,做父母的也会很痴情地把他养到十七岁的。孔子先生,拜托您一定要把这个意思讲给他们听,要不然,“砰”,跳一个,“砰”,跳两个,那我们女人再会生也不够他们跳啊,对不对!
另外,我家这栋楼的妈妈们常在一起聊天,她们有的想把小孩送到外国,有的把户口迁到好一点的学区,听说这样小孩才会考上好学校。我也很想这样做,可是因为我先生不是很会赚钱(房子还在还贷款呢!),我又听她们常常在比送什么礼物啦、请家教啦、上补习班啦,好像那个好学校的好班要花很多钱的样子。有一次,有个妈妈就在叹气之后提到您的大名,说:“要是孔子在就好了!”我次听到“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理想”。我知道“有教无类”就是“有给他教,没有给他分类”,“束脩”就是肉干(我有去查字典);我觉得您实在够厉害,心肠这么好,观世音菩萨会保佑您全家的!您可不可以出面去跟那个*长讲一下,不要给小孩分类?又不是环保署,要分玻璃罐、铝罐对不对!还有另外,您可不可以上电视跟做父母的讲,不要逼小孩一定要考上建国中学、北一女中、台湾大学嘛,念书跟吃饭差不多,要是小孩的胃很小,你逼他吃大胃才吃得下的东西,那他的小胃就会爆炸,像我小时候帮家里卖鸭,为了让鸭重一点,拼命用唧筒灌饲料,就把鸭子的胃灌破了!我觉得小孩健健康康,长大不要去抢银行、杀人就好了,你逼他拿名,就算是全校,也不是全国、全世界啊!像我,就不会逼小孩考,因为我不是名的妈妈,怎么可能生出名的小孩呢?对不对!
不过,我听那些妈妈在讲,好像现在的教育问题很严重。我不像她们有学问、会讲话,所以就想写这封信给您,请报社帮我转一下,我是想说,既然您教书的口碑那么好,不知道您有没有开暑期辅导班?我有去侧面打听啦,听说您的学生没有念到一半去跳楼、自杀的,我想请您“出山”来教我的小孩,这样我就不必提心吊胆了。可不可以请您寄招生简章跟报名表给我。(要十份,隔壁陈太太、三楼李太太、四楼林太太……也都要。)
还有,不知道您比较喜欢吃“新东阳”肉干还是“黑桥牌”肉干?一百盒够不够?
还有就是说,孔子先生,肉还是不要吃太多比较好。
敬祝健康
简太太敬上
几天后,这封信被退回,原因是:查无此人。
(简媜:《胭脂盆地·给孔子的一封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QQ音乐 酷狗音乐 酷我音乐
扫码收听姚晨朗读此信
有教无类的矛盾
翟毓红:多好啊,这封信,就像一个妈妈在这碎碎念地说出自己的苦恼一样。我看到很多妈妈都陷入这样的怪圈:一边说为什么要补课,为什么要给孩子那么大压力?一转头就给孩子报补课班去了。这是当前一种怪象。
梁文道:因为怕他们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嘛。前两年,香港有一个妈妈在电视上讲她育儿的成功之道,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年在预备要生孩子之前,他们做了很多的计算,包括时辰。
许子东:时间要选对。
梁文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有些小孩比别人成绩好,是因为他比同班同学大了几个月。这你得计算。
翟毓红:是这样,大人,四十一岁和四十二岁你不看出来区别,但是小孩子,差几个月差别就很大。
梁文道:刚才简媜这封信提到,听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自杀的,的确如此。但我们想想看,孔子有名的几个学生是什么下场?子路是因为殉城被砍成肉泥,颜回是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你喜欢当孔子的学生呢,还是当现在的学生呢?
许子东:太少人这样想了。
梁文道:当然也有像子贡那样发大财的,但是他是比较特殊的例外。
为什么孔子的学生没人想自杀?这就要说到孔子的教育。传统儒门教育或中国传统教育,首先教的是什么呢?不是去考试,是做人。信中说到“自行束脩以上”,“束脩”传统解释是肉干,这是受了朱熹的影响,其实有另一个意思,指的是长到十五岁了,能自己把头发束起来了、衣服修整好,这个岁数就可以去上学了。能来上学的,孔子没有不教的。教的是什么?起手课,一定是先教你,学做人。为什么要学做人呢?因为人要活得有意义。现在我们的教育谈的是什么呢?数学要考到几分、英语要考到第几级,全是技术活。学的是技术活,压力还那么大,上学要挤破头。这么一对比,孩子们的苦恼、压力,你就完全能理解了。
许子东:孔子比较有教育意义的话是“有教无类”,但这个问题我看是矛盾的。一方面,分类太早,社会不平等。香港就是,学生很早就分等级:一等、二等、三等。小孩很小就进了一个三等学校,进这个学校的人将来都升不了大学,他就很自暴自弃,打架、骂人。那好的学校又逼死人。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教育恰恰是一个社会再生产、再分配的机制,它是社会能够打破分层,变得更公平的一个途径。应试教育是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获得社会地位的公平的方式。
这就是我感觉到矛盾的地方,如果从公平来讲,就不应该分类,让小孩快乐;但是呢,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上升的阶梯,目前还承担了维系社会公平的功能(你怎么改变你的社会处境呢?就得靠读书。只有读书,边远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小孩才可以挤进北大,活得比父母好)。要进北大,你不能没有成绩。那班上一排名次,成绩一分高低,就出现了刚才讲的另一种不公平。所以,这是非常非常矛盾的地方。
梁文道:我刚才讲过,孔子的教育虽然也分科,但是有一个相当明确的核心:人该怎么做人,人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的传统教育(包括家教)就是围绕这点展开的。
许子东:从今天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教育,一方面非常现实地提到了教育的功利性:“
学而优则仕”,做官。但孔子又说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凡是为了利益来读书的,其实都还在小人的境界,而君子读书的境界不是为了这些好处,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人格。所以,孔子其实是二元的,他的教育理念里有底线,也有高峰,就看你的造化到哪个地步。底线就是读书有用啊,你不读书你就被淘汰,但是归根到底,的读书境界是超越这些实际的利益。
1. 一封异想天开的信
简媜代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并模拟她的身世、处境、口吻,异想天开地给大圣人孔子写信,意在借古讽今,把当今中国家长的普遍疑难,用认真且谐谑的叙述,重新强调一遍。
2. 此信所言系中国家长的共同痛点
任谁读了简媜《给孔子的一封信》,都不禁哑然失笑,且笑中泛酸。因为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中国家长普遍面临着简媜在这封信中写到的,对孩子上学问题、教育问题,诸多相同的无奈。这是人所共知,且为所有家长感同身受的现实。
3. 关于青少年自杀现象分析
2017 年,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出现。1 月13 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离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跳下,留下字条称“不想学习,的愿望是做个厨子”;3 月4 日,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4 月19 日,广东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遗书跳楼,称“父母都不理解我,万一没死给我一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项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 位,15 岁至35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位列死因首位。而在全球范围内,自杀也是导致15 至19 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正是如花一样的年纪,却以自杀了结自己的性命,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据深圳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意识淡漠,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16% 的中学生表示对于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 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 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清,无法合理掌控自身的情绪,再加上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匮乏,当遇到悲观情绪时,学生无法自己消解,便采用“自杀”这种逃避的方式一了百了。
(摘自《法制日报》2017 年4 月23 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