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737118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一个时代的真实记载一段生活的赤诚回忆
《留德十年》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
《天竺心影》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怀念动荡年代里的中印友谊重温记忆中的大好河山
《病榻杂记》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病榻之上的达观记录耄耋之年的独到见解
《集外集》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世纪转折的笔墨痕迹年逾古稀的感悟怀念
《朗润集》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灵绘山河草木阔论人情世局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清华园数十年的生活点滴再现国学大师的青葱岁月
《因梦集》
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忆往昔,述今怀续半世纪前旧梦
季羡林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年过半百之余遭遇文化大革命,劳改、批斗,失去自由……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是季羡林先生在文革时期的一本生活回忆录,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各种不幸遭遇。
在那个血与泪交集的时代,让我们记得还有那么一份温情与理性。
《留德十年》
1935年,年仅23岁的季羡林远离家乡,远赴德国学习,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光阴飞逝,已近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先生忆往念昔,写下这本《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讲述了他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
在那个战火纷飞,整个欧洲人民都陷入阴霾的年代,季羡林先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最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天竺心影》
《天竺心影》收录了《天竺心影》和《燕南集》两个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回忆: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最后离别印度。《燕南集》主要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其中对敦煌、黄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详尽地进行了描写,另外还有一些对过去师友的回忆等。
《病榻杂记》
季羡林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等,素有“国宝”之称,然后在病榻上,却写下《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摘下头上的桂冠。
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后,在病榻上撰写了这些文字,其中包含了其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感想。
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季羡林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清晰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是如何与病魔搏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集外集》
本书收录了《千禧文存》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其中《千禧文存》收录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成功》等40余篇作品,全篇以序、杂文以及少部分散文为主;《万泉集》原编成于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未能及时出版,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全篇以忆人、游记、抒情类散文为主。
《朗润集》
本书收录了《朗润集》和《小山集》两个集子。《朗润集》收录季老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编于1993年末,编定时收录作者从11991年至l994年所写的散文,集末收录了作者所写的一首诗。
《清华园日记》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它不仅是作者对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也再现了当时最真实的校园生活。
《因梦集》
《因梦集》收录了《因梦集》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特意将解放前的作品编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其中主要以写景、游记、忆人类散文为主。《新纪元文存》则收录了作者2001年间所写的散文,其中以给有人写的序、读后感、忆人、漫谈类的散文为主。
《留德十年》
《天竺心影》
《病榻杂记》
《集外集》
《朗润集》
《清华园日记》
《因梦集》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对散文这种体裁就特别感兴趣、特别喜爱。我觉得它兼有抒情与叙事之长。你可以用一般写散文的手法来写。你也可以用写散文诗的手法来写。或写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妆,五色相宜。灵活方便,得心应手,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记述所见的一个很好的工具。然而,当时有学问的教授却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说,散文这东西可了不得呀!世界上只有英国有散文,可以勉强同英国争一日之长的只有法国。我逖听之下,悚然肃然,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我从小就背诵的《古文观止》之类的书就都是散文,而且是最好的散文;只有一部分可以归入杂文。我们中国其实是散文最发达的国家。前后《出师表》《桃花源记》《陈情表》,等等,都是百读不厌的散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所谓唐宋八大家,其实都是上乘的散文作家。连《庄子》中的一些文章,司马迁的许多文章,都可以归入此类。《逍遥游》《报任少卿书》,等等,不是散文又是什么呢?中国旧时经、史、子、集四部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散文。近代的鲁迅、朱自清也都是散文作家。无论是从量来看,还是从质来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散文也比不上中国。这真叫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曾经为了这“伟大的发现”而沾沾自喜过。我甚至感到自从文学革命兴起以后,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十年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绩。但是据一般人的意见和我自己的看法,成绩最好的恐怕还是散文,这可能同我国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散文写作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诗歌我们也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传统,但是为什么大家几乎公认新诗的成就并不怎么样呢?这可能与诗歌的形式有关。德国大诗人歌德说:“不同的诗的形式会产生奥妙的巨大效果。”(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第29页)我觉得,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新诗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大家公认的、比较固定的体裁。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马雅可夫斯基的所谓楼梯体直到豆腐干体,应有尽有,诗体很不一致。但是几乎都不容易上口,不容易背诵。很多诗念起来索然寡味,同旧诗那一种清新隽永、余味无穷的诗体和修辞迥乎不同。现在还有很多人能背诵上百首旧诗,而能背诵一首新诗的人却不多见。其中消息,耐人寻思……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