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6048318
编辑推荐
★金庸政论文集内地出版
★九十岁金庸亲撰“后记”
★每篇文章内容均无改动,原汁原味
★百科全书的风格,卓越的史识,大师的文笔
★精选相关历史时期新闻图片
★读懂金庸武侠小说微言大义的参考书
★中国杰出报人的文章典范
★九十岁金庸亲撰“后记”
★每篇文章内容均无改动,原汁原味
★百科全书的风格,卓越的史识,大师的文笔
★精选相关历史时期新闻图片
★读懂金庸武侠小说微言大义的参考书
★中国杰出报人的文章典范
内容简介
《明窗小札1963》辑录了金庸于1963年在专栏中发表的193篇社论、时评与漫谈等杂文。涉及内容包括:明报的立场与原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美国的内政和外交,古巴的导弹危机,亚洲各国的外援和内困,西欧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东欧的求变和困境,文艺创新与争议,生态与环保,各国的世态与风情,社会趣闻与传奇等等。
金庸数十年新闻生涯中近千万字的政论文字,一直没有结集出版。两年前,金庸秘书受命搜集、整理金庸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专栏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金庸用“徐慧之”为笔名撰写的“明窗小札”专栏。这一专栏从1962年12月开笔,持续到1968年10月,除1967年间中断几个月外,几乎每天一篇。
“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可谓眼观全球,心怀民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见解独特新颖,尽显一代大师的风范。”
金庸数十年新闻生涯中近千万字的政论文字,一直没有结集出版。两年前,金庸秘书受命搜集、整理金庸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专栏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金庸用“徐慧之”为笔名撰写的“明窗小札”专栏。这一专栏从1962年12月开笔,持续到1968年10月,除1967年间中断几个月外,几乎每天一篇。
“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可谓眼观全球,心怀民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见解独特新颖,尽显一代大师的风范。”
目 录
目录节选
明报:立场与原则
北京大学的一个故事
铁掌中的肥皂
奶罩与苏联人的经济
赫鲁晓夫的烦恼
康熙强过彼得大帝
肯尼迪被戴红帽子
亚洲的三大势力
女人安全,光头危险
葡萄牙大捧中国人
波兰电影模仿新潮派
最有权力的女人
罗素的信仰
十大政治家的年龄
台湾武侠小说的套子
美国的武侠小说迷
世界最大胆的影片
女人身上的新发现
日本人研究中药热
英女皇有多少钱
……
明报:立场与原则
北京大学的一个故事
铁掌中的肥皂
奶罩与苏联人的经济
赫鲁晓夫的烦恼
康熙强过彼得大帝
肯尼迪被戴红帽子
亚洲的三大势力
女人安全,光头危险
葡萄牙大捧中国人
波兰电影模仿新潮派
最有权力的女人
罗素的信仰
十大政治家的年龄
台湾武侠小说的套子
美国的武侠小说迷
世界最大胆的影片
女人身上的新发现
日本人研究中药热
英女皇有多少钱
……
媒体评论
他既是报纸的主笔,也是报纸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金庸堪称报界的翘楚,因为这不是偶尔的几天突击,也不是几个月的特殊情况的应变,而是长达数年持续不断的每天写作担当。
——李以建(金庸秘书,《明窗小札》香港版编辑)
查先生的评论文笔浅白亲切,将读者当朋友,而不是课堂里的小学生。国际冲突、社会问题,查先生夹叙夹议,讲得深入浅出。这套本事,来自中国民间。旧时中国民间有说书人,评人叙事,就是此一风格。
——陶杰(香港才子)
文学巨匠金庸耄耋之年再出新作,不过不是虚构的武侠小说,而是他本人在真实世界里的“江湖论剑”……“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是金庸文字生涯的生动概括。然而,长时间里,巨匠的“左手”却被出版界所忽视……过人的远见,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对历史的通透认识。一代杰出报人的锦绣文字,穿过岁月风烟悠悠归来。
——张修智(新华社亚太分社的副总编辑)
这些文字,被金庸写得风雷激荡,“剑”风凌厉,细细读之,于恍惚之间,似乎那个过去时代的身影扑面而来,让我们唏嘘不止。
——张光恒(摘自《羊城晚报》)
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他在小说中一再引用“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名句,也反映了他撰写社评时的心情与坚持。
——刘国重(网络著名金庸小说研究者)
——李以建(金庸秘书,《明窗小札》香港版编辑)
查先生的评论文笔浅白亲切,将读者当朋友,而不是课堂里的小学生。国际冲突、社会问题,查先生夹叙夹议,讲得深入浅出。这套本事,来自中国民间。旧时中国民间有说书人,评人叙事,就是此一风格。
——陶杰(香港才子)
文学巨匠金庸耄耋之年再出新作,不过不是虚构的武侠小说,而是他本人在真实世界里的“江湖论剑”……“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是金庸文字生涯的生动概括。然而,长时间里,巨匠的“左手”却被出版界所忽视……过人的远见,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对历史的通透认识。一代杰出报人的锦绣文字,穿过岁月风烟悠悠归来。
——张修智(新华社亚太分社的副总编辑)
这些文字,被金庸写得风雷激荡,“剑”风凌厉,细细读之,于恍惚之间,似乎那个过去时代的身影扑面而来,让我们唏嘘不止。
——张光恒(摘自《羊城晚报》)
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他在小说中一再引用“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名句,也反映了他撰写社评时的心情与坚持。
——刘国重(网络著名金庸小说研究者)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