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27292
★池莉亲自编选的权威读本!全面展现池莉几十年小说、散文创作成就。
★王蒙亲自作序并诚意推荐!
★本书每一个文学形象的创造,都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去关照,有着鲜明的性别特色。
★书内配有多幅池莉在不同时期和场景下的珍贵插图,在文字之外展现一个更鲜活、更生动的池莉。
本书是作家池莉以关注女性生存真相、探寻女性内心世界为主旨的一本自选集,每一个文学形象的创造,都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去关照,有着鲜明的性别特色。本书包括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小姐你早》,中篇小说《不谈爱情》《乌鸦之歌》《看麦娘》《她的城》《生活秀》,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散文《熬至滴水成珠》,较全面地收录池莉多年女性题材创作的精华。
目
录
长篇小说
水与火的缠绵
小姐你早
中篇小说
不谈爱情
乌鸦之歌
看麦娘
生活秀
她的城
短篇小说
一夜盛开如玫瑰
散 文
熬至滴水成珠
附 录
池莉主要作品出版年表
自
序
池莉
我最想说的/ 总是在不可触及处闪光/ 就像当铺里的/ 银子。
有银子的当铺,有当铺的银子,早已消失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却有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为我唤醒记忆。这种记忆并没有作为事实发生在我的个人生活中,而是以一种优美又忧患的文学意象,将更为久远的生存真相呈现于我,
历史光芒的折射,又让我看见了自己的生存真相,生命时间由此产生横纹荡漾,每一分钟的厚度、宽度、深度皆有一再开拓的可能性,个人生命因此变得更有意味。这种意味,对于作为作家的我,无疑是更大的天赐与恩惠。而文学又是如此无边无际的大海汪洋,每一片波浪都富含文学意象,对人类生存真相的追踪、探究与触碰,就成了获得更大天赐与恩惠的钥匙。人类生存真相总是深深隐藏于那些最深的沟壑、皱褶与裂纹。对于我来说,要想抓住真相,领悟真谛,用文学写作表达出来,是终其一生都必须认真学习、悉心辨析、慢慢写作的。事实上,我的写作就是这个样子,这本自选集,应该可以证明这个过程。
生存真相让文学具有了的迷人的永生性。文学也让生存真相具有了迷人的永生性。这就是为什么我是如此迷恋生存真相。多年来,如果我不是在点点滴滴扒开浮尘,千方百计窥探追索,绞尽脑汁获取新知,那么我多年来日以继夜地伏案,多年来不计成本地反复重写,还能怎么解释?如果我不是在这样一种写作状态中,不断生发新的思想、新的觉悟、新的激情,并不断尝试新的写作,那么我的作品,又有什么意义?
为此,我衷心感谢本书出版方,促成了我再一次阅读自己,再一次梳理自己,再一次认识自己。“寻找自我”已经是一句老掉牙的俗话了,但是就像很多老东西一样经久耐用。尤其本书的选编,我侧重了探究女性生存真相的文字。关于女性生存真相,我最想说的,还是在不可触及处闪光,就像当铺里的银子。不过我还是力图说出一些什么,我还是一直努力走进自己黑暗内心,我还是奢望能够创造出一些优美而忧患的文学意象。
水与火的缠绵
第一章
1
一架飞机,看上去小小的,像玩具,慢慢地飞过1980年5月的灰色天空,降落在武汉的南湖机场。京广线上的一列火车,又长又粗,黑乎乎带着千里奔波的风尘,莽撞又霸道,呼啸着,穿越汉口,跨越长江大桥,依傍着蜿蜒的蛇山,冲向武昌火车南站。江面上的轮船,无论是停泊还是起锚,都发出了呜呜的汽笛声;长长的锚链,哗啦啦从江面升起,哗啦啦钻入水中。武汉钢铁公司的烟囱群,突突地吐着黄色或者黑色的浓烟,半边天空的云层,因此浓重而沉郁。附近的石油化学总公司的烟囱里,吐出的则是火焰,这里的半边天空,因此明亮而鲜艳。这就是曾芒芒的出生之地和生长之地——城市。城市就是一种混响着的巨大声音,就是一种胡乱涂抹的浓重油彩。二十二岁的女青年曾芒芒,她的1980年5月的某个星期天,就在这片混响与油彩中开始了。
这一天,天上下着温暖的细雨。曾芒芒对父母谎称她在工厂加班,因此获得了一个悠闲的星期天。曾芒芒斜躺在她单身宿舍的单人床上,阅读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被子折叠得四四方方。枕头洁白。洁白的枕套是曾芒芒自己用钩针钩出来的,大朵大朵的云状牙边,镂空的枕面上是一句古语:梅花香自苦寒来。被子与枕头摞起来,把脑袋垫得舒舒服服。齐腰的长发,昨天晚上就洗过了,今天故意没有扎辫子,披散着,一根一根交错滑落,垂挂在枕头的花边上。胸襟上别了两枚新鲜的白兰花,时时暗香浮动。细腰过于凹陷,搭上一条银灰色的纱巾,酷似匪首那妖艳的压寨夫人。窗台上一盆玻璃海棠,繁华的小红花开满无名的相思。床边的凳子上,一只印着大红“奖”字的搪瓷茶缸,里面装满一杯开水,两只搪瓷碗,扣着一只二两的大馒头,一根香肠,十几根榨菜丝。这就曾芒芒为自己准备的一天的伙食。
这套小说得来不易。曾芒芒答应给人编织一双绒线手套,约翰•克利斯朵夫才专属于曾芒芒一个星期。新出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套四册,都是大厚本,定价四块三毛钱。曾芒芒买不起。曾芒芒的月薪才二十一块五毛。每个月的饭菜票需要十五块左右,而女孩子又还有固定的花费。此外,书,学习资料,电影票,新手绢,同学来了请吃牛肉面,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一个月到头,总是还想积攒两三块钱吧?攒一点点私房钱,是女孩子永远的隐秘游戏,一点点的积蓄,可以带来大大的快乐。《约翰•克利斯朵夫》得来不易,不属于曾芒芒,因此曾芒芒更馋。解馋的阅读因此更加紧张、沉迷又畅快。
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罗曼•罗兰
这是扉页的题词。曾芒芒把这句题词抄录到了她的笔记本上,同时还把这句话顺过来,这么写了一遍:受苦的奋斗的自由灵魂必战胜一切!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由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傅雷同志翻译的。按说傅雷同志应该比谁都懂得,受苦的奋斗的自由灵魂必战胜一切。然而,傅雷同志却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就与妻子朱梅馥同志双双上吊自杀了。据说,自杀之前,他们受到过红卫兵的冲击和侮辱。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有多少人受到过冲击和侮辱啊。曾芒芒的父母曾分地和郝毓秀也受到了红卫兵的冲击和侮辱。就连只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曾芒芒,也受到了红小兵的冲击和侮辱。面对冲击与侮辱,有的人选择了死亡,有的人选择了生存。对于自由的灵魂,是消亡意味战胜?还是生存意味战胜?消亡要下多大的决心,生存又要下多大的决心?一个人为什么选择消亡或者生存?曾芒芒不明白。曾芒芒反复吟咏扉页的题词,她还是不明白。正是这种不明白,深深地诱惑了曾芒芒的阅读。
法国文学名著。窗外惆怅的春雨。二十二岁的女青年。被谎言掩护的阅读。慵懒无奈的侧卧。无所适从的忧愁。一条优美的身体曲线。不由自主的自怜自爱。“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毛泽东主席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结束是一种突然的停顿,停顿下来喘息,放松,反思,悔过。然而,突然的停顿总归会使养成的习惯茫然失措。初始的新时代,是万物复苏的原野,热烘烘,耳朵发烧,树木花朵和野草都在生长,看上去一片茂盛但实际上又是一片混乱。
曾芒芒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她却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变得更加惶然。因为她对自己的一切,从来都是无可选择和毫无心理准备的。五年前,一个寒冷的乡村之夜,大队党支部书记,忽然召集知青们开会,让大家当场进行推荐选拔,以便完成向国家输送两名知青去读大学的光荣任务。下放才一年的曾芒芒,很不情愿地从热被窝里钻了出来。当她还在墙角冷得瑟瑟发抖,却意外地获得了最高的票数。第二天,一份武汉工学院的招生表格,就神话一般地出现在她面前了。一个月之后,曾芒芒就背着行李离开了农村,来到了武汉工学院,成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曾芒芒学习的专业,也不是她自己挑选的。没有任何人征求她的想法和意见,曾芒芒在学校的公榜上,看见自己被分配到了动力系,专门学习液压传动。液压?是的。液压!液压是什么?据说是一种先进的工业动力技术。不管此前曾芒芒对这种技术是多么陌生,从此它就是曾芒芒这一辈子的安身立命之本了。曾芒芒得认真学习它,掌握它,然后运用它。每天八小时工作。然后,获得薪水。然后,用这份薪水吃饭,成长,结婚,生子,老去,死亡。武汉钢铁公司,一个十几万职工的国家大公司,人人都说它是最好的单位。公司直属冶金部,级别高,社会地位高,劳保福利好。仅仅是为了方便自己的职工上下班,就有自己专门的通勤公司和通勤车。武钢职工乘车,只需出示本公司的月票即可。逢年过节,免费发票,大卡车将准时地出现在某个地点,凭票发放鸡鸭鱼肉。尽管如此,曾芒芒的惶然之感依然挥之不去。一夜之间,下放知青变成工农兵大学生。一个月之间,麦子变成液压,校园变成工厂,女大学生变成技术员。一个来不及适应角色转换的女青年,每天夹杂在十几万人之中,朝他们的工厂进发。大家都是同样的成分。大家都是同样的气息。气息里都带着跑月票的汽油味。在公共汽车上,大家都谈论同样的话题——防暑降温分发的白糖已经生虫了,而春节分发的鸡蛋居然有一半是臭的!十几万人的钢铁公司,同样的人太多了,同样的呼吸太多了,多得成了一个庞大的统计数字,没有人对悄然加入这个统计数字的一个普通女青年感到新鲜和好奇。帆布工装,翻牛皮大头鞋,硬邦邦的安全帽。穿行于自动轧钢线的地下设备之中,观察各种仪表,检查液压传动是否正常。车间门口永远有人打考勤。车间的墙壁上永远有抓革命促生产的大标语。黑板报上永远是国际的大好形势摘要,祖国的大好形势摘要,武钢的大好形势摘要,本厂的大好形势摘要,以及永远飘扬的党旗,团徽和好人好事。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是给予所有人的。是一个大的包围圈,一个大的环境。而曾芒芒自己呢?针对这个女青年所发生的一切呢?在哪里?不知道。没有。不在哪里。曾芒芒的历史和现实,一片空白和静默。
1980年的5月,这种空白和静默达到了极致。“这种静默很奇怪”——
克利斯朵夫在小说中感叹。曾芒芒太同意了!只有小说能够给予她强烈的共鸣。这种静默是很奇怪。周围很热闹,她却无法抓握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从来都没有抓住过属于自己的东西。曾芒芒的眼睛潮湿了。她想哭,却流不出泪水来。复杂的心绪暴雨般敲击着一扇尚未开启的门,这扇门仿佛十分沉重。芒芒被阻隔了!曾芒芒的额角生长着奶黄色的茸毛,目光纯净,短浅,怯生生的。她的脸颊过于饱满。紧绷的皮肤,透出青春的血液,忽而妃红,忽而苍白。
这不是梦。这也就是梦。透明又不透明。看得见却摸不着。许多苦恼,
许多委屈,许多忧伤,都无法诉说。而户外的天空,飘洒着温暖可人的细雨,
单身宿舍院子里的紫砂玉兰,在雨中,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开放。飞机的声音,
在头顶响过,形成一道绝望的弧线,酷似鸟儿远去的翅膀。轮船巨大的汽笛声,迂回久远,声声都震撼着窗玻璃,引诱着人们自由流浪的渴望。四个女青年的单身宿舍,有三个回家休息去了。整个单身宿舍的院子里,只有几只勇敢的蚯蚓,探索新春的路径。在曾芒芒的这个年纪里,人生所有的空间,
都拥塞着期待,渴望,矫情,惶惑,胡思乱想以及流不出来的眼泪——这个星期天,直到黄昏来临,曾芒芒都手捧着一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她只有阅读,她唯有阅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