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0372
包含18册主体书 18册地图册 1册十战长卷;中国古代战争通史,两岸军界将校军官的战争史读本。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钱穆等史学大家倾力襄助,历经16年编撰,5年修订,18巨册,500万言,789幅战争地图,上起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恢弘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中500余场会战全景。
1、18册主体书 18册地图册 1册“十战长卷”,军事和历史专业人士、爱好者值得珍藏的精品图书,也是政务、商务的*佳品。
2、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力作。
3、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推荐。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4、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5、一部沟通历代典籍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6、一部可以直接指导当下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智慧佳著,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的习惯差异。
—————
这套书的独特价值、产品特色:
1、主旨明确,意义深远
本书是近五十年来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主旨在于“检讨战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示现代战争”。这套书是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的泣血之作,可看作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反省之作,这样的反省深刻地放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
2、煌煌巨著,大成之作
本书出自久历战事的军方精英和饱读史籍的史家之手,是台湾史界对中国历史认识和研究的大集成。全书18巨册,500万言,用材精审、结构宏大、文字典雅;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4600余年战事集于一览;所论史事,包举宇内,延及华夏有史以来的全部年岁;中国历代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的良窳、名将用兵的巧拙等,皆有系统叙述与论断。
3、层次清晰,视野开阔
《中国历代战争史》做到了融政略、战略、战术、制度、兵法、技术诸方面于一炉,既通过战争的具体过程展示上述诸方面,又通过上述诸方面的介绍而展示一个个具体的时代里战争的筋骨和血肉。
4、军事与历史相得益彰
本书既有“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又有“历史”研究的底蕴。专业的军事人员与历史学家联手,是本书质量的重要保障。既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又保障了历史的底蕴。
5、战略与战术兼容并举
本书战略与战术并举,纠正了以往战争研究上“重战略轻战术”的思维。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分析循序渐进,重视创新性战略方案的引导作用。同时,注重从战术层次分析战争进程,重视兵器和装备对战争的影响,尽可能多地对参战双方战术优劣及作用予以评价,多有“言人所不言”之处。
6、重视地理,直观呈现
本书重视地理地形,绘制近800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随书附送。军方专家的参与编写,尤其重视军事地理,精心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
套装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后是综合评论。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
分册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从上古到春秋时代,涵盖了从中国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向戌弭兵时期的战争史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从春秋时代到秦代,涵盖了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为止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代的晋楚、吴楚争霸,秦国经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国的历场战争,秦朝与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历次主要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从楚汉战争到东汉时代,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内容涵盖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间的主要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蜀吴猇亭之战(亦称夷陵之战)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尽在其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内容涵盖司马炎建晋到东晋帝室式微刘裕登上政治舞台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包括了晋来吴之战、八王之乱后西晋在北方匈奴的冲击下灭亡,东晋建国,北方割据政权间的战争及它们和东晋间的战争如淝水之战,也包括东晋的各次内乱而引起的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内容涵盖刘裕代晋建立刘宋(同时期的北方政权北魏则在拓跋焘的统治下日渐强大)到北周统一中原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内容涵盖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乱,李密为王世充所败走入关(618年)四十年间的主要战争,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北征突厥之战、灭陈之战、征高丽之战及隋末乱中李密起兵之洛阳争夺战等一系列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皆收录其中。重点讲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历次战争,故针对性较强,对研究隋代之全貌颇有助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涵盖了唐初李渊开国至武则天篡唐擅政一段时期的史事及战争。战役包括:唐开国之进取长安之战、平定北方群雄之战、平定南方群雄之战,以及唐初对外进行之诸战役。武则天篡唐后之对内对外诸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讲述唐朝中后期之战争,具体包括:唐玄宗征奚、契丹、突厥等之战,安史叛乱之战,唐代宗、德宗、宪宗讨藩镇各战役,以及唐末寇乱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起自唐末战乱、后梁朱温开国,终于后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史称“五代十国”一段时期之主要战争。包括后唐开国、平蜀,契丹灭唐兴晋、灭晋,后汉开国,郭威代汉,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等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与11册同为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之战争历史,时间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战争包括:北宋平定内乱各战役、金灭北宋之战以及金侵南宋之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涵盖蒙古兴起至元武宗继位一段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灭克烈部、乃蛮部,灭夏、金诸次战争,蒙古西征、蒙宋之战,以及元初靖乱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起自朱元璋开国,终于李自成覆灭。具体战争包括:明太祖开国、北伐、远征漠北诸战役、燕王篡夺帝位之战、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土木之变战役、及明终后期平定内乱、攘除外夷个战役,明室抗日各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讲述起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终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即明末清初一段时期的战争。重点战役有:萨尔浒之战、后金五次迂道入关之战、南明帝抗清各战役、郑成功进攻南京及收复台湾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讲述清朝后期外征及被列强侵略之诸战役。具体包括:清征缅甸、安南之战,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北京之战、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战。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讲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失败全般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金田起义、奠都金陵诸战役,内乱及天京解围诸战役,安庆争夺战,及太平天国*终覆亡诸战役。”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说明
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二卷 春秋(上)
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目录:
第二卷 春秋(下)
第十三章 吴楚战争——初期之战争
第十四章 吴楚战争二——鸡父之战
第十五章 吴楚战争三——吴破楚入郢之战
第十六章 吴越战争
第十七章 春秋末期之局势
第三卷 战国时代
章 战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魏霸中原时期
第三章 齐霸中原时期
第四章 秦孝公之图强与商鞅变法
第五章 六国抗秦与苏秦合纵
第六章 秦惠文王之扩张与张仪连衡
第七章 六国抗秦与赵武灵王之变法
第八章 六国抗秦斗争间齐燕两国之混战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一——南路伐楚之战
第十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二——中路伐韩魏伊阙之战
第十一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三——南路破楚拔郢之战
第十二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四——中路攻大梁之战
第十三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五——北路伐赵之战
第十四章 诸侯再合纵抗秦与二周之灭亡
第十五章 申论
第四卷 秦代
章 秦统一中国
第二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作战
第三章 统一后政治军事与经济之建设
第四章 北逐匈奴与边防之筹划
第五章 南征南越之战
第六章 秦末纷乱
第七章 秦之灭亡
结言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目录:
第五卷 楚汉战争史
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第三章 彭城会战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第八章 垓下会战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第六卷 西汉时代
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第五章 汉武帝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第七卷 东汉时代
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略定河北之战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第六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目录:
第八卷 三国时代
章 三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群雄讨董卓之战
第三章 曹魏开国之战一——破吕布与定都许昌之战
第四章 曹魏开国之战二——官渡之战
第五章 东吴开国之战——孙策开拓江东豫章
第六章 曹魏开国之战三——赤壁之战
第七章 刘备开国之战——袭取蜀汉之战
第八章 吴蜀争夺荆州之战——荆州及猇亭之战
第九章 诸葛亮伐魏之战
第十章 魏灭蜀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目录:
第九卷 两晋时代
章 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晋平吴之战
第三章 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
第四章 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第五章 东晋内乱之战
第六章 慕容燕开国及桓温灭蜀之战
第七章 燕晋乘乱伐赵及苻秦建国之战
第八章 桓温北伐——伐秦伐燕之战
第九章 前秦统一中原——灭燕之战
第十章 前秦统一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十一章 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第十二章 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诸战役
第十三章 刘裕灭南燕及平定内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目录:
第十卷 南北朝时代
章 南北朝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第三章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
第四章 南北朝之战争一——宋北伐之战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战争二——魏宋相互攻伐战
第六章 宋内乱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七章 南北朝之战争三——魏伐齐之战
第八章 南北朝之战争四——魏梁之战
第九章 魏末内乱诸战役
第十章 东西魏之战
第十一章 侯景乱梁之诸战役
第十二章 周统一中原——灭北齐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目录:
第十一卷 隋 代
章 隋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
第三章 隋北征突厥之战
第四章 隋灭陈及平定江南余乱之战
第五章 隋炀帝征高丽诸战役
第六章 李密起兵与洛阳争夺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目录:
第十二卷 唐 代(上)
章 唐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唐开国之战一——进取长安之战
第三章 唐开国之战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战
第四章 唐开国之战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战
第五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一——征东突厥、薛延陀、回纥诸战役
第六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二——征吐谷浑、高昌、龟兹及西突厥诸战役
第七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三——征高丽、百济诸战役
第八章 武后擅政及其对内对外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目录:
第十二卷 唐 代(下)
第九章 唐对外战争之四——玄宗征奚、契丹、突厥、吐蕃及突骑施之战
第十章 安史叛乱之战
第十一章 代宗讨藩镇之乱各战役
第十二章 德宗讨藩镇之战
第十三章 宪宗平定藩镇诸战役
第十四章 唐末寇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目录:
第十三卷 五 代
章 五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后梁之战
第三章 后唐开国之战(一)
第四章 后唐开国之战(二)
第五章 后唐平蜀之战
第六章 契丹灭唐兴晋——晋安寨之战
第七章 契丹灭晋与汉开国
第八章 后汉开国及讨关西三叛之战
第九章 郭威代汉及周汉高平之战
第十章 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之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目录: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上)
章 辽、宋、金、夏全般形势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国战役
第四章 宋辽战争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战争
第六章 金灭辽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目录: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下)
第七章 北宋平寇各战役
第八章 金灭北宋之战
第九章 金侵南宋之战一
第十章 金侵南宋之战二
第十一章 金侵南宋之战三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目录:
第十五卷 元 代
章 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3
第二章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 62
第三章 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 112
第四章 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 141
第五章 五征西夏之战 170
第六章 蒙古侵金之战一——边堡塞内诸战役 185
第七章 蒙古侵金之战二——黄河以北诸战役 202
第八章 蒙古灭夏、金诸战役 220
第九章 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诸战役及初期四大汗国之建立 255
第十章 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欧洲诸战役 290
第十一章 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报达诸战役及后期四大汗国 316
第十二章 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 342
第十三章 蒙宋战争之二——忽必烈灭宋各战役 381
第十四章 元初靖乱各战役 423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目录:
第十六卷 明代
章 明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明太祖开国诸战役 31
第三章 明北伐统一及远征漠北诸战役 92
第四章 燕王篡夺帝位之战 146
第五章
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 179
第六章 土木之变战役 206
第七章 宪、武二朝平定内乱诸战役 252
第八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一——抵御俺答入侵各战役 296
第九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二——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战役 336
第十章 明室援朝抗日战役 379
第十一章 明末流寇之乱诸战役 455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上)
章 清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萨尔浒之战 33
第三章 辽沈及广宁之战 85
第四章 宁远及锦州之战 125
第五章 皇太极征朝鲜之战 156
第六章 后金迂道袭燕京之战 177
第七章 后金五次迂道入关及松锦之战 203
第八章 南明诸帝抗清各战役 225
第九章 南明郑成功抗清复明漳厦之战 266
第十章 南明郑成功进攻南京战役 291
第十一章 南明郑成功东征台湾战役 31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3
第十三章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 40
第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战役 75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 122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 153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战 187
第十八章 平定陕甘之战 213
第十九章 光绪平定新疆之战 251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战 291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 304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下)
第二十二章 征缅甸之战 3
第二十三章 征安南之战 28
第二十四章 中英鸦片战争 48
第二十五章 英法联军入犯北京之战 75
第二十六章 中法对越南独立问题之战 112
第二十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 142
第二十八章 八国联军攻北京之战 27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目录:
第十八卷 太平天国
章 太平天国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金田起义至奠都金陵诸战役 47
第三章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诸战役 97
第四章 杨韦事变前后天京解围诸战役 130
第五章 安庆争夺战及苏浙诸战役 157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亡诸战役 185
主要参考书(资料)目录 209
修订版跋一 226
修订版跋二 233
附录一:本书前版编后志略 236
附录二:为“战略”正名释义 238
修订委员会人员简介 256
索 引 267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分,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 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上下4600年,以作战为核心的中国通史,18册500万字,近800幅作战地图。遥想1955年大陆国庆那天,老蒋总统手令,国防部会同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1956年启动,1972年编毕,1974年蒋纬国上将请史学大家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全面修订,1979年完毕,老蒋总统已过世4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古往今来就是这样,有的人打胜了编书,有的人打败了编书,有的人没打过仗编书,有的人打过仗不编书,有的人编书不让人看,俺喜欢败者编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全书上起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失陷,4600年战事毕于500万字的鸿篇巨制,战图多达789幅,共12卷,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蒋介石亲令台湾国防大学与台湾史学名家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巨著!这是一大历史贡献!
——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 宋鸿兵
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战争史》,*时间就购到。蒋介石打仗很毛糙,组织编书倒很精致,足以和《西洋军事史》媲美。
——国防大学教授 戴旭
中信社科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估计是近几年里国内*值得追的军事类图书了。此书1955年由蒋介石下令国防部及国防大学编纂,1972年完成,之后又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等史学名家以五年时间修订,1979年方告成。八十年代军事译文出版社曾翻印,内部发行。此次中信社科重印本质量又优于前本。
——《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及主笔 阎京生
好书!《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一共18册,789幅战争地图。研究战史,方知兴衰。深识战史,洞察未来。
——《财经》执行主编 何刚
蒋隅台岛,痛定思痛,乃命部下潜心精研战史,《中国历代战争史》乃成。……此书的特点,是可以挑章节阅读,不必正襟危坐从头读到尾──我就是这样读的。
——《新闻晨报》副主编 张国伟
《中国历代战争史》的出现,与其说是台湾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中国大统的承续。这套书,十八册,我将用一年时间耐心读完。真心感谢引进这种书的出版社,期盼引进更多的台湾好书。
——云南都市时报社社长、总编辑,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前执行总编辑 周智琛
陆陆续续读《中国历代战争史》,我*喜欢的还是附带的历代战争地图集,一直想补习一些历史地理的知识,读这套书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资深媒体人、知名学者 陈远
此书胜在注重地理,每战必将所涉枢纽地貌撮要综叙,附图勾画清晰,诸方动态一读可知。
——作家 马伯庸
序言一
(徐培根,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颃,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吾人细读中国五千余年之历史,自原始之众多异族并处,逐渐进于现今之民族混同,盖无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为用,前者出于坚忍不屈,故能历久弥远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爱一体,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为中华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国开国之初,即有夏黎两族黄帝与蚩尤之战争。当时蚩尤声势之优越,黄帝固以艰难百折,始能获取胜利者,但黄帝既胜之后,夏黎两族相处若一家之人,故两族同化早。嗣后汤武战胜桀纣,既胜之后,则用夏变夷,翕然同化。后至汉唐宋明各代,亦无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观,诚可证明中华民族之永存,实由于上述坚忍与仁爱之两种民族性之交互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国历史文化载籍浩繁,欲研求此种事理,则整理过往之史料而使成为一种有系统之记载,殆为今日史家重要之责任。况当现代,世界已进至卫星导弹氢弹钴弹时代,人类已濒临毁灭之边缘,则中华民族之卓然长存与涵容混同之史迹,殆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存之借镜。则斯编之辑,不仅可为中华民族后人在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中,知所以自处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类,残忍相杀,终非永存之途径,而翻然有所改变,斯则世界人类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分,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现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故提其要点,垂涕而道,语重心长,不觉其言之深也。全书即将完成,乃以此意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国人,使知所以自励;亦所以贡献于世界,借以增进共勉之道。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史料丰富,而编者限于智识与时间,其取舍之间,常以与当时政治军事有关者为范围,因之其谬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深望海内贤达,时加指正,则不仅本书之幸,编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1960年6月5日
———-
序言二
(徐培根,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历史为人类在生存中不断奋斗创造与进化发展之遗迹。一个民族,在其处境中常有多种不同之艰难与困厄。艰困愈多,奋斗愈力,则其克服艰困之精神与智慧亦愈高,而民族亦因以愈益发皇与繁荣。一个民族之奋斗是多方面的,政治之组织,文化之创造,经济之开辟,与军事之捍卫,四者交相融和,相助相成,则发挥为民族之总力,而国家赖以兴盛。所以一国历史之可宝贵,乃为此种经验与智慧之所汇聚,足为后人借鉴取法之良规。昔孔子敷陈尧舜禹汤文武之德,成为名垂千古之政论;而唐太宗亦曰“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乃有有唐一代之盛治。古之为学与治政者,皆以研究历史为根本,借以追寻前绪而求所继承,实为一个民族自存自强不可或缺之方法也。我国立国于东亚,已逾五千年,在此五千余年之奋斗中,创造出高迈文化,至今犹能卓然独立于世界,此其中所积聚之经验与智慧,乃为我民族无上宝贵之资产,亦为我为学与治政者首须研求之学术也。惟我国史书种类繁多,卷帙浩繁,真是竭毕生之力,尚难穷其精要。昔元代王磐序《资治通鉴》说:“古今载籍之文字存于世者多矣,苟不知所抉择而欲遍观之,则穷年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是犹入海弄沙,成功何年?”王氏可谓深知其中甘苦者。吾人治学,必须专其精要,治事必须通其真理,则吾国史书之须加以简赅,实为整理当前学术所急要之事。近年我国史学繁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百工技巧,均各有专史,而独关系国家兴亡之战争史籍尚付阙如。此非有关国家兴亡之战争史轻于他史,实因战争史之牵涉范围过于广大,一时难于着手使然。因为战争为国家总力之角斗,其构成因素涉及一国政治文化经济地理与军事诸端,头绪纷繁,所以战争史之著述,至今尚无显著之成就,不可谓非遗憾之事。1955年,蒋公慨世运之艰难,深感整理先民奋斗创造之史迹,借以启发后人,实为当务之急,乃令培根主持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培根学殖有限,负此巨大责任,深感惶惧,乃延聘史学专家海内贤达十余人共襄其事,历时三载有余,计得初稿一百八十余万言。经培根详细审核增删,并与史学教授姚从吾、徐道邻、陈致平诸先生详为校订,其已定稿者由上古迄于秦之统一,成稿四十余万言,战争地图八十余幅,编为《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其余自汉代以后迄于清代末叶,预计约有六编,一百四十余万言,当赓审订,陆续付印。
编纂内容以各代攸关兴亡之政治军事与战争为中心,溯叙其胜败兴亡之事迹而加以申论。凡关于历代贤豪谋国经世之才略与思想,以及捍卫图存各项战争之方略方法等,罔不细心研讨,并予以简明分析,以使读者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而有所学习与取法,借副蒋公整理历代典籍与先民遗泽,以启迪后人之意。
自民国十年(1921年)至二十六年(1937年)间,近代考古学家奥国人资丹斯基博士(Dr.O.Zdansky),瑞典人安特生博士(Dr.J.G.Anderson),步达生博士(Dr.O.Black)等以及国内学人杨钟健、裴文中、李济、董作宾,诸先生在中国北部各地作考古之地层发掘,将中国古代所遗留之骨骼化石、石器、陶器、铜器以及骨角龟甲等,依其体形、质地、花纹、色泽、形态及文字等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以及仰韶、齐家、龙山等各种文化。并证明各种文化为各个生活不同民族宗派所遗留。此种真实史料之发见与其有系统之整理,实为近代治史者之一大幸运。盖前此之史学家均未见到是项史料也。吾人由此得以概略考定古代民族散布之状况,而对于古代民族宗派间之斗争,亦借以得到比较清晰之轮廓。
自近代社会学家对于人类社会进化之过程作有系统之研究整理,使吾人明了古代人类生活之状况,其在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殊不相同,因之其各时代之社会形态与战斗方式亦迥然有异。此项学术之昌明,使吾人对于古代史料之鉴定,有莫大之帮助。
古代史家,多不谙习军旅之事,对于兵凶战危之战争,常有以悲悯之心理,或更有以畏祸厌战之心情叙述之者。此本为人之恒情。但由是有使事实之真相含糊不清,真实之事迹沦于淹没。而其流风所播,遂以养成民情风俗右文轻武荏弱苟安之陋习,是于世道人心民族前途关系綦巨。本编同人对于此等事迹,力求细心校订以期至当。对于各代军事战争之事,必以当时之实际环境与军事形势,以及主政者所处境地与其内心所负之责任加以详细分析,以使真相渐明,事实显彰。是不仅对当时奋斗牺牲者有崇德报功之意,亦以明吾人今日所处之广大生活环境与丰衣足食,乃皆为先民艰难缔造之所赐与,正所以追本思源,缅怀前贤往烈于无已也。
二十五史之著作,多为后一代人叙述前代之事。古代专制之世,文网森密,而当时作者或身参颠覆前朝之战争,或故示尊重其时主以事颂扬,其间不无将一切罪恶归于前代,或更加以夸张文饰,以彰明其开国君主之事功。此在作者当时或有其不得已之苦衷,但究不免有违史家求真求实之风。本编对于此种事实,乃细心体察,审慎研究加以校订,期合史家力求真实之精神。
昔司马迁编撰《史记》历时二十余年,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培根与编撰同人虽有自古以来积聚之丰富史料,以及近代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各处地层之发掘,与其研究所得之资料可资采用,然史料之鉴定,至为艰难,编纂同仁等虽对史学均各有专长,然在此短促之时间内仓卒编成,所见难免谬误失当。同人等尚在继续努力,期完成后续诸编,竟其全功。深望海内贤达,史学先进,不吝高见赐教予以指正,则是书之成,皆诸贤奖掖之功,编校同人亦均与有荣也。
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