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6249
*初的罗马帝国的钱币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钱币发展而来,是由灿烂辉煌的尤利亚-克劳狄王朝的奥古斯都发行的,并在公元二世纪的帝国黄金时代中发展演进。正如《罗马帝国货币史:全二册》作者所说,后世西方钱币上,带有肖像和描述性币文的钱币正面样式以及各种不同设计的纹饰的钱币背面样式,实为在理念上一直传承罗马帝国的钱币传统。
《罗马帝国货币史:全二册》对公元前31年至公元498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钱币进行了完整而详细地介绍。在古代世界,钱币背面的纹饰具有宣传的功能,也就是通过钱币背面的纹饰让罗马市民知悉帝国所倡导的美德、帝国境内发生的大事以及帝国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因此,《罗马帝国货币史:全二册》作者不仅介绍了钱币的纹饰,还对纹饰所代表的背景事件进行了解析。除此之外,作者还系统性地介绍了罗马帝国货币的制造、发行等问题。
前言
上册
章尤利亚—克劳狄王朝
一、奥古斯都
二、提比略
三、盖乌斯
四、克劳狄
五、尼禄
第二章内乱时期
一、克劳狄乌斯·马切尔
二、叛乱时期的货币
三、伽尔巴
四、奥托
五、维特里乌斯
第三章弗拉维王朝
一、韦斯帕芗
二、提图斯
三、图密善
第四章养子王朝
一、涅尔瓦
二、图拉真
三、哈德良
四、安敦尼·庇护
五、马可·奥勒留
六、康茂德
第五章继位之战
一、佩蒂纳克斯
二、狄第乌斯·尤利安努斯
三、佩西尼乌斯·奈哲尔
四、克洛狄乌斯·阿尔拜努斯
五、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
第六章塞维鲁王朝
一、塞维鲁和卡拉卡拉
二、塞维鲁、卡拉卡拉和盖塔
三、卡拉卡拉和盖塔
四、卡拉卡拉
五、马克里努斯
六、埃拉加巴卢斯(公元218~222年)
七、塞维鲁·亚历山大
第七章军人皇帝
一、马克西米努斯
二、戈尔迪安一世和戈尔迪安二世
三、巴尔比努斯和普皮恩努斯
四、戈尔迪安三世
五、菲利普一世
六、图拉真·德西乌斯
七、特莱伯尼安努斯·加卢斯和沃鲁西安努斯
八、埃米里安努斯
九、乌拉尼乌斯·安敦尼
十、瓦莱里安和伽里恩努斯
十一、马克里恩和奎伊图斯
十二、雷伽里安努斯
十三、伽里恩努斯
十四、克劳狄乌斯二世
十五、昆提卢斯
十六、神圣克劳狄乌斯
第八章高卢帝国
一、波斯图穆斯
二、莱伊里亚努斯
三、马里乌斯
四、维克托利亚努斯
五、泰特里库斯一世和泰特里库斯二世
第九章帝国的复兴
一、奥勒良
二、塔西佗
三、弗洛里安努斯
四、普罗布斯
五、卡鲁斯及其家族
六、尤利安
七、戴克里先与次四帝共治
第十章不列颠帝国
一、卡劳修斯
二、阿勒克图斯
下册
第十一章四帝共治
一、改革后的次四帝共治
二、第二次和第三次四帝共治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君士坦丁王朝
一、君士坦丁和李锡尼
二、君士坦丁
三、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及君士坦斯
四、君士坦斯与君士坦提乌斯二世
五、君士坦提乌斯二世
六、尤利安和约维安
1.尤利安
2.约维安
第十三章瓦伦提尼安与狄奥多西王朝
一、瓦伦提尼安与瓦伦斯
二、瓦伦提尼安、瓦伦斯和格拉提安
三、瓦伦斯、格拉提安和瓦伦提尼安二世
四、格拉提安、瓦伦提尼安二世和狄奥多西
五、瓦伦提尼安二世、狄奥多西和阿卡迪乌斯
六、瓦伦提尼安二世、狄奥多西、阿卡迪乌斯和
霍诺里乌斯
第十四章分裂的帝国
一、西罗马帝国
二、东罗马帝国
三、尾声
第十五章货币金属与钱币生产
第十六章币制
一、奥古斯都时期的币制
1.金币
2.银币
3.青铜币
二、尼禄改革
1.金币
2.银币
3.青铜币
三、公元64~193年的币制
1.金币
2.银币
3.青铜币
四、公元193~215年的币制
1.金币
2.银币
3.青铜币
五、公元215~274年的币制
1.金币
2.银币、银铜合金币
3.青铜币
六、奥勒良至戴克里先时期
1.金币
2.银铜合金币
七、四帝共治时期的钱币
八、公元307~324年的币制
九、公元324~348年的币制
十、公元348~364年的币制
十一、瓦伦提尼安一世至狄奥多西一世时期的币制
十二、公元395~498年的币制
第十七章造币厂的组织机构
第十八章造币厂:生产活动和主要标记
一、罗马
二、不列颠
1.伦敦
2.科尔切斯特
三、高卢
1.伊恩提努姆
2.亚眠
3.鲁昂
4.科隆
5.美因茨
6.特里尔
7.阿莱拉特
8.卢格都诺姆
9.尼姆
四、西班牙
1.埃梅里塔
2.恺撒·奥古斯都城和帕特里夏城
3.塔拉克
4.巴塞罗那
五、非洲
1.迦太基
2.昔兰尼
六、意大利
1.米兰
2.提契诺
3.奥斯蒂亚
4.拉文纳
5.阿奎莱亚
七、巴尔干
1.普图伊
2.卡农图姆
3.维米纳西姆
4.西茨亚
5.西尔米乌姆
6.塞尔迪卡
7.帖撒罗尼迦
8.赫拉克勒亚
9.君士坦丁堡
八、东部
1.库梓科斯
2.尼科米底亚
3.埃美萨
4.劳帝西亚—阿德—马
5.特里波利斯
6.安条克
7.以弗所
8.珀加蒙
9.恺撒利亚
1.科马基尼
11.亚历山大
第十九章钱币正面
第二十章钱币背面
一、纹饰
二、币文
第二十一章钱币的戳记
第二十二章古代和现代的伪币
一、古代的伪币
二、现代的伪币
译者附录
一、年表
二、货币史大事记
三、货币史专业词汇表
1.财政官员与造币人员
2.造币术语
3.货币名称
四、中外文翻译对照表
1.币文
2.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
3.主要纹饰
译后记
前言
文艺复兴唤起了人们对古代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兴趣–不仅面向古代世界的文学,还延伸至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建筑、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品类,其中必然包括古代世界的货币。在古代钱币中,罗马帝国的钱币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些钱币上不仅有皇帝的名字,还有几乎显示了他们所有特征的肖像。一方面,由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人们对这些皇帝大多耳熟能详;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钱币也彰显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一时期的钱币艺术家们都极力模仿已逝的雕刻大师的作品。古罗马钱币由金属制作并批量生产–这使它们成为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真实的记录者,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研究。
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王子、高级教士以及有名望的贵族,就已经开始收藏一盒一盒的古代钱币,尤其是古罗马钱币。大量的钱币藏品被记载于已出版的拉丁文书目中,这些书目中包含对这些钱币的细节描写,并常常附加评论。16世纪早期,出现了有关货币的探讨和探究的书籍,如1514年比代的《古代钱币与财富论》和1517年富尔维奥的《释义图集》。然而,直到18世纪,对古代钱币的严肃探讨才在一个科学博览会上以1792年8月出版的埃克的《钱币学讨论》的形式首次出现;在1860年蒙森的《古罗马货币史》面世之后,这方面的探讨才得到长足发展。尽管科恩1890年2月出版的长达八卷的《罗马帝国论述》按照字母的反向标记的编排并不十分合理,但其对古罗马帝国钱币的知识总结仍然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至少它的大部分材料在日后被广泛利用。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在1901年出版的巴比隆的《古希腊语古罗马货币寻踪》卷中,已然包含了与古罗马帝国造币纹饰相关的几个章节。1933~1953年间,德国《钱币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由平克与高比撰写的名为《建立在罗马帝国基础上的欧洲货币》的研究,这一研究试图建立起公元193年到公元284年的货币史的详细体系。它以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内容还包括了公元3世纪时钱币制度是如何构成的。在英国,几部有关古罗马帝国货币制度的记录和解读的系列书籍也大量出现。大英博物馆至今为止出版的六卷本《古罗马帝国钱币总目》(其中有五卷由马丁利执笔,另一卷由本书作者卡森执笔)覆盖了公元前231年至公元238年间的货币史,该系列书籍不仅包含对钱币细节的详细描述,还包含大量背景介绍和注释。安妮·S.罗伯森的五卷本目录学著作《罗马帝国钱币总览》一书中,也基本上涵盖了古罗马帝国钱币的全部内容。还有一部几乎完全涵盖古罗马帝国货币史的丛书,名为《罗马帝国货币》,该丛书由马丁利、西德纳姆等人共同编著。丛书共九卷,讲述了古罗马帝国从奥古斯都时期到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这段时间的货币发展。该丛书内容虽简洁,但包含钱币的详细列表,并尽可能地以元首名称和重大事件为顺序安排内容和背景材料。这套丛书作为关于古罗马帝国货币制度的标准参考书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在英语作品中,一些单行本中也有关于整个罗马货币史的论述。早的作品为《罗马货币衰亡史》,作者名为马丁利,首次出版于1928年,1960年出版了修订版。这本书是关于货币史的广泛而深入研究的一系列论文。有关货币史更连贯和直接的论述是在萨瑟兰1974年的作品《古罗马货币》中,而更加现代的则是1978年肯特的同名作品,它因其注释以及大量优秀的图解而广为人知。本书则尝试从另一角度对古罗马货币史进行整体性的论述,但论述仅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货币史。
所有对罗马帝国货币史的描述,都首先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确定故事开始的年代。一方面,在处理有关早期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货币史时,涵盖该时期末期著名的罗马内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场内战是以屋大维–罗马的独裁者–的胜利作为结局。而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新的货币制度在当时也开始适应了罗马新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以屋大维(或者说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奥古斯都)创立的货币制度和造币制度作为考量的角度来论述罗马帝国货币史的开端,尽管并不是很周全的思考方式,但长久以来我们仍然以此作为必要的开端来分析思考。这也许会造成一定的内容重复,但在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因为奥古斯都所采取的措施大体上奠定了在他之后长达三个世纪的罗马帝国货币体制的基础。当然,任何一个被精心挑选出的年代,都有可能被人们找出理由来反对它们成为罗马帝国货币史论述的开端,而另外提出新的理论,包括传统上的论述开始年代–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角战役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因为正是这次胜利奠定了屋大维在罗马不容置喙的统治地位。
关于故事结束的时间,本书既没有选择罗马分裂为霍诺里乌斯统治的西罗马帝国和阿卡迪乌斯统治的东罗马帝国(通常被视作拜占庭帝国的建立时期)的公元395年,也没有选择傀儡皇帝罗穆洛斯退位、奥多卡尔将帝国勋章交还君士坦丁堡的公元476年,而是终选定了公元498年–皇帝阿纳斯塔修斯进行了货币体制改革,创建了一种与之前的规则完全不同的新的货币。无论这个时期在历史上是多么无关紧要,但从货币学的角度来说,它都能为本书画上圆满的句号。
本书所说的货币,一般是指由罗马帝国官方发行的,在帝国范围内流通的由金银制造的钱币。此外也包括一些铜币,即使它们在当时的普及范围不及贵金属制成的钱币,但也在帝国相当广阔的地域内流通。在整个罗马帝国流通的货币中,除上述两种以外的其他钱币,即便不是帝国官方制造的,也至少获得了帝国的默许。这些钱币通常由作为帝国附庸的行省、城市和殖民地制造,其中大部分是由青铜制造的,极少部分是由贵金属制造的。到了公元3世纪,这一庞大的货币体系,就要作为单独的研究领域去关注了。
货币在经济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帝国确保货币的供应?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研究这些问题。简单来说,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货币的目的在于使城市居民具备付款能力,而货币成为交换的手段则纯粹是一种意外收获。即便是货币作为交换手段,也只是出现在城市范围内的现象,而非整个帝国范围内。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即使造币的初原因可能是使城市居民用于付款和纳税,但对于货币开始流通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帝国政府是十分清楚的,并且他们对此甚为关注。一些人对斯塔提乌斯的证据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帝国的统治者们对供应货币是花了心思的。然而,从一项关于钱币类型学的研究来看,罗马帝国时期,尤其是帝国早期,确实希望货币能够流通。因此,货币所呈现的状态是值得研究的。但是,造币的首要目的是传递新闻与宣传这一观点并未得到支持。当货币种类涉及特定地区作为参照系时,不计其数的实例都证明了城市统治者们期望货币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流通。这也表明,货币所呈现的状态是值得深思的。
笔者在对本书进行构思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部分,即本书部分,按照年代记叙,目的是对货币史进行描述性阐释,以免使读者感兴趣的货币史主线变得太过复杂与晦涩。同时,对于那些熟悉本书主题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涵盖了一定的细节描述,这些细节将与货币及其历史背景相联系,以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对各个时期造币厂的回顾来建立起连贯的货币制度。尽管这些主题中的部分内容在本书部分的描述性阐述中出现过,但它们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即关于体系和技术的部分中,将会被更详细地阐述。此举是为了把信息便捷地集中起来,否则,依据经验来看,人们只有通过非常广泛的搜寻才可获取与此相当的信息。
因此,笔者依据这些年来对罗马帝国货币史研究的经验,把一本这种性质、这般规模的书分成这样几部分。这些年来,得益于世界各地博物馆馆长的善意与合作,笔者才有机会能够拜访和学习。这些众多的帮助者,笔者不可能一一记录他们的名字,在此谨向他们表达诚挚的感谢。当然,本书的写作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许多已经出版的书籍和文章,这里我要再次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这本书的写作始于我还在大英博物馆古钱币馆工作的后一段时间,但是绝大部分内容写于我从博物馆退休后待在澳大利亚的那段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核对本书中的细节问题以及进行出版时,我有幸获得了大英博物馆以前的同事–安德鲁·博内特和罗杰·布兰德的慷慨而迅速的帮助。此后我再次拜访了大英博物馆,不仅为了探讨各种问题,也是为了表达我由衷的感激。我尤其感谢约翰·肯特,他是我的同事和朋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多次就古罗马货币史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使我得到了不少启发。然而我要强调的是,本书的阐释和表达的观点,仅由我个人负责。
本书的插图中,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都来自大英博物馆中丰富的古罗马帝国钱币收藏。因此请容我再次感激安德鲁·博内特和罗杰·布兰德,感谢他们在寻找本书所需的材料时贡献出的宝贵时间。我还要感谢大卫·欧文,他借助修复过的金属板制作出了完美的铸型。
然而,我亏欠多而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法兰西斯卡。我要感谢她在我忙于创作本书的数十年间始终如一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她,完美而高效地用打字机打出了这整部作品。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本书能否顺利完成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
R.A.G.卡森
写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纽波特
1988年8月
总序
货币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货币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关于古代货币本身的研究,在中国有《钱谱》《古泉谱》等民间著作,西方国家亦有各种钱币目录流传于世,这种研究被称为”钱币学”;二是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研究,在中国有历朝的《食货志》,以及近代学者撰写的货币史论著,西方国家亦有各种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专著。
近代数百年间,世界范围的社会史学出现了蓬勃的发展,结合古代钱币学的丰硕成果,促进了货币史学的崛起,各种货币史著作纷纷涌现,使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货币史可以使我们同时获得两个方面的学术成果:一是货币学的学术成果;二是历史学的学术成果。研究外国货币史更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和文化根源。
货币史学借助货币学与历史学学科交叉的方式,通过对古代各王朝货币状况的分析,深入探讨货币起源、货币本质、货币演变规律等货币理论,使货币理论从历史实践上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货币史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历史真实,辨真伪,明是非,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盛衰兴替,都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传统的政治精英史对于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败亡,多归咎于其军事失败或政治失败,很少分析其经济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经济变化,才是找出其败亡原因的途径。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视角。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后世历代王朝基于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的反复篡改,历史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然而,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都围绕着政治立场展开,很少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蓄意作伪。于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外国古代,货币都是社会经济的中枢纽带。货币发展对社会变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研究外国货币史是拨开世界古代各国、各王朝盛衰兴替迷雾的钥匙。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对世界各国货币史知之甚少,有关资料、书籍十分匮乏。为此,国民信托博士后工作站与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联手合作,针对世界各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金融学、法学、史学和外国语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广泛的调查收集,筛选了一批外国货币史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
我们相信,这套《外国货币史译丛》的出版,对于我国货币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关于世界各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俊志
2017年4月16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