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1846
重温历史回音里的教育梦想,回望现代教育的精神源头
一位民国教育家35年的教育探索和思想自传
一份新旧鼎革之际教育改革的珍贵档案
《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记录了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1893—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作者站在传统与现代之交,以“学生生活”“教师生活”“教育著述生活”为线,给后人了解清末民初新旧鼎革之际的教育改革留下一份珍贵档案。
从做学生时亲历私塾、书院生活,到当教员时探索新式教育方法,再到教育著述时反思新旧教育利弊,舒先生用历史的记叙方法,兼带描写,用心力书写了一部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
作者在本书叙言中说:“我写此书,于表白自己关于教育的生活外,冀供给读者以三十五年间的一部分教育真实史料,故一切以率真为主:在自己生活方面,固然以写作时的‘我’力求客观地记述被写作时的‘我’的真实现象;对于父母、亲族、师长、朋友亦本此态度,不避冒犯与嫌怨,力求客观。”
叙
付印小记
篇 学生生活
章 幼年时代
一、刘家渡
二、幼年生活
第二章 私塾生活
一、故乡私塾
二、入学的天
三、私塾课程
四、胡氏家馆
五、龙王江
六、回龙阁
七、八股文和应制诗
八、商业经验
九、张氏学塾
第三章 书院生活
一、塶梁书院
二、书院的规制
第四章 县立高等小学
一、“洋学堂”
二、开学的一天
三、生活一般
四、万寿与国丧
五、课外种种
六、小学教员检定
七、初去长沙
八、革命
九、结婚
第五章 常德长沙武昌三校
一、常德第二师范
二、长沙游学预备科
三、武昌文华中学
第六章 岳麓高等师范
一、借文凭
二、经济状况
三、岳麓书院
四、高等师范
五、留学热
六、游山玩水
七、华尔伟先生
八、退学风潮
九、筹安会
十、杨怀中先生
十一、几本书
十二、朱子教条
十三、依恋
第二篇 教师生活
章 初期的尝试
一、试作教师
二、职业之始
第二章 生存竞争之始
一、高师毕业
二、各奔前程
第三章 音乐教师
一、兑泽中学
二、客串
第四章 本行
一、同行竞争
二、求全之毁
第五章 教育学讲师
一、研究教育之始
二、代理教育学讲师
三、一身兼三职
第六章 教务主任
一、奠定教育著述的基础
二、教育经验
三、学术研究
四、“五四运动”
五、泣别
第七章 师范教员
一、“五四”后的中国教育界
二、湖南师范
三、罢教
四、能力分组制及选科制
五、校长民选
六、课余生活
第八章 中学主任
一、学制系统改革先声
二、中国公学
三、初次风潮
四、二次风潮
五、风潮大概
六、风潮结局
七、自由园地
八、主张五年制理由
九、规定中学课程的原则
十、辅导制
十一、工作制
十二、分科教室
十三、道尔顿制
十四、男女同学
十五、辞职
十六、话别
第九章 暑校讲师
一、东大附中
二、讲演忙
三、参观中等教育
四、教育问题
五、舒适的生活
六、少年中国学会
七、少年中国学会纲领
八、少中的办学计划
第十章 高师教授
一、入川之由
二、成都高师
三、何以来成高
四、蜀道乐
五、煤山遐思
六、我将何为
七、书生之见
八、两度风波
九、师生结婚
十、师生恋爱
十一、李劫人代牢
十二、化装离蓉
十三、我的态度
十四、丰富的收获
第三篇 教育著述生活
章 初期写作
一、札记
二、《湖南民报》
三、小说之尝试
第二章 教育著述的尝试
一、《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
二、《湖南教育月刊》
第三章 副业
一、生活的准备
二、《教育心理学纲要》
三、《心理学初步》
四、《公民课本》
五、《人生哲学》
六、四本关于道尔顿制的书
七、《个性论》
八、《现代心理学之趋势》
九、《教育丛稿》集
十、《蜀游心影》
第四章 正业
一、理想与计划
二、一位朋友
三、生活工作问题
四、个别作业与道尔顿制
五、《中国教育辞典》
六、《中华百科辞典》
七、两册常识丛书
八、《教育通论》
九、《现代教育方法》
十、研究工作的计划
十一、研究工作的难题
十二、红眼睛刘先生
十三、《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十四、《中国新教育概况》
十五、两部教育指南
十六、近代中国留学史
十七、《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十八、一些教育史论文
十九、两部应时书
二十、政治难民
二十一、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二十二、三个提案
二十三、一颗炸弹
二十四、理想的幻灭
二十五、快乐的园地
还有,当我讲演的时候,中央大学有许多学生在旁听,第二日教育学院更约我去讲演。五六年来我都不愿在学校里演讲,但为着上述的两件事实,也就决然答应,并拟定题目为“我和教育”,于5日下午公开地讲了两小时,而且声明要写成一部书。
这是我写此册的原因,以下说“我和教育”的含义。
ii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舒新城自述在中央大学讲演之前,我本拟定题目为“我和我的教育观”。后来觉得不对:因为我要说的不尽是教育见解,有的是我从事教育的经验,有的是我受教育的经过,而且有的只是些与教育间接又间接有关系的事情。所以后改为“我和教育”这样,凡属与我个人有关的教育事业、教育经验、教育见解、教育理想、教育方法,以至于个人教育经验,都可以自由地讲出来,供大家批评。
我以为从广义讲,教育是人生中必然的事实:无论谁都得受教育,无论谁也有他或她的教育理想、教育方法。所以我和教育的“我”字可以把它作属于“我个人”的代名词,也可以把它普遍化,使之成为一切人称的代名词。也可以说谁都可以把他和教育的种种关系,写成一本书叫作《我和教育》。故这样的书,不能算作一种什么著作,只是一种叙述我个人与教育有关系的各种记事册而已。
当我未讲和未写之前,我也曾想过这样的记事册是否有写出的必要。我固然受教育二十余年,恃教育为生者又十余年,但是反躬自问,我对于教育的任何方面都不曾有深切的研究,我的记述,不过是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自白,在教育学识上自无贡献可言。——但是再三考虑的结果,我仍要将“我和教育”写成,也有一种很重要的理由。
我以为人的思想之所以如此如彼,除了他的思想能力是根据他的天禀而外,其余都是为时代的轮子所转移,所以一个人的思想,精密讲来,都是反映时代的镜子。我个人的生活,在人群中,在中国社会上,当然都是渺沧海之一粟,算不得什么。但是我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却有很重大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速的变迁的,要从清末海通以来的近世算起,而近世中变迁速的,又要算甲午之战以后。从那时起,在国际方面由闭关转到通商;在经济方面由农村自给渐入工业社会;在政治方面,由帝制转到民主;在教育方面,由个别教学转到班级制,由私塾书院转到学校,由考试制转到学年制。至于社会思想的转变更为复杂:自从忠君尊孔的中心思想打破而后,世界上的各种伦理学说,各种政治理想,各种社会主义,各种文艺思潮,都曾在中国智识阶级中占一席地,而以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情形为尤复杂。我在此时代中为幸运,几乎各方面的情形都曾耳闻目见或亲历其境。因为我是生于甲午的前一年,是小农之子。幼时曾受过纯粹小农社会的私塾和书院教育,十五岁以后,又曾受过新式的学校教育,二十四岁以后即从事于教育事业,三十二岁以后专力于教育著述;较难得的是我的生活是由小农社会而转入工业社会。虽然我现在绝不能再回到故乡去过小农社会的生活,但小农社会的种种生活习惯,我仍丝毫不曾忘去,而且很感兴味。同时因为职业与生活的种种需要,对于工业社会的种种习惯我也能相安,它的好处和坏处,我还能判断。在教育方面,我更有些奇怪的经验:叙iiiiv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舒新城自述就是我当学生时,曾因闹风潮而被开除,更曾借过别人的文凭考入高等师范;当教员时,曾教过几省的中学师范及大学,并曾作过四次风潮的对象而几至于生命不保。所以在现代中国教育的舞台上,我曾冒充过各种各色的角儿,同时也曾做过各种各色的观客。把我的生活历程作根线索,去演述近代中国教育的变迁,我想或者比作几篇空洞的教育论文或者一本教育原理的书册,还容易使人感兴趣一点。所以也就不避夸大之嫌,毅然写成此册。同时希望读者不专把此册看作我个人的生活的记录——私塾和书院在中国旧教育制度上占极重要的地位,但其中生活情形,现在的青年便无从经验;我这记录也许有可以供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参考处——而从这不完备的记录中追求时代的精神、推进时代的轮子,使它日日新、又日新,那是我所馨香顶祝的。
我写此书,于表白自己关于教育的生活外,冀供给读者以三十五年间的一部分教育真实史料,故一切以率真为主:在自己生活方面,固然以写作时的“我”力求客观地记述被写作时的“我”的真实现象;对于父母、亲族、师长、朋友亦本此态度,不避冒犯与嫌怨,力求客观。因为我以为“人”是不完全的,“人生”是有进步的,倘若我把我的父母、师长、亲族、朋友都矫揉造作或隐恶扬善地写成完人,或把我已往三十五年的教育生活写得完美无缺,那无异以宗法的观念替他人和自己作墓志,根本不足以表现时代中的“人”与“人生”,亦根本不必写此书。因为立意率真,故事中关涉师友、亲族的地方难免不有冒犯或不敬之处,尚望与此书有关之师友、亲族谅之。如能根据事实,予以校正,则更所感祷。
1931年12月10日,上海
教育关系民族和民族的未来,认真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搞好教育改革,舒新城先生的回忆录是不可不读之书。——杨天石
这本书引导我们回溯现代教育的源头,也使我们明白,现代教育的百年历程其实只走了一步。——葛剑雄
舒新城是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史家,坐能言,起能行,阅历丰富。他这一段经历,是传统与现代之交时刻教育变革的反映,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的反映。——雷颐
舒新城先生的回忆把读者带回到了过去的时代,那时教育的物质条件虽然贫困,但教育的精神却丰富多彩,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谢泳
我因父母的钟爱,未五周岁便进私塾读书。所以五岁以后的生活情形应归在私塾生活里面。这里所讲的只是五岁以前的事情。
舒姓在溆浦县算大族,有一舒二向三张四李之谣(即谓全县人口多,文风盛的推姓舒的,第二推姓向的……),通常都是聚族而居。独有我家单独世居刘家渡。五服以内的亲房都在离刘家渡上十余里的龙王江及黄茅寨住居。而我的故居又是孤立在溆水之滨,半里以内并无邻居;半里外虽有两个小村落可以守望相助,但因既非同宗,又均有一丈余深的水沟隔着,除非年节请乡酒互相访问外,平常是不大往来的;所以我自幼即少和亲族邻舍接触,虽然遇着年节的社戏也跟家里的长辈去参加,但因我曾祖及祖父均系单传,父亲虽有两兄弟,而我在幼年时仍是我家的孩子,家长们自然特别重视;就是参加地方的群众集会,也是守护维谨而不使我与一般邻孩往来,所以我在幼年时代所过的生活,可以说完全是孤独生活。
我家世代业农,且为佃农。在曾祖父及祖父时代都是以佃田力耕为生,故生活也很困苦。到祖父中年因我父亲及叔父长大,能代为耕种,且善于经营副业(我家之周围隙地及园场有柑、橘、桐、李、桃等各种果树,稻田除稻外兼种荞麦,沙田则种甘蔗、棉花及桑树等),家道稍可过去;但除屋场外,仍无半亩田地。只因曾祖在某时曾受人欺侮,立志要送子孙读书,所以父亲在生活万难之中也曾读过几年书,而能记得出账目,写得出书信,在我家历史上要算读书人了。我母生于我家对河徐家湾的徐姓家,无兄弟姊妹,而且当她五岁时,外祖父即逝世,外祖母因生活关系,又中道改嫁,所以我母八岁即过我家为童养媳。她处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社会,当然说不上受什么教育。但是我的外祖父天资特高,虽然只在乡间读过数年书,可是他能动笔写东西,并且教过书;只因为人爽直高傲,终于被人排挤以至于死。母亲受了他的遗传,天资很高,而豪爽有打算,对于读书人,特别重视;但因自幼即过孤女生活,故性情极孤僻而执拗。到我家后,常与祖父祖母发生争执,我父亦畏之。所以我家自我母亲成人以后,家事多由其操持,且由之而有薄田数亩。我为长孙,在习惯上应得全家的钟爱,而因我母亲的性情与对于家族的劳绩等种种关系,我在全家中更占了特殊的位置。所以我虽然是贫苦的佃农之子,但幼时在物质生活上所享受的并不弱于中产之家。
我在五岁以前,既少与他家儿童相往还,又无兄弟姊妹做伴,所以在精神生活上是很孤寂的。当时家庭中的长者虽然都很重视我,但他们都有农事上的职务,不能常常和我在一起。与我形影不离的只有母亲,所以母亲是我幼年时代的教育者。
因为母亲自幼便过孤独生活,加以性情上教育上的种种关系,故对于我的期望特切: 她希望我将来绝不再步祖先的后尘作胼手胝足的农夫,只馨香顶祝地向各处求神拜佛,祷祝我长大成人时作一个读书种子,得一官半职以显扬我舒家与徐家的祖先。所以小农子弟的种种生活如放牛砍柴等事,均不准我参加,就是衣服行动也绝不准效邻家儿童的,而得保持斯文气派。这在她以为读书人应有读书人的态度,幼时即当养成,绝不可有牧竖村童的粗野举动。可是我生性好天然风景,对于牧童的风趣尤为醉心。每遇母亲监督稍弛的时候,便跟着叔父和长工(长年的工人)跑到田野间去替他们帮忙。对于牛尤有好感: 四岁以后,总是背着母亲和牧童商议要他把我放在牛背上骑着,躲到树荫下去唱歌。每到秋季遇着摘棉、摘橘和收甘蔗、采茶子(采山茶树之于以为制油之用)——这些都是我家的农产副业——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得设法加入。而对于水与鱼的嗜好尤为特别: 我家的后面与左面都为灌溉农田的水沟所围绕,而此水沟的水,又是从上流的溆水引曳而来,所以每遇到河水泛滥时,水沟也跟着高涨而有从河流中冲来的许多小鱼。祖父常在沟口张网取鱼;到秋汛时,父亲们也常携网至河中取鱼。我每遇他们取鱼的时候,总得设法跟去,为之背负鱼篓。如果鱼篓盛满,至于背负不起,用拉纤式的方法把它拖回家中,并且不许他人帮忙。回家之后,又得帮着母亲、祖母,把鱼剖好洗好然后才心满意足。为着疲劳过度而睡在鱼盆的旁边,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遇着不如意的事而哭泣时,只要有人拿着网喊声捕鱼去,我就自然而然地止着哭。可是因为母亲的限制终于不会泅水,也终于不能捕鱼。不过现在回想当时与祖父父亲们捕鱼的往事,犹使我的童年的天真宛然在目。
我的幼年,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当然不能受现代式幼稚教育。所有的生活习惯,除了母亲的指示外,都是从“直接参加”得来的。故我幼时所受的教育影响,在人的方面自然以母亲为,在物的方面则以我所处的自然环境为。
母亲为受时代的限制,当然不知有所谓儿童心理。她对于我,当然也和当时一般人对于他们的子女一样把我看作一个“小大人”,一切的生活规律,当然要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不过她对于我的期望特切,尤其是因为要使我成人后立于“士林”之列,所以对于我的一言一动,都特别注意养成“君子之风”,所以一切村夫粗野骂人的语言,不准上口,一切欺骗的恶习,也不准沾染。同时她常常和我讲家庭困难的经过情形,鼓励我向上,而于“吃不穷,用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的几句话,讲得尤多。在生活上,她确会打算的: 我家只有薄田数亩,收入仅足自给,但她于秋收末籴米进来,将自己田里的稻留下,待第二年青黄不接时再粜出去,于冬间再以山芋玉米之类为食。所以仅有的收入,卒可年有积蓄。我因为她管教过严,当时常常以离开她为乐,可是我数十年治事做人的基础,却都是在那时代建立的。
农村的环境大概是很天然而闲静的,但是我的故乡除去这二者以外,还有一种难于言语形容的优美。那门前流水,无昼无夜地冲着顽石,发出悠扬雄伟的歌声,使人听着,自然而然地感着自然的伟大、个人的渺小。不论有什么苦闷,只要用心静听一会,便会心广气爽。而我家四周的果树,种类极多,无论何时都可闻着花香鸟语。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李花,秋天的梨子,冬天的橘子尤其令人可爱。我幼年的生活除了夜间要睡在室内以外,白昼的光阴,部分是消磨在树荫之下、流水之旁。虽然母亲不准我上树,不准我泅水,但花香水声我是可以尽量闻听的。我数十年对于自然美的感受性特强,对于文艺的趣味特厚,那时的自然环境,未始不是一种很大的力量!
这是我四岁半以前的生活情形的简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