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15405
《势利》的每个章节都让人在拍案叫绝之余冷汗直冒。正所谓,上帝创造世界,同时也创造了势利眼。古往今来,势利眼无处不在。攀比学历、攀比孩子、攀比出身;政治势利眼、俱乐部势利眼,不同品味之间的互相鄙视,等等。约瑟夫·艾本斯坦用自己犀利、幽默、讽刺的笔调,描摹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势利眼行为,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势利如何运作。书中对所谓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调侃、戏弄更让人忍俊不禁。
书中金句、警句俯拾即是,例如:势利眼必须时刻寻找胜人一筹的感觉;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比较;势利眼的快乐在于被上位者高看一眼,或者和自己嫌弃的庸众拉开距离;势利的另一面表现在总是渴望比朋友或邻人略胜一筹,换句话说,比自己的妹夫多赚一百美元就是富人;要让友谊牢固,*好是两个朋友中的一位自以为比另一位高一等。
这些浮华喧闹、可叹可笑的表象忍不住让人深思,势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势利眼?该如何避免势利?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努力探究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个大势利眼,喜欢夸耀自己钱多和娶俗气的女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我是势利眼吗?》一文中承认了自己的势利倾向,她与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晤面后,写信给友人说:“我认为他是个吞火的小丑。”伍尔夫还用势利对付文坛对手,曾经攻击才华远超于她的詹姆斯·乔伊斯“毫无教养”。
普鲁斯特早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势利眼,晚年却变成一名z伟大的势利眼鉴别家和批评家。他认为势利“是对与性格无关之物的赞慕”,即对表象的过分重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到餐厅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如果没人认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失望。
安迪·沃霍尔一直都无比渴望成名,但他*不盲目。他对社会地位的一套体系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从曼哈顿广告和艺术界一点点积累时尚圈z强大的人脉资源。他尚未成名之时就醉心于与名流交游。杜鲁门·卡波特回忆说,安迪·沃霍尔有一段时间每天都给他写信,还总在他家门口转悠。
苏珊·桑塔格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答案就在于她将势利心态和自我推销的技巧成功地结合了起来。桑塔格的出版商将她精心包装成一个深邃、美丽、前卫、法国化的严肃知识分子,只有在美国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心态以及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她才能够获得现有的成功。
无论是豪门贵胄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凡夫俗子,人人都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势利心理。势利眼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作者以美国社会为例,分析了人们的种种势利心理,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文笔之诙谐,让人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又禁不住冒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势利眼心理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部分
彼此彼此 003
势利小人论 013
势利如何运作 019
民主势利眼 026
职业攀比心 035
呜呼!贵族,你到底在哪儿? 043
阶级(几乎)“下课” 058
品味不错 068
势利绝迹之境 077
对地位的精妙迷恋 084
第二部分
我心交付与贪婪 095
名校势利眼 106
亲爱的老耶佛顿 113
俱乐部势利 125
知识分子势利眼,或曰(不计其数的)少数幸运儿 135
政治势利眼 146
同性恋和犹太佬 135
“同样的新玩意儿” 165
少打名人牌! 177
令人琢磨不透的名气 188
崇英、崇法与种种崇外怪癖 196
势利眼的餐桌 209
局内人的艺术 221
尾声
局部沉疴 237
相关书目 248
译后记 255
我次注意到这种攀比子女的势利行为,是在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遇到了几个同龄人,聊起了各自的子女。他们问我儿子是不是在上大学,我说是的,在斯坦福——当时我就感觉自己甩出了一张“大王” (我总想回答说:是的,我儿子在塔弗茨大学,我女儿在塔夫绸大学, 好在我还能管住自己的嘴)。我觉得这种讨论很像一场牌局,叫“名校势利牌”,子女的学校就是各自的牌面:布朗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巴黎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如果自家孩子上的是阿拉巴马农工大学,父母显然就不太愿意出牌了(出完还得赶紧解释:“呃,我家女儿对表演研究很有兴趣,,恰好这所学校呢,就是这个专业非常强。”),子女在大专或者社区学院读书的父母就更别提了。一旦父母作此招供——没错,这种解释无异于招供,牌友就会琢磨你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让这个宝贝得不得了的孩子沦落到毫无前途的地步。况且,他总会深想一步,琢磨你这个人本身究竟有什么毛病。
等到子女走向社会,开始选择自己后半生的职业,攀比就会愈发严重。大学势利牌打完之后,紧跟着又是一场工作势利牌。子女的职业是不是公认的“过得去”的工作?至于什么叫“过得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生活圈子。在开明阶层当中,子女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或者在电影业 (沾边就算)工作,或者在社会福利领域工作,当厨师或者正要去学烹饪,在医药领域或科学领域工作,教书、做木工、制造古钢琴或者修缮小提琴等,都算“过得去”的工作。当然,如果这些工作收入不菲,那就更好了。不过,如果他们通过所谓的“卑下而缺乏想象力”的途径来赚钱,比如当个会计或者经营一家小店,显然不能算是“过得去”的职业。
不过,目前这种攀比的规则变得越发复杂,因为势利眼现在必须接受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趋势,也就是说,子女的职业阶级可能不会超过他的父辈,这大概是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景象。1781年,约翰·亚当斯给妻子写了一封著名的家书,信中说道:“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自由学习数学和哲学。而我的儿子都应该学习数学、哲学、自然历 史、造船学、商学和建筑学,这样他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绘画、诗歌、 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瓷艺。”
如果今日美国新移民的祖父那代人说这句话,可能还得改写一下::“我必须得开一间干洗店,所以我的儿子才有机会上医学院和法学院,而这是为了让孙辈有机会学习社会学和沟通学,再让下一代有机会经营服装精品店、在先锋剧院里演出、在咖啡店里打工。”势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其实势利完全可以作为一套探测时代演变 的z灵敏的警报系统。不过如果势利眼的子女不幸遭受了势利攻击,那么势利眼的评判标准也可以立即变得很宽松活泛。势利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代人。有时子女给势利眼造成的尴尬,不亚于反犹主义者出席一场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家庭野餐。
清淡紫 –
书的质量不错。古往今来,势利眼无处不在。攀比学历、攀比孩子、攀比出身,多了解一些以利于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