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81797
!简体横排,疏朗大气,白话释文,生僻字注音,纳兰迷理解纳兰诗词的上佳读本。
▲苏缨精研纳兰词数十年,恰似纳兰的隔代知己,古典文学功底精深,视角独到。
▲封面采用清代画家吴应贞风神婉约的荷花图,版式升级,疏朗大气,经典华丽再现。
▲纳兰容若,清初*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自幼天资颖慧,长而博通经史,工书画,善骑射,一生多与文人交游。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
▲纳兰与陈维崧、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他是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才士,千古伤心词人。其词情真感锐,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悼亡词更是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词手”,王国维更在《人间词话》中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虽素以明白如话著称,因其学养深富,实则用典精深、含义幽微、婉转曲折。前人释读注本很多,但仍有很多漏释、误读,由此产生对词作主题理解的偏差。苏缨广采众家之长,精心考订材料,从创作背景、文字训诂、古事今典、史料知识、修辞章法等方面增补纠谬。
▲透过苏缨新注,我们更能感受纳兰词深情婉约的风致,更能接近他至真至性的精魂。
▲苏缨的笺注从纳兰词出发,涉及海量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精华,适合多层次读者阅读。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纳兰词在传统的诗道与传统的词道之间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未流于歌宴娱兴之俚俗,亦未浸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只是在“自伤情多”的叹息中以高贵而真挚的语言固执地以词言情,无论恋情还是友情,都是那么刻骨地真,这当是纳兰词三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一个主因吧。——苏缨
清代词坛中兴,纳兰容若作为梁启超盛赞的“清初*才士”,其词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词手”,学术大师王国维更在《人间词话》中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殁后,平生师友为其编刻《通志堂集》,录词四卷,共三百首,皆为顾贞观手订,张纯修亦编刻有《饮水诗词集》。其后纳兰词迭有刊刻,校勘日精,现可确定纳兰词共三百四十八首,于本书全部收录。另精选纳兰代表诗作十一首,以期更完整呈现纳兰诗词创作风貌。
纳兰词虽素以明白如话著称,因其学养深富,实则用典精深、含义幽微、婉转曲折。前人释读注本很多,但仍有很多漏释、误读,由此产生对词作主题理解的偏差。苏缨广采众家之长,精心考订材料,从创作背景、文字训诂、古事今典、史料知识、修辞章法等方面增补纠谬,更对相关重要文献如顾贞观、吴绮两篇《饮水词序》与鲁超《今词初集题辞》做了笺注。
透过苏缨新注,我们更能感受纳兰词深情婉约的风致,更能接近他至真至性的精魂。
梦江南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002
又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又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
又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
……略
江城子 咏史 (湿云全压数峰低)/015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016
又 (黄叶青苔归路)
又 (纤月黄昏庭院)
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018
又 (谁翻乐府凄凉曲)
又 (严宵拥絮频惊起)
……略
台城路 洗妆台怀古 (六宫佳丽谁曾见)/034
又 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又 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
玉连环影(何处?几叶萧萧雨)/041
洛阳春 雪 (密洒征鞍无数)/042
谒金门 (风丝袅)/042
四和香 (麦浪翻晴风飐柳)/043
海棠月 瓶梅 (重檐淡月浑如水)/044
金菊对芙蓉 上元 (金鸭消香)/045
点绛唇 (一种蛾眉)/047
又 咏风兰 (别样幽芬)
又 寄南海梁药亭 (一帽征尘)
又 黄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
又 (小院新凉)
浣溪沙 (消息谁传到拒霜)/052
又 (雨歇梧桐泪乍收)
又 (欲问江梅瘦几分)
…………略
卷 贰
金缕曲 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106
又 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 (谁复留君住)
又 简梁汾 (洒尽无端泪)
……略
踏莎美人 清明 (拾翠归迟)/129
红窗月 (燕归花谢)/129
南歌子 (翠袖凝寒薄)/130
又 (暖护樱桃蕊)
又 古戍 (古戍饥乌集)
一络索 (过尽遥山如画)/133
又 (野火拂云微绿)
赤枣子 (惊晓漏)/134
眼儿媚 (林下闺房世罕俦)/135
又 咏红姑娘 (骚屑西风弄晚寒)
又 中元夜有感 (手写香台金字经)
……略
卷 叁
琵琶仙 中秋 (碧海年年)/186
清平乐 (凄凄切切)/187
又 上元月蚀 (瑶华映阙)
……略
又 (塞鸿去矣)
一丛花 咏并蒂莲 (阑珊玉佩罢霓裳)/196
菊花新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愁绝行人天易暮)
淡黄柳 咏柳 (三眠未歇)/199
满宫花 (盼天涯)/201
洞仙歌 咏黄葵 (铅华不御)/202
唐多令 雨夜 (丝雨织红茵)/203
秋水 听雨 (谁道破愁须仗酒)/204
虞美人 (峰高独石当头起)/205
又 (黄昏又听城头角)
……略
潇湘雨 送西溟归慈溪 (长安一夜雨)/216
雨中花 送徐艺初归昆山 (天外孤帆云外树)/217
临江仙 (丝雨如尘云着水)/218
又 (长记碧纱窗外语)
……略
卷 肆
百字令 废园有感 (片红飞减)/264
又 宿汉儿村 (无情野火)
又 (绿杨飞絮)
又 (人生能几)
沁园春 代悼亡(梦冷蘅芜)/268
又 (试望阴山)
又 (丁巳重阳前三日)
东风齐着力 (电急流光)/274
摸鱼儿 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问人生)/275
又 午日雨眺 (涨痕添)
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278
锦堂春 秋海棠 (帘际一痕轻绿)/279
忆秦蛾 龙潭口 (山重叠)/280
又 (春深浅)
减字木兰花 (烛花摇影)/282
又 (相逢不语)
又 (从教铁石)
又 (断魂无据)
又 新月 (晚妆欲罢)
海棠春 (落红片片浑如雾)/287
少年游 (算来好景只如斯)/287
大酺 寄梁汾(只一炉烟)/288
满庭芳 题元人《芦洲聚雁图》(似有猿啼)/290
……略
卷 伍
浣溪沙 寄严荪友 (藕荡桥边理钓筩)/346
渔父 (收却纶竿落照红)/347
明月棹孤舟 海淀 (一片亭亭空凝伫)/349
东风枝 桃花 (薄劣东风)/350
望海潮 宝珠洞 (汉陵风雨)/351
瑞鹤仙 (丙辰生日自寿)/353
菩萨蛮 (过张见阳山居)/355
于中好 咏史 (马上吟成鸭绿江)/356
满江红 (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358
南乡子 秋莫村居 (红叶满寒溪)/362
雨中花 纪梦 (楼上疏烟楼下路)/363
浣溪沙 (一半残阳下小楼)/364
菩萨蛮 (梦回酒醒三通鼓)/364
摊破浣溪沙 (一霎灯前醉不醒)/365
水龙吟 再送荪友南还 (人生南北真如梦)/366
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368
昭君怨 (暮雨丝丝吹湿)/368
霜天晓角 (重来对酒)/369
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370
忆秦娥 (长飘泊)/370
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371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372
鹊桥仙 (倦收缃帙)/373
又 (梦来双倚)
临江仙 孤雁 (霜冷离鸿惊失伴)/374
水龙吟 题文姬图 (须知名士倾城)/375
……略
编 外
杂诗七首
一 (举世觅仲连)/400
二 (李白谪夜郎)
三 (李雅颂十九首)
四 (逸骥千里足)
五 (重衣少不胜)
六 (卮酒洒荒郊)
七 (药误求仙人)
咏史二十四
一 (千秋名分绝君臣)/414
二 (一死难酬国士知)
三 (章武谁修季汉书)
四 (诸葛垂名各古今)
附 录
饮水词 序 顾贞观 撰/422
饮水词 序 吴绮 撰/424
今词初集题辞 鲁超 撰/428
纳兰词名世逾三百年矣,犹弦歌如缕,剞劂常新。推其家家争唱之权舆,殆微斯人则断无斯恨,因其文而得行其远也。故纵有杜郎俊赏,熟读之亦每如初见;若与重光一晤,心会之定细认前身。诚知观堂不谬,顾曲何妨千载一人;叹息朱王非匹,题名但落长卿二字。莫伤早逝,雏凤即推只手;何须画壁,旗亭唯诩双鬟。唱和浙西阳羡,广囤博见之粮;心期林下闺房,本具贯一之药。造语工乎,却得擿玉毁珠之妙,照烛赤子之心;绝尘夐矣,尚有攀龙讬凤之徒,自致属车之盛。
待红楼灯灺,可辨暗香如昨;庾岭梅开,转忆罗浮旧梦。不恋人间富贵,却道冷处偏佳;轻掷续断鸾胶,一任青衫湿遍。欲挽罗衣,难结连理;空言解佩,何处闻琴。过蓝桥而浆非易乞,寄红笺而约总难凭。慈云高处,慢道有情皆满愿;重九来时,已无红豆慰相思。才读得青陵台上,腐衣顿作蛱蝶;却只见双林寺里,名花瘗于冷雨。神女无恙否,谁唤玉燕钗飞空;断带依然也,谁持博山香相待。
…………以下略
序之二
为纳兰性德的全集作注的想法在几年之前就已经有了,只是一直怯于动笔,是因为性德虽然在三十一岁便过早地辞世,著述却相当丰富——除了人们熟悉的词作之外,尚有大量的诗文、序跋,广涉经史,而现有的注本却仅限于诗词,可供参考的材料着实有限。但宏愿已发,终于开始着手这件耗时耗力的工作,至今刚刚把词集注完,编辑的意见是先单行推出,余者再慢慢雕琢。
纳兰性德以词名世,词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过若干注本,前期注本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较为粗陋,错讹极多,直至赵秀亭、冯统一两位先生的《饮水词笺校》(以下简称《笺校》)始成规模。这部书“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对纳兰性德的词作全面整理”(《笺校》前言),可以说是纳兰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好的纳兰词校注本。
我用这部书已有经年,受益与钦慕之余,也每每发现一些问题,及至积少成多,便不免生出重作笺注的念头,以期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将纳兰词的研究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故此以《笺校》(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本)为底本,完成了当下这本新注的纳兰词。
《笺校》的前言有这样一段文字:“笺注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若没有相当分量的修改和增补,则不足以称为是一个新的注本”。诚哉斯言,这实在是对一切注本均通行的标准。那么,本书所谓新注,也当符合这一标准才是。
本书新注之新,主要有如下之体现:
(一)查漏补缺,将一些当注而《笺校》未注的地方注释出来,其中既有文字训诂,亦有对极易失察的典故运用的标示。譬如《沁园春》(试望阴山)“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句中“雕”为何物,《笺校》未注,应是以此“雕”为猛禽之雕而觉得没有注释的必要(确有注本注作猛禽之雕),但猛禽之雕如何言“外”?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李贤注:“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故而“雕”同“碉”,“雕外寒烟”即“碉外寒烟”,词意由是而贯通。
在这个例子里,当注而未注的地方只是训诂小节而已,无关宏旨,然而还有一些地方,因其当注而未注,致使对全篇主题的理解都发生了偏离。譬如《金缕曲》(疏影临书卷):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残掩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幙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剪。
这首词,《笺校》“说明”谓:“此为秋夜赏菊词。苑中白花盛开,空中皓月朗照,于花月交映之际,帘幕低垂之时,清赏无寐,自是雅人高致。性德友人徐倬有同调‘翦’字韵‘灯下菊影’词,时和者甚众,疑容若此阕亦和徐氏之作。”实则这首词当为秉烛赏画之作,《笺校》所未注出的“持素障,夜中展”一句正是解读的关键。
…………序言较长,以下略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容若短调,清新婉丽,诚如其自道所云。并誉其为国初*词手。
——况周颐《蕙风词话》
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顾贞观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
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梁启超
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郑振铎
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谢尽。
——徐志摩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苏缨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①。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②。雄丽却高寒③。
说 明
《梦江南》从这首以下共十首是一组联章组诗,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其时性德以侍卫的身份扈从康熙帝次巡幸江南。性德经江宁(南京)时作此词,同时亦作有《金陵》诗:“胜绝江南望,依然画图中。六朝几兴废,灭没但归鸿。王气倏云尽,霸图谁复雄。尚疑钟隐在,回首月明空。”又作《秣陵怀古》诗:“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又作《江南杂诗》,其一谓:“紫盖黄旗异昔年,乌衣朱雀总荒烟。谁怜建业风流地,燕子归来二月天。”
这一组《梦江南》极尽点染盛世风光,在历史背景之下别有一番滋味。康熙帝巡幸江南之时,江南一地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似乎已经记忆模糊,想顺治初年,江南才女徐灿途经南京、扬州等地,尚能写出《青玉案?吊古》这样的佳作:“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笛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正是“烟水不知人事错”,几十年来物是人非,终于在“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的喧哗场面里,鼎革之事不仅发生在政坛,也同样地发生在词坛。
笺 注
①建业旧长安:谓江宁(南京)为六朝故都。语出李白《金陵》三首之三“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建业,今江苏南京,汉代为秣陵县,《三国志?吴主传》载,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翌年修筑石头城,改称秣陵为建业。
建业于历代屡易其名,以金陵一名著,至清代为江苏江宁府。
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汉唐故都,后代诗人常以长安代指都城。
②“紫盖”二句:紫盖即紫色的伞盖,帝王仪仗之一种。双鹢(yì)即鹢首,船的代称。《淮南子?本经》有“龙舟鹢首,浮吹以娱”,高诱注称鹢是一种大鸟,将它的形象画在船头可以抵御水患。《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西驰宣曲,濯鹢牛首”,颜师古注:“鹢即鹢首之舟也。”据《方言》郭璞注,鹢为鸟名,晋代江东豪贵船头所画的青雀图像即是鹢鸟。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八载,鹢首,是在船头画鹢鸟的样子以震慑水怪。《饮水词笺校》注引《韵集》谓:“鹢首,天子舟也。”实则“鹢首”常用来泛指舟船,并不限于天子之舟。陈维崧《望江南》有“红板闸喧停画鹢”。
翠华,以翠羽作装饰的旗幡,和紫盖一样都是帝王的仪仗。六龙,按照古代的礼制,天子的车驾用六匹马,故称六龙。这两句是描写康熙帝巡游江南时的盛况。“翠华争拥六龙看”,倒装句,语义当作“争拥翠华六龙看”。
③雄丽却高寒: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有“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性德化用了这两句词,把意思变化了一下,指帝王仪仗的雄丽消退了江山秋光的高寒。却,在这里并非表示转折的连词,而是退却、止住的意思。
又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①。故物陵前惟石马②,遗踪陌上有铜驼③。玉树夜深歌④。
笺 注
①嵯峨:高峻。
②故物陵前惟石马:陵即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原本规模极大,陵丘上曾有梅花鹿群放养,多时达数千头,每头鹿的脖颈上都挂有银牌以示标记,凡捕杀者以死罪论处。至明清易代之际,建筑被损毁殆尽,苑内鹿群亦已无人看管,遭到当地人的随意捕杀,鹿颈银牌也失去了原先的权威,纷纷散落在捕杀者的手中。顺治十年,诗人吴伟业(梅村)来到南京拜谒两江总督马国柱,见到孝陵景象,作诗谓“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到性德来时,已仅存石人石马。
③遗踪陌上有铜驼: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洛阳记》里记述洛阳有一条铜驼街,在街上宫门以西的地方有汉代铸造的三座铜驼。当时有俗语说“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可见这里是一处繁华热闹的所在。又,《晋书?索靖传》记载,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口的铜驼叹息说:“将来要在荆棘丛中见到你了。”
故物二句,是说前明遗迹依稀尚在,让人从中想见当日里的繁华风流。
④玉树夜深歌:玉树,即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历著名的靡靡之音。性德以改朝换代之后一介新贵的视角抚今追昔地看待前明故都,从孝陵遗迹想到当时的繁华,在想象的繁华风流之中想象《玉树后庭花》的淫靡哀切的歌声,隐隐然批评着明朝的亡国之因在于自身的荒淫无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