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24728
★将佛经中的听话之道化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智慧学经典。
★与市场上宣讲听话之道的同类书相比,本书中展示的听话技巧更高妙、更神奇,其背后的智慧更令人叹服、受用。无论是孩子、成人、老人、男女,都能够从中享受到发善心、说善语、做善行的当下福报。
★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曾受邀至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和座谈。
★专门从“好好听话”的角度讲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佛学励志经典,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直接、*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好好说话是启发别人,说别人需要的话;好好听话是启发自己,是修自己。无论是好好说话,还是好好听话,都是为了消弭主客,都是修行。所谓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章 结善缘,从好好听话开始
耳根利——“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人生的财富是倾听
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如何好好生活
从来没有一句话是无缘无故的
为什么我们经常吃苦头:听不见、听不懂、听不明白
听别人把话说完
好好倾听,也是一种帮人之道
结善缘,从好好听话开始
只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人就无法进步
“挑货的才是买货人”:听到刺耳的话怎么办
怎么听那些攻击和伤害自己的话
没有人一辈子没被别人指责过
好好听话,不是唯唯诺诺地傻听话
不怕人说自己差
对他人好,一定要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
强迫别人听自己的,会造成很的悲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非常习惯去解读负面信息
你能听懂“正话反说”吗
要想让孩子听话,大人先要学习如何听话
第二章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别人口中的你,好也罢,坏也罢,都不是真正的你
未来不在他人口里,都是自己营造的
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内心无主,当然就会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平常心的另一面就是不平常的心
别人对你说假话时如何善巧应对
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业果会回答一切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凡事要“认真而不当真”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怎么办
做大事的人,知道什么是“有违”“无违”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中篇 一语点醒梦中人
第三章 人有“六根”,耳根利
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就看你会不会听话
在佛菩萨眼里,“好好说话”和“好好听话”有什么区别
先“好好说话”还是“好好听话”
什么是“不可说”
如何理解“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佛经中有哪些我们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成语
贪嗔痴慢疑到底有多害人
第四章 解门、悟门
不该知道的,你就先不要知道
听话不是表面功夫
你是“倒扣着的碗”“漏碗”“脏碗”吗
当别人反对你的好习惯时怎么办
如何听话才算是真正孝顺父母
如何与老师相处,决定了我们的成就
下篇 有求必应
第五章 很多“爱情”其实是一种交换
人们爱上的,往往是“被爱”的感觉
别人之“得”,不是自己之“失”
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纠结,是妄想
争理不如争错:何必一定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何不自己去接受对方的意见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你,但哪一个也不是真实的你
感到受伤,是因为向外在索取太多了
人和人好的关系就是一起成长
我们对别人不满的时候,通常都是没看到自己的缺点
第六章 如何与父母好好相处
为什么孝是“色难”
父母不能理解晚辈怎么办
不要串习“我真命苦”“为什么要我做这些事情”等负面情绪
与父母有不同甚至相左的意见,不一定非此即彼
什么是加持
母亲放不下对他人的怨恨怎么办
作为儿子,如何调解婆媳关系
作为子女,应该把报恩的思想放在位
如果一味讲对错,没有了慈悲,那自己是对是错呢
你有没有为婆婆做过什么事
人总是要求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要求自己怎样对别人
越是想得到爱和鼓励的人,表面上可能越强势
让自己起烦恼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下雨,撑伞就好了,难道要记恨老天爷吗
“劝说”不如“多听”
每个人都会老
第七章 如何跟孩子好好相处
对初生的孩子,师父有什么建议吗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处于叛逆期怎么办
孩子成绩一路下滑该怎么办
面对厌学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不领家人的情怎么办
和孩子沟通的前提是心中一定不要有成见
第八章 没有人会白白受苦
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人生总是会经历这些苦
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烦恼中时,都很难完全看清事实的真相
师父,您会算命吗
命如果算得准,那算命就没有意义了;如果算得不准,那算命也没有意义
向上走的每一步中受的苦都是资粮
人生真正的黑暗不是因为挫折,而是因为无明
如果努力没有结果,那怎么符合天道酬勤的道理呢
如何改变命运
当目标没有达到时,心情失落怎么办
现实不尽如人意怎么办
想得太多怎么办
事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它是可怕的”
因为无常,一切皆有变好的可能
改变因缘,就能改变结果
影响我们一生的不是失败,而是面对失败的心态
未来的苹果,你想要什么样的
要警惕“跟着自己的心走”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慢心重
“闻誉恐,闻过欣”
怎么做才能增加福报
第九章 人性的弱点
人直好吗
同样一句话,理解为关心还是逼迫,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智慧可以随机应变,随机应变却不等于智慧
人如果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有恩,不知道要去感恩,那活着就会觉得很没有意思
不要因为内心的反感而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不是别人说我们好才快乐,别人说一句不好就痛苦
多去想想他人的苦乐,许多烦恼都会不知不觉消失
被别人贴了“标签”,自己就不要再贴了
自己不求,也不要看不起求的人
少一点心去想“别人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多一点心去想“我应该要怎么做”
不要随随便便去揣测他人
“真心 ”是不怕误解的
看到别人做得不好,要反省自己是否也做得不好:不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
如何对待自私的人
看不起一些人怎么办
把别人之得当作自己之失,这就是人心的毛病
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如果内心觉得“不是那样的”怎么办
为什么“总想做好,却感觉在讨好”
对人真诚也要考虑别人的需求
自信不能变成自满
当你觉得人人都比自己差时,那就很危险了
做好自己,就无畏外在的评价
怎样面对别人的批评:如蜂采蜜,只取其蜜
各人造业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如果不期待他人积极的评价,也就不会对消极的评价耿耿于怀
做智者所喜,让业果来回答
狮子即使被人说成狗,也不会真的变成狗
别人怎么能“贬损”到自己呢
别人说你是世界上好的人,你就是世界上好的人吗
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话
性格有点“?”怎么办
问心无愧,就是“完美”
为什么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听了许多道理,只要有一句能终生行持,就能真正改变生命
怎样培养专注力
人心和电脑一样,要时常去清扫
好的东西才需要珍惜,痛苦的事,为什么总是不放
第十章 沟通的真谛
总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心思就很少放在去理解别人上
“天生胆小”怎么办
沟通,就是听与说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听
沟通,不是要去说服别人,而是要去了解别人
沟通,是说对方能听懂的话,而不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良好的沟通,并非要承认对方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不批评,不挖苦,不找人麻烦
如何培养表达能力
要“跟人说人话,跟鬼说鬼话”吗
帮朋友,不要说教太多,好好倾听关怀
什么是对朋友好的安慰
“倾听”,才是真正的“沟通”
倾听本身就是在帮助别人
很多时候,聆听比讲说更受欢迎
一切等待时间来平息
自己的习气和问题,身边的人往往能够看得比较准
对一个人的过去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不要总想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多去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别人
如何对待做错事又不自知的人
喜欢炫耀是恶业吗
如何对待爱自我炫耀的人
听人的话不能无原则
说得对的接受,说得不对的不理会就行
说话总是不经意得罪人怎么办
别人对自己“闲言碎语”怎么办
当听到令人伤心不满意的话的时候
如何对待“小人”
宽容是不讲原则,软弱可欺吗
“不见他人过”
如果觉得人人都虚伪怎么办
没有让人信服的德行与深厚的业缘,指出别人的问题只会惹人反感
为什么他人的言语并不能伤害自己
活在世上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改过
永远只面对当下一件事
心念是身体的重要“食物”
如何让心养成“沙里淘金”的本领
担心在创业中与合作者发生不愉快,怎么办
为工作负责而指出问题没有错,但不必生气
即使佛说的话,想抬杠也总能找出理由来
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做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各人有各人的福报
学着在不同意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切过程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守愚守谦,常居学处
怎么正确控制自己的欲望: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
的管理莫过于信仰——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做的意义
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行善助人的机会
初入职场怎么尽快融入
越是挑剔、严厉的人,对我们的帮助越大
当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对待时怎么办
第十一章 好的菩萨是自己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屠刀”是什么
执着是好还是不好
骄傲与自信的不同点在哪里
一朵莲花,他人丢来的污泥只会令它更美丽
学佛修行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
“讨好”佛菩萨更靠谱一些
外在的伤害可能会带来“痛”,心里的伤害才会带来“苦”
“金刚怒目”
“疾恶如仇”好不好
为什么“扬人恶,即是恶”
“隐恶扬善”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明心见性,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
有些话不想说就微笑,不要妄语
只要没死,就是好的
一切成果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功绩
为什么很多道理听多了都会变得没味道了
面对现实,怎么活得简单点
佛没有说过命中注定,而是说“命自我立”
“年少不学佛”,是对佛法的误解
什么是“精进”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相信因果,内心就不会痛苦了
为什么佛法中的因和一般人眼中的因不太一样呢
佛家不讲八字
想趋吉避凶,就要从心开始
求签算卦,说到底是对自己没信心
出离心:因为看到了更好的,所以根本不会在意当下这些
什么是“向死而生”
怕死怎么办
增长智慧,从听闻开始
观察对方的优点而生信心,思维对自己的付出而生敬心:“观功念恩”
真正的精神强者,不排斥物质享用,也不执着于此
不快乐的人,是因为把该提起的放下,把该放下的提起
珍惜,但不执着;善待,但不占有
无我无畏,无私无忧,是谓“福厚”
不是别人需要我们感恩,是我们自己需要感恩心
“观功念恩”要像沙里淘金
“常存空杯心,不为所知障”
什么是“有”,什么是 “无”
信仰就是的激励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一念迷,就是入魔;一念觉,就是解脱
如何理解“尊重”二字
自卑也是一种慢心
怎样降服我慢心
什么叫“贡高我慢”
听得越多,不能落实在身心,负担会越重
反省不等于自我否定
遇到四肢健全的人伸手要钱怎么办
“你吃素是慈悲,你怎么知道菜不疼呢”
念佛、拜佛,非要成佛不可,这本身是不是一种执着
佛教徒为什么很喜欢说苦
佛是不是一种精神支柱
佛教里有没有让记忆力变好的办法
心如果总是处于焦虑、恐惧、愤怒等状态,身体就容易生病
当感到焦虑不安时,就静下来念观音菩萨的名号
一个人造了恶业,仅仅听闻佛号就不堕恶趣吗
静坐时不是什么都不想
可以在睡前读经,而不是听经入睡
随便乱听话,就会导致莫名其妙的苦恼
在世间里,好好听话只有一层含义,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您说话我听,即好好听话。在佛门里,“好好听话”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听闻,在听闻的当下,回到当下。
一个人只有内心很平静,才能够听得见、听得懂别人讲话。比如,做管理的人都会意识到,一件事情已经交代过很多遍,员工可能还不知道,这就是听而不闻。
内心躁动的人,当别人讲话的时候,他听都没听见,可能在想别的事儿,在走神儿。比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去,别人说的话他根本没听见,更谈不上听懂没听懂了。但是他的眼睛还是看着你的,你就误认为他听懂了。事实上,步先要做到能听见,这需要专注。佛陀讲法的时候,讲着讲着就会说“谛听,谛听”,就怕弟子们走神了,提醒一下。
谛听,就是你听话时不要走神,好好听。这是步——听见,第二步才能听懂,就是我真正理解你语言背后的意思。
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优秀的秘书就有这个能力,他不是从领导的语言上去机械教条地执行,而是听懂语言背后的意思,就是先听见,再听懂。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用耳朵在听,而是用心在听了。
我们常常讲用心听,很少人说用耳听,好好听话实际上是好好用心听话。
佛经里讲“依义不依语”——依语言背后的意思,不要依这个语言本身。这实际上是指听话时心要静,心很平静、很清净,就听得见、听得懂,能够真正地纳法于心。
对修行人来讲,好好听话的意思是要让师父讲的话,真正成为弟子内心的一部分。对世间人来讲,好好听话的现实意义也很大,非常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如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事之间沟通交流不畅,都是互相之间没有听见别人在讲什么。有的时候是即使听见了,但没听懂话背后的意思,所以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大家都不想听、只想讲。
确实,人性的弱点就是“都愿意去倾诉,不愿意去倾听”。
实际上,的沟通是倾听。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的。
佛门中有一种宗教训练,像法师有时候会跟居士打交道,居士说:“法师,我要听你开示。”但是法师这个时候一定要能清晰地分辨出居士的真正诉求——他不是要听法师开示,他是要让法师听自己倾诉。
如果法师没有注意到他的真正想法,误会了他是以要求开示的名义来倾诉的用意,就会弄巧成拙。这个事情处理不好,严重的,人家对佛法没有信心了,觉得佛法也就是这么回事;轻则,他会觉得痛苦没有得到缓解,怎么来的又怎么走了。这就起不到帮助他的作用。因为他是来倾诉的,我们就要知道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他内心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在家庭、生活、工作中得不到排解,想找一个出家人好好地排遣一下。
曾经有位佛学初学者,遇到一些信众来请教问题时,没有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其实,可能信众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是来求教还是倾诉的。但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增加烦恼。以前,有人向信众讲了很多佛法的道理以后,信众不仅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欢喜,反而很烦恼。他会质问、指责:“你讲那么多干什么?”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讲法的人就会觉得很委屈。如果再起一些烦恼,就会觉得:你看我这么辛苦给你讲法,你还不买账、不领情。
其实在佛法看来,这是自己没有学好。
曾经,有一位信众说要向法师请益问题,法师听出了他的心声。果然,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信众在讲。这位法师听了四个小时,一直认真地倾听,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不断地表达认可、肯定、同意、理解。
我相信,这样的倾听应该会对这位信众今后一段时间的内心状态和精神面貌,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生活当中没有人听他讲,他都是要听别人讲,现在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一吐为快了。这就是倾听的力量。
想想看,生活当中,如果夫妻之间,子女、父母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能掌握好好听话的窍诀,学会倾听,生活和事业是不是会顺利很多呢?
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如何好好生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听到一个妇人向自己的孩子叨念:“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什么。”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能给予我们很深刻的启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学习。倾听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技能。
做一只善于倾听的小花猫吧!
从来没有一句话是无缘无故的
有一个小故事,说是一只羊、一头牛、一头猪,看到主人来了,羊很不高兴,扭头就走;牛也很不高兴,扭头就走;猪则狂吼着疯跑。羊和牛很奇怪,问猪:“我们都不喜欢主人,他来了,不高兴就差不多了,何必发疯一样地跑,还这么狂吼。”
猪对羊说:“主人来找你,只是要你的毛,你当然只是不高兴一下了。”又对牛说:“主人来找你,只是要你的奶,你当然也只是不高兴一下了。可是,主人来找我,是要我的命,我当然要发疯了。”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听别人的话,往往只听语言本身,基本上没有能力去听语言背后的因缘。而且,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千差万别,表达习惯也都不一样,再夹杂着烦恼,基本上就掩盖了所要表达的真相,误解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对别人的性格、能力、教育背景等因缘不了解,就很不容易真正去了解一个人,去理解一个人,那么就无法听懂他真正要表达的话,所以人们都会觉得自己很孤独,缺少知己。
即便是在一起生活的亲人,因为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对方,也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或者说自己没有能力和意识去了解别人,只能被别人的语言蒙蔽,被激怒,被误导,更谈不上去帮助别人了。
所以,有效的沟通不是相互间表达了什么,倾听了什么,而是理解。一个人这样表达,一定有其原因;那样表达,肯定有其道理。
能这样看问题,就能更快拨开语言的迷雾,找到问题的症结与解决方法。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能不被语言的假象牵制。
听别人把话说完
现实生活中,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焦虑。
因为焦虑,所以我们着急打断别人说话;因为焦虑,就着急想把自己要说的话讲出来。这样一着急,就容易失态,沟通必然不畅。
何谓慈悲?其中一种就是认真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全面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一位主持人在节目中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主持人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主持人疑问道:“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主持人的眼睛也湿润了。
其实,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我们成人的心所能度量。
听话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否则,就会失去获得真相的机会。
好好倾听,也是一种帮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有种种压力、纠结,很多时候,如果有人倾听自己的痛苦,我们心里就会舒缓很多。而能够倾听我们痛苦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自己痛苦,而不是再施予痛苦者一番道理的人。
2009年4月,我请时任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的林先生开设“龙泉之声倾听热线”,专门接听内心苦闷者的倾诉。在这个热线里,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有的接听员一次会接听某人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话倾诉。
志愿者们发现,倾听可以帮助别人缓解痛苦和压力;也发现,很多时候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对方道理都懂,都了解。当然,在倾听中,适时地劝慰一两句也很必要;但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倾听。
有一位打来倾听热线的来电者向志愿者倾诉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个隐私一般人都很难接受。幸亏志愿者接受过倾听的训练,否则,按照社会大众的道德标准,接听者会难以忍受这样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倾诉者因暴露隐私再次受到伤害,而继续一错再错。
倾听热线的志愿者,首先考虑的是要缓解来电者的痛苦,以免他有过激的行为,之后才谈到引导他走出误区。
对志愿者来说,首先必须放弃自己的标准,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但这只是在对方痛苦的那一刻所采取的方法,并不代表自己会一直同意他的做法。因为只有先让对方听得进去他人的劝导,才有可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放下自己,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才有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去理解,去接纳,即使只有片刻。只要长时间地去练习,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对方,才能真正地帮到对方。
换个角度,当我们遇到生命的困境时,我们也希望遇到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只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人就无法进步
日常中,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如自己。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可能过了一个小时以后,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过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可能就更会认识到过去的很多想法都不值一提。
长期以来,我们就是活在这样的意识状态当中。走路也好,开车也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项工作,其实都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我们整个人生的道路,我们的修行,我们生命的提升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经验和别人对我们的帮助。
我们常常是这样:需要听的话,喜欢听的话,我们才听;不喜欢听的,不愿意听的,可能就会不听。
但是,结果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
可能有些话,我们不喜欢、不愿意听,但实际上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恰恰是我们需要的。好比病人吃药一样,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不喜欢还是要吃,不吃就有问题。有经验的禅师会适机批评自己的弟子,挖苦他,责骂他,讥讽他,让他下不来台,营造种种境界,看他怎么办。而够量的弟子就能在这些逆耳的语言当中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好好听话,不是唯唯诺诺地傻听话
听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地傻听话,而是在放下自我这个高度之上的听话。
在寺院里,弟子要听师父的话。不过,这个也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练听话,练到后就只听师父的话,别人的话一概不听;然后就很容易把自己搞得很孤僻和清高,但自己却难以察觉。
在世间,工作中当然要听上级领导的话,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和平级的同事搞好关系,听得进建议。在家里,家庭成员的意见都要听得进去,让大家都得到必要的尊重,才能过好自己和大家的生活。
有一位法师,出家前曾经跟着一个老板搞了多年的经营,很受老板的器重,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听不进同事意见的习惯,人际关系搞得很差,甚至出现大家集体罢工胁迫老板赶走他的情况。后来,老板放弃了员工,选择了他。
这段经历,更加坚固了他这个习惯——只听老板的话,别人的话一概听不进去。
到了他经营公司的时候,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为此吃尽苦头,难以自知。直到出家,他才幡然醒悟。
他曾经感慨,倘若人生再来一次的话,他不仅会听老板的意见,因为企业是老板的,于情于理都应该听他的话;更会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还要听国家的话,听家人的话,听朋友的话。
听好听的话,也听不好听的话。把这些话听进去,至少是先为自己结了很多的善缘;有这么多的善缘,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会有改善。好的人际关系,好的群众基础,自然求财有财,求官有官,一帆风顺,有求必应。
在家做一个听话的家庭成员、听话的员工、听话的好国民,出家做个听话的修行人。
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工作中要掌握多角度听话的能力,修行中更是这样。
因为,初学佛法者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听话就是依师。那就只听师父的,同行的话一概听不进去。这样就会很麻烦。
佛门对于依师有“依师要从依友起”的说法,先听得进同行的话,慢慢训练,后才能真正听得进善知识的话。
沟通,就是听与说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听
问:师父,我不善于跟别人沟通,很多时候误解别人,也被别人误解。许多矛盾、痛苦、烦恼都是因为沟通有障碍造成的。怎么样才能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呢?
学诚法师:沟通,就是听与说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听,放下自己的成见去听,不了解就多问,对什么事情不要乱猜,不要认为自己的理解一定就是对的;说话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为什么很多道理听多了都会变得没味道了
问:法师,为什么无论什么东西听多了都会变得没味道了,包括大道理?
学诚法师:因为没有去用,听是听过了,但自己的身心还是没有改变。就像一个重病者,得到药方,终日读诵药方而不服药,后感叹药方一点用都没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