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39611
为什么德国对现代文明影响这么深?阅读《极简德国史》,了解小细节,读懂大历史。
扬.德马斯是德国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跟随历史学家的脚步,只用60分钟读懂德国,读懂德国精神。
用细节演绎厚重,用故事讲述历史,《极简德国史》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德国崛起的60个瞬间,讲述了德国10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
扬.胡斯、俾斯麦、希特勒、席勒、贝多芬、马丁.路德、罗莎.卢森堡、维利.勃兰特……60分钟读懂德国!
神秘教徒希德嘉.冯.宾根的预言;
神学家扬.胡斯的骨灰被撒向莱茵河;
弗兰茨二世迫于拿破仑的压力放下皇冠;
罗莎.卢森堡被军事组织成员杀害;
罗伯特.舒曼从杜塞尔多夫莱茵河大桥上纵身跃下;
罗纳德.里根在柏林要求苏联国家元首开放柏林墙……
00:01 当德国人成为罗马人
国王奥托一世戴上罗马皇帝的皇冠 1
962年2月2日的一分钟
00:02 君王负荆请罪
国王海因里希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解于卡诺萨 6
1077年1月25日的一分钟
00:03 我见你所未见
神秘教徒希德嘉•冯•宾根的预言 10
1141年某日的一分钟
00:04 让我们在这里建两座塔楼
枢机主教康拉德•冯•霍赫施塔登为科隆大教堂奠基 15
1248年8月15日的一分钟
00:05 “花鞋主教”
阿尔伯特•马格努斯作为主教来到衰落的雷根斯堡 20
1260年3月29日的一分钟
00:06 康斯坦茨失利
神学家扬•胡斯的骨灰被撒向莱茵河 24
1415年7月6日的一分钟
00:07 观点鲜明的男人
马丁•路德被排斥后出于自保受到劫持 28
1521年5月4日的一分钟
00:08 百万富翁坦然以对
安东•富格尔跪倒在卡尔五世面前,只为奥格斯堡能幸免于难 33
1547年1月29日的一分钟
00:09 骄兵必败
布拉格抛窗事件 37
1618年5月23日的一分钟
00:10 自封的王国
勃兰登堡的弗里德里希自封为普鲁士国王 41
1701年1月18日的一分钟
00:11 学者齐聚一堂
科学学会在柏林隆重开幕 45
1711年1月19日的一分钟
00:12 救命!救命!否则我将一败涂地!
年轻的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面对匈牙利代表 49
1741年9月11日的一分钟
00:13 “音乐的奉献”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波茨坦面见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 53
1747年5月7日的一分钟
00:14 为何要研究历史?
弗里德里希•席勒作为新教授站到讲台前 59
1789年5月26日的一分钟
00:15 奥里诺科河确有分支
亚历山大•冯•洪堡发现奥里诺科河岔口 64
1800年5月20日的一分钟
00:16 “洪斯吕克山脉中的罗宾汉”
被称为“辛德翰内斯”的约翰内斯•布克勒被处决 68
1803年11月21日的一分钟
00:17 一山不容二虎
弗朗茨二世迫于拿破仑的压力放下皇冠 73
1806年8月16日的一分钟
00:18 “海鸥令孤寂更显残酷”
冯•屈格尔根在弗里德里希的画室看到《海边的僧侣》 77
1809年9月22日的一分钟
00:19 艺术家是公民还是贵族
贝多芬和歌德在泰普里茨偶遇宫廷侍从 82
1812年7月19日的一分钟
00:20 加速奔跑
卡尔•德莱斯骑着自行车的前身开始首次公开骑行 87
1817年6月12日的一分钟
00:21 “思想是自由的”
亨丽埃特•赫茨在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家一同经历房屋搜查 91
1819年7月15日的一分钟
00:22 神奇小子
卡斯帕•豪泽在纽伦堡大街上遇袭 96
1828年5月26日的一分钟
00:23 “自由的德意志祖国”
汉巴赫宫殿塔楼上升起黑、红、金三色旗 100
1832年5月27日的一分钟
00:24 呼啸的雄鹰
德国辆客运蒸汽火车上路 104
1835年12月7日的一分钟
00:25 “从未有人如此放肆……”
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切希枪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109
1844年7月26日的一分钟
00:26 聪明人的议会
国会议员进入圣保罗教堂 114
1848年5月18日的一分钟
00:27 天才与疯子
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从杜塞尔多夫莱茵河大桥上纵身跃下 119
1854年2月27日的一分钟
00:28 要决斗,不要阶级斗争!
费迪南德•拉塞尔在决斗中负伤 124
1864年8月28日的一分钟
00:29 工程师之国
威廉•西门子演示伦敦同加尔各答之间互传电报 128
1870年4月12日的一分钟
00:30 在尖顶骑士头盔下统一
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宫称帝 133
1871年1月18日的一分钟
00:31 “为了德意志人民”
柏林国会大厦奠基 138
1884年6月9日的一分钟
00:32 领航员必须下船
俾斯麦应皇帝威廉二世的要求辞职 143
1890年3月18日的一分钟
00:33 阳光之地
特罗塔将军电报告知皇帝瓦特贝格之战的战果 148
1904年8月12日的一分钟
00:34 萨拉热窝火药桶
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153
1914年6月28日的一分钟
00:35 “新生万岁!德意志共和国万岁!”
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宣告新国家诞生 158
1918年11月9日的一分钟
00:36 “必须把他们扔给猛兽吃”
罗莎•卢森堡被军事组织成员杀害 163
1919年1月15日的一分钟
00:37 “赫希菲尔德博士是公害”
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在大街上被公然打倒 167
1920年10月4日的一分钟
00:38 “您带来的是我的死讯”
外交部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在去往办公室途中遭枪杀171
1922年6月24日的一分钟
00:39 “德国人民的致命疾病”
国家社会主义者在柏林焚烧了威廉•福斯特的著作和上千本其他书籍 175
1933年5月10日的一分钟
00:40 如天上火球
“兴登堡”号飞艇降落美国时焚毁 180
1937年5月6日的一分钟
00:41 万湖湖畔的美好时光已然逝去
玛塔•利伯曼为免于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吞下安眠药 185
1943年3月5日的一分钟
00:42 为死而生
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在车里被低空轰炸机攻击 191
1944年7月17日的一分钟
00:43 保守分子的阴谋
一枚炸弹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东普鲁士总部爆炸 196
1944年7月20日的一分钟
00:44 沉没
三枚苏联鱼雷击中载满难民的豪华邮轮“威廉•古斯塔洛夫”号 202
1945年1月30日的一分钟
00:45 在猴子与长颈鹿之间
议会委员会成员在波恩凯尼格博物馆举行隆重会面206
1948年9月1日的一分钟
00:46 无用的盛怒
应民主德国领导人的要求,人们开始炸掉柏林皇宫210
1950年9月7日的一分钟
00:47 德国,奇迹之国
赫尔穆特•拉恩踢进了成为世界足球冠军的一球 214
1954年7月4日的一分钟
00:48 法棍面包还是小面包卷?
萨尔并入联邦德国后,萨布吕肯升起德国国旗218
1957年1月1日的一分钟
00:49 周日乡间
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会见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223
1958年9月14日的一分钟
00:50 “我只是一件工具”
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并被带往以色列 227
1960年5月11日的一分钟
00:51 向着墙
彼得•费希特尔在柏林墙边被民主德国边界守卫射杀232
1962年8月17日的一分钟
00:52 “纳粹,纳粹,纳粹!”
克拉斯费尔德给了联邦总理格奥尔格•基辛格一记耳光 237
1968年11月7日的一分钟
00:53 “语言无力时,人们做什么”
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纪念碑前下跪 242
1970年12月7日的一分钟
00:54 不屈的信号
奥斯卡•布鲁塞维茨牧师在蔡茨自浇汽油,点燃法衣246
1976年8月18日的一分钟
00:55 “红军旅的囚徒”
恐怖主义者绑架联合会主席马丁•休利亚 251
1977年9月5日的一分钟
00:56 和解路上
联邦总统冯•魏茨泽克在以色列向西奥多•赫茨尔墓敬献花环 256
1985年10月9日的一分钟
00:57 “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您把这堵墙拆了!”
罗纳德•里根在柏林要求苏联国家元首开放柏林墙 261
1987年6月12日的一分钟
00:58 “没有钱,毋宁死”
媒体轰动之后,警察对格拉德贝事件中人质的营救失败266
1988年8月18日的一分钟
00:59 “据我所知,马上生效,刻不容缓”
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宣布东德公民出入境自由 271
1989年11月9日的一分钟
01:00 如凤凰涅槃
联邦总统罗曼•赫尔佐克为柏林波茨坦广场旁的新区揭幕 276
1998年10月2日的一分钟
写在前面的一分钟
世事时常可以以小见大!两个人彼此问候的方式就已经可以透露出他们关系的方方面面;半张纸大小的公司辞退书要比百页纸的企业形象宣传册更能体现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于某个老的哥来讲,乘客的上车方式可以反映其性格。
隆冬时节,德国国王海因里希四世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堡门前双膝跪地,而城堡内的教皇却在温暖的壁炉旁闭门不见,这显示了中世纪教权和世俗统治的关系。1803年强盗团伙“辛德翰内斯”在美因茨被处决,这时所有人才意识到拿破仑所制造的混乱。1943年3月,艺术家的遗孀玛塔·利伯曼服用了鲁米那安眠药,目的当然不是更好地入睡。
从小处着手,放眼大处是本书的基本思想。等待读者的是历史故事和短小解释性杂文的混合体。
《极简德国史》探寻的是德国这个欧洲中心1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章之始都有特殊的“一分钟”,或是字面上的,或是象征性的,历史事件就浓缩在其中。
编排上有些讲究,当然或多或少也有个人印记,希望通过它们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终还是要让读者从这些马赛克石中拼出个人的历史图画。我在此祝愿读者阅有所享、阅有所感。
扬.德马斯
00:01
当德国人成为罗马人
国王奥托一世戴上罗马皇帝的皇冠
962年2月2日的一分钟
此时的罗马异常寒冷,但是这个高大的男人并未感觉到寒意。他刚刚骑马到了永恒之城。这个时节,在他自己的国都马格德堡,易北河上浮冰堆积、寒风凛冽、松雪盖顶。与此相比,罗马的冬天透着温和。不,天气肯定不会败坏这个目光坚定的萨克森人的好心情,至少不是今天,因为他实现了所有计划的终极目标。
到11月就将年满50岁的奥托,迈着有力而又缓慢的步子,踏着一段露天台阶拾阶而上。他走向三个数米高的圆形拱门,拱门将圣彼得大教堂的前院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开来。奥托身边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德尔•海德,身后跟着同样刚刚到达罗马的随从和卫兵。大家都很放松。这些粗野的好战分子在行进中并未使用暴力。
奥托和阿德尔•海德走过常年长满绿植的前院,进入一个巨大的五厅正殿。这个来自北方的魁梧男人发及双肩,头发灰白却依然浓密。留着自然络腮胡的他。目光如炬,进入教堂中心。
据说这里埋葬着耶稣使徒彼得。此刻在这里等待奥托的是他的新盟友——教皇约翰内斯十二世。教皇将实现奥托的皇帝梦,并且让他成为罗马的皇帝。约翰内斯这个身材瘦削的意大利贵族新秀也就20岁不到的样子,他目空一切笔挺地站在那里,俊美脸庞上的表情让人捉摸不透。关于他的那些流言蜚语包括谋杀、任人唯亲、桃色丑闻、荒于嬉戏等。这些都成为罗马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马上开始的神圣弥撒盛大而又绵长。圣烛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母亲,标志着圣诞的结束。仪式的后,教皇会给奥托涂上一种珍贵的油膏,然后给他戴上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之后教皇会转向阿德尔•海德,也给她涂上圣油。奥托的目光在教堂雄伟的后殿停留了片刻,心想,自己终于做到了。
今天如果人们开车去马格德堡,很难有理由会想起中世纪。从一个巨大的高速路十字路口延伸出来一条多车道的快速路,直通市内,沿途会经过一片大块方石堆。对于一个德国中等城市来说,市中心的街道宽得醒目。城市呈正方形,建有大量街区,广场遍布其中。在经历了“二战”的破坏后,那时的马格德堡要成为一座社会主义“模范城市”。对于那些熟悉这种建筑模式的人来说,保不准会觉得马格德堡还真就是呢!谁知道呢!
对于不熟悉马格德堡的人来说,他们很少能马上找到马格德堡大教堂。这个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但似乎和今天的这座城市扯不上什么关系。 即使是在工作日,教堂的周边也几乎空无一人。奥托一世的墓就在这座得到完美修缮的哥特式大教堂里,里面埋着的可能不仅仅是被加冕过的头颅。如果人们这么想的话,这里就是那个中世纪德国人的起点。但现在,这实际上和马格德堡没有太大关系,而涉及更多的是罗马。
公元962年2月2日发生的事代表着民族迁徙混乱之后罗马皇权的第二次易手。次是查理大帝。他于公元800年的圣诞节在亚琛受到教皇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但他的法兰克王国只持续了100年。之后的继承者们争得不可开交,一切再次分崩离析。萨克森人也曾归属于法兰克王国,只是从10世纪开始,他们就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就可以预见,在相当于现代德国的这片土地上,一股新势力即将诞生。
公元912年出生于赞格豪森的奥托就在这种意识的陪伴下长大成人。他首要的关键一步是在成功将其他东部部族拉拢过来后,于公元936年成了萨克森公爵,随后又在亚琛加冕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为什么要在亚琛?地方的选择并非偶然。因为对善于征战、意志坚定的人来说,查理大帝的足迹丝毫不显得遥远,即便是他们不懂拉丁文,在之后才开始学习用拉丁文阅读。
美因茨的大主教希尔德贝特同来自特里尔和科隆的大主教们一起给奥托戴上皇冠。他毫不掩饰地认为,加冕是为了所有基督徒的和平。实际上,奥托野心勃勃。他想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正是这个皇冠使查理大帝成了所有基督徒的庇护者。但这个皇冠并不在莱茵地区的红衣主教那里,而是只能从教皇那里得到。
公元951年,奥托首次远征意大利,正式插手意大利的乱政。他赢得了统治权,娶了国王的遗孀阿德尔•海德,任命曾经的捣乱分子贝伦加尔成为自己的代理人。自此,他在方方面面都追随着自己成为罗马皇帝的目标。 10年之后, 大局显得有利于他。梵蒂冈的教皇对于故态复萌的贝伦加尔心有忌惮,迫切需要一个庇护者。实际上的人选也只有奥托。
公元961年夏,奥托经由勃伦纳山口去往意大利。他本来想在圣诞期间戴上皇冠从而成为和查理大帝一样的人物,但是同教会的奶牛贸易拖延了时间,奥托和随从被困在了帕维亚。直到圣烛节的时候才确定下来:奥托未来要成为教皇的庇护者,以及保证教皇在教堂政策中的话语权。之后的一切进展迅速。奥托和随从来到罗马,他下马,在妻子的陪同下步入早期罗曼式风格的圣彼得教堂——今天圣彼得主教教堂的前身,之后受到教皇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皇帝。
是什么使这个皇冠价值连城?为什么德国人执意要成为罗马人?为什么他们在几百年后还称自己的国家为“神圣罗马帝国”?对此人们一定要熟悉《圣经》。《丹尼尔之书》预言了未来。书中预言,世上会先后出现四个世界大国:巴比伦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他的继承者们的国家,之后世界将会灭亡。
因此,第四个也就是后一个王国要尽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问题是政治中的一切都不长久,人们宣布这个国家是“可转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罗马人就是亚历山大继承者的继承者,之后是拜占庭,再后来就是查理大帝。只要这种接力持续下去,基督教徒们的未来就得到了保障。此外,拥有罗马帝国皇冠的人才可以自视为教会的世俗守护者,成为整个基督教的监管人。即使是拥有高权力的教皇也要时不时听一听这些人的意见。
现在看来,奥托身上特别德国化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呢?不可能是教徒的虔诚之心,虽然中世纪大家普遍如此。我认为,特别德国化的地方体现在对纯粹政治权力的不满。这种权力必须要服务于更高的理想,而罗马帝国的想法就是可以触及的理想。
直到今天,如果政治只局限于制定还过得去的框架条件,德国人依然会感到不幸。不,好我们能马上拯救全世界。中世纪的帝国思想早已被遗忘,即便是社会主义也已尘埃落定。今天的马格德堡就是它的石质纪念碑。未来什么样的理想会给德国政治权力进行类似的加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00:02
君王负荆请罪
国王海因里希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解于卡诺萨
1077年1月25日的一分钟
又是一座山!四周以来,海因里希和随从们从勃艮第到亚平宁半岛的北部,一路上已经爬过无数的山坡,现在,在他们面前的石岭之上耸立着托斯坎纳伯爵夫人的卡诺萨城堡。天气依然让人难以忍受,寒冰铺路,雪无停日。教皇格里高利就隐居在这座位于帕尔马以南的城堡里。海因里希必须尽快与教皇达成和解,以避免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造成德意志罗马帝国的分裂。
海因里希的批追随者已经背弃他,并且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不能像往常一样经由勃伦纳山口去往意大利,而是要绕个远道,途经塞尼。这是一条危险的阿尔卑斯山通道,却被效忠于他的勃艮第人所控制。此外,他也没有时间等待更好的天气。海因里希背负的是被逐出教会的罪名,如果教皇不马上收回成命,他就会永远被排除在教众外,也就失去了在西方世界的一切权力。
国王和随从们手脚并用爬过了积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他们顺着山坡滑下,王后和女眷们坐在牛皮上,被他们拉着,一路向下。马匹的腿被绑在一起,顺着结冰的山坡被人拖下来。只有极少的马能经受这种折磨而幸存下来。
现在他们面前又是一座山。岩石遍布,寒入骨髓,拒人于千里之外。海因里希脱下皇袍,摘下象征权力的徽章。他赤裸双脚,腹无一物,在陡峭、湿滑的山上朝城堡艰难攀爬。和他同样寻求教皇宽恕的赎罪者们把他让到了城堡三个院子中的第二个里面。国王在这里苦挨了三天。斋戒,受冻,祈求。后,教皇召见了他,和他交谈,并撤销了驱逐令还给了他一个和解之吻,之后他们一起庆祝了神圣的弥撒。
在海因里希身着赎罪服祈求教皇宽恕的一年之前,他完全是另一种腔调。“下台,下台!” 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海因里希面对聚集在此的主教和诸侯们向教皇这样喊话,要求他退位。“你把我们的谦恭视为胆怯,并且胆敢反抗我的神授皇权。”25岁的海因里希大吼道,“你竟敢威胁要夺走这种权力,好像它真的受你掌控而非上帝一样。你必须下台,离开你视为己有的圣彼得王座。”
复活节前不久,教皇格里高利对海因里希发起了书面攻击。在罗马的戒斋期宗教会议上,教皇在布道时进行了快速地回应:“圣彼得啊!海因里希皇帝之子以令人难以忍受的高傲公然反抗你的教会,我要取消他对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废除所有教徒曾对他许下的效忠誓言。”但这些还不够,教皇继续说道:“他对我的警告置若罔闻,并要脱离和分裂你的教会,我以你的名义将他逐出教会!”德国国王就这样被排除在教众和罗马帝国所有圣礼之外。
德国国王奥托一世穷尽所有,终于带着教皇的祝福在罗马成为教会的世俗守护者。100年后,作为政权拥有者的德国人和作为教会荣誉者的教皇彻底决裂。他们对立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相互否认对方的合法性并要罢免对方。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境地?是权力作祟吗?不然还能是什么?教皇、大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不满足于向人们传递耶稣温和仁爱的信息。说得一些,耶稣在当时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这种情况已持续了500年,并且自那时起,一个教士团体逐渐形成。他们开始醒悟,既然已经离全能的上帝那么近,又为何要让政治权力旁落他人?他们要创建自己世俗的权力基础,不许旁人插手世俗之事。
德国国王始终看不惯的是,为什么应该由教会来随意分配神职。虽然教士们拥有这样对待单个教徒的权力,但是他们的行为依然是政治化的。此外,长久以来,教堂与修道院中的主教职位、受俸职位、圣人遗物以及圣餐,都是价高者得。这在当时很正常,也因此催生了一种风行一时的买卖,这种交易被当时众多严肃对待自己信仰的教徒批为“圣职买卖”。
在这场皇冠和主教权杖的权力游戏中还有暗自窃喜的第三者,也就是那些德国诸侯。本来这些贵族极为依赖国王和教皇,但这场争斗持续时间越长,地方诸侯们就更加充分地利用机会创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们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实行独立的管理。终于有一天他们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无论是国王或是教皇都不能离开他们的支持而存活。
就这样, 德国中世纪出现了灾难性的三足鼎立局面。 国王、教皇和诸侯们的权力诉求持续不断地彼此冲撞,政治发展面临着瘫痪的威胁。同时期的法国和英国君主获得认可并实现了中央集权,从而为国家进入新时代做足准备。而德国不同利益集团和教会政治家们持续不断的争斗使德国逐渐沦为欧洲末流国家的代名词。
是什么导致海因里希四世同教皇之间的矛盾升级?这已不再重要。他们的矛盾有更深层次的诱因,用今天的话说是“系统性”的原因。实际上他们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任命主教,也就是所谓的“授职”。海因里希的卡诺萨赎罪之行使矛盾得以缓和(但并未得以消除),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授职之争”而载入史册。海因里希终除了认错服输,别无他选,因为在这场复杂的权力游戏中,他已没有机会以一己之力取胜。
直到1122年,随着所谓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的签署,在任命主教的问题上,双方才终于正式达成妥协。但是“卡诺萨”事件之后权力的天平明显偏向教皇,不久之后,教皇就完全攫取了权力。从权力政治的角度看,他们走了完美的一步棋,他们把一个外部敌人带入这场游戏中,这个敌人就是穆斯林。穆斯林把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纳入自己的治下。于是,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次十字军东征。
格里高利教皇的继任者再次将国王海因里希四世逐出教会。这一次海因里希希望作为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得到平反。1105年,他在耶路撒冷落入了自己儿子的手中,但儿子却站在教皇一边。一年之后,海因里希四世离世。权力斗争得以进入下一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