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023216
编辑推荐
加州学派汉学研究代表力作!
摒弃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目 录
编者的话
中文版序
鸣谢
导论
上编 经济变化
前言: 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 同欧洲的比较
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四、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斯密与马尔萨斯: 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结论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前言
一、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二、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五、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三、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四、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六、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引言
一、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二、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三、欧洲的国家形成
四、中国的国家形成
五、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六、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七、结论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前言
一、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二、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三、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二、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五、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六、中国国家的延续
七、 结论: 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下编 社会抗争
征引文献目录
中文版序
鸣谢
导论
上编 经济变化
前言: 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 同欧洲的比较
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四、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斯密与马尔萨斯: 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结论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前言
一、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二、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五、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三、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四、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六、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引言
一、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二、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三、欧洲的国家形成
四、中国的国家形成
五、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六、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七、结论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前言
一、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二、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三、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二、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五、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六、中国国家的延续
七、 结论: 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下编 社会抗争
征引文献目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