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09276
编辑推荐
陆宗达先生是我国《说文》学家、训诂学家,师从黄侃先生,是章黄之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说文解字通论》是中国当代关于《说文解字》的概论性专著,虽然初版于1981年,时至今日,仍然不失为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说文解字》入门读物。
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相关著作,有不少偏重从文字学角度讲解初形、本义,陆先生《说文解字通论》的突出特点是贯通字形、字音、字义,全面阐明《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以训诂为中心,会通文字、音韵,综合运用《说文》解释古代文献、认识古代社会。
陆先生对古代典籍十分精熟,信手拈来,每立一义,辄援据丰富贴切的例证,深入浅出,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说文》、运用《说文》,切实提高阅读古代文献、亲近文化传统的能力;同时也使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章黄《说文》学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相关著作,有不少偏重从文字学角度讲解初形、本义,陆先生《说文解字通论》的突出特点是贯通字形、字音、字义,全面阐明《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以训诂为中心,会通文字、音韵,综合运用《说文》解释古代文献、认识古代社会。
陆先生对古代典籍十分精熟,信手拈来,每立一义,辄援据丰富贴切的例证,深入浅出,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说文》、运用《说文》,切实提高阅读古代文献、亲近文化传统的能力;同时也使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章黄《说文》学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内容简介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结合篆籀古文字体,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系统地对中国文字作了诠释,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陆先生从1956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说文解字通论”,本书为其讲义的整理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说文》的内容、体例,以及如何借助《说文》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社会。本书所贯穿的训诂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和继承我国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启示。
本次出版,对引文作了覆核,对讹字作了校订,并请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对全书进行审校,原书凡征引《说文》某字,均依陆先生授课情形及征引习惯,详明卷次和所属部首,使便按检。并附录陆先生《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基础与专攻》《我与〈说文〉》等文章以供参考。
本次出版,对引文作了覆核,对讹字作了校订,并请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对全书进行审校,原书凡征引《说文》某字,均依陆先生授课情形及征引习惯,详明卷次和所属部首,使便按检。并附录陆先生《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基础与专攻》《我与〈说文〉》等文章以供参考。
目 录
序…………许嘉璐
引言
章 《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一、关于形、音、义
二、关于文字与说解
三、关于“六书”
四、关于笔意与笔势
五、《说文解字》标音的方法
〔附〕章太炎《一字重音说》
六、《说文解字》解释字义的方式
第二章 运用《说文解字》解释古书
一、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
二、运用《说文解字》的说解分析古今字义的变迁
三、运用《说文解字》分析词义的系统性
四、运用《说文解字》分析假借现象
五、充分利用旁见的说解
六、注意《说文解字》的训释字和被训释字
第三章 《说文解字》中所保存的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
一、关于古代社会生产
二、关于古代的科学
三、关于医疗学
四、关于社会制度
第四章 《说文解字》的局限性
一、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和观点
二、科学水平的局限
三、归纳方法的缺陷
四、编排体制的紊乱
后记
附录一:基础与专攻——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
〔附〕我与《说文》(节录)
附录二: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
引言
章 《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一、关于形、音、义
二、关于文字与说解
三、关于“六书”
四、关于笔意与笔势
五、《说文解字》标音的方法
〔附〕章太炎《一字重音说》
六、《说文解字》解释字义的方式
第二章 运用《说文解字》解释古书
一、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
二、运用《说文解字》的说解分析古今字义的变迁
三、运用《说文解字》分析词义的系统性
四、运用《说文解字》分析假借现象
五、充分利用旁见的说解
六、注意《说文解字》的训释字和被训释字
第三章 《说文解字》中所保存的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
一、关于古代社会生产
二、关于古代的科学
三、关于医疗学
四、关于社会制度
第四章 《说文解字》的局限性
一、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和观点
二、科学水平的局限
三、归纳方法的缺陷
四、编排体制的紊乱
后记
附录一:基础与专攻——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
〔附〕我与《说文》(节录)
附录二: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
媒体评论
陆宗达先生早年追随季刚先生,升堂入室,得其真谛。《说文解字通论》一书,就集中体现了先生祖述章、黄学说的部分重要成果。一、既本师承而又不囿于成见。二、既深入又通俗。三、材料既很详尽,而论述又很简要。
——许嘉璐
——许嘉璐
陆宗达先生既具有上自“汉学”下至乾嘉“朴学”的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理念,又通晓现代普通语言学的科学理论,并把这种理念和理论加以融合而贯穿于他的研究与教学的实践之中,这种体会在80年代学*的《说文解字通论》时更为强烈。读先生的书,如同春风扑面:有极深刻的理论,读来丝毫不感到枯燥;有很典型的材料,读来丝毫不感到厌烦。
——白兆麟
陆宗达先生给我们讲《说文解字通论》,他对《说文解字》烂熟于心,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博大精深。说当年黄侃先生让他先认真读了三遍《说文解字》的全文,读得极其熟悉以至会背才开始讲授。他又是京剧演唱的行家,讲起话来,字正腔圆,气足味浓。
——韩敬体
在线试读
对文献语言学形、音、义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可以作这样一个粗浅的比喻:汉语的字、词犹如北京人喜欢吃的糖葫卢。糖葫卢是用竹签穿上一串果子,果子上粘上糖。果子好象字义,果子外皮的糖是字形,竹签子好比是字音,关键是必须用竹签子穿在一起才能成为糖葫卢。所以说以“声音”统帅“形”、“义”是研究文献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汉语研究可宝贵的经验。
在先秦古书里,有不少标明义界的范例。一种是用极精确、简练的几个字就形象地说明了它的义界。比如,春秋时代卫国的一个公族叫“孟絷”,其名是因为他一只脚有毛病而得。“絷”“垫”皆从执得声,絷可读垫,则孟絷之絷,即今所谓“踮脚”之踮。《春秋》三传都想把孟絷以脚有毛病而得名这一点加以形象的叙述,亦即把“絷”的义界标明出来。《左传昭公七年》:“孟絷之足不良,能行。”这个解说比较笼统,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就不如《穀梁传》解释得精确。《穀梁传》只用“两足不能相过”六个字就把“絷”的义界非常形象地标识出来了。因为一般人走路,总是先迈一只脚,再用另一只脚迈过去,这样两脚交替地去行走,也就是“两足相过”。孟絷的一只脚有毛病,只能先迈一只脚,再跟上一只脚,这只有病的脚总也不能迈过那只脚去,因此,“两足不能相过”正是描绘出踮脚人走路的形象,恰好抓住了事物特点。
在先秦古书里,有不少标明义界的范例。一种是用极精确、简练的几个字就形象地说明了它的义界。比如,春秋时代卫国的一个公族叫“孟絷”,其名是因为他一只脚有毛病而得。“絷”“垫”皆从执得声,絷可读垫,则孟絷之絷,即今所谓“踮脚”之踮。《春秋》三传都想把孟絷以脚有毛病而得名这一点加以形象的叙述,亦即把“絷”的义界标明出来。《左传昭公七年》:“孟絷之足不良,能行。”这个解说比较笼统,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就不如《穀梁传》解释得精确。《穀梁传》只用“两足不能相过”六个字就把“絷”的义界非常形象地标识出来了。因为一般人走路,总是先迈一只脚,再用另一只脚迈过去,这样两脚交替地去行走,也就是“两足相过”。孟絷的一只脚有毛病,只能先迈一只脚,再跟上一只脚,这只有病的脚总也不能迈过那只脚去,因此,“两足不能相过”正是描绘出踮脚人走路的形象,恰好抓住了事物特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