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280552丛书名: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节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的设计与框架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研究的现状及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
节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一、结构和功能
二、优化和失衡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
第二节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标准及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
二、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标准的讨论
三、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理论
二、系统优化理论
三、互利共生理论
四、社会资本理论
第四节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校外因素
二、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校内因素
三、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本体因素
第三章发达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及优化经验
节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一、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二、英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三、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第二节发达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
一、中年教师的比例占优,成熟稳定型的年龄结构
二、博士教师的数量多,倒金字塔型的学位结构
三、正副教授各占约三成,高职务为主的职称结构
四、回应需求,交叉渗透,特色较鲜明的学科结构
五、类别多样,远缘杂交,层次性较高的学缘结构
六、流动型教师比例较大,优势互补的专兼职结构
七、行业背景较为丰富,协调兼顾的知行素质结构
八、平台多样,平等自主,方式灵活,互动较紧密的联结结构
第三节发达国家高校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做法
一、尊重职业特点,注重发挥余力,优化年龄结构
二、实行标准,重视师资储备,优化学历结构
三、健全评审制度,激发公平竞争,优化职称结构
四、突出学科特色,搭建交融平台,优化学科结构
五、坚持近亲回避,延揽四海名门,优化学缘结构
六、合理聘用兼职,支持外出兼职,优化专兼职结构
七、汇聚行业英才,深化校企合作,优化素质结构
八、营造氛围,拓宽渠道,创造机会,优化联结结构
第四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
节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一、实地调查
二、文献调查
三、个案调查
第二节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
一、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中老龄教师比例偏小的年龄结构
二、博士教师配备偏少,本科学历教师还较多的学历结构
三、教授职称比例偏低,中低职称比例仍过高的职称结构
四、趋同求全,重分化轻综合,特色不够鲜明的学科结构
五、类别欠丰富,来源空间窄,高层学缘较少的学缘结构
六、进出兼职不充分,互促性低,参差不齐的专兼职结构
七、职业阅历比较单一,实践型师资偏弱的知行素质结构
八、交往意愿低,互动欠紧密,互补互促偏低的联结结构
第三节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个案分析
一、年轻化的年龄结构
二、低层次的学历结构
三、弱层级的职称结构
四、资源较分散,特色欠明显,适应性偏弱的学科结构
五、本地化较高,类别性偏少,层次性偏低的学缘结构
六、数量仍偏小,总质量偏低,外出兼职少的兼职结构
七、来源渠道窄,阅历欠丰富,实践力偏弱的素质结构
八、连接较松散,互动欠深入,互益不充分的联结结构
第四节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招聘取向偏颇,引人渠道狭窄,退休制度不完善,制约年龄结构优化
二、学历标准偏低,师资储备滞后,历史包袱较重,制约学历结构优化
三、评审制度失当,评价标准趋同,素质能力偏弱,制约职称结构优化
四、过于求大求全,趋同倾向明显,过度强调分化,制约学科结构优化
五、近亲定势较强,揽才能力有限,学缘再造较少,制约学缘结构优化
六、资源挖掘不力,进出标准有别,管理培训缺失,制约专兼职结构优化
七、轻术观念较重,教师来源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制约素质结构优化
八、环境氛围欠佳,自主交往偏少,交流平台不多,制约联结结构优化
九、宏观调控不力,社会支持有限,办学经费不足,制约队伍结构优化
第五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对策思考
节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教师队伍流动预测和应对规划
二、注重招录有多年职业经历人才入伍
三、合理延长退休年限和返聘资深教师
第二节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适度提高教师聘用的学历标准
二、合理扩大教师外出进修的比例
三、实施攻读学位的特殊合作政策
四、大力发展博士研究生师范教育
第三节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多元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二、加强旨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团队建设
三、实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改革
四、建立教师职称申报的精准帮扶机制
第四节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特色学科师资团队,打造学科特色优势
二、强化学科师资集群布局,形成学科群落生态
三、搭建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四、提高新兴学科的敏锐度,推进学科前沿发展
第五节优化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教师学缘来源机构的多样性
二、扩展教师学缘来源地域的广阔性
三、提升教师学缘来源大学的层次性
第六节优化教师队伍专兼职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
二、适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构成比例
三、主动挖掘各行业兼职教师资源
四、不断提升兼职队伍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七节优化教师队伍知行素质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引入实践型专家到校从教
二、开发丰富多样的素质培训项目
三、完善校企人员的交流锻炼机制
第八节优化教师队伍联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营造良好的合作交往文化生态
二、大力搭建合理的合作交往平台体系
三、精心构建促进合作交往的体制机制
第九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其他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理清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
二、强化调控,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重视协调,实现四个主体的协作联动
四、加大投入,保障优化结构的资源支持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节主要结论
一、关于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内涵解析
二、关于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三、关于发达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总体状况
四、关于发达国家高校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经验
五、关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六、关于优化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可能的创新
一、教师队伍结构概念内涵的新探索
二、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概念的新解读
三、克服近亲繁殖消极影响的新总结
四、考察教师队伍联结结构的新思路
第三节主要不足
一、结构优化标准的理论探讨比较粗浅
二、国外调整结构的历史经验有待凝练
三、国内研究的样本范围有待扩展
四、各子结构之间的研究深度不相平衡
第四节研究展望
一、过渡时期异域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研究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三、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变迁的社会学分析
附录1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调查表
附录3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调查访谈提纲
后记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时可简称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高校”等)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重任,主要履行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科研、提供应用型智力服务等重要职责,从而为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广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成长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办学质量仍较低,其中教师队伍结构总体不优化、校际不平衡、转型较缓慢、升级困难大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本书主要探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问题。
结构是事物或系统内部要素构成方式的整体规定性。相同数量和相同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或不同联结方式,由这些相同要素构成的结构是不同的,其整体功能也不同,石墨和金刚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充分说明结构概念内在包含着要素之间的数量匹配关系和联结互动方式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主要决定着结构的量的方面,可称为要素数量关系结构(数量结构);后者主要决定着结构的质的方面,可称为要素联结关系结构(联结结构)。高校教师是具有高深知识、高深技能、高度自主、高度创新性的特殊人群,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结是教师队伍结构实质性形成、结构功能实质性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推之,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就是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数量匹配关系(数量结构)和联结互动方式(联结结构)两者相互结合的整体规定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存在的结构。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只重点关注前者,忽视后者。因此,应将教师之间的联结互动方式(联结结构)纳入教师队伍结构研究视域中。
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庞大、更具复杂性。系统的复杂性必然以复杂的结构为支撑和以复杂的功能来体现。正如上文所言,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由扮演多角色、兼具多身份、承担多任务,具有高学识、高个体性、高主动性、高创新性的一群特殊社会人群组成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是一个高度复杂体,对其整体性把握难以一言以蔽之,需要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一般来说,或者从现有的理解来说,这些侧面和角度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专兼职结构,素质结构(比如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结构、双师型教师结构、行业背景结构)等,当然还可以包括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和个性结构等,以及决定着整体性结构形成和整体性功能发挥的联结结构等。本书主要讨论前七个方面的结构。
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有优化和失衡之分,因而功能有优化和失调之别。根据结构概念内涵,结构优化就是指结构处于或趋向要素匹配合理、要素联结适当的状态或过程。任何结构都是事物或系统的结构,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前提和关键,也是系统优化的内在规定性。优化是一种价值判断,对价值问题进行精确量化分析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基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目标、办学资源、办学特色和面临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多样性,要寻找或制定一套一成不变的、精确的评价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量化指标体系,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判断标准。任何价值判断都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判断也应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或从结构的内部分析、或从结构的功能考察、或通过结构的纵横比较得以进行。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前景也是无止境的,从比较和发展的角度上讲,只有较优和更优,没有。
在我国,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是一个老生常谈、耳熟能详的话题,学者们对此的关注由来已久,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现有研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充实和提升:一是主要关注要素数量关系结构,忽视要素联结互动结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全面性;三是对于学缘结构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陈旧,有必要拓展新思路和提升分析深度。对此,本书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可能的创新:一是指出不同教师之间的联结互动方式,即联结结构是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重要方面,应对此展开探讨,并通过实证调查教师学术交往状况来分析教师队伍的联结结构状况。二是指出学缘结构具有类别性、空间性和层次性三重特征,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学缘结构具有社会资本特性,它的变迁符合社会资本运行规律。三是系统分析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状况,总结其主要做法和调整经验。四是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后大众化时期(一些发达城市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分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初期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对我国具有更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书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一些开拓性研究。
本书以“结构”概念为逻辑起点,以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反映客观事实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为依据,以量化为主、质性为辅的总体研究方法,采用比较法、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历史分析法等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讨论方法,沿着“理论探讨—经验借鉴—现状分析—对策建议”的思路依次展开。除导论部分外,本书共分五个部分。
部分是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由第二章构成。本章主要对结构、功能、优化、失衡、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认为结构内在包含着构成要素的数量匹配关系和构成要素的联结互动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对结构优化标准和现实意义进行讨论。分析了结构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结构功能论、系统优化论、互利共生论和社会资本论。后从系统论视角分析了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形成和变迁的诸方面因素。
第二部分是对发达国家高校(特别是类似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类型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其总体特征、一般做法和主要经验,由第三章构成。本章主要分析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和一般特点:即中年教师的比例占优,成熟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博士教师的数量多,倒金字塔型的学位结构;正副教授各占约三成,高职务为主的职称结构;回应需求,交叉渗透,特色较鲜明的学科结构;类别多样,远缘杂交,层次性较高的学缘结构;流动型教师比例较大,优势互补的专兼职结构;行业背景较为丰富,协调兼顾的知行素质结构;平台多样,平等自主,方式灵活,互动较紧密的联结结构。总结概括了发达国家高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做法或经验,即尊重职业特点,注重发挥余力,优化年龄结构;实行标准,重视师资储备,优化学历结构;健全评审制度,激发公平竞争,优化职称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搭建交融平台,优化学科结构;坚持近亲回避,延揽四海名门,优化学缘结构;合理聘用兼职,支持外出兼职,优化专兼职结构;汇聚行业英才,深化校企合作,优化素质结构;营造氛围,拓宽渠道,创造机会,优化联结结构。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并讨论了问题成因,由第四章构成。本章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实证调查资料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即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中老龄教师比例偏小的年龄结构;博士教师配备偏少,本科学历教师还较多的学历结构;教授职称比例偏低,中低职称比例仍过高的职称结构;趋同求全,重分化轻综合,特色不够鲜明的学科结构;类别欠丰富,来源空间窄,高层学缘较少的学缘结构;进出兼职不充分,互促性低,参差不齐的专兼职结构;职业阅历比较单一,实践型师资偏弱的知行素质结构;交往意愿低,互动欠紧密,互补互促偏低的联结结构。分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即招聘取向偏颇,引人渠道狭窄,退休制度不完善,制约年龄结构优化;学历标准偏低,师资储备滞后,历史包袱较重,制约学历结构优化;评审制度失当,评价标准趋同,素质能力偏弱,制约职称结构优化;过于求大求全,趋同倾向明显,过度强调分化,制约学科结构优化;近亲定势较强,揽才能力有限,学缘再造较少,制约学缘结构优化;资源挖掘不力,进出标准有别,管理培训缺失,制约专兼职结构优化;轻术观念较重,教师来源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制约素质结构优化;环境氛围欠佳,自主交往偏少,交流平台不多,制约联结结构优化;宏观调控不力,社会支持有限,办学经费不足,制约队伍结构优化。
第四部分是提出优化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由第五章构成。本章在前几章的理论探讨、经验借鉴、现状分析和原因诊断基础上提出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几点建议:一是做好教师队伍流动预测和应对规划,注重招录有多年职业经历人才入伍,合理延长退休年限和返聘资深教师,优化年龄结构。二是适度提高教师聘用的学历标准,合理扩大教师外出进修的比例,实施攻读学位的特殊合作政策,大力发展博士研究生师范教育,优化学历结构。三是制定多元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加强旨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团队建设,实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职称申报的精准帮扶机制,优化职称结构。四是建设特色学科师资团队、打造学科特色优势;强化学科师资集群布局,形成学科群落生态;搭建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前沿的敏锐度,推进学科前沿发展;优化学科结构。五是丰富教师学缘来源机构的多样性,扩展教师学缘来源地域的广阔性,提升教师学缘来源大学的层次性,优化学缘结构。六是充分认识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适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构成比例,主动挖掘各行业兼职教师资源,不断提升兼职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专兼职结构。七是多方引入实践型专家到校从教,开发丰富多样的素质培训项目,完善校企人员的交流锻炼机制,优化知行素质结构。八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合作交往文化生态,大力搭建合理的合作交往平台体系,精心构建促进合作交往的体制机制,优化联结结构。后是转变观念,理清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强化调控,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重视协调,实现四个主体的协作联动;加大投入,保障优化结构的资源支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第五部分是本书的结束部分,内容包括本书的主要结论、可能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由第六章构成。首先,总结了本书围绕“结构”问题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或得出的主要结论。其次,说明了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结构概念内涵的新探索、学缘结构概念的新解读、克服近亲繁殖消极影响的新总结、考察教师队伍联结结构的新思路等。再次,反思了本研究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结构优化标准的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具体、发达国家调整结构的历史经验凝练不够准确到位、对一些子结构的分析探讨还比较肤浅等。后,对本主题未来研究做些许展望,包括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研究、不同类型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适应性和个性化研究、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结构评估体系研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历史变迁的社会学分析等。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结构,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教师个体提升、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进而促进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需要高校自主改革、政府宏观引导、社会支持配合,多主体协调参与,久久为功。本书以期通过理论探讨、经验借鉴、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提供理论和实证素材,为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地方本科院校顺利转型和提升质量汇聚更多智慧和更大能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