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821603
这里向各位书友推介的是被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胡适先生称为“奇书”的《哈佛经典》。这是一套集文史哲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大型丛书,共50册。这次出版,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名家(前言)序言》《名家讲座》《英美名家随笔》《文学与哲学名家随笔》《美国历史文献》,这些经典散文堪称是经人类历史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文化真金,每一篇都闪烁着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光辉。有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因为在建校370多年的历史中,哈佛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政界、商界、科技、文艺领域的精英不计其数。但有一点,他们都是铭记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成长、成功的。正像《哈佛经典》的主编,该校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所言:“我选编《哈佛经典》,旨在为认真、执着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从古代直至十九世纪以来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作为一个二十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地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荒蛮发展为文明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这些文字是真正的人类思想的富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
从文献价值上看,它从*古老的宗教典籍到西方和东方历史文献都有着独到的选择,既关注到不同文明的起源,又绵延达三个世纪之久,尤其是对美国现代文明的展示,有着深刻的寓意。
从思想传播上看,《哈佛经典》所关注到的,其地域的广度、历史的纵深、文化的代表性都体现了人类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思想*,并用那些伟大的作品揭示出当时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实际高度。
从艺术修养的价值来看,《哈佛经典》涵盖了历史、哲学、宗教论著和诗歌、传记、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甚至随笔和讲演录也是超一流的,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精品中的精品。
《哈佛经典》第19卷《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理论是苍白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让我们摒弃说教,快一点地走进《哈佛经典》,尽情地享受大师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快乐,真理的快乐。
本书稿内容是哈佛大学专门组织该校著名学者对不同学科以通识讲座的形式作的权威讲解。本书内容包括了教育、自然科学、航海与探险,知识性强,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定的史料支持,也能让人更加了解自然与科学。
威廉·卡克斯顿
《特洛伊史回顾》序言及后记001
《哲学家箴言录》第一版后记(1477)005
《黄金传奇》第一版序言(1483)008
《加图》序言(1483)010
《伊索寓言》后记(1483)012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第二版序言(1484)013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序言(1485)015
尼古拉·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献函020
埃德蒙·斯宾塞
《仙后》序言(1589)026
沃尔特·罗利
《世界史》序言(1614)031
弗朗西斯·培根
《伟大的复兴》导言(提纲)、献函、序言070
《伟大的复兴》提纲072
《伟大的复兴》献函079
《伟大的复兴》序080
《新工具》前言087
亨利·康德尔和约翰·赫明斯
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对开本》序(1623)091
艾萨克·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1686)094
约翰·德莱顿
《古今故事诗集》序(1700)098
亨利·菲尔丁
《约瑟夫·安德鲁斯》序言(1742)
——散文体滑稽史诗118
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序言125
威廉·卡克斯顿〔英〕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1),商人、翻译家。曾在布鲁基欧洲大陆布鲁日或科隆学习印刷术。在1469年至1471年期间,翻译了《特洛伊史回顾》。出版时间大约在1474年,而地点也可能是在布鲁日。1476年,他返回英格兰,在威斯敏斯特创建了自己的出版社。1477年,他出版了英国本土印刷的第一部英文书籍《先哲语录》。
《特洛伊史回顾》序言及后记
扉文及卷首序
此书得名于《特洛伊回顾史》,实为尊贵可敬的拉乌尔弗尔神甫于1464年以法语编著而成,他参考的文本以多部不同版本的拉丁语史籍为主。借此书,献给正直高贵、地位显赫的菲利普王子(布拉班特勃艮第公爵)。我本人,英伦绸布商人威廉·卡克斯顿,遵照崇高的、位重的、正直的玛格丽特公主,即非凡纯洁、优雅无比的勃艮第公爵夫人、洛克雷公爵夫人的旨意,将此书从法文译成英文。翻译工作开始于1468年4月1日,地点就在佛兰德斯的布鲁日(也译作布鲁基)。众所周知,翻译工作于1467年9月19日在圣城科隆完成。
以下,便是本书的序言。
我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智者的鼓励及劝诫,进而规避恶习之母——惰性的侵扰。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一份高尚的职业,从事一份良好的工作。着手翻译此书之前,我听从身边人的意见,选了一本法语书阅读,其中,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历史让我乐在其中。我发觉,此书语言优美沁心,叙述简明扼要,让我可以很好地理解全书。此书在引入法国时,尚未有英语版本。因此,我想,将其译成英语应该是件好事。这样一来,英格兰王国及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了解它的精彩,即便作为闲来消遣之物,也堪为上上之选。想到这里,我便下定决心翻译此作。执笔、蘸墨,以一种愚勇之势开始了工作,并将此书命名“特洛伊史回顾”。接下来的工作让我意识到,我在英语、法语两门语言上的造诣是如此之浅。就法语来说,对于从未去过法国的我翻译起来简直是如履薄冰。而说到英语,虽然我生于英格兰南部肯特郡,但不得不承认相比英格兰其他地方,我所认知的英语粗鄙极了。在侨居海外的30年里,我基本生活在布拉班特、佛兰德斯及其他的“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此在我翻译至五六页时,一种绝望油然而生,我甚至一度升腾起了断掉翻译下去的念头,无奈之下,只有将剩余部分束之高阁。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时间冲淡了我对翻译之作最初的热情与激情,直到我遇到了高贵雍容、德高望重的公主殿下,即玛格丽特夫人。她尊贵的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妹妹,勃艮第公爵夫人同时也被尊称为洛特克公爵夫人,佛兰德斯、阿尔多瓦、勃艮第伯爵夫人,艾诺和荷兰等地的领主,神圣帝国的女侯爵,弗里西亚、萨兰和梅希林女勋爵派人邀请我去做客,畅谈之间她知道了我前面所提及的翻译之事,于是特地让我将翻译完成的部分送她详阅。夫人发现翻译之作的确存在英语使用上的不足,当她看到我之前翻译的成果时,便要求我进行修改并完成剩下的部分。如此命令下,我怎敢有反抗之心。因为我早已成了她的奴仆——一方面因为我臣服在其优雅的举止之下,另一方面,我每年都会接受她提供给我的年金及其他一些好处。得此授意,我便重拾翻译工作。尽管我的文法依旧粗鄙,尽管我依旧浅薄愚钝,但我在尽全力诠释原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恳请仁慈的玛格丽特殿下收下这部作品。如果说,这部书能有一点半点博得殿下一笑,我想我的工作便是值得的。与此同时,因为我才疏学浅,难免会使作品出现遗漏之处,我也希望读者能帮我予以纠正,多有不足,恳请原谅。
自序,至此。
《特洛伊史回顾》第二卷后记
《特洛伊史回顾》第二卷到此也就终结了。尊敬的拉乌尔弗尔神甫最初将此部作品从拉丁文译成了法文,而我受可敬的勃艮第公爵夫人之命,将其译成蹩脚的英语。据我所知,英语作品中尚未有这样的作品。此书翻译工作始于布鲁日,中间是在根特进行的,而收尾则结束于科隆。1471年,也就是该部译著完成之时,整个世界都处于动荡纷乱中,各地的版图被英法两个王国瓜分殆尽。那时,正值1471年。第三卷,关于特洛伊最后的毁灭,并不需要翻译,因为贝里的修道士、虔诚的约翰丹盖德在不久前已经译过。要想做到超越前者,真可谓难上加难,但尊敬的殿下对我的要求,我又岂能违抗?另外,先前译本的形式实为诗歌,而非白话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能要求任何人都必须喜欢带有韵律式的诗歌,抑或是钟情于白话文。我在科隆的日子里,过着恬淡的生活,无事可做,我可以借此时机斟酌夫人对我的要求,并欣然接受。我之所以能成为她忠诚、卑微的仆人,因为夫人的恩泽,为其带去欢乐,得到她的肯定,便是我最大的满足与继续翻译下去的动力。
《特洛伊史回顾》第三卷后记
至此,第三卷也终结了。凭借着上帝的指引和赐予我的智慧,我得以译完此卷。我从内心深处赞美我主上帝。与其他译者不同的是,为了翻译此卷,我殚精竭虑,寝食难安,对于原著过度的阅读也让我的双眼几近模糊,途中几度想要放弃,我的努力如此不易,但我依旧踽踽前行。在此阶段,日常生活的艰难,使我的身体也更加虚弱,每当如此,我便想起我曾向多名朋友所做出的许诺——会让他们尽快看到此书。因此我将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印刷术之上,印刷这种书籍,不同于笔墨写就的版本,待到上市之日,便可人手一册。就如同你们现在所看到的《特洛伊史回顾》一般,各卷的印刷只消一天便可完成。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我已经将印刷好的书籍呈递给我最可敬的殿下,她也很满意地接受了这本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奖励了我,因此我恳求全能的上帝赐予她永恒的幸福。同时,我也祈求夫人和读者们不要鄙弃这部简单且“粗鲁”的译著,不要因译文与其他版本的不同而横加指责于我,因为千人千手,百人百著,每个人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狄克茨、戴尔斯和荷马就如此。对于同为希腊人的狄克茨与荷马来说,他们口中和笔下尽是对希腊或希腊人的褒奖,相比于特洛伊,他们似乎更加偏心于希腊多一些;然而,戴尔斯的态度却与他们大相径庭。至于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因为地域不同,时代在变迁,难免会有不相一致之处,之于同一点,不同的国家或许赋予其不同的名字。但众所认同的是,特洛伊城最后的确毁灭了,连同死去的还有许多贵族、平民,其中不乏国王、王子、公爵、伯爵、男爵及骑士,由于毁灭程度之重,这座城市没能凤凰涅槃,重建兴起。特洛伊的例子向世人证明着一个道理:任何一场战争都是那么的可怕、危险,与之相伴的往往是伤害、损失和死亡。因此就如使徒所言那样“写书之目的在于对世人的教诲”,让我们能因此而获得和平、仁慈与博爱。
《哲学家箴言录》第一版后记(1477)
至此,《哲学家箴言录》(又译作《哲学家的名言或警句》)一书到这里就算完结了。这部作品由我于1477年在威斯敏斯特进行印刷出版。这本书是由法语翻译成英语的,译者是尊贵的安东尼大人。他是第二任里弗斯伯爵,同时也是斯盖尔斯男爵,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怀特岛的领主,他是神圣的教皇大人在英格兰的庇护者,也是威尔士王子的主管。译著完成之后,他将书稿送我阅览,让我提供一些改进意见。因为我之前就已经读过法文版,而英文版本的译著一直没有见到,所以当我看到此作时,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哲学家的伟大而智慧的格言警语,细心品读之后,为之赞叹。我告诉他,虽说过去我也曾在法语书籍中读过此类警世格言,但读到英语版本尚属首次,能够将此作译成英语,堪称大作。之后,他又托我校阅此稿。我再三托词,但他仍坚持我来修订,并向我提出文中应该删减的部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亚里士多德所通书信。因为这些书信多涉及平日里的琐事,不适合作为名言警语的范例来呈现。勋爵大人同时还征询我是否该将此书印刷出版。如此美妙绝伦、对后世有着无限意义的著作,岂能允许它尘封历史当中?按照大人的要求,我审校了该部作品,并尽己所能确认了英译版与原著的契合。书中,勋爵大人在翻译过程中省去了苏格拉底对女性评价之言,当时,我感到十分不解。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呢?难道是从他生命中路过的某位女性希望如此?还是因为他钟情于某位佳人,而不希望从自己的笔端流露出此番言论?抑或是他干脆就认为苏格拉底之言实为不妥,出于对女性的怜爱与保护,他才有着如此行为?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想如苏格拉底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是不会违背事实而谈论女性的,我想他如果在此说了些什么有关女性的、不被广泛认同的话,那么他的其他言论就很有可能也不被认同了。我想勋爵大人或许也是知道的,苏格拉底口中的错误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里女性身上的。众所周知,身为希腊人的苏格拉底,一个生于远在千里之外国度的人,他所接触的周遭是不同于现在的我们的,我们两地的国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不管希腊妇女如何,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妇女都是善良的、聪慧的、愉快的、谦虚的、谨慎的、谨守的、贞洁的、忠诚的、真实的、坚定的、勤劳的、服从丈夫的,她们从不虚度光阴,她们谨言慎行、光明磊落,这些也是我们的民众所希望的。显而易见,这些特点一定与苏格拉底的妇女观有悖,因此勋爵大人一定是不希望苏格拉底此方面的言论出现于书中。但对于我来说,我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本人受命审校此书,对于该书未收录苏格拉底言论一事不能视而不见,但又如何向勋爵大人提及此事呢?“是原著中本就没有此些关于妇女的言论?”“翻译的时候,一定是遗落了原稿,或是被风吹跑了几页纸?”无奈之下,我只能将苏格拉底评判希腊女性的言论记录下来,将其呈现于此书的后记中。我想,此些话并非针对我国妇女,况且苏格拉底也不认识她们,即便苏格拉底熟识我国妇女,我猜想,他也一定会注明这些言论并不适用于她们。我想说,读到此书的朋友们请原谅我,我无疑冒犯勋爵的翻译意图,但又要忠实于原作,只能出此下策。
苏格拉底说,女人是靠外表来俘获男人的心。但苏格拉底又指出,只有那些粗鄙和认不清自己的男人才会受其蛊惑。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知和女性是其一生中的两大障碍。当他看到一位女子烤火取暖,他会说,她越暖和,就表明她越无情;当他看到一位女子生病了,他会说,是魔鬼在其左右;当他看到一位女子被带到法院时,身后有众多的女子为其哭泣,他会说,因为魔鬼对她施以了愤怒;当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学习写字,他会说,这是魔鬼的滋生。他说,判断一个男人是否愚钝无知,可以通过三方面来看——一是,没有理性;二是,贪念无度;三是,任由女人摆布。他曾问自己的门徒:“想让我教你们如何从魔鬼的手掌中逃脱吗?”门徒们齐声答道:“想。”然后他告诉他们:“不管何时,不论何地,你都要保持你自己,不要遵循你的女人的意思。”有人问他:“那对于我们的母亲或是姐妹所说的话呢?”苏格拉底回答道:“同样的道理,不管是谁,不要让一个男人置于女人的掌控之下,因为她们险恶无比。”当他看到一个女人愉悦至极时,他会说,这就好比一把火,你越加木材,它就会燃烧得越旺,也就会越来越烫,最后会把你烧死。有人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评价女人时,他回答道:“女人就像一棵叫作‘埃斯特拉’的树,她们只可远观而不能亵玩,因为她们满身遍布毒液。”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如此诋毁女性,他答道:“女人就像一棵叫作‘恰索尼’的树,满身长满锋利无比的刺,谁若是接近或是贴近她,独享欢愉的代价是遍体鳞伤。”人们又问苏格拉底为何对女人避而远之,他答道:“她们做尽坏事,是好人都躲着她们。”有一女子曾经问过苏格拉底这样一个问题:“除我之外,你会接受其他的女人吗?”苏格拉底回答道:“你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不觉得羞耻与无趣吗?因为我根本对你不感兴趣!”
以上这些言论均出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作为要求,苏格拉底的言论是都要被收录进此书的。因此,对于他的这些话,我也只能将其置于此书之末了。一些阅读过原版法语著作的读者,一定会产生一些误解,认为我并未按照勋爵大人的旨意来审校书稿。或者,还会有些读者会质疑我将苏格拉底诋毁女性的语言温和化了,并未还原出苏格拉底“毒舌”的一面。为了给以上的读者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将苏格拉底以上的言论至于此书后记之中,如果勋爵大人或是某位达官显贵,抑或是大多数的读者不喜于此,那便将此删减罢了。在这里,我也恳求勋爵大人原谅我的鲁莽行事,原谅我的纠结心态。我怀着赞同与感恩之心将此书进行印刷出版,希望我之此举能平息勋爵大人心中的不快与怒火。对于勋爵大人之托,我日夜兼程,完成了审校与出版发行。勋爵大人所赐奖赏丰厚,我感激不尽。
《黄金传奇》第一版序言(1483)
圣洁的圣哲杰罗姆曾说过:“恶魔是不会纠缠忙碌之人的。”而权威的神学家圣奥古斯汀在一本有关修道士劳作之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健康,始于劳动。”基于此,在神的授意之下,在绅士贵族们的一再要求之下,我得以将各种不同的著作,以及史学典籍从法文翻译成英文,就像《特洛伊史回顾》《世界镜鉴》《杰森的历史》《变形记》十五卷(其中包含《奥维德寓言》及《布伦·戈德弗雷布洛涅历史》)等书,还有一些不出名学者的作品。在我完成翻译工作之后,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崭新的作品又在哪里,我是否要着手提前准备一番。就像大名鼎鼎的学者圣伯纳德所言:“懒惰是该被指责的,它是谎言的母亲,它可将坚强之人入罪,它压制美德,助长傲慢,引领人走向地狱。”又有如约翰·卡西奥德所言:“懒惰只会让人对酒足饭饱感兴趣。”圣伯纳德还在一封书信中提及:“待到世界末日,我们将为我们之前的碌碌无为而背负原罪,到那时,我们将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借口来为懒惰辩解。”诚如普罗斯佩尔之语:“活于懒惰之中,恍若行尸走肉。”我知道,先贤圣哲们对于无所事事之人嗤之以鼻;我也知道,全能的上帝对蹉跎光阴之人憎恨至深。因此,我决定让自己不再碌碌无为,不再游手好闲,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所热衷的事业中去。圣奥斯汀在赞美诗中曾这样说过:“从事一份工作不应该当作是对痛苦的恐惧,而应该怀揣一颗爱心。”对我而言,劝诫懒散之人改过,让鄙俗之士、未受教育之人了解圣徒的降生、生活、情感、苦难、奇迹、死亡,未尝不是功德一件。有介于此,我才将这本有关圣徒故事的著作翻译成英文,书名即为“Golden Legend”(《黄金传奇》)。之所以拟名“黄金”,是因为黄金是所有金属当中最为高贵的,同样,记载圣徒的书也被认为是最为珍贵的。或许有些人问我,这部书之前不是已经被翻译过了吗?事实的确如此。据我了解,第一个版本是法文的,第二个版本是拉丁文的,第三个则是英文的,这些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历史被包含在其他两个版本中,而并不在英文版中,因此我打算从这三个版本的书中抽离出来重新进行创作,我已经下定决心彻底从之前的那个英文版本中走出来。读者们将会看到或者感受到,甚至是原谅我在一些地方进行的修改或者犯的错误。其中,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是我的无知所造成的,这同时也是对我的意志进行的一次考验。如果能对作品进行修正,我谦恭地恳求他们对我进行指正,这么做,他们会荣享赞美。
《加图》序言(1483)
这是《加图》一书的序言,值得庆贺的是,这本书终于被翻译成英文了,完成此项翻译工作的是柯彻斯特市的长官、威斯敏斯特的圣史蒂芬教堂的贝内·博格教士,他用民谣形式将此书翻译成英语,并以此献给尊贵的埃塞克斯伯爵的儿子、王位的继承人鲍夏。由于我之前就读过法文版的《加图》,因此对于其中精彩的事例记忆犹新,所以我决定把它从法文译成英文,并献给英伦。
身在这个享受盛誉、历史悠久的城市——英国伦敦,本人,威廉·卡克斯顿,作为一个公民,也作为英伦纺织行业商会的一员,有着博爱的精神,也秉持着良好的权利和义务,我会义不容辞地为这座古城尽己所能、倾尽所有,因为它就像是我的母亲一样,赐予了我生命,对我进行精心培育,提供给我富足的生活。现在,在我看来,此时的伦敦城远没有我年少时那样富裕、繁荣。原因是那时还有公共福利、公共服务,还没有现在这般追名逐利。哦!这些变化让我想起那些高贵的罗马人,为了罗马城的公共利益,他们不惜拿出自己所有财富,即便是以身犯险也在所不惜。从诸多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窥到其高尚的行为,就像大小西庇阿和埃克特琉斯等。如同很多亚洲、非洲国家的作者一样,此书的作者加图将书留于后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懂得应该如何统治和支配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还有异彩纷呈的精神生活。在我看来,此书也是学校内教育孩子们最好的书,同时也适用于每个年龄层的人。如果你能读懂它,它将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便利。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诞生于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并未如父辈与祖辈那样自强自立。而他们在长大成熟之后,虽有家财万贯,但能继续维持家族荣耀与富庶的仅有十之一二。在我所到过的诸多国家中,我经常看到几代的继承者们维持着家族或宗族的兴盛繁荣。的确如此,这个时间经历或要达到五六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之久。而这些与英伦相比,我深感切肤之惭愧。在伦敦这样一个有着荣贵与古老色彩的城市中,“富不过三代”比比皆是,有的家族甚至到了第二代就已经衰败下来。哦!我的主啊,每当我看到这些、想到这些之时,心中升腾起的羞愧之情便让我难耐。我不能判断其中原因,但是,对比生活在伦敦城的孩子们来说,还有哪儿的孩子能比他们更加优秀、更加聪慧、更加美好呢?但当他们完全长大成熟之后,怎么就变得如此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呢?当然,我知道还有许多高尚的、睿智的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比自己的父辈、祖辈更加优秀,把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更加富足。因此,我翻译此书的目的就是将此作品献于这些优秀的青年,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读到它,也能读懂它。这本心灵鸡汤定能让他们更好地约束自我,主宰自己的人生。
有一位来自佛罗伦萨的教士伯格斯,他是尤金大主教和尼古拉斯大主教的秘书,他在佛罗伦萨有一座宏伟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所有去佛罗伦萨的人都以能去此图书馆瞻仰为荣。有人曾经问过伯格斯:“你认为哪本书是最好的?图书馆里哪本书最值得推荐呢?”伯格斯总是这样回答:“首推《加图》。去读《加图》吧!”就连伯格斯这样一位高贵的人都如此认为,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同样可以推断,这是一本可以助人避开所有罪恶和增进美德之书。最后,请允许我祈祷,全能的主啊,让这本书中的精华浸入读者心间,让优秀的青年从中受益,让那些愚钝无知的人博闻强识;全能的主啊,请降恩泽于那些拥有着慧眼发现书中谬误的读者吧。
《伊索寓言》后记(1483)
现在我将以如下故事作为这本寓言集的后记,这个故事是我最近从一位可敬的神父那里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在牛津住着两位神父,他们在神学方面都造诣颇深,其中一位才思敏捷,而另一位相对来说平凡无奇。不久之后,前者被晋升了圣职,后来又成为主持神父,负责管理一位王子的教堂。在前者看来,他那位昔日的同僚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官运亨通,至于受到供奉就更谈不上了,最多也就是一个教区的神父而已。很久之后的某一天,这位地位崇高的主持神父乘着由10—12匹马驾着的马车来到了一个较大的教区,他此时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主教。当他走进这个教区的教堂欲向教众讲道之时,他发现了那位昔日“平凡无奇”的同僚,这位一直以来被认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神父走上前来向主持神父表示谦逊、恭敬的欢迎。主持神父用轻蔑的手势向他表示:早安,约翰神父。随后,主持神父忍不住好奇地问他曾经的同僚所居何处,那位单纯的、善良的神父回答道:“就在这个教区。”主持神父说:“这里好像缺少一个像我一样的神父嘛。”那位质朴的神父脱下帽子说:“主持神父,希望我说的话没有冒犯到您,没有使您不高兴,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派我来这里做教区主管了,我何德何能啊?”主持神父有一丝不安地问道:“那你的年俸大概多少呢?”“说实话,这四五年来,我还真没有仔细地算过。”“应该不少吧!”“主持神父,恕我直言,我真的没有太关注我的薪水,反倒是将我的这份职业、这份职责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它之于我而言,意义非常!”“嗯?什么意义?”“如果我悉心为教区教众传道、授业、解惑,兢兢业业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的话,我想,我终会升入天堂。但倘若因为我玩忽职守而使他们的灵魂堕落的话,我将被投入地狱。这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所以这份职业、这份职责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听到此番言语,那位位高权重的主持神父羞愧难当,暗自发誓自己今后要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把更多的精力和圣俸放在教众身上。
至此,此书近于尾声。本人,威廉·卡克斯顿,于1484年3月26日即理查德三世在位第一年,完成此书翻译,并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印刷出版。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第二版序言(1484)
我们应该把最热烈的感谢及最崇高的荣誉献给那些教士、诗人和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写就了许多关于高尚生活的智慧以及有着奇迹故事的圣徒、著名的义举、反映时代变迁的书籍。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如果没有他们留给我们的那些典籍,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能从先人身上学到什么。在诸多大师中,首推高贵而伟大的哲学家杰弗雷·乔叟。他之所以获此盛誉,不仅仅因为他桂冠诗人的称号,还因为他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语言——英语修饰着、润色着、美化着作品。在乔叟之前,尚存的古籍堪称语言粗鄙、前后不协调,经常出现矛盾之处,完全不能与乔叟的作品相提并论。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精心雕琢与修饰,他以华丽的笔调对作品进行创作,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他的富有韵律的诗歌和文采绚丽的散文中窥豹一斑。在他的作品中,他能巧妙地用短小精干、节奏轻快并富有寓意的句子来表达主题,他在行文中避开了冗长的表达方式,把语言雕琢得巧夺天工。这样一来,可以让人们更容易体会到句式的精彩。承蒙圣恩,我打算印刷、出版他的一些作品,其中就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本集子所选取的故事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在这些故事里,有讲故事的人的身份背景,也有不同故事间的巧妙安排,同时故事中蕴含着高贵、智慧、温柔、欢笑、圣洁和美德。我耐心地阅读了此书,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了比对,我发现,很多版本在编著时都有所删减,很多故事都偏离了主题或添加了新的寓意。这样一来,会让读者对原著产生误解。六年前,我获得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一个版本。我当时认为,这是最忠实于原著的版本了,于是便将其印刷出版,并卖给了很多贤人雅士。后来有一位读者找到我,告诉我,这本书与杰弗雷·乔叟的原著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只好告诉他,我只是按照我目前手上的这本书进行印刷出版,其中的内容,我并没有删减,更没有添加。这位读者告诉我,他父亲那里有一本特别心爱的书,据说与乔叟的原著的内容极其一致。他说,如果我要重新出版《坎特伯雷故事集》,即便他的父亲可能会不悦,但他仍可以将其父手中的版本赠予我作为蓝本。后来,我才发现,我之前出版的那些书在多处扭曲了作者的原意,加进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同时也删除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对于我的所作所为,让原著蒙羞,我深感自己的愚钝。为了弥补之前的损失,为了对得住该书的作者,我对那位读者说,如果真的如其所说,其父手中那本书无比忠诚于原著的话,我乐意重新印刷出版。后来,他从父亲那里拿到该书并交送于我,这样我才有机会纠正我之前犯下的愚蠢的错误,才能将此书公之于世。我也请求,所有读到此书的读者能记住本书作者乔叟的精神,听到乔叟所说的话,这将成为你们的善举之一。那些能够理解此书之精妙、参透其中故事之美德的灵魂,一定是健康的。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序言(1485)
我在完成了几部历史名著的印刷出版之后,又打算去出版一些有关其他征服者和君王的丰功伟绩的史籍,以及包含着得体的行为典范、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很多英格兰的贵族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不刊印一部关于“圣杯”故事的历史作品,也就是关于三位最高贵的基督徒之一——亚瑟王的历史。亚瑟王是“三大基督徒”之一,并被公认为位列首位,同时也是英国人最该了解与铭记的基督国王。众所周知,历史上总共有九个贡献最大、最优秀、最高贵的人。其中三人是异教徒,三个是犹太人,三个是基督徒。这三个异教徒,都在耶稣降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他们自诩是“神”的化身。排在首位的是特洛亚城的赫克托,他的生平与故事可以从歌谣和散文中熟知;排在第二位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第三位是罗马皇帝盖乌斯·恺撒,他的历史和故事,人尽皆知,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多个译本中获知。至于那三个犹太人,也是出现在基督降世之前,第一位是约书亚,他曾带领以色列子民回到迦南;第二位是大卫,他是耶路撒冷之王;第三位是犹大·马克比。关于这三个人的故事,《圣经》中均有记载。而在基督降生之后所出现的“三大基督徒”,如今已经获得全世界的承认,并已列入九个最伟大、最崇高的人物之中。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高贵的亚瑟,他功高盖世,我随后会在这本书中进行详述;第二位即是查理曼,或称查理曼大帝,有关他的故事,在尚存的法文和英文的著作里随处可见;第三位是布伦·戈德弗雷,我之前读过一本记载他一生言行的书,该书用以纪念仁爱的君王爱德华四世。我身边的士绅贤达迫切地要求我刊印记载崇高的国王、卫国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历史,书中还附有“圣杯”的故事及“亚瑟王之死”。大家向我提出意见:应当先刊印亚瑟王的英明事迹,因为他比布伦·戈德弗雷或其他八个人更重要;况且,亚瑟王生于英国,又是英国本土的国王,而且他和骑士们的伟绩在许多法文著作中都有所记载。我曾回答他们说:据多部著作记载,在历史上并没有亚瑟这人,所有记载他的文字都被认为是伪造的或是杜撰出来的,因为在很多编年史里根本就没有提起过他,也没提起过他的骑士。对此,那些士绅贤达们又向我表示质疑,特别是其中一位这样说:凡是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亚瑟王的,可断定他一定是个愚笨的瞎子。历史上有诸多证据证明亚瑟王是存在的。第一点是,亚瑟之墓位于格拉斯顿博修道院。在《世界编年史》一书中,第五卷第六章与第七卷第三十二章里都曾提到埋葬他遗体的地方,后来人们发现此地后,便在此地修建了修道院。第二点是,你可以在薄伽丘的《欧洲列王本纪》中找到有关他的部分崇高事迹以及他的死因。第三点是,加尔弗里德斯的凯尔特语著作中也曾提及亚瑟王的一生。第四点是,在英国的很多地方,你都可以看见亚瑟王及其骑士们所留下的物品。据史料考证如下:第一,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所设的圣·爱德华陵寝里还保存着亚瑟王用红蜡所打的火漆印,它存于绿宝石框中,外面写着“亚瑟王乃不列颠的、法兰西的、日耳曼的、达西亚的统治者”等字迹。第二,在多佛城堡里,你可以看见圆桌骑士高文的头颅骨及卡拉多克的披肩。第三,在温彻斯特,你可以亲眼看见亚瑟及其骑士们所用的圆桌,在别的地方还有圆桌骑士兰斯洛特的宝剑及其他物件。根据以上证据,对于英国有这么一位名叫亚瑟的君王,我想没有人能否定其存在过吧。不管在什么样的地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也好,异教徒的国家也好,他都鼎鼎有名,在九个最著名的人物中首屈一指,又是“三大基督徒”中的第一人。他更是扬名海外,有关他的丰功伟绩都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记载,如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腊语以及法语,作品数量超过英国本土的著作。再者,根据遗留下来的史料记载,在威尔士卡莫洛特地下藏有亚瑟王宫的巨石及一些铁器,还有拱顶等建筑物,据了解,当代就有许多人曾亲眼见过。这些遗迹都足以说明亚瑟王朝存在过。但对于亚瑟来说,他在英国的知名度并没有在海外那样如雷贯耳,这或许验证了上帝的那句话吧:没有哪个先知在本国是受欢迎的。有基于此,我无法否认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他是世界最高贵的九大著名人物之一,也是三个基督徒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关于他本人和骑士们的故事,现存多部法文著作,我旅居海外的时候,就曾读过,可惜并没有以我们本土语言写就的。用威尔士语和法语写就的很多,用英语写的只有一小部分,数量并不多。现在我凭借着上帝赐予我的智慧以及社会贤达们的赞许与指正,将《亚瑟王之死》予以印刷出版,将亚瑟与圆桌骑士的故事公之于众。这部英文史籍是托马斯·马洛礼从诸多法文素材中撷取一些材料编著而成的一部英文典籍。我刊印了这部抄本,目的就是使社会贤达们能了解和学习骑士们的崇高风度,以及嘉言高行,这些也是他们受人敬仰的原因;反之,那帮为非作歹之人必受到惩罚、侮辱及责难。这本书记载了有趣的历史故事,同时还刊载了那些博爱仁慈、和蔼大方、豪爽磊落的骑士们的故事。我谦卑地恳求所有读到此书的人,不论你是贵族还是贫民,不论你身份如何,不论你地位高下,也不论你是否拥有爵位,我请求你学习本书里那些善良、诚实的行为。因为你可以在书中看到高贵的骑士精神,也可以看到谦恭、博爱、诚恳、坚忍、爱、友谊、胆怯、凶杀、狠毒、美德和罪恶。亲善远恶,终会得到名望与荣耀。同时,该书也将帮你度过平日里的闲暇时光。至于本书的内容,你是否完全相信,那是你的自由。本书完全是为了训诲世人而写,同时还警诫我们不要作恶,不可作孽,应当依照道德标准做人。我们若是能照此行事,在短暂的岁月中,就能得到无上的光荣和名誉。
亚瑟王是一位伟大的征战者,也是一位仁爱的君王,是这片曾经叫作不列颠王国的国王。他的故事高尚幽默。现在,从高贵的君王到宫女,从士绅到贵妇,纷纷表示想读、想听,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才威廉·卡克斯顿,一介平民,特地编印此书,以此献给他们。此书记述了高贵品德、英明武功,以及勇敢、坚毅、仁慈、爱、礼仪、和蔼以及其他精彩绝伦的历史和冒险故事。为了使读者清晰明了地理解此书内容,我将其分为二十一卷,每卷又分为若干章节。现介绍如下:
第一卷记述不列颠王尤瑟怎样生出高贵的亚瑟王,共28章。第二卷记述一位高贵的骑士巴令,共19章。第三卷记述亚瑟王与格温娜维尔的婚姻及其他琐事,共15章。第四卷记述梅林如何为湖中仙女之爱而发狂,以及日列王对亚瑟的征讨,共29章。第五卷记述征战罗马卢修斯皇帝,共12章。第六卷记述兰斯洛特骑士与莱昂内尔骑士的冒险经历,共18章。第七卷记述高贵的加雷恩骑士的故事,共35章。第八卷记述高贵骑士特里斯坦的出生,及其生平事迹,共41章。第九卷记述凯骑士戏称青年骑士“拉·克特·梅尔·太耳”,意为“衣衫褴褛之士”,以及特里斯坦战斗的事迹,共44章。第十卷记述特里斯坦骑士及其冒险故事,共88章。第十一卷记述兰斯洛特骑士及格拉海德翰骑士的事迹,共14章。第十二卷记述兰斯洛特骑士及其狂妄的行为,共14章。第十三卷记述格拉海德骑士初次觐见亚瑟王,以及如何开始追寻“圣杯”下落的故事,共20章。第十四卷记述追寻圣杯的经历,共10章。第十五卷记述兰斯洛特骑士的事迹,共6章。第十六卷记述鲍里斯骑士及其胞弟莱昂内尔骑士的事迹,共17章。第十七卷记述有关“圣杯”的故事,共23章。第十八卷记述兰斯洛特骑士与王后格温娜维尔的故事,共25章。第十九卷仍是两人的故事,共13章。第二十卷记述亚瑟王悲惨之死,共22章。第二十一卷记述亚瑟王的身后事迹,以及兰斯洛特骑士如何为亚瑟复仇,共13章。全书共21卷,507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精彩故事,请读以下的正文。
尼古拉·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普鲁士西面的乡村,童年时与波兰籍的父亲、德国籍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曾就读于克拉科夫大学和波隆那大学,在罗马主修天文学和数学,之后在帕多瓦研究医学,在菲拉拉研究教会法,他被任命为弗龙堡大教堂的教士。他把他的余生都献给了天文学,1543年去世。
此书讲述了近代天文学的基本观点。写这本书时,人们一直笃信“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尽管哥白尼的理论在当时无法确立且又显得荒谬,但他是最先提出并更好地解释“日心说”理论之人,也为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日心”理论奠定了基础。〔波兰〕
《天体运行论》献函
致最神圣的教皇保罗三世
我毫不怀疑,如果我将《天体运行论》此书公之于众,一定会有很多人因我的“地球转动轨迹论”而恼羞成怒,他们一定会把我和我的理论送到地狱去。还好,我还没有疯狂迷恋我的学说到极致,以至于不考虑别人的想法的境地。尽管我知道哲学家和门外汉的想法相去甚远,因为哲学家是在上帝允许人类所及的范围内,为寻找万物的真理而努力的智者。我仍然坚信要避免与正统说法无关的言论。因此,我知道,如果我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这对于相信了地球是宇宙中心数世纪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的荒唐!因此我一直犹豫着是否应该发表我证实这一理论的提纲,或者仿照毕达哥拉斯学派或是别的其他例子,因为他们都习惯于口头传达哲学的奥秘而非进行书面表述,更何况他们也仅仅将所学传给亲朋好友,就像西斯给依巴谷信中所证实的那样。在我看来,这并不像其他人所想的那样: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某种私心与不愿,他们不想把他们的观点告诉别人,而是他们发现自己悉心研究后的真理不被人蔑视而已。因为总会有这样一群碌碌无为的人,他们从不关心任何科学研究,当然除了有利是图的。也有一些人,因为听信了别人的劝解或看了他人的示范而产生了哲学研究之想,我想,他们是愚钝的,就像那些懒惰而无知的雄蜂。因此当我慎重考虑这件事的时候,由于我的观点新颖又显得不切实际、难以理解,让我不得不担心会被人轻视,这差点让我完全放弃了我已经开始的工作。
不管怎样,就在我几乎完全放弃的时候,我的朋友帮我做了这个决定。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尼古拉·羡堡,他是卡普亚的红衣主教,他精通多门学科,在各个研究领域都赫赫有名,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学者。其次,就是我最亲爱的朋友台德曼·吉兹,他是致力于神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库尔目地区的主教。他经常鼓励我,有时还用责备的语言刺激我去发表这部著作,最终在他的激励之下,这本拖了36年之久的著作得以问世。有不少杰出的、有学术成就的人也向我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们启发我、鼓励我,认为我不应该再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发行我的这部与数学学者们有着共同利益的辛劳大作。他们说我应该这样想,人们认为我的地球运动理论越荒唐,他们看完我发表的作品后就会越敬佩、越感激我,书中清晰的证据会改变他们以往的看法。所以,在这些人的希望与影响之下,在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恳求之下,我终于将此篇著作公之于世。
确实如此,尊敬的教皇陛下,将自己花费了巨大心血研究出的结果公之于世让我获得了很大的勇气,并毫不犹豫地将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您可能想听我说一下,为什么我会完全否定那些天文学家公认的观点,甚至违背常识,而相信地球正位于预期的轨道上运动呢?是的,您会对这个感兴趣的。我并没有打算向陛下隐瞒这一点。第一,他们对太阳和月球运动的了解可能并不是那样权威,所以他们被“回归年”误导了,甚至没办法准确测出它的长度。第二,他们在对五大行星运动及运转进行测定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会用同心圆,而另外一些人却用离心圆和本轮。最后,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现象:认同同心圆的人能够证明运动的不均匀性,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无法用这个方法得到与观测相一致的答案。那些使用离心圆的人通过合适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动算法与观测不相一致”的问题,前提是他们用了很多与均匀运动相反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离心圆理论不能得出有关宇宙结构、形状或者宇宙各部分对称性的答案。他们就像画家一样,在不同的人当中临摹出头、胳膊、大腿或者其他部位,尽管他们画技超群,每一部分都临摹得很完美,但是拼到一块儿的时候就出现了整个身体不相称的问题,各部分显得是那么不协调,以至于只能拼凑出一个类似怪物的东西,而不是正常的人。由此可见,用离心圆论证的过程,或者叫作“方法”,如果不是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那就一定是塞进了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如果他们遵循科学的原则,那么这种情况就绝不可能发生。如果他们的假设没有错误,那么毫无疑问,结果就会得到证实。即使我现在阐释得不够清晰,但是将来在适当的场合,它也一定会变得像上帝的眼睛,或者果园里熟透的水果一样清晰可辨。
传统天文学在关于天体运动计算研究中存在的混乱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开始感到愤慨。当我想到天文学家们不能理解上帝为我们创造的最美好、最巧妙的世界时,就会感到懊恼。然而,对于那些跟宇宙相比显得极为不起眼的事,他们却研究得非常具体。所以我开始决定重读我所能找到的哲学著作,希望能找一些天体运动与不同数学学派的假设。首先我在西塞罗的著作中看到:海西塔斯假设过地球的运动。然后又在普鲁塔尔赫的作品中发现了一致的观点。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优秀天文学家关于天体运动的资料。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信服,我决定把他们的结论整理出来,具体如下:
很多人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费罗劳斯却坚信地球跟太阳和月亮一样,都围绕着一个火体在黄道面做圆周运动。邦都斯的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伊克范图斯也都认为地球在运动,但没有确定的方向,而是像一个车轮,以一个中心作逆时针旋转。
我正是从这些有着自己观点的资料中受到启发,开始思考地球是否运动,或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这个想法听上去很离谱,但我知道,为了能够解释天文现象,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已经设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圆周运动。因此,我想我也可以尝试假设地球的一些运动形式,或许我可以找到有关地球在做某种运动的证据,从而得出超越此领域先行者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因此,从本书中提到的关于地球运动的假设出发,我经过反复的思考发现:如果把其他行星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的轨迹相比较,并且以每一颗行星的运转轨道来计算,那么,理论上,我们将观测到所有的行星和一切天体。再进一步推演,所有天体的顺序和大小跟整个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我们移动任何一部分甚至某一个运行中的天体,整个宇宙的秩序都将受到影响,以至于变得混乱和无法预见。因此,在阐述我的学说时,我决定采用这样的顺序:第一卷,我将阐述天体在宇宙中的整体分布以及我个人认为的地球运动形式。在其他各卷中,我会把宇宙中其他天体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如果这些天体的运动都与地球的运转有关,那么,包括地球在内的各种球体在宇宙中运行并共同构成宇宙这一观点将再次获得强有力的论证。那些智慧的且具有科学精神的天文学家们,如果他们思考得足够认真和深刻,那么,我所引用的材料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支持我的论点。为了更直接地面对所有人的批判和质疑,我愿意把我的著作呈献给陛下。您有着对一切文化的热爱,您有崇高和英明的人格,这使您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尽管您深藏不露,但您的威望和智慧仍可轻易地辨别诽谤者对我的伤害。尊敬的教皇陛下,您知道,总是有一些吹毛求疵的科学家,他们对天文学一点也不了解,却伪装成这门学科的专家。他们从《圣经》中断章取义,歪曲科学,用来捍卫他们黑暗的个人利益。他们对我的学说讽刺、曲解,但我只会还他们以鄙视。在那些人中,甚至包括拉克坦提斯,当然,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不是科学家。他可以随意地谈论地球的形状,并嘲笑那些说地球是球形的人。他对我的嘲笑可以理解,因为天文学的书籍中只有科学的和理性的推测。只有真正的天文学家才会发现,我的书对教会将有着不小的贡献,而教会现在是在陛下您的主持之下。不久前,国王还是里奥十世时,拉特兰会议曾讨论过关于教会年历的修改问题。但这件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原因仅仅是年和月的计数方式以及对太阳和月亮的运动的测定不够准确。正是从那时开始,在辛卜罗尼亚地区最杰出的保罗主教的倡导下,我将注意力转向了这类话题。现在,我将我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呈献给陛下,请您和所有富有学识的天文学家来鉴定。为使陛下不至于感到我在夸大本书的用处,我现在就转入正文。
埃德蒙·斯宾塞埃德蒙·斯宾塞,1552年生于伦敦,1599年去世。他是从杰弗雷·乔叟过渡到莎士比亚时代之间最杰出的诗人,《仙后》是他最长、最著名的作品。《仙后》前三卷出版于1590年,四至六卷发布于1596年,最后剩余的六卷尚未完成,其中两卷在他死后出版。这本书把语言和浪漫结合起来,在给沃尔特·罗利关于《仙后》序言的信中,作者表达了写作的目的和寓意。〔英〕
《仙后》序言(1589)
致沃尔特·罗利爵士的献函
这封信阐释了作者的整个写作意图,为读者理解该书提供了线索及帮助。
谨献给女王陛下治下的康沃尔郡郡守,真正的贵族,勇敢的沃尔特·罗利爵士,即斯坦那瑞斯的沃尔特勋爵大人。
爵士,我知道所有的寓言作品都被人们解释得含含糊糊,我这本名为《仙后》的作品是一篇连载式的长篇寓言,也是一部黑色隐喻式的作品。为了避免嫉妒和误解,同时更方便您的理解,我认为向您解释这本书的总体意图和主要内容是有益处的(我并非为了表达什么特殊的目的),当然这样做也是应了您的要求。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用美德和善行来塑造高贵的人格,因此,我在《仙后》每卷的结尾都设置了与历史传奇相关的故事或人,这样人们更容易理解。我想通过虚构的史诗故事来增光添彩,我想,这么做是最为合理的。因为人们总是很乐意读到这样的作品,他们希望自己能从中得到榜样的力量。之前的诸多作品都选择了亚瑟王的史诗故事作为样本,这让其成为人尽皆知的人物,这也是我将他视为不二人选的原因。他身上的美德、他所得到的盛誉与他本人的地位是极为相称的,以至于到现在也不会有人猜疑和嫉妒他的名望。在这一点上,我追随着古代的史诗诗人的思想:第一位是荷马,他在《伊利亚特》里将阿伽门农塑造成了一位有德行的人;第二位是维吉尔,他在塑造埃涅阿斯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意图;第三位是阿里奥斯托,他将前两者都写进了他的作品《奥兰多》中;第四位是塔索,他重新塑造了两个人物,使其身上分别体现上述的两种品质,也就是说,在里纳尔多身上闪耀着哲学中称为“道德”的光芒,或称作“个人品德”,而将“政治修养”赋予了戈德弗雷莫属。借用前人的手法,我想来描述一下我笔下亚瑟的形象。在他成为国王之前,他是一名勇敢的骑士,在亚里士多德设定的十二条个人道德标准上,他都表现得极为完美。本书前十二卷的立意就是这样的,如果这十二卷能得到很好的认同,我也就会有勇气构思在他成为国王以后,关于他的政治修养的那一部分。我知道,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表述方式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不像他们一样采用格言、箴言或是说教来解释“修养”,但我想,他们的这种方式才是大家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竭尽全力表现青年亚瑟的形象。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色诺芬比柏拉图更受欢迎。柏拉图常用深入的分析来判断事物;色诺芬往往会借着居鲁士和波斯人的口,阐述一种最为理想的政府状态。由此看来,摆事实比讲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便是以后者的方式来塑造青年亚瑟这个角色的。伊格娜生下亚瑟之后,梅林就把他交给了泰门抚养。我假想他向泰门学艺多年以后,在一个梦中或是幻境中看到了仙后,并被她的美丽所征服,醒来以后便决定去寻找她。梅林为他提供了武器,泰门给了他足够的教导,于是他前往仙境去寻找她。在我的总体构想中,仙后就是象征着“荣耀”的女神;具体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仙后”是我心中最杰出、最高贵的女王的化身,而她所身处的仙境则是不列颠王国的隐喻。另外,我在本书的其他地方也曾暗喻过女王陛下。她的身上负载着两个角色:一个是高贵的女王,另一个是最有德行的、最美丽的女性——后者我将在贝尔菲比身上有所体现,这个名字源于月亮女神的形象。书中,通过对亚瑟这个人物的塑造,我想表达其“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等大师的看法),“崇高”是所有道德品质完美的结合,“崇高”之下包含着十二种美德。为了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将十二种美德赋予了十二位骑士来进行阐释。书中前三卷描述了三位骑士冒险的故事:第一位是红十字骑士,他代表的是虔诚;第二位是盖恩,通过他,我想表现的是节制;第三位是女骑士布里托马,通过她,我意欲刻画的是贞洁。在三位骑士经历的描述上,开头显得有些突兀,需要与先前的故事情节相联系,读者需要知道这三位骑士进行种种冒险的理由。史诗诗人采用的写作方法与史学家所采用的编撰方法不尽相同:后者会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行动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描述,而诗人会直入主题,甚至按照其喜好来直接进行说明,由此追溯过往,预示未来,这种方式看上去是令人更加容易接受的。
如果让一位历史学家来讲述,我的故事将从第十二卷开始,而我却将它放在了最后。在这卷中,我讲述了仙后设下为期十二天的年度盛宴,在这十二天中分别发生了十二个冒险故事,将由十二位不同的骑士完成,而这些故事将分设在十二卷中。第一卷是这样的:在盛宴开始时,一个高个儿、滑稽的年轻人出现了,他跪倒在仙后面前,提出一个仙后不能拒绝的请求:让他有荣幸先执行宴会期间发生的第一次冒险行动。仙后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一会儿,又进来了一个美貌的女子。她披麻戴孝,骑着一头白色的驴子,一个个子矮小的人手持骑士长矛,牵着一匹战马跟在她的身后,马上驮着骑士的盔甲。她在仙后面前俯下身去,哭诉她父母的不幸——两人是远古时代的国王和王后,多年前被一条巨龙关在一座牢不可摧的城堡里,囚禁之苦折磨着他们。因此,她恳求仙后派给她一位骑士帮助她。那个滑稽的年轻人立即站了出来,希望能完成这项任务,对此,仙后十分犹豫,而那个漂亮的女子也颇多微词,但年轻人一再请求,最后,那个女子说除非他能穿上她带来的盔甲(因为这副基督徒的盔甲是由圣保罗特别订制的),否则,他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当他穿上这副盔甲时,他看上去已然成为在场的骑士里最适合的人选,这让他赢得了那个女子的欢心与首肯,随后,他亮出了自己骑士的身份,跨上那匹神奇的骏马,带上美丽的女子一起投入冒险之中。第一卷就是这样开始的:一位高贵、温柔的骑士策马驰骋在平原之上……
宴会的第二天,来了位朝圣者,他鲜血淋淋的双手中怀抱着一个婴儿,他诉说道:孩子的父母都被一个叫阿克拉霞的女巫杀害了。因此,他恳求仙后派给他一位骑士与他一起去除恶扬善。于是,这任务被指派给了盖恩骑士,他与那位朝圣者立即出发了。第二卷的主题由此展开。
宴会第三天来了一名男子,他在仙后面前诉苦说,一个叫布斯瑞恩的邪恶的男巫将一位叫阿摩雷特的漂亮女子抓走了,让她遭受了最悲惨的折磨。这位女子的爱人斯库达摩尔骑士当即接下了任务。但是由于他无法破解那些恶毒的巫术,未能完成任务,在承受了长期的悲痛之后,他最终遇到了布里托玛骑士,并得到了她的援助,寻回了他的爱人……
每一卷的故事中都穿插了若干个小故事,所有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前后之间都有着合理的、自然的解释,像布里托玛的爱情、马瑞内尔的失败、弗洛瑞梅的烦恼、贝尔菲比的圣洁、赫勒诺拉的好色等。
爵士,为了让您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我进行了以上简短的描述,同时也简单地将我的创作意图分享于您,希望您能充分地了解此书。即便没有我以上的赘述,我想您也会沉醉于此书之中的。如若此书出现些许不解之处,我卑微地恳请您能理解、原谅。愿您快乐永驻,就此搁笔。
您最谦卑的、亲爱的挚友埃德蒙德·斯宾塞
1589年1月23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