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20957丛书名: “中国制造2025”出版工程
第1章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1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原理 / 2
1.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6
1.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安全性 / 7
1.2.1 正极材料的安全性 / 8
1.2.2 负极材料的安全性 / 8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方法 / 9
1.3.1 物理表征方法 / 9
1.3.2 电化学表征方法 / 10
1.3.3 电极材料活化能的计算 / 14
1.4 锂离子电池隔膜 / 15
1.4.1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 15
1.4.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结构与性能 / 16
1.5 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 / 17
参考文献 / 18
第2章 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 19
2.1 LiCoO2 电极材料 / 19
2.1.1 LiCoO2 电极材料的结构 / 19
2.1.2 LiCoO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20
2.1.3 LiCoO2 的制备方法 / 21
2.1.4 LiCoO2 的掺杂 / 22
2.1.5 LiCoO2 的表面改性 / 25
2.2 LiNiO2 正极材料 / 27
2.2.1 LiNiO2 的制备方法 / 28
2.2.2 LiNiO2 的掺杂改性 / 28
2.3 层状锰酸锂(LiMnO2) / 30
2.3.1 层状锰酸锂的合成 / 31
2.3.2 不同的形貌对层状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
2.3.3 层状锰酸锂的掺杂改性 / 33
2.4 三元材料(LiNi1/3 Co1/3 Mn1/3
O2) / 34
2.4.1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结构 / 34
2.4.2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合成 / 36
2.4.3 不同形貌对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性能的影响 / 37
2.4.4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掺杂改性 / 39
2.4.5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表面包覆 / 41
2.5 富锂材料 / 43
2.5.1 富锂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44
2.5.2 富锂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 47
2.5.3 富锂材料的合成 / 51
2.5.4 富锂材料的性能改进 / 53
参考文献 / 60
第3章 尖晶石正极材料 /64
3.1 LiMn2O4 正极材料 / 64
3.1.1 LiMn2O4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64
3.1.2 LiMn2O4 正极材料的容量衰减机理 / 68
3.1.3 LiMn2O4 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 74
3.1.4 提高LiMn2O4 正极材料性能的方法 / 76
3.2 LiNi0.5Mn1.5O4 / 91
3.2.1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91
3.2.2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 / 95
3.2.3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合成 / 97
3.2.4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形貌控制 / 100
3.2.5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掺杂 / 103
3.2.6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 / 107
参考文献 / 109
第4章 磷酸盐正极材料 /114
4.1 磷酸亚铁锂 / 114
4.1.1 LiFePO4 的晶体结构 / 114
4.1.2 LiFePO4 的充放电机理 / 115
4.1.3 LiFePO4 的合成方法 / 117
4.1.4 LiFePO4 的掺杂改性 / 120
4.2 磷酸锰锂 / 122
4.2.1 LiMnPO4 的结构特性 / 122
4.2.2 LiMnPO4 的改性研究 / 126
4.3 LiCoPO4 和LiNiPO4 正极材料 / 134
4.3.1 LiCoPO4 的结构 / 134
4.3.2 LiCoPO4 的制备方法 / 136
4.3.3 LiCoPO4 的掺杂改性 / 137
4.3.4 LiNiPO4 正极材料 / 137
4.4 Li3 V2(PO4) 3 正极材料 / 138
4.4.1 Li3 V2(PO4)3 的结构特点 / 138
4.4.2 Li3 V2(PO4)3 的制备方法 / 141
4.4.3 Li3 V2(PO4)3 的掺杂改性 / 142
4.4.4 不同形貌的Li3 V2(PO4)3 / 144
4.5 焦磷酸盐正极材料 / 146
4.6 氟磷酸盐正极材料 / 148
参考文献 / 150
第5章 硅酸盐正极材料 /154
5.1 硅酸铁锂 / 154
5.1.1 硅酸铁锂的结构 / 154
5.1.2 硅酸铁锂的合成 / 159
5.1.3 硅酸铁锂的改性 / 162
5.2 硅酸锰锂 / 167
5.2.1 硅酸锰锂的结构 / 167
5.2.2 纳米硅酸锰锂材料的碳包覆 / 170
5.2.3 硅酸锰锂材料的掺杂 / 172
5.3 硅酸钴锂 / 176
参考文献 / 176
第6章 LiFeSO4F 正极材料//180
6.1 LiFeSO4F 的结构 / 180
6.2 LiFeSO4F 的合成方法 / 197
6.2.1 离子热法 / 197
6.2.2 固相法 / 198
6.2.3 聚合物介质法 / 199
6.2.4 微波溶剂热法 / 199
6.3 LiFeSO4F 的掺杂改性 / 200
6.3.1 LiFeSO4F 的金属掺杂 / 200
6.3.2 LiFeSO4F 的包覆改性 / 201
参考文献 / 202
第7章 碳基、硅基、锡基材料 /204
7.1 碳基材料 / 204
7.1.1 石墨 / 205
7.1.2 非石墨类 / 208
7.1.3 碳纳米材料 / 209
7.1.4 石墨烯材料 / 210
7.2 硅基材料 / 212
7.2.1 硅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 / 212
7.2.2 硅负极材料纳米化 / 213
7.2.3 硅-碳复合材料 / 216
7.2.4 其他硅基复合材料 / 218
7.3 锡基材料 / 219
7.3.1 锡基材料的纳米化 / 220
7.3.2 锡-碳复合材料 / 222
参考文献 / 223
第8章 Li4Ti5O12 负极材料 /225
8.1 Li4Ti5O12 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 225
8.1.1 Li4Ti5O12 的结构 / 225
8.1.2 Li4Ti5O12 的稳定性 / 226
8.2 Li4Ti5O12 的电化学性能 / 229
8.3 Li4 Ti5 O12 的合成 / 231
8.3.1 Li4Ti5O12 的合成方法 / 231
8.3.2 Li4Ti5O12 的纳米化及表面形貌控制 / 234
8.4 Li4Ti5O12 的掺杂 / 237
8.5 Li4Ti5O12 材料的表面改性 / 240
8.5.1 Li4Ti5O12 复合材料 / 240
8.5.2 Li4Ti5O12 的表面改性 / 244
8.6 Li4Ti5O12 材料的气胀 / 253
8.6.1 Li4Ti5O12 材料的产气机理 / 253
8.6.2 抑制Li4Ti5O12 材料气胀的方法 / 255
参考文献 / 255
第9章 钛基负极材料 /259
9.1 Li-Ti-O 化合物 / 259
9.1.1 LiTi2O4 / 259
9.1.2 Li2Ti3O7 / 261
9.1.3 Li2Ti6O13 / 261
9.2 MLi2Ti6O14(M=2Na,Sr,Ba) / 262
9.2.1 MLi2Ti6O14(M=2Na,Sr,Ba) 的结构 / 262
9.2.2 MLi2Ti6O14(M=2Na,Sr,Ba) 的合成方法 / 265
9.2.3 MLi2Ti6O14(M=2Na,Sr,Ba) 的掺杂改性 / 267
9.2.4 MLi2Ti6O14(M=2Na,Sr,Ba) 的包覆改性 / 275
9.3 Li2MTi3O8(M=Zn,Cu,Mn) / 276
9.3.1 Li2ZnTi3O8 / 276
9.3.2 Li2MnTi3O8 / 280
9.3.3 Li2CuTi3O8 / 282
9.4 Li-Cr-Ti-O / 283
9.4.1 LiCrTiO4 / 283
9.4.2 Li5Cr7Ti6O25 / 285
9.5 TiO2 负极材料 / 289
参考文献 / 289
第10章 其他新型负极材料 /294
10.1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294
10.1.1 四氧化三钴 / 295
10.1.2 氧化镍 / 297
10.1.3 二氧化锰 / 299
10.1.4 双金属氧化物 / 300
10.2 铌基负极材料 / 303
10.2.1 铌基氧化物负极材料 / 303
10.2.2 钛铌氧化物(Ti-Nb-O) / 304
10.2.3 其他铌基氧化物 / 308
10.3 磷化物和氮化物负极材料 / 310
10.4 硫化物负极材料 / 311
10.5 硝酸盐负极材料 / 314
参考文献 / 320
第11章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理论设计及其电化学性能的预测 /323
11.1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3
11.1.1 电池材料相对于元素相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4
11.1.2 电池材料相对于氧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6
11.2 电极材料的力学稳定性及失稳机制 / 328
11.2.1 LixMPO4(M=Fe、Mn;x=0、1) 材料的力学性质 / 328
11.2.2 LixMPO4(M=Fe、Mn;x= 0、1) 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力学失稳机制 / 332
11.3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晶格释氧问题及其氧化还原机理 / 337
11.3.1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晶格释氧问题 / 337
11.3.2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机理 / 341
11.4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理论预测 / 347
11.4.1 电极材料的理论电压及储锂机制 / 347
11.4.2 电极材料的表面形貌的预测及表面效应 /
350
11.4.3 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及倍率性能 / 357
参考文献 / 360
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电小、重量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理想电源,也是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首选电源。因此,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之一。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池隔膜四部分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电池内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也是区别多种锂离子电池的依据,占电池成本的40%以上;负极材料相对来说市场较为成熟,成本所占比例在10%左右。正极材料由于其价格偏高、比容量偏低而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被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瓶颈。虽然锂离子电池的保护电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电池而言,要真正保证安全,电极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一般来说,和负极材料相比,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低,并且也是引发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目前市场中消费类产业化锂离子电池产品的负极材料均采用石墨类碳基材料。但是碳基负极材料由于嵌锂电位接近金属锂,在电池使用过程中,随着不断的充放电,锂离子易在碳负极上发生沉积,并生成针状锂枝晶,进而刺破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而造成安全事故或存在潜在危险。因此,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直接决定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价格及其安全性。廉价、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
为了推动我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帮助高校、企业院所的研发,我们编著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一书。全书包括11章,主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各类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电化学性能的调控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编著者已有十多年从事电化学与化学电源的教学、科研的丰富经验,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及生产第一线的大量实践经历,根据自身的体会以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本书的编写。第1~5、7~10章由伊廷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编写,第6、11 章由谢颖(黑龙江大学)、伊廷锋编写。全书由伊廷锋定稿。本书的研究工作和编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4002、21773060、51274002)的资助,同时对给予本书启示和参考的文献作者予以致谢。并特别感谢宁波大学舒杰副教授为本书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图片。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涉及面广,又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编著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来信来函批评指正。
编著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