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12137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工业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感性工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者及企业的相关设计人员。
1.1 绪论
1.2 感性工学定义
1.2.1 “感性”的含义与本质
1.2.2 感性工学的含义与本质
1.2.3 感性工学学科及其研究范畴
1.3 感性工学发展历史
1.3.1 感性工学产生背景
1.3.2 感性工学发展脉络
1.3.3 感性工学在中国的发展
1.4 感性工学分类
1.5 感性工学设计
1.5.1 艺术设计学的新发展
1.5.2 感性工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5.3 感性工学设计的学科背景
第2章 感性工学设计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2.1 感性工学设计的定量分析法及应用
2.1.1 定量分析法概述
2.1.2 定量分析法的具体方法及应用
2.1.3 定量分析法的其他方法
2.2 感性工学设计的定性分析法及应用
2.2.1 定性分析法概述
2.2.2 定性分析法的常用方法及应用
2.2.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交叉使用方法
2.3 感性工学设计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2.3.1 产品设计质量的评价体系
2.3.2 其他评价方法
2.3.3 感性工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第3章 感性工学设计过程
3.1 感性工学设计过程特点
3.2 基于感性层面的产品背景研究
3.2.1 产品概念的选择
3.2.2 产品设计背景分析
3.2.3 特殊产品的不同设计要求
3.3 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认识
3.3.1 视觉因素
3.3.2 听觉因素
3.3.3 触觉因素
3.3.4 心理情感因素
3.4 产品形态元素的感性设计实验
3.4.1 感性词汇的收集
3.4.2 感性调查问卷
3.4.3 计算机化数据收集
3.5 结果验证
3.5.1 前期实验结论归纳
3.5.2 结果验证案例(座椅设计)
第4章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
4.1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概述
4.1.1 制订设计实验方案
4.1.2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的重要性
4.2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类型
4.2.1 语义实验
4.2.2 对比实验
4.2.3 眼动仪实验
4.2.4 数据分析实验
4.3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综合案例
4.3.1 实验架构
4.3.2 实验流程
4.3.3 实验研究
第5章 感性工学设计案例
5.1 感性工学在计时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1.1 基于“感性”层面的计时产品背景分析
5.1.2 人对计时产品的感知功能研究
5.1.3 计时产品的感性工学设计实验
5.1.4 计时产品感性设计方案
5.2 感性工学在产品手感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5.2.1 手握产品的感性体验
5.2.2 感性体验实验设计
5.2.3 感性实验评价过程
5.2.4 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5.2.5 手感分析总结
5.3 感性工学在人类行为(新型袋)设计中的应用
5.3.1 基于“感性”层面的人类行为学分析
5.3.2 基于“感性”层面的塑料袋产品背景研究
5.3.3 人使用塑料袋的感性行为分析
5.3.4 感性工学设计实验
5.3.5 新型“环保袋”概念产品设计
附录5-1 计时情感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5-2 感性意象的语意词汇筛选问卷
附录5-3 手机使用手感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5-4 上海某菜场调查记录表
附录5-5 杭州某菜场调查记录表
附录5-6 食品及形状设计分析
附录5-7 使用状态分析表(上海农贸市场)
附录5-8 使用状态分析表(杭州农贸市场)
第6章 未来的感性工学设计
6.1 感性工学设计的时代特点
6.1.1 当下是信息化时代
6.1.2 体验时代的来临
6.2 感性工学未来展望
6.2.1 未来的设计将是感性化的设计
6.2.2 感性工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6.3 感性工学概念设计
6.4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全球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众多发达国家将设计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层面,比如美国提出“设计美国”的口号、日本实施“设计立国”的战略、新加坡进行“设计新加坡”的计划等,更不用说早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女王就提出的“设计兴国”,这些都显示出设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随着多种学科穿插结合的趋势,设计开始与多门学科结成密切的关系。设计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这三个新兴学术领域的发展,促使工程学领域迎来了一个再次发展的时期1,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对人类感性的清晰认识,可以使设计产品不仅具有物质实用性,更包含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在消费社会里,产品使用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与服务在功能上的表现,他们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评价和情感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购买。产品外观造型的变化——“创新性”,材料表面的质感和色彩的应用——“非传统性”,以及那些隐约存在于人与物之间的感觉层面上的需求与感受——“感性”,都成为一件产品是否可以得到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览会上曾有一个作品,大大的屏幕上是一个湿地公园场景,设计者在这个固定位置放置了四台摄像机,拍摄了整整两年。人们经过这个作品时,起初并不知道设计者想要表达什么,可是当看了一圈其他产品之后,再次经过这个作品时,会奇妙地发现同一张图片及场景有了很大的变化,刚刚经过时是春天,而现在已是冬天,树叶凋零,白雪皑皑。观众除了感叹作品的神奇,不禁要感叹时间飞逝,一张图片的变化可以给人带来这么多感官的体验和感性的触动。感性这个词总是孕育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和人类情感联系得如此紧密。以感性研究为基础的感性工学设计呼之欲出。真正让我决心开始研究感性工学这门学科,源于一次给学生上人机工程学课,让学生们对产品进行人机调研,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收集和解读数据,做出来的调研也不能为之后的设计起到任何作用。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我开始大量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后,逐渐发现,感性工学虽然在世界上也是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其庞大的结构理论与研究方法让人折服,其运用到设计方面的数据分析更是精彩绝伦。如何用数据分析人与产品的感性特质,再为之后的产品设计建立标准的数据库体系,如何将用户的感官、情感与产品的本质及设计特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人设计,与人设计,是感性工学设计的核心价值,而这一特点,正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目前在中国,只有少数的企业和部门意识到感性工学所关注的人的情感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育界,有一些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及教学逐步体会到用户感性的重要性,却发现无处找寻到有关感性工学的丰富翔实的理论资料。近年来,国内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领域在国内研究和应用的空白,并投入到感性因素研究中,但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感性工学的相关著作还比较少,而关于感性工学设计的更是基本没有。由于感性工学理论是如此庞大,不可能通过一本薄薄的教材就将其说得通透,但编写一本关于感性工学理论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教材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虽然是初步尝试,但希望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这本教材,知道什么是感性工学,如何做感性工学设计实验,怎样将感性工学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并终指导设计,为公司企业输送具有清晰感性思维头脑的优秀人才。并希望借此促进感性工学学科的发展。
感性工学是偏工科的数据型理论,是理性思维,而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偏抽象思维,如何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使这本教材通俗易懂,我们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案例及图表以形象说明各种理论和程序,并将全书的重点放在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尽可能使这本书既清晰地说明了各种理论,又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并且本书的理论、案例、图片等研究内容都非常新颖,既契合了当下飞速发展的信息体验社会,又处于时代的前沿。
全书通过6章循序渐进地完成关于感性工学设计的分析,第1、2章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的说明为之后的内容作一个理论性的铺垫;第3章分析了感性工学设计的完整过程,使读者对感性工学知识的运用有了一个全局的概念;由于感性工学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性实验的实施,所以这部分内容单独分立为第4章进行讲解;第5章是对感性工学设计三个具体案例运用的完整展示,利于读者能很快地学以致用;后,第6章探讨了未来感性工学设计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整理和编写,此书终于几近完成,在经过多个呕心沥血、伏案写作的夜晚,终于感到自己对感性工学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非常感谢赵阳教授给我编写这本教材的机会,让我能把自己多年的研究记录在册,并且感谢洪玲协助我完成教材的部分内容。(罗丽弦完成全书大部分十多万字的内容,包括前言、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的全部内容和其他部分内容;洪玲完成章、第二章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及后记。)希望今后可以继续对感性工学做深入长久的研究,为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的感性工学设计建设出一份力!
罗丽弦
2015年7月于武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