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0047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共十四章,分为三个部分:*章至第七章,详细讲述了15军入朝参战到与“联合国”军激战上甘岭以及*终取得胜利的全过程,以天为单位的战场纪录,真实还原了被喻为“绞肉机”的惨烈战役的原貌。第八章至第十二章,聂济峰将军站在前线指挥员的角度,分析了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总结了这次战役的经验和教训。第十三章到第十四章,聂济峰将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上甘岭战役背后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不惧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是聂济峰将军的口述实录,站在指挥者的角度回忆战争,视角更全,讲述更具全局性,既展现了不为人知的真实细节,又勾勒出了整个战役的全貌。本书不仅有战场细节的真实再现,更有作为战争参与者的反思与总结,更加生动可读。
目录
序/ 001
引 言/ 001
第一章 勇士出征 跨过鸭绿江 / 005
朝鲜战争爆发,全民掀起参加志愿军热潮 / 007
西南局势迅速平定,15军荣膺抗美援朝预备队 / 010
子弟兵重返华北老解放区 / 012
15军历史渊源及入朝装备概况 / 015
15军入编第3兵团,细致做好战前准备 / 018
第二章 初试锋芒 阻敌芝浦里 / 023
第五次战役出击,部队打得很勇猛 / 025
芝浦里阻击战,誓与阵地共存亡 / 029
38军炮团和几千发炮弹/034
彭总发电表扬15军 / 037
15军接防中线,志愿军展开全线战术反击/ 039
反击391高地战斗/ 044
第三章 挥戈再战 鏖兵上甘岭/047
克拉克为总统大选造势,意欲发动战事/049
克拉克同意范佛里特发动“金化攻势”,狂言5天拿下/ 051
我军积极备战战略要地五圣山/054
上甘岭战役打响:战役第1天(1952年10月14日)/ 058
志愿军首长研究战况,秦基伟誓保阵地不丢/ 063
第四章 反复争夺 空前激烈的拉锯战 / 069
597.9和537.7北山阵地是敌人的主攻方向/ 071
上甘岭战役第1天(10月14日):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炸火力巢与敌同归于尽/ 074
上甘岭战役的前4天(10月14日至10月17日):
艰苦的阵地拉锯战,战时的交通要道很有秩序/ 078
上甘岭战役第5天(10月18日):
退守坑道准备反击/ 090
上甘岭战役第6天(10月19日):
反击战以少胜多重夺阵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英勇牺牲 / 092
上甘岭战役第7天(10月20日):
双方战斗力损耗巨大,美军被歼整整5个连!/ 095
第一阶段结束(10月14日至10月20日):
重创美军“滴滴漏师”/ 097
第五章 坑道斗争 战争史上的奇迹/ 103
上甘岭战役第8、9、10、11天(10月21日至10月24日 ):
我军依托坑道以沉重代价反击主峰,美7师伤亡惨重撤离阵地/ 105
上甘岭战役第12、13天(10月25日、26日):
韩、美军无力守阵地,我军紧咬阵地不放松/ 111
上甘岭战役第14、15、16天(10月27日、28日、29日):
第二阶段指挥做调整,增强炮兵作战火力/ 118
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
45师新建13个连队,老将带新兵“抢训”/ 125
坑道内条件艰苦,基层干部动员工作卓有成效/ 128
第六章 最后反击 敌军兵败597.9/ 135
战前准备从思想动员到运输管理都井然有序/137
上甘岭战役第17天(10月30日):
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强炮火加巧战术打出开门红/ 140
上甘岭战役第18天(10月31日):
全面反攻597.9阵地,敌军始料不及损兵1500人/ 145
上甘岭战役第19天、20天(11月1日、2日):
12军31师“小兵群战术”运用出色,蔡兴海班歼敌0∶400/ 147
上甘岭战役第21、22、23天(11月3日至11月5日):
范佛里特无力扭转局面,美军哀叹“联军在三角山是打败了”/ 152
第七章 制敌死命 铁拳砸向537.7北山/ 157
上甘岭战役第23天至第29天(11月5日至11月11日):
87团坚守坑道为反击做准备,92团血战537.7北山/ 159
上甘岭战役第30天至第38天(11月12日至11月20日):
美25师换防上阵,12军兵力补充防御阻击有力/ 169
上甘岭战役第39天至第43天(11月21日至11月25日):
浴血奋战43昼夜,我与敌伤亡对比1∶2.5/ 173
战争失利杜鲁门下台,范佛里特成替罪羊/ 180
第八章 官兵勇敢 惊天地泣鬼神 / 189
毛主席概括上甘岭战役制胜五点要素/ 191
“官兵勇敢”,战斗英雄层出不穷/ 195
无名英雄就更多了,“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 203
“英雄阵地英雄守”,革命乐观主义始终贯穿整场战役/ 209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在各个方面体现具体/ 215
第九章 工事坚固 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218
“工事坚固”来之不易/ 221
把阵地变成铜墙铁壁,“狙击兵岭”令敌胆寒/ 224
依托工事,15军冷枪冷炮歼敌19981名/ 229
防御作战彰显坑道作用,坚守坑道部队经受考验/ 233
坑道为“供应不缺”提供保证,防御阵地坚不可摧/ 237
第十章 指挥得当 打出志愿军军威/ 243
“零敲牛皮糖”,小歼灭战发挥大作用/ 245
“指挥得当”来源于战前的充分准备/ 250
运筹帷幄,集中火力打击美军/ 256
把敌人拖到我们熟悉的阵地上来,根据战况发展适时机动兵力/ 262
我军将防御作战由被动变主动,15军各级指挥前推/ 269
为探敌情敌后潜伏“抓舌头”, 战时政治工作与军事任务一致/ 273
兵团办学习班,离开战争环境心里倒不太舒服了/ 276
第十一章 供应不缺 硝烟中的运输线/ 285
“供应不缺”在战场上的作用/ 287
志愿军后勤保障有力,各部门支援配合协调/ 290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295
朝鲜人民为胜利奋勇支前/ 298
后勤部长尤继贤“三抓”措施保障有力/ 303
第十二章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310
高炮威震,美军飞行员哀叹“金化以北的天空可怕极了”/ 312
机动灵活的战术“以我之中击敌之下,以我之上击敌之中”/ 317
通信保障有力,让炮兵打得更猛更准更狠/ 324
战时炮兵指挥所组织结构完整,步炮协同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329
功勋火炮“喀秋莎”战场狂飙威震敌胆/ 336
范佛里特鸡雄山垂死挣扎,上甘岭战役在炮战中结束/ 339
在上甘岭战役取得的2万多个战果中,炮兵功不可没/ 344
第十三章 祖国母亲 一条大河哺育英雄儿女/ 349
进军大西南,15军担负云贵川康剿匪任务/ 351
西南剿匪中入伍的战士,刘兴文和易才学都成了战斗英雄/ 355
部队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儿女/ 361
纪念警卫员杨金柱,确实是一块“金子”/ 365
黄继光妈妈,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母亲/ 369
祖国慰问团雪中送炭,五圣山阵地情绪高涨/ 370
毛主席电报鼓舞前线,国内新闻报道战况及时有效/ 377
第十四章 “胜利为全军 全军为胜利”/ 385
秦军长送贴身部下上战场,警卫连善打硬仗不辱使命/ 387
各兵种协同配合,一切为了胜利/ 390
战时政治部,战时司令部,个个都是全面手/ 394
12军参战与15军交流指挥战术,齐心协力打好每一仗/ 398
团结奠定了协同作战的基础,老战友相处趣闻多/ 401
朝鲜在五圣山后修建烈士陵园/ 406
上甘岭战役可总结的经验还很多/ 411
后记 “一条大河”的故事/ 417
致谢/ 428
附一 一条大河波浪宽
—— 纪念上甘岭战役40周年 聂济峰/ 431
附二 亲临上甘岭 孟昭瑞/ 434
附三 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回忆和评价/ 437
附四 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绩统计表/ 444
附五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参战人员获英雄称号者名录/ 445
序
1952年11月25日,被喻为“绞肉机”战役的上甘岭大战落下帷幕。艰苦卓绝的鏖战,千千万万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演绎着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华彩乐章。那一幅幅象征着国家荣誉和胜利的画面牢牢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远的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逐渐被凝结成鲜红的色彩,永久地定格在那面浸透着将士鲜血,飘扬在上甘岭主峰制高点,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上!
历史需要在长河中不断记忆,需要在沉淀中不断回复。这也是一个志愿军老兵心中永不忘怀的历史责任感。
60年前,位于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只是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1952年10月14日,一场罕见的大战就爆发在上甘岭前面两座不起眼的小山头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43个日日夜夜,硝烟弥漫,山头阵地变成了残酷的演兵场。
那年那月,我与本书口述并亲历那场战役的聂济峰同志曾并肩战斗在炮火连天的上甘岭阵地,我们自始至终参加了那场刻骨铭心、异常惨烈的战斗。当时聂济峰同志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我是第15军炮兵主任。我们曾与师、军首长以及友邻部队的前线指挥员一起,参与了各种作战会议的研究和部署,批发战役作战的一个个动员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激烈而紧张的反击争夺战和威震敌胆的上甘岭炮战。这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那年那月,虽然远去,但志愿军将士那一幕幕艰苦卓绝的战斗情景依然清晰——宁可烈火烧身,也坚持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千钧一发,慷慨激昂,毅然用受伤的躯体充当机枪架;火线互补,“瞎子背瘸子”,直至其中一位士兵壮烈牺牲;为保证命令下达,以牺牲的躯体连接被敌军炸毁的电话线路;孤胆奋战,坚守阵地,一个人打败成排成连的敌人攻势;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的机枪眼……那场大战,英雄辈出,可歌可泣,血与火、灵与肉锻铸了千千万万志愿军英雄非凡崇高的品质——不可战胜的中国军魂!
那年那月,咄咄逼人的美军撕毁谈判协议,“让大炮与炸弹去辩论吧”,赌徒们竟以300余门火炮,3000余架次飞机和140辆坦克,6万余兵力,将成吨的钢铁倾泻在两个山头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我军将士无所畏惧,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书写着鏖战疆场的战地档案——43天浴血奋战,先后击退敌人900余次攻击,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其中全歼敌建制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消耗敌军100多个建制连的装备,使敌人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都说岁月可以风蚀往事,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留在我内心深处的依旧是高耸在军人荣誉殿堂里的血色丰碑和永无止歇的深切怀念。
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因为她拥有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不朽的精神,这种内在的气质支撑着志愿军将士坚实的脊梁,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困苦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成钢,英雄前赴后继、奋战疆场,铸就了上甘岭每一个阵地上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使我军前所未有的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终获胜利。作为一个志愿军老兵,我深深地体会到,那流淌在志愿军血脉中的中国军魂所锻铸的钢铁意志和迸发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任何敌人都难以战胜的。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那年那月的故事仍在讲述着、传承着。我要诚挚地感谢老战友聂济峰将军留给后人这些鲜活而具体的军史资料。他的口述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上甘岭大战的恢宏场景——反复争夺、坑道斗争和决定性反击三个阶段;重新演绎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万千个光耀千秋的英雄、功臣和烈士;同时也彰显军委、志司、兵团和军师各级前线指挥员在那场大战中所表现的睿智、果敢、忘我和团结的英雄风貌。60年前的历史,一幕幕地展现在整个战事的叙述中,生动地描绘在每个战斗场景的细节里。书中所记述的当年那些战友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上甘岭精神”,把我们又带回那个难忘的岁月。
作为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我愿将这部弥足珍贵的战争回忆录推荐给广大读者,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牢牢记住——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第一仗,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丰碑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铸就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和平,捍卫了正义。
最后,让我向牺牲在上甘岭的志愿军英烈,向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全体将士致以军礼!
靳钟
于2012年10月14日
上甘岭战役60周年纪念日
第一章
勇士出征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爆发,全民掀起参加志愿军热潮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已经彻底把蒋介石打败了,并把国民党靠美国装备起来的那100多万部队,连同他的美式装备、60亿美元的援助和日本投降时交出的主要装备,统统照单全收了。此时,西北、西南还有一些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一野、二野继续担负着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在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开始建设新社会之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出兵台湾,封锁台湾海峡,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一直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我国东北地区。
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当时,四野和三野的部队首先组成了志愿军。
入朝以后,我们在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了第一、二、三次战役。连续三次进攻战役,把美国鬼子从鸭绿江边一直赶过三八线——赶到了三七线附近。与此同时,国内自上而下掀起了报名参加志愿军的热潮。当然,青年报名参军和部队请求入朝作战都是很有组织的。
当时,我所在的第15军,还在解放西南,担负着继续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任务。与此同时,已经打到西昌的部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承担了进军西藏的任务;而在西北的部队,也在解放兰州以后开始了和平解放新疆的进程。这些部队都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当配备着美国装备的国民党被我们打败时,从干部到战士,从工人到农民,从领导到群众,就已经对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得很清楚了——当时打的是蒋介石,实际上是打在美帝国主义的身上。军民上下对蒋介石的仇恨,实际上是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而现在,美国又要侵略我们的兄弟邻邦——朝鲜。
朝鲜是在1945年“8·15”苏联出兵以后解放的,他比我们解放得早。日本战败投降时,美苏两国以三八线为界,接受日军投降并对朝鲜实行分区占领。后来,美国支持李承晚在南半部成立大韩民国,北方随即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就这样分成了南北两个国家。李承晚不断地叫嚣要“武力统一”,致使双方矛盾加剧、斗争激化。
朝鲜的问题应该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南北朝鲜他们自己想着和平统一,内部有矛盾,就算是打仗,打起来了也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并不涉及其他的国家。在战争开头,南北朝鲜在三八线两边打,后来打到釜山附近。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插手了,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出兵,而且他不光是打朝鲜,他还公然敌视新中国,霸占台湾,封锁台湾海峡,接着就把战火烧到我们的鸭绿江边。他的飞机轰炸我们的国土,炮也打到我们境内。这个消息公布以后,更激励起国内的部队完成自己任务的积极性——打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包括剿匪、建立政权,各项工作的速度都加快了。
那时候15军还在西南。进军西南以后,我们除解决了胡宗南的残余部队外,西南广大地区的其他一些国民党部队很快也都被消灭解决了。可以这么说,美国侵略朝鲜,反而加快了国内解放战争的进程——因为人民觉悟了,包括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也是一打,他们就起义。像云南的龙云、卢汉,就是和平起义的。有一些土匪还想着捣乱,经过半年多的剿匪,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云南是13军、14军、15军这3个军打的。15军打了两广战役,解放广东以后到广西消灭了白崇禧。1950年过年之后,15军就进军云南。因为云南是和平解放,除了到西昌打胡宗南,其他大的战斗就不多了。于是,当时15军的3个师,一个师(43师)留在云南执行任务;一个师(44师)解放当时的西康省,参加西昌会战;还有一个师(45师)在贵州。
总之,1950年的作战任务进行得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在朝鲜打响了第一次战役,接着连续打到第三次战役,这就到了1951年初。
西南局势迅速平定,
15军荣膺抗美援朝预备队
此时,西南的剿匪任务还很重,13军、14军还在云南边境,18军有进军西藏的任务,12军和其他的部队也都有任务。贺龙刚到西南军区,他带的部队还在陕西和成都一带。而刘伯承已经到南京办军事学院去了。尽管如此,由于朝鲜那边还需要部队,所以能出来的部队尽可能抽出来。“刘邓”(刘伯承、邓小平)还是从大局出发,要求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于是邓小平就报名抽部队去抗美援朝。
从1950年10月开始,15军军长秦基伟就主动向邓小平政委请缨,报名去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12月,这个要求正式得到了军委的批准。因为入朝的部队是“志愿军”,需要在华北再组建成志愿军兵团,所以15军随即被调到华北,接着西南还有其他部队相继出来。可以说,正因为西南形势稳定得很快,故而后来15军、12军都可以抽调出来。就是说,15军所属部队完成了解放战争的作战任务后没有休息,西南就把这支部队送出来了。
当时15军进军云贵川康之后的任务,主要是打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剿匪和建立政权,接下去就是土改。为此我们还投入了一些干部到地方去发动群众。那时各个部队都在相互比赛,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部队与云贵川康新解放区人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鱼水关系十分深厚。在云贵川康,人民长期饱受国民党的压迫,除了西藏以外,那儿也是国民党统治时间很长的地区。他们亲眼看到解放军解放了自己家乡,自然觉悟很高,一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积极报名参军——当志愿军去! 15军出川的时候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人特别多。各个地区的兵源,你是要不完的。不仅如此,地方还送出一些骨干补充到部队里头,也就是送最好的儿子吧,其中年轻的比较多,结婚的很少,优中选优,都是挑选了最好的子弟呀!因此,四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就特别多。
15军出四川北上的时候,军部驻地在泸州;45师在贵州,后来在纳溪集中;而位于云南昭通的43师,因为在当地还有其他任务抽不出来。所以抗美援朝时,就用其他部队顶替了这个师。第10军有3个师,其中的29师驻在川东内江和重庆附近,就划归15军,参加了15军北上的行列。10军也是抽了他最好的部队当第一批志愿军。29师这支队伍也是老部队了,确实是最好的部队!这些部队参加志愿军都很光荣。
当时补充进来的兵员,其成分来自全国各地。部队经过了渡江战役,长期行军,从华北、华中、华南,一直打到西南。这个部队的老骨干里,有翻身农民、老工人,还有打国民党过程中补充进来的——有些是起义的;有些是解放战士补充进来的。
那时候蒋介石的正规部队已经垮得差不多了,这些起义战士实际上是在解放战争后期被国民党抓丁抓进去的。像在渡江作战的时候,国民党残兵败将就抓了一些农民做补充。这些农民兄弟都是很好的,所以一解放过来,好多人都成为部队的骨干。后来在抗美援朝中,45师也好,29师也好,其中都有不少解放战士,他们立了功,有的还成为战斗英雄。这些人就是在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从国民党部队里“解放”过来的,那时军装、帽子都没有换,经过忆苦和动员,很快就愿意参加作战。像45师134团8连的王学智,就是在淮海战役当中解放过来以后,帽子都没有换,就参加了作战,仗打得很好,被评为战斗英雄,而且是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
子弟兵重返华北老解放区
15军接受任务以后,部队出四川基本上是两路:一路是经成渝、川陕公路向陕西宝鸡开进,而后由铁路送至华北;但主要是另一路——先从重庆乘坐轮船到武汉,然后再坐火车上河北。
当志愿军出发时,部队所在地的县、专署,一直到重庆大区,从上到下,包括西南的党、政、军领导都来欢送。那个时候四川还分四个地区——川南、川北、川东和川西。我们从重庆开始上船,不光是缴获国民党的登陆艇,什么船都有,凡是缴获的船都用上了。总之都是用最好的船调送志愿军。上船后,无论白天黑夜,两岸又是锣又是鼓地热烈欢送。当时没有电灯,就用汽灯沿途照明。大家都知道,这是去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谁先出去,谁最光荣!可以说部队走到哪儿,人民就欢送到哪儿,两岸都是来看船队的人。那么多的船都排着队走也是首次,更何况如此浩浩荡荡,一看就知道是部队。15军开出来的时候,部队的武器都是缴获美国的、日本的,虽然装备是旧装备,可衣服是新衣服,大家都是满脸笑容。
从四川带出来的新兵都是翻身解放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到过重庆,这次到重庆看到那么多的工厂,那么多的大烟囱,可真成了新鲜事儿。以前光听说长江,其实长江到底有多长,他们并不知道。这回坐轮船出长江,本身就是个大事嘛!轮船一出四川,他们才知道长江还长得很,走了很久才走出三峡,走出四川。一出三峡到湖北,又另开了一番眼界。四川大山很多嘛,到了湖北,江面更宽了,那比在四川时就看得更远了。再一到武汉,又比成都热闹多了,因为武汉已经解放一年多了。在长江乘船时就听说到武汉后还要坐火车,大家都很兴奋,好多人还是头一次坐火车呀!
从武汉坐火车,目的地是在冀南,15军坐到邢台,而45师则在沙河那一带集结。到华北以后,无论坐轮船还是坐火车,沿途也都一样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慰问。人们听说这支部队是到朝鲜去的,大人、小孩没有不欢迎的。沿途那个慰问呀,从吃的到用的,文艺节目样样齐全。各个师也从贵州、云南、四川带出来一些文工队。文工队表演的都是少数民族的舞蹈,少数民族的舞蹈很有特色。路上又组成临时宣传队,走到什么地方就感谢当地的人民和地方政府,那个慰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真是走一路唱一路;走一路歌声一路;走一路拥军一路,那场面可就不是用“壮观”“热烈”所能形容的。
到了华北就进入老解放区了。从新解放区、半老解放区到老解放区这一路走来,老解放区的老子弟又回到了老家——华北老解放区。这支部队就是从华北出发打到西南的。这次回到老家,家乡的人民也在看着我们这支队伍。当时行军路上人多又杂,我们的战士们有意识地注意保持部队的整体形象,部队也有意识地着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于是,在“热烈欢迎”的鼓舞下,部队的组织纪律性得到了最实际的检验。按常理讲,谁看见自家的家门能不眼馋呢?许多人跟随部队出四川到华北都要经过自己的家乡,可当时就有那么个劲头——很多战士、干部都做到了“过家门而不入”。这次到了华北老家也一样,都没有进家门的。
那时候,包括我们这些人在内,都没有进过大城市。虽然解放西南时路过一些大城市,但由于组织纪律性很强,谁也没有进去过。比如像解放广州,我们打到广州以后,就在广州城边儿上。陈赓规定:“4兵团的所有干部、战士都不准进广州。广州的任务是四野的。15军的人都不可以进广州!”虽然我们在南海(编者注:时为南海县,现为广东省佛山市下辖区)驻扎了很久,但没有进去。不仅是广州,包括解放西南,我们驻扎过许久的西南一些大城市,比如昆明,战士们、基层干部也都很少去。这次还是因为要去抗美援朝,我们才陆续进了重庆、武汉、北京以及天津这些大城市,这都是“首次进入”。
那个时候我们在天津、北京,见到什么都感觉新鲜。在天津,我们本来是想步行回驻地,好看看天津市面。一看到当时那个有轨电车“叮叮东东”地开着,这可是从未见过的,我们头一回坐,还居然坐倒了车!人家说:“上车吧,上来坐坐电车吧!”第一次嘛,头一回坐,结果居然坐反了方向,又给拉回去了。“你看,我们怎么又拉回来啦?”人家就问:“你们到哪儿呀?……啊,你坐反了。你下去,到那边再上车。”
那时候像这种事发生在干部、战士身上都是平常的。这些事想起来觉得很天真呐!我们爱自己的国家,好不容易全国解放了,这么好的地方建设起来可不容易啊!于是抗美援朝的决心就更大了:绝不允许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进我们国内来!
15军历史渊源及入朝装备概况
抗美援朝,作为二野的部队,15军报名是理所当然的。这个也是从大局考虑的。
当时15军在整个二野得到的评价是个“新部队”,原来叫9纵,是在太行山成长起来的野战纵队,后改建叫15军。在几个纵队里,他最年轻。那时二野组建了3个纵队,以后编兵团,相当3个兵团。二野比一野的部队多一点。9纵是1947年8月组建的,比较晚,纵队司令员是秦基伟,政治委员是黄镇。组建起来后部队就过黄河,解放河南——??解放郑州,参加淮海战役,一直打到了西南。开封战役则是三野打的。29师也算2纵里的一个老部队了,像其中的85团,就是陈再道组建起来的那个部队,也是个比较老的部队了;86团也比较老;87团比较新一点。这些部队参加志愿军都很光荣。
本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和上海,光一个三野就够了,为什么二野还参加呢?因为渡江战役时,蒋介石曾请求美国出兵援助。所以二野是准备在美国出兵后,作为三野的预备队顶上去的,特别是在南京、上海。这一点骨干们都很清楚,因为渡江战役部队做了动员,准备打美国,大家都有心理准备。可是渡江作战后,那么大的力量啊,国民党被秋风扫落叶一样打败,垮得那么快!这时美国看到势头不对,虽然并不死心,却也没敢出兵,当然他也来不及出兵。我们很快地解放了南京,解放了上海,解放了浙江、江西、福建,一直打到广州,然后把国民党在西南的部队也都消灭掉了,最后解放了全中国,至此,美国更不可能出兵了。这样一来,二野这个预备队也就没机会和美国交手。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没想到的是——美国就此从朝鲜动了手,居然还围到了我们的大后方——东北!当时我们和苏联的关系比较好,东北背靠苏联,属于我们的后方,还是比较安全的。抗美援朝战争初始,最先启用的是东北的部队,而这时候四野和三野已经完成了战斗任务,二野实际就再次担当了预备队。尽管大家有要打美国这个思想准备,但却没有想到美国会围到东北那边,而二野和美军的这一仗要在朝鲜打。这就暗合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老话——因为早在解放战争中,二野的部队就曾做好与美国交手的准备。
入朝作战的任务在部队一下达,二野就如渡江作战时充当三野的预备队一样即将出征,只不过这次交手,没有放在国内,而是放在了朝鲜,到朝鲜去与美国较量!
美国出兵朝鲜,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实际主要还是用他本国的部队。因为那时候“联合国军”说是由16个国家出兵组成,但由于美国是“世界宪兵”, 所以其实那些国家也是在美国的强迫下参加的,而且这些国家也就是出点援兵,像英国和加拿大各出了一个旅,其他国家都是象征性地出点部队,也都是做些诸如后勤、运输之类的支援性工作。
当时美国国内的、朝鲜的,尤其是国际上的形势,对其都很不利。因为那个时候,美国最初许诺,只是恢复三八线,他就算完成了任务。他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从釜山打到汉城,到了三八线,进攻并没有停止,一直打到平壤,打到平壤以后,他就准备与中国设立一个缓冲地带,再不走了。
那个时候,“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扬言要在圣诞节前解决整个朝鲜问题,准备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甚至要和中国开战。这样一来,美国的真面目在世界上就大暴露了——出兵前你说的是以“三八线”为界,作为军事行动目标,可现在却把战火烧到朝鲜北部,甚至烧到中国边境!美国这样干,国际舆论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当时美国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孤立的。
尽管朝鲜局势很不稳定,但当时包括苏联在内,各方对于中方“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这些问题,都有一些顾虑:“美国这么强大,你中国能打赢吗?而且他还盗用了联合国的旗号。”所以当时我们出兵,包括苏联,他也有很多考虑。苏联虽然支持朝鲜,但斯大林也有一些顾虑,所以最后他也没出兵。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从大局出发的:像美国这样一个横行霸道的国家,他会顾及什么国际法呀?顾及什么信义呢?唇亡齿寒,所以你不打他是不行的!
我们出兵以后,苏联人——主要是当时执政的斯大林,答应说我们可以买他一些武器和装备,他也好以这一方面作为支援。可实际上,赫鲁晓夫在后来破坏了和我们的关系,苏联的这些武器装备我们实际上最终都给了钱。
部队入朝时志愿军的装备怎样?是什么枪、什么炮?那都是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美式、日式装备,当时也算是最好的了。在战争初期,老志愿军实际上就是靠我们现有的家当打的。四野、三野入朝进行抗美援朝作战时,用的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些旧装备。他们就是靠这样的装备与敌人较量。打到第二年,也就是1951年,这个时候入朝的志愿军,如12军、15军,那才是第一批换装的部队,所谓换装,其实也就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个装备,大概比当时美国的步兵装备差了很多,并不是很先进。而且我们的炮兵才刚组建,困难很多,但当时所有进步国家,包括苏联,基本都是给些道义上的支持——给的装备极少,弹药也好贵。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抗美援朝的。
要讲现代化,我认为现代化是个时空观的概念。那个时候我们能有这样的装备,已经算比较先进了,当然是和自己比。
当我们15军这个预备队上去的时候,正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打得比较好的时期——经过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解放了汉城,还把美国打回到“三八线”以南。所以说,此时朝鲜战争的形势背景已经处在对我们比较有利的时期了。
15军入编第3兵团,细致做好战前准备
1951年初,15军抵达华北以后很想立即出国作战,但军委还掌握着一定的时间,并不着急派我们出去,而是考虑着怎么把部队搞好。本来是打算把我们和华北的其他部队组成一个兵团。一开始时预备把15军和杨成武的部队编在一起,但最后还是另组了一个“第3兵团”。
那时原预备由陈赓作为司令带领第3兵团到朝鲜去作战,但由于陈赓是志愿军的副司令,同时他还是哈工大的领导,比较忙碌,那时候全国一解放事儿很多嘛。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到职。
在部队抵达华北之后,经过各级会议,将上级的各项指示做了系统传达,具体来讲,在北京开了会,到天津开了会,最终,15军、12军和60军在天津组成了第3兵团。
第3兵团集结以后开赴朝鲜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治教育。我们的部队从开始就一直在关注着国际、国内的舆论以及我军在朝鲜取得胜利的消息。虽然大家觉悟都较高,但还是要系统地讲讲美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他对朝鲜人民的侵略屠杀,他霸占台湾、侵犯东北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以此来激发部队对美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当时正是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最欢欣鼓舞的时候,此时美国却打了过来,所以,全国人民仇视美帝国主义是很自然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练兵。虽然从战略上来讲他是一只“纸老虎”,但实际上却要当“真老虎”一样对待。所以,首先干部要研究老志愿军打仗的经验,学习吸收他们的经验,避免在初战里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干部、战士集中地研究敌人,根据敌人的情况练杀敌本领,准备打大仗、打硬仗。虽然我们在国内打的仗也不小,但那时我们总是想着没有打过美帝国主义,与他这一仗较量,是个大仗,起码比起国内的仗,要大得多,号称是16个国家嘛,所以做了充分的准备。要想获得“首战必胜”,就必须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
在加紧完成战前部署之际,军里召开了营以上干部的动员大会,努力做好了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45师也在部队驻地召开了誓师大会,秦基伟军长亲临大会并讲话,带头誓言在朝鲜战场上“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秦军长还检阅了部队,官兵极受鼓舞。这样,15军于河北邢台地区正式被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下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归志愿军第3兵团指挥。
总之,部队集结以后做好了到朝鲜去的准备。作为领导来讲,准备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一直准备到4月份。你看,1月份从西南出来的,到4月份,经过了3个月的准备,然后作为志愿军,准备到朝鲜参加第五次战役。
1951年3月24日至31日,15军所属部队依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45师是在3月29日到30日,按133团、师直、135团、134团顺序,先后跨过鸭绿江出征朝鲜,全师官兵向涟川地区开进,随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