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6634

本书生动的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介绍也比较浅显易懂。此外还介绍了两个不为人知的史实:
一是商博良破解象形文字过程中的各种艰辛,以及竞争对手的勾心斗角。托马斯杨才华横溢,可是一旦被商博良占到先机,就不遗余力诋毁对手,抬高自己。如此情形,虽然给破解象形文字的壮丽故事留下阴霾,却也是科学史的真实写照,为了发现的所有权,为了名利荣誉,历史上不乏伟人天才兵戎相向,令人叹息。
二是大名鼎鼎的罗塞塔诗碑在破解过程中,居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在商破译象形文字后几十年,石碑文字才被译出。。
1798年,拿破仑大举挥兵入侵埃及。这场军事行动虽以失败收场,却挖掘出刻有三种文体的罗赛塔石碑与大量考古资料,刺激了无数学者争相投入破解象形文字的研究。当石碑出土,每位学者都相信解读古埃及文的日子必定不远,然而这个千古之谜却拖到二十年后才由商博良解开。
莱斯利、罗伊·亚京斯*的这本《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根据商博良的信件与日记,仔细重建他破解古埃及文的奋斗历程。在有如侦探小说般的叙述中,你不只可以发现学者为夺得头彩的互相倾轧、了解大革命后法国政局的诡谲不安,*可看到商博良如何在不断的挫败与竞争者的攻击中,成为 **位看懂古埃及文的现代人。
正因得到了这把开启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埃及学的发展得以突飞猛进,人类*能在茫然一千五百年后,重新认识这个古老的文明。
讲述一个失传了一千五百年的古埃及文字重新解读的故事,一块破损残缺的石碑竟然成为揭开古埃及之谜的关键之所在。商博良因破解象形文字的功劳和意义非凡,人们以其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今天我们对古埃及的了解,全部受惠于商博良非凡的研究。
古埃及文明是寻找人类文明的重要导引,而古埃及文字是破译埃及文明的*重要的钥匙,法国人商博良在1822年为整个人类找到了这把钥匙。自拿破仑出兵埃及带回罗塞塔石碑等大量考古资料以来,也引发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竞赛。*终,形成了法国人商博良与英国人托马斯·杨的两强争霸的局面。本书通过商博良的日记、通信,细致讲述了他破解古埃及文字、战胜托马斯·杨的整个过程。
故事背景可追溯到1796年拿破仑大举出兵动埃及这段历史。拿破仑的这次军事行动,旨在占领并控制埃及,继续向东扩展,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拿破仑所派遣的学者随军远征埃及,对当地的古迹进行探察,带回了埃及罗塞塔石碑与大量考古资料,却引发出一场争相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竞赛。这场竞赛*终演变为法国的商博良与英国的托马斯·杨的两强争霸。
《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战争》通过商博良的通信和日记,细致地重述了他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奋斗历程。书中描绘了他在短短十数年的学术生涯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叙述了他与同时代学者的往来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政坛人物的关系,与其朋友和对手的关系。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这是一场没有鸣枪起跑的正式竞赛,重要的是在这场没有游戏规则的激烈竞争中,作为英雄主义者的商博良是如何在挫败竞争者的攻击中成为*位读懂古埃及文的人的;可以了解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本知识;从中还可以发现欧洲殖民扩张与早期东方学的密切关系;英法两国在地缘政治利益的驱动下所展开的权力斗争,是怎样冲击和影响学术发展的,埃及学这门学问又是如何随着学者们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而应运产生的。
致谢
导言 时间之始
第一章 埃及之地
第二章 学生
第三章 城市
第四章 教师
第五章 医生
第六章 克丽奥佩特拉
第七章 结识国王
第八章 大师的秘密
第九章 译者
第十章 赐予文字与书写体系之人
深入阅读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将军下令法国舰队启航,妻子约瑟芬终究未获同行,但拿破仑答应只要远征军打败英军,就会派人把她接过去。事实上他已经下令,除了少数核准同行的妇女,如洗衣妇、女裁缝外,一律不准妇女随行。但妻子、情妇跟着丈夫、爱人远赴战场,并不是什么破天荒之事,以此次远征而言,下层官兵并没有严格遵守拿破仑的命令。有些军官公然偕妻子上船,还有些妇女偷偷地溜上船,或者女扮男装上船。总之,共有约三百名妇女随军前往埃及。
远征舰队出海才四天,拿破仑就决定冒险将约瑟芬接来,于是派了装有大炮的波莫纳号(Pomone)快速帆船前去接她。不料波莫纳号抵法时,约瑟芬却病得无法远行。话说她在土伦军港目送拿破仑扬帆出海后,就前往洛林省的矿泉疗养胜地普隆比耶尔泡温泉, 6月12日那天,一个高约4.5米的木制阳台突然坍塌,掉落街上,把约瑟芬砸成重伤。当地医生以煮熟的马铃薯加白兰地、樟脑敷在她的受伤处,加上水蛭、热浴和不时的灌肠治疗,约瑟芬为此忍受了三个月的痛苦才治愈。约瑟芬在她能够提笔给友人写信时,无不悲叹自己未能前往埃及的苦恼:“我收到一封波拿巴寄来的令人窝心的信。他说他不能没有我,要我去和他会合,要我去那不勒斯搭船。我真希望自己身体好转,可以立刻出发,而我觉得自己的病痊愈还是遥遥无期。我仍然不能起来,只要站立或坐上十分钟,肾或下背部就会感到剧痛,我所能做的就是哭。” 这次意外对拿破仑和约瑟芬的一生是个转折点。
约瑟芬身体复原到可以远行时,拿破仑也找到了约瑟芬红杏出墙的证据,已无意愿让她到埃及。他一度为这个比他大六岁的女人神魂颠倒,早在两年前将她娶进门,如今两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故。不久之后,拿破仑走上了拈花惹草之路,情妇一个换过一个,而第一位和他勾搭上的就是陆军中尉的新婚妻子宝琳。
宝琳是装扮成士兵偷渡上船的,在部队中人们都称她是“克丽奥佩特拉”。这个名字在希腊文和古埃及文里都出现过,后来为破解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而关键的线索。
拿破仑于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父亲是下层贵族;于法国接受军事教育后,1785年进入法国陆军炮兵团。四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诸国害怕法国的社会改革扩及全欧,发兵赴法镇压。1796 年起,拿破仑领军在意大利多次击溃奥地利军队,震惊全欧。很快地,与法国为敌的只剩下死对头英国,而拿破仑判断,若要进一步入侵英国本土,得先取得制海权,否则不易成功;于是拿破仑决定采取迂回方式,拿下埃及,借此摧毁英国。他认为拿下埃及,就可以切断英国与其最富裕的属地印度之间的贸易通路,并为法国远征南亚次大陆提供基地。
这项行动也符合拿破仑当时想远离巴黎政局的想法。他的盘算是:从埃及凯旋归国,再将其他人所密谋的政变纳归自己主导。当时掌权的是督政府,也就是由五名督政官组成的委员会,督政官握有1795年8 月22日革命宪法所赋予的行政权。对督政府而言,自然乐见拿破仑离开巴黎,甚至盼望他远征失败,连带终结这位年轻而有野心的将领的政治前途。因而拿破仑提议远征埃及,督政府则立刻欣然答应。
拿破仑的远征军航行了近六个星期才抵达埃及,这时的埃及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在土耳其人入侵之前,埃及这块土地的主人则是近九百年前入侵的阿拉伯人。在拿破仑之前,仅有极少数人曾涉险深入尼罗河三角洲以南,且清一色是男性。商人为数不多,大都只在开罗、亚历山大、罗塞塔和达米埃塔活动。来自西方的商人主要在开罗做买卖,在城内有其专属的营合,营合四周环绕围墙,人口有土耳其士兵站岗守卫。即使是在尼罗河三角洲,西方人出营舍若没有武装人员随侍,就会有安全之虞,更别谈前往三角洲以南地区。而生活在埃及的五六十名法国商人所能提供给祖国的信息很有限,因此拿破仑和其麾下将领抵达埃及后,才发现自己对远道而来欲待征服的土地,所知原来甚微。
P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