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27877丛书名: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一个人的传奇,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传奇。
引? 言? /1
**章? 少壮怀志? /1
14岁入团? /1
革命受挫? /4
求学南京? /8
学造兵器? /10
异地邂逅? /12
第二章? 赴美深造? /18
惜别妻儿? /18
2
任新民传
潜心攻读? /20
刚毅女性? /24
舍弃优裕? /27
好事多磨? /29
第三章? 投身国防? /31
研制火箭? /31
筹建军工? /32
陈赓院长? /34
结识钱学森? /37
第四章? 开拓奠基? /41
三人建议书? /41
“喷气和火箭技术”上规划? /43
筹建五院? /45
接收“P-1”? /48
仿制“P-2”? /54
动力总师? /65
第五章? “八年四弹”? /78
“东风二号甲”? /78
研制“东三”? /83
攻关“东四”? /98
目 录 3
卫星功臣? /106
“东五”总指挥? /122
第六章? 攻坚“331”? /129
氢氧发动机? /129
“长三”—从立项到研制? /134
工程总师? /147
指挥发射? /152
“331甲”—卫星通信升级版? /169
第七章? 耕耘不辍? /175
亲临一线? /175
改进“风云”? /188
遥感总师? /191
商业发射? /198
又“顾”又“问”? /202
第八章? 磊落人生? /205
自主自力? /205
淡泊执着? /214
求真务实? /218
果敢担当? /230
精益求精? /234
4
任新民传
严己宽人? /238
第九章? 霜重心红? /247
老骥伏枥? /247
风口浪尖挑重担? /250
提携后辈? /252
呕心沥血航天梦? /255
附? 录 任新民年表? /278
后 记? /285
车时,涡轮泵连续几次被严重损坏,导致试车失败。试车后,
看到分解后的涡轮泵,其损坏程度真是令人目瞪口呆。虽然前
两次试车失败后都认真地分析和查找产生故障的原因,也采取
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当时也能自圆其说,认为采取的改进措施
应该有效。其实是对故障的机理没有吃透,采取的措施也难以
做到对症下药。第三次试车时,涡轮泵又重复出现了严重的
损坏现象。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也掣
肘着“长征三号”的研制进程。任新民和他的同事们在那段时
间里真有些焦头烂额,可又干着急,一时又使不上劲。这时,
任新民清醒地意识到此故障并非小沟小壑,肯定是存在重大的
隐患,很可能与当年燃烧室高频不稳定燃烧问题有类同之处。
“事不过三”,不能再试下去了。他向研制团队讲述了他的想法,
并宣布放**天,请大家冷静下来,认真地想想,否则,欲速
而不达。
可任新民的思维却放不了假。他还是使用他一直使用并尝
到甜头的“沉下去”的办法,奔波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
142
任新民传
2003年6月30日,任新民在
北京某航天研究所调研
总体设计部、结构强度研究所和发动机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之间,
听取各有关方面科技人员关于这一故障的分析意见及看法。他
适时地召集了有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参加的故障分析会。在分析
会上,结构强度专家应桂炉提出刚轴在其旋转速度超过3.6万转/?
分时,刚轴则变成柔轴,并可随机地产生次同步共振的现象。
这一概念一提出,即刻引起任新民等的高度重视,好像一把钥
匙启迪和激励了他的思维。通过反复地分析、研究试车数据,
查看涡轮泵的转速,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试验,终
于揭开了涡轮泵损坏如此严重的机理—次同步共振。真是茅
塞顿开,豁然开朗:涡轮泵的刚性轴在其转速达到3.6万转/分
后,已成为柔轴,出现了非同步的回旋振动,形成次同步共振,
在轴向和径向均产生很大的震动过载,导致涡轮泵组件严重损
坏。症结找到了,故障的机理清楚了,但不等于改进措施唾手
可得。任新民又同从事发动机系统设计、涡轮泵设计的设计人
第六章 攻坚“331” 143
员、涡轮泵生产的工艺人员和结构强度研究人员等,进行了反
复的分析计算和试验研究,*后确定了改进措施。
1982年11月24日,采取了改进措施的YF-73氢氧发动机进
行了大推力、摇摆、1400秒的长程试车,获得成功。发动机分
解后未发现任何问题。随后又连续进行了3次1400秒的考验性试
车,均获成功。至此,圆满地解决了发动机涡轮泵轴系统的次
同步共振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2年6月24日至7月1日,刚召开了
氢氧发动机的次同步共振的攻关会议,对解决次同步共振问题
统一了认识,并组成了攻关小组,进行解决次同步共振的攻关
工作。7月30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三子级进行第三次简易
试车时,**次启动出现了三次缩火现象,5秒钟后火焰稳定。
试车后对缩火问题进行了故障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982年12月13日,采取了解决缩火问题的改进措施后,进行第
四次简易试车,**次启动未缩火,可第二次启动时又出现了
严重的缩火现象。这说明故障分析还不到位,采取的措施还没
有完全解决问题。所谓缩火就是氢氧发动机点火启动后,刚刚
喷出来的长长火焰很快就缩了回去,紧接着又喷出来,尔后又
缩回去,又喷火,形成喷火—缩火—喷火—缩火—喷火的循环
过程,这个过程长达5秒,*短的一次也有1秒多钟,有的反复3
次,一般情况下**次启动时的缩火现象比第二次启动时严重。
这种缩火现象如果在运载火箭飞行中出现,有可能使氢氧
发动机熄火;即使发动机不熄火,也会在运载火箭二、三级分
144
任新民传
离后产生过大的干扰力,导致火箭飞行失稳,后果不堪设想。
任新民组织设计师系统有关科技人员进行紧张的、夜以继日的
缩火原因分析,并进行了必要的试验验证。当时,整个“331”
工程的计划进度已排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要在1983年11月
出厂,1984年2月实施发射。可时至1982年年底,缩火这样的重
大技术难题还没有解决,实在令人着急!他坐镇缩火问题分析
会的现场,经反复地研究讨论,任新民决定采取增大启动时的
液氢流量,提高涡轮泵的启动功率,调整氢氧发动机的启动程
序,改善涡轮泵前的液氢品质等四项措施。措施定下来以后,
他满怀信心但又担心地说:“这四项措施应该有效。如果还解决
不了缩火问题,那就复杂了。我只好打报告,请求推迟‘长征
三号’出厂的时间。我想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按着“长征三号”出厂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而且进度推
后,不能再拖了。刚好,近日有一次简易试车,任新民经过认
真的分析思考,认为在简易试车后,氢氧发动机不下台分解和
清洗,直接进行考验四项措施的点火试验。当时多数人认为这
样风险太大,不同意直接进行试验。任新民真是“艺高人胆
大”,他果断地决策:“试!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随即
他同有关的设计人员、试验人员研究制定了规避风险的措施。
在简易试车后,在紧张而又谨慎的氛围中,连续地进行了
检验解决缩火措施的试车。果不出他所料,试车顺利而安全地
获得成功,发动机启动干净利落,火焰稳定。证明所采取的四
项措施完全有效,没有出现缩火现象。任新民紧张有序而精心
第六章 攻坚“331” 145
的组织,果断镇定而适时的决策,为“长征三号”的研制赢得
了宝贵的时间。
尔后,在1983年5月25日和9月2日进行的“长征三号”三子
级全系统试车中,进一步检验和考验了解决缩火问题的四项措
施。试车结果表明,氢氧发动机的启动缩火问题得到了完全彻
底地解决。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具有大、远、长、低四大特点:运载
能力大,航程远,工作时间长,采用了低温高能的氢氧发动机。
“长征三号”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关键和难题远不止氢氧发动
机这一项,还有制服纵向耦合振动(国外文献称POGO)、低频
振动环境管理、推进剂管理等。至于在试车、发射场合练和测
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是不胜枚举。1983年5月25日进行的**
次“长征三号”三子级的全系统试车时,出现了仪器舱、整流
任新民(右)与
孙敬良在一起
146
任新民传
罩内起火,发生爆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练时发现射频干
扰问题;氢气排放管路的流阻损失过大,火箭起飞前从箭体排
出大量有危险的常温氢气的问题;第三级发动机舱(二、三级
级间段)环境温度过低的问题等。任新民在解决这些技术关键和
难题中,都是亲临现场,和广大的科技人员、试验人员、工人一
起研究和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现场予以决策。
在“331”工程的研制与发射中,协调、协作、协同也使任
新民付出了心血和劳动。五大系统(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
射场、测控通信、地面通信)中,有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有的
是多个系统之间,这些协调、协同工作是工程总师义不容辞的
责任,特别是跨行政部门、跨行政单位的协调、协同,工程总
师不亲临到场,就很难定下来。这更需要任新民晓之以理、动
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的则软硬兼施,进行拍板定案。
仅就“长征三号”研制工作而言,虽承研单位基本上都属
于七机部系统的,但又是跨不同的院局单位的,作为工程总师
和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对这类协调工作责无旁贷。1977年
10月10日至27日,国防科委、七机部联合召开了“331”工程
研制任务落实会议。会议确定了研制进度、生产数量和研制任
务分工,明确“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当时称“长征二号乙”)
总体设计在一院;一、二级总体及研制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
三级由一院研制;箭上主要仪器设备(主要是陀螺平台系统)
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据此,一院和上海机电二局的协调
工作自然地落在了任新民的肩上。本来很挠头的一些协调、协
第六章 攻坚“331” 147
同工作,他却不以为然,他靠的是国防科委、七机部(航天部)
机关,靠的是他所形成的科技骨干网络。如一院总体部的沈辛
荪、范士合、龙乐豪、曹叵邦、王心清、余梦伦,液体火箭发
动机研究所的刘传儒、王之任、朱森元、王桁,控制技术研究
所的潘绍珍、冉隆燧、邵崇武,地面设备研究所的胡献文、王
瑞铨,上海机电二局的孙敬良、龚德泉、臧家亮、孙显桐、张
子金等。他多次直言不讳地说:“总师也不是全才,一个型号
涉及那么多单位、那么多专业,总师必须有一个科技骨干的网
络,这个网络中的科技骨干不一定是技术上*拔尖的,但必须
是技术上比较强的,尤其重要的是在对技术问题的研究讨论中
要讲真话、实话,协调问题时要实事求是。这样,解决技术难
题和协调难题时,这个网络就会发挥作用。了解研制工作的情
况,通过这个网络唾手可得。”正因如此,他在协调一院与上
海机电二局之间许多棘手的难题中,靠他了解情况的深透、准
确,靠他的公平、公正、公开,靠他的网络中的科技骨干,总
能迎刃而解。历尽千辛万苦,1983年10月9日、12日, 长征三号”
**、二级和三级运载火箭分别从上海、北京出厂,运往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