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33035丛书名: 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
编辑推荐
本从书的特点在于如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性结合性较强,本书不但论述了世界乳业的新科技进展,同时也关注工程应用。2 .内容涵盖范围广 从乳品的基础特性到加工技术,同时还介绍了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3 .结构安排合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写作简明扼要;文字陈述尽量简单明了,尽量避免理论性很深的知识的罗列和堆积,将科学的知识描述得更加简练清晰,繁而不琐。
内容简介
本书由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研究院多年从事液态奶科研和产品开发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液态奶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加工技术,反映了国内外乳品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乳的营养、液态奶产品分类、液态奶制品基本加工工艺和设备、液态奶制品加工中应用的高新技术、功能性液态奶制品、液态奶加工厂设计等,反映了当今液态奶制品的非热加工技术、胆固醇脱除技术等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读者能够较好地掌握液态奶产品加工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液态奶加工行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可作为液态奶加工行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 录
章 乳的化学组成
节 乳蛋白质
一、乳清蛋白
二、酪蛋白
第二节 乳脂肪
一、脂肪的组成
二、脂类的性质
第三节 乳糖
一、乳糖的化学性质
二、乳糖的生理性质
三、乳酸发酵
第四节 乳中的盐类
一、盐的组成和分布
二、胶态磷酸钙
第五节 乳中的维生素
第六节 乳中的酶
一、牛乳中主要的酶
二、乳中存在的其他酶
第七节 乳中的风味物质
一、乳中的风味物质
二、乳和乳制品中风味化合物的生成
三、牛乳异味的产生
四、分析风味和异味的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乳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节 牛乳的热稳定性
一、加热时牛乳蛋白质的变化
二、乳其他成分的变化
三、乳pH值的变化
四、褐变反应
五、无机物的影响
六、乳的热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第二节 乳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乳蛋白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二、乳pH值的影响
三、乳中矿物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四、乳中胶态磷酸盐对乳热稳定性的影响
五、泌乳期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六、温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七、乳糖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节 乳的热稳定性的改善
一、乳的热稳定性机制探讨
二、乳蛋白质的保护
三、乳中盐平衡的维护
四、乳热稳定性改善适条件的确立
第四节 稳定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一、增稠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二、乳化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三、乳化剂在乳饮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中的微生物
节 乳中微生物的种类
一、嗜温菌
二、嗜热菌
三、嗜冷菌
四、芽孢菌
五、致病菌
六、其他微生物
第二节 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一、来源于乳房的微生物
二、来源于挤乳过程和挤乳结束后的微生物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态乳产品的生产
节 液态乳制品的分类
一、按热处理强度分类
二、按产品营养分类
三、液态乳产品的标准
第二节 原料乳的质量安全
一、原料乳的污染物来源
二、原料乳的贮藏与运输管理
第三节 液态乳产品的加工工艺
一、巴氏杀菌乳的工艺
二、灭菌乳的工艺
三、ESL鲜乳工艺
四、浓缩乳的工艺
五、复原乳/再制乳的工艺
六、成分调整乳的工艺
七、液态乳加工的基本卫生要求
第四节 乳品热杀菌技术
一、杀菌概述
二、巴氏杀菌
三、超高温灭菌
四、二次灭菌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液态乳加工设备
节 牛乳的挤乳、收集、贮存设备
一、机械挤乳设备
二、机器人挤乳系统
三、生鲜牛乳的收集设备
四、生鲜牛乳的贮存设备
第二节 牛乳的脱气、净化、分离、标准化和浓缩设备
一、牛乳的脱气设备
二、牛乳的净化设备
三、牛乳的离心除菌设备
四、牛奶的分离设备
五、牛乳的标准化
六、牛乳的浓缩设备
第三节 牛乳的均质设备
一、均质原理
二、均质设备
第四节 牛乳的冷却、加热杀菌设备
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排
二、贮槽式热交换设备
三、列管式加热设备
四、套管式热交换器
五、板式热交换器
六、刮板式热交换器
第五节 牛乳的灌装设备
一、玻璃瓶牛乳灌装机
二、吹塑成形瓶无菌包装系统
三、屋顶型包装机
四、无菌复合纸盒包装系统
五、爱克林自动灌装机
第六节 牛乳的检测技术及设备
一、MilkoScan FT 1多功能乳品分析仪
二、流式细胞术检测牛乳中体细胞
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牛乳抗生素残留(试剂盒
第七节 设备清洗和环境卫生
一、生产、仓贮卫生要求
二、常用清洗剂的种类
三、CIP清洗
四、环境卫生维护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液态乳加工中的高新技术
节 超高压杀菌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高压杀菌概述和发展
二、超高压杀菌和微生物
三、微生物超高压失活的机制
四、生物分子的超高压失活
五、超高压杀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六、超高压加工设备
第二节 超高压均质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高压均质的概述
二、超高压均质的原理
三、超高压均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四、超高压均质对蛋白质的影响
五、超高压均质对脂肪的影响
第三节 微波杀菌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杀菌效果
二、影响因素
三、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四、微波设备
第四节 脉冲电场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原理
二、装备
三、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四、产业化应用
第五节 超声波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原理
二、装备
三、超声波技术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四、应用
五、商业应用
第六节 超滤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滤概述
二、 超滤膜
三、 超滤设备
四、 超滤工艺
五、 超滤膜的堵塞与清洗
六、 超滤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第七节 微胶囊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
一、 微胶囊化工艺概述
二、微胶囊化原料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第八节 酶在液态乳产品中的应用
一、脂肪酶
二、乳糖酶
三、蛋白酶
四、乳过氧化氢酶
五、溶菌酶
第九节 乳中胆固醇脱除技术
一、物理加工
二、生物加工
三、化学加工
四、去除胆固醇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功能性液态乳制品
节 初乳
一、初乳的成分
二、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第二节 免疫活性物质
一、免疫球蛋白
二、乳铁蛋白
三、乳过氧化物酶
四、溶菌酶
五、乳白蛋白
六、功能性多肽
七、胰蛋白酶抑制剂
八、黄嘌呤氧化酶
第三节 免疫乳
一、免疫乳的概念
二、免疫乳生产技术
三、免疫乳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功能性液态乳
一、高钙牛奶的研制
二、低乳糖牛奶
三、铁强化牛奶
四、膳食纤维牛奶
五、脱胆固醇牛奶
六、改善睡眠牛奶
七、DHA强化牛奶
八、心血管保健牛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液态乳品工厂设计
节 厂址的选择
一、 厂址选择原则
二、厂址选择
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
一、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三、总平面布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四、厂内交通运输
第三节 工艺设计
一、生产规模及生产制度
二、物料平衡计算
三、设备选择
四、生产车间用水用汽量的估算
五、生产车间布置
六、辅助部门
第四节 工程概算
一、概算的目的和要求
二、概算文件的组成和内容
三、概算编制的依据
四、概算项目的划分
五、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乳品厂概算投资比例
参考文献
节 乳蛋白质
一、乳清蛋白
二、酪蛋白
第二节 乳脂肪
一、脂肪的组成
二、脂类的性质
第三节 乳糖
一、乳糖的化学性质
二、乳糖的生理性质
三、乳酸发酵
第四节 乳中的盐类
一、盐的组成和分布
二、胶态磷酸钙
第五节 乳中的维生素
第六节 乳中的酶
一、牛乳中主要的酶
二、乳中存在的其他酶
第七节 乳中的风味物质
一、乳中的风味物质
二、乳和乳制品中风味化合物的生成
三、牛乳异味的产生
四、分析风味和异味的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乳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节 牛乳的热稳定性
一、加热时牛乳蛋白质的变化
二、乳其他成分的变化
三、乳pH值的变化
四、褐变反应
五、无机物的影响
六、乳的热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第二节 乳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乳蛋白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二、乳pH值的影响
三、乳中矿物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四、乳中胶态磷酸盐对乳热稳定性的影响
五、泌乳期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六、温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七、乳糖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节 乳的热稳定性的改善
一、乳的热稳定性机制探讨
二、乳蛋白质的保护
三、乳中盐平衡的维护
四、乳热稳定性改善适条件的确立
第四节 稳定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一、增稠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二、乳化剂对液态乳制品稳定性的作用
三、乳化剂在乳饮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中的微生物
节 乳中微生物的种类
一、嗜温菌
二、嗜热菌
三、嗜冷菌
四、芽孢菌
五、致病菌
六、其他微生物
第二节 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一、来源于乳房的微生物
二、来源于挤乳过程和挤乳结束后的微生物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态乳产品的生产
节 液态乳制品的分类
一、按热处理强度分类
二、按产品营养分类
三、液态乳产品的标准
第二节 原料乳的质量安全
一、原料乳的污染物来源
二、原料乳的贮藏与运输管理
第三节 液态乳产品的加工工艺
一、巴氏杀菌乳的工艺
二、灭菌乳的工艺
三、ESL鲜乳工艺
四、浓缩乳的工艺
五、复原乳/再制乳的工艺
六、成分调整乳的工艺
七、液态乳加工的基本卫生要求
第四节 乳品热杀菌技术
一、杀菌概述
二、巴氏杀菌
三、超高温灭菌
四、二次灭菌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液态乳加工设备
节 牛乳的挤乳、收集、贮存设备
一、机械挤乳设备
二、机器人挤乳系统
三、生鲜牛乳的收集设备
四、生鲜牛乳的贮存设备
第二节 牛乳的脱气、净化、分离、标准化和浓缩设备
一、牛乳的脱气设备
二、牛乳的净化设备
三、牛乳的离心除菌设备
四、牛奶的分离设备
五、牛乳的标准化
六、牛乳的浓缩设备
第三节 牛乳的均质设备
一、均质原理
二、均质设备
第四节 牛乳的冷却、加热杀菌设备
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排
二、贮槽式热交换设备
三、列管式加热设备
四、套管式热交换器
五、板式热交换器
六、刮板式热交换器
第五节 牛乳的灌装设备
一、玻璃瓶牛乳灌装机
二、吹塑成形瓶无菌包装系统
三、屋顶型包装机
四、无菌复合纸盒包装系统
五、爱克林自动灌装机
第六节 牛乳的检测技术及设备
一、MilkoScan FT 1多功能乳品分析仪
二、流式细胞术检测牛乳中体细胞
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牛乳抗生素残留(试剂盒
第七节 设备清洗和环境卫生
一、生产、仓贮卫生要求
二、常用清洗剂的种类
三、CIP清洗
四、环境卫生维护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液态乳加工中的高新技术
节 超高压杀菌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高压杀菌概述和发展
二、超高压杀菌和微生物
三、微生物超高压失活的机制
四、生物分子的超高压失活
五、超高压杀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六、超高压加工设备
第二节 超高压均质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高压均质的概述
二、超高压均质的原理
三、超高压均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四、超高压均质对蛋白质的影响
五、超高压均质对脂肪的影响
第三节 微波杀菌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杀菌效果
二、影响因素
三、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四、微波设备
第四节 脉冲电场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原理
二、装备
三、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四、产业化应用
第五节 超声波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原理
二、装备
三、超声波技术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四、应用
五、商业应用
第六节 超滤技术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一、超滤概述
二、 超滤膜
三、 超滤设备
四、 超滤工艺
五、 超滤膜的堵塞与清洗
六、 超滤在液态乳加工中的应用
第七节 微胶囊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
一、 微胶囊化工艺概述
二、微胶囊化原料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第八节 酶在液态乳产品中的应用
一、脂肪酶
二、乳糖酶
三、蛋白酶
四、乳过氧化氢酶
五、溶菌酶
第九节 乳中胆固醇脱除技术
一、物理加工
二、生物加工
三、化学加工
四、去除胆固醇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功能性液态乳制品
节 初乳
一、初乳的成分
二、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第二节 免疫活性物质
一、免疫球蛋白
二、乳铁蛋白
三、乳过氧化物酶
四、溶菌酶
五、乳白蛋白
六、功能性多肽
七、胰蛋白酶抑制剂
八、黄嘌呤氧化酶
第三节 免疫乳
一、免疫乳的概念
二、免疫乳生产技术
三、免疫乳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功能性液态乳
一、高钙牛奶的研制
二、低乳糖牛奶
三、铁强化牛奶
四、膳食纤维牛奶
五、脱胆固醇牛奶
六、改善睡眠牛奶
七、DHA强化牛奶
八、心血管保健牛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液态乳品工厂设计
节 厂址的选择
一、 厂址选择原则
二、厂址选择
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
一、总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三、总平面布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四、厂内交通运输
第三节 工艺设计
一、生产规模及生产制度
二、物料平衡计算
三、设备选择
四、生产车间用水用汽量的估算
五、生产车间布置
六、辅助部门
第四节 工程概算
一、概算的目的和要求
二、概算文件的组成和内容
三、概算编制的依据
四、概算项目的划分
五、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乳品厂概算投资比例
参考文献
前 言
近年来,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结构的巨大改变,加速了乳品工业发展成为技术设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201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2651.8万吨,液体乳产量达到2400.1万吨。
牛乳是除母乳外营养为均衡的全价食品,富含健康饮食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很多研究已证实乳制品在骨骼健康、肠道调节、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2014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已提高至约33 kg,仍与世界人均118 kg的饮用量相差甚远。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大的潜在市场,如今世界各大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落户中国,给国内乳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使乳品企业和乳制品从业人员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曾于2004年出版了《现代乳品加工技术》丛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乳制品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科学研究都有了新的进步,非常有必要将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反映出来,所以修订或新编了《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
这套《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包括《液态奶》、《发酵乳》、《乳粉》、《益生菌》、《乳品安全》五本,由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研究院多年从事乳品科技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
《液态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液态奶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加工技术,反映了国内外乳品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乳的营养、液态奶产品分类、液态奶制品基本加工工艺和设备、液态奶制品加工中应用的高新技术、功能性液态奶制品、液态奶加工厂设计等,反映了当今液态奶制品的非热加工技术、胆固醇脱除技术等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读者能够较好地掌握液态奶产品加工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发酵乳》主要介绍发酵乳科技的新发展,涵盖内容广泛、深入,涉及发酵乳的健康功能、乳酸菌遗传学、发酵乳生产关键和新技术、规模化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检测、产品开发等方面。发酵乳涵盖范围广,在世界范围内是重要的健康食品。我国酸奶科技、生产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生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加,乳品企业推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本书结合了丰富的实践内容,阐述了发酵乳生产的突破性进展,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
《乳粉》结构体系完整,充分考虑目前行业热点和技术发展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家对营养和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粉状乳制品作为配料被广泛应用于普通食品、营养保健品、甚至特殊配方产品。国际、国内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制定多个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等。本书详细介绍粉状乳制品的分类、组成、生产设备、工艺、配方设计、营养研究、法规、工厂设计和管理、质量评价方法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益生菌》从益生菌的分类、鉴定、作用机理、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以及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也纳入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上述领域部分的研究结果。近十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对益生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对益生菌健康促进作用的机理逐渐清晰。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干预/治疗试验,获得了对益生菌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益生菌对代谢综合征如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肠易综合征(IBS)、炎性肠炎(IBD)等作用以及在改善和预防过敏方面的作用积累了大量的证据,对益生菌相关健康促进作用的作用机理和生物效应分子等进行了阐述,并从总体的角度阐述了益生菌与机体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心情的关系, 提出了“脑肠轴”的概念, 从单一菌的作用发展到免疫、激素分泌、神经活动和心因性活动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同时也对该领域目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态进行了介绍,并对部分益生菌的产业化应用作了概述。
《乳品安全》立足于乳品安全的新发展态势,系统介绍影响乳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目前新的检测方法,深入客观地描述了引起乳品安全的各种难以避免和预知的因素,并针对每一因素列出现有的有效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乳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深入全面剖析将来可能影响到乳品安全的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本书详细叙述了各类乳制品的安全生产过程,在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溯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引导下,对乳品安全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控制,使乳品工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丛书得到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12B08、2013BAD18B01、2013BAD18B02)、科技部农转项目(2013GB2C000153)、上海市人才基金项目(201343)、上海市技术带头人项目(14XD1420300、15XD1520300)、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资助出版。
本书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书籍和文献,理论和实践并重,希望可以帮助乳品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生产工作者详细了解和系统学习乳品相关的知识、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及相关法规,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此,衷心感谢为本书写作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朋友和同事们。限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5年8月
牛乳是除母乳外营养为均衡的全价食品,富含健康饮食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很多研究已证实乳制品在骨骼健康、肠道调节、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2014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已提高至约33 kg,仍与世界人均118 kg的饮用量相差甚远。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大的潜在市场,如今世界各大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落户中国,给国内乳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使乳品企业和乳制品从业人员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曾于2004年出版了《现代乳品加工技术》丛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乳制品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科学研究都有了新的进步,非常有必要将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反映出来,所以修订或新编了《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
这套《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包括《液态奶》、《发酵乳》、《乳粉》、《益生菌》、《乳品安全》五本,由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研究院多年从事乳品科技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
《液态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液态奶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加工技术,反映了国内外乳品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乳的营养、液态奶产品分类、液态奶制品基本加工工艺和设备、液态奶制品加工中应用的高新技术、功能性液态奶制品、液态奶加工厂设计等,反映了当今液态奶制品的非热加工技术、胆固醇脱除技术等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读者能够较好地掌握液态奶产品加工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发酵乳》主要介绍发酵乳科技的新发展,涵盖内容广泛、深入,涉及发酵乳的健康功能、乳酸菌遗传学、发酵乳生产关键和新技术、规模化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检测、产品开发等方面。发酵乳涵盖范围广,在世界范围内是重要的健康食品。我国酸奶科技、生产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生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加,乳品企业推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本书结合了丰富的实践内容,阐述了发酵乳生产的突破性进展,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
《乳粉》结构体系完整,充分考虑目前行业热点和技术发展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家对营养和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粉状乳制品作为配料被广泛应用于普通食品、营养保健品、甚至特殊配方产品。国际、国内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制定多个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等。本书详细介绍粉状乳制品的分类、组成、生产设备、工艺、配方设计、营养研究、法规、工厂设计和管理、质量评价方法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益生菌》从益生菌的分类、鉴定、作用机理、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以及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也纳入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上述领域部分的研究结果。近十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对益生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对益生菌健康促进作用的机理逐渐清晰。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干预/治疗试验,获得了对益生菌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益生菌对代谢综合征如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肠易综合征(IBS)、炎性肠炎(IBD)等作用以及在改善和预防过敏方面的作用积累了大量的证据,对益生菌相关健康促进作用的作用机理和生物效应分子等进行了阐述,并从总体的角度阐述了益生菌与机体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心情的关系, 提出了“脑肠轴”的概念, 从单一菌的作用发展到免疫、激素分泌、神经活动和心因性活动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同时也对该领域目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态进行了介绍,并对部分益生菌的产业化应用作了概述。
《乳品安全》立足于乳品安全的新发展态势,系统介绍影响乳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目前新的检测方法,深入客观地描述了引起乳品安全的各种难以避免和预知的因素,并针对每一因素列出现有的有效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乳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深入全面剖析将来可能影响到乳品安全的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本书详细叙述了各类乳制品的安全生产过程,在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溯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引导下,对乳品安全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控制,使乳品工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丛书得到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12B08、2013BAD18B01、2013BAD18B02)、科技部农转项目(2013GB2C000153)、上海市人才基金项目(201343)、上海市技术带头人项目(14XD1420300、15XD1520300)、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资助出版。
本书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书籍和文献,理论和实践并重,希望可以帮助乳品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生产工作者详细了解和系统学习乳品相关的知识、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及相关法规,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此,衷心感谢为本书写作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朋友和同事们。限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5年8月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