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17177
☆ 推荐1:相传在吉普赛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读心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看穿对方的心思。今天,读心术已不再是传说,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无论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是美国中情局(CIA),还是英国军情六处,以及各个国家的犯罪调查和国家安全组织都视之为瑰宝。
☆ 推荐2:言辞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会在不知不觉中如卖它的主人,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无不暴露内心真意思,人的一举一动都在 “泄漏天机”。
☆ 推荐3: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教你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用眼睛洞察一切,察人于无形,观人于细微,从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社交场合等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让你把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在闯荡社会、行走江湖中,独具一双慧眼。
相关推荐;
FBI读心术全集
备注:以购买实物版权页上的出版信息批次等为准。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肢体语言和心理学领域的多种有用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开云雾见晴天,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你还将看到聪明人是如何运用读心术,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并且不露痕迹地影响身边的人。这些技术将有助于你获得人气,成为人生的赢家。
当你掌握了心理学与读心术之后,你将会发现:结识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有再多的掩饰也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佐证,供你把他内心研究得更加透彻。
CONTENT
第一章 看透意图的读心策略
当你猜不透朋友的内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图时,你肯定无数次地祈求上天赋予你看透人意图的“异能”。实际上这种异能并不难学习,每一类心态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微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本章的内容。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认同反应:附议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炫耀反应:动物为什么展示羽毛
嫉妒反应:心里不平衡的人,表情动作也难以平衡
攻击反应:动手之前,总有那么一些征兆
疲劳反应:能量流失之后的衰竭
第二章 识别关系的读心策略
人与人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无数的关系,比如远近亲属、上级下级;再比如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喜爱厌憎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其实都会令人产生一定的反应。本章将教会你如何通过这些反应,判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地位反应:地位高低不同决定了反应也不同
同步反应:不自觉的模仿是友善的象征
领地反应:划势力分地盘也是一种本能
距离反应:迅速识别远近亲疏,梳理人脉关系
胜败反应:胜者骄,败者躁,一目了然
强弱反应:人人都有强者或弱者的自觉
男性求爱反应:寻觅于丛林中的雄性猎手
女性求爱反应:花枝招展的雌性陷阱
第三章 捕捉情绪的读心策略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有一些很剧烈,比如愤怒,这时候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但还有一些情绪反应很微妙:有时候你会在同一张脸上发现惊讶、不安和愉悦。对于这些复杂的反应,我相信你看了本章内容以后,就能够轻松地理清了。
惊讶反应:放大你的各种感官
不安反应:你的视线会往安全的地方漂移
厌恶反应:撇撇嘴皱皱眉,缩小你的感官
愤怒反应:预示着狂暴的进攻即将来临
恐惧反应:因害怕产生的鸵鸟姿态
悲伤反应:哭泣、伤痛、遗憾、悔恨——悲恸四部曲
愉悦反应:兴“高”采“烈”,笑“口”常“开”
骄傲反应:当人们的自尊感过于强烈……
耻辱反应: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
第四章 身体语言的读心策略
人的站行坐卧都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某些活动,收放自如的四肢更是如此。当一个美女在你面前绞手指的时候,她在想什么?细心观察她,认真阅读本章知识,你一定能弄明白。
通过眼睛视线的交汇与闪避读懂对方
手掌的力量:简单手势凸显个人性格
透过双臂看人心:最平常的动作不平常的心态
“心随腿动”:双腿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演绎法:行为细节的推理读心术
刺猬法则:距离可以判定当事双方的关系
走路姿势:性格心理的密切写照
站立姿势:人之秉性的真实体现
随意坐姿:内心状态泄露出的秘密
示爱本能:异性间示爱时的身体信号
第五章 面部动作的读心策略
当你与一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很难清晰地观察他的四肢和躯干,此时,你只能在对方的脸上“做文章”。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无法读心,要知道,五官里的学问,也深得很。
头部的简单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笑容:不同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意义大不同
嘴部活动:内心活动的即时反映
眼部肌肉越灵活,暴露得越多
眼神:从眼神破解他人内心密码
眉毛变化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探视鼻子的瞬间动作传递出的信息
下巴动作是个性的“显示器”
第六章 生活习惯的读心策略
不同的个人习惯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想法,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的习惯完全一样。就算两个人都喜欢打桥牌,但握牌的姿势不一样,其性格和想法也会迥然不同。
从打电话和接电话的行为读心
敲门方式体现心态和性格
饮食见人心,吃相与心理息息相关
座位选择暴露出心境与意图
对待金钱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购物习惯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开车的方式与人的个性紧密相连
眼镜,折射出心理活动的“万花筒”
人的内心往往并非像衣着那样光鲜
第七章 性格人品的读心策略
撒切尔夫人在晚年曾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当代社会,身边人的性格,同样与你息息相关。你必须要清楚你的上司是否敢当重任,你的伙伴是否轻言寡信。
谦逊随和的人更能共谋大事
自私自大的人通常独断专行
逆来顺受的人难以承担重任
轻诺寡信的人千万不可深交
拘泥细节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嫉贤妒能的人难当领导之位
体察己过的人更易得人信任
行事果断的人处处受人尊敬
判断草率的人容易带来损失
第八章 兴趣爱好的读心策略
一个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或许不会影响性格;但他的兴趣爱好却是他性格的最根本的反映,因为这完全是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出来的。所以,你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喜好,来判定他的性格特质。
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诠释着不同的心理形态
打牌下棋:对战型爱好隐藏着争斗之心
修身养性:文化型爱好者的性格特质
音乐品味: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标签
收藏爱好: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旅游趣味:景点的选择体现出人的性格
座驾类型:处世态度的最佳写照
宠物选择:爱屋及乌体现出的性格特质
益智游戏:游戏里包含的微妙心理学
第九章 言谈话语的读心策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一个好的倾听者不应该仅仅做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满足,而更应该从对方的言谈话语之中,探究他人真正的内心动态。
语言风格,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口头禅,彰显出一个人的个性
说话声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不同的内心状况
声音的变化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改变
潜台词读心术:不要被表面意思所迷惑
认清反话,捕捉对方的真实意思
语言下的隐秘渴望,语言的反面诉求
语言与行动的背离:外强中干者的语言习惯
第十章 识破谎言的读心策略
社会上谎言纷飞的时候,如果你想不被谎言击垮,那就要着手学习,努力分清真心和假意。好在当人说谎的时候,无论怎样伪装,总有一些痕迹会被我们抓住。
识破语言漏洞,打开说谎者的心理防线
辨识表情漏洞,一眼看破他人谎言
目光坚定的人,也有可能在说谎
微笑并不一定是真心的代名词
通过容易被忽略的无意识的动作看破谎言
刻意的说话方式,提示出说谎的秘密
透过语言识别真伪:语言识谎读心术
第十一章 套取真话的读心策略
职场之上尔虞我诈,生意场上风云际会,很多时候,城府深几乎成了有社会经验的代名词。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如何才能够从他口中获取你真正想要的信息呢?请看本章吧。
植入心锚,引导对方自觉说出真话
进三步退两步地提问,套出你想要的信息
控制局面,让话题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制造陷阱消除戒备,从而获取消息
提高提问技巧,挖出对方心底的秘密
利用性格和处境的矛盾性,让对方说出真话
恰当的时机和环境,让套话效率提升百倍
第十二章 说服他人的读心策略
再优秀的人,他的能力也必然有限,而说服他人的能力,往往变得越来越重要。说服能力说到底也是一门与微反应相关的攻心术,你要根据对方的性格和想法,制定说服策略,才会无往不利。
看准心理需求,说服更容易被人接受
假借他人之口,说服更有成效
正向应对:让拒绝变为接受
说服他人时加入数字和格言,能起到迷惑效果
巧用提问,让对方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摆出一副阴森的嘴脸,用威吓让人听从你的意愿
把条件说成是对方的机会,使其无法拒绝
第十三章 赢得好感的读心策略
在当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如何让朋友对自己的情谊永存,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以真心换真心;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真心。
营造快乐气氛,让大家喜欢跟你说话
称呼对方姓名,常能获得特殊优待
赠送小礼物,轻松获得他人感恩
通过提问,赢取对方好感
聆听的同时表达欣赏,收获好感易如反掌
适当降低自己的身份能赢得好感
巧妙发掘并不断扩大与对方的共同点
第十四章 获得信任的读心策略
谁都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个负责任的人,但想让别人这么认为自己,似乎有点难度。而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对方性格,也有一些捷径可以让我们快速获取信任。
同步意识:保持同步,影响对方潜意识
赢得信任法:点破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
私密效应:用无伤大雅的小秘密换取对方信任
缺憾效应:坦诚自己的缺点,能获取更多信任
两面呈现法:用小缺点掩盖大缺点,更易获得信任
不还价主义:完全交由对方处置,使人不得不相信你
小礼节换来大信任:细微之处最易打动人心
第十五章 驾驭人心的读心策略
物质发达使人心变得越来越自主,越来越难以驱策。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存在这样一根隐形的缰绳,只要你拽住它,对方就会乖乖地听你使唤。
让对方觉得“占便宜”,才会努力效力
虚荣心理:神仙都爱慕虚荣,更何况凡人
庞氏骗局:巧妙利用人们的期待心理
负面情绪:用悲观驾驭他人心理
协商诱导:让他人也参与其中,使其无法反对
共谋意识:找到共同立场,可轻易拉拢对手
因人施计:驾驭攻心术也要择人而异
第十六章 婉言拒绝的读心策略
在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里,一次不当的拒绝,往往令对方心里不舒服,从而失去一个好朋友,或一个不错的机会。其实,拒绝他人的时候,有那么几个小窍门,可以把对方的怨恨度减到最低。
用客观理由而不是主观借口拒绝他人
狐假虎威:借助“高人”威势巧妙拒绝
运用分割法,拒绝不能接受的部分
转嫁拒绝:用其他条件让对方自己收回成命
如何拒绝非分要求:不把对方的话当真
拒绝之后立刻提要求,让对方也拒绝一次
第十七章 化解敌意的读心策略
你是否常常会因为对方心怀莫名的敌意而手足无措?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要知道敌意的来源是心理,只要你将对方的心理需求看破,那么化解敌意也变得易如反掌。
有效的沟通是化敌为友的最好方法
霍桑效应:满足对方发泄的欲望,化解其敌意
适当降低自己,以降低对方的戒心
突破心理防卫,化解陌生人的敌意
忍耐三分钟,用安抚法为暴躁者减压
隐藏意图,平复谎言暴露后的敌意
反方向表达:换个角度,让敌意扑空
第十八章 避免结怨的读心策略
谁都知道,在社会上打拼不要轻易结怨,以免以后对自己不利,但实际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其实,当你认真读完本章内容以后,就会发现,只要认真观察,躲过对方怨恨的雷区并不难。
谦虚谨慎的人,处处都会受人欢迎
预约补偿:要懂得做事前“诸葛亮”
乾坤大挪移:传达噩耗时也要避免引起仇恨
尽量避开“雷区”,让对方的心态处于积极状态
责备他人时,要懂得照顾对方情绪
做事应当留有余地,才不会自绝后路
人心,可能是这世界上最诡谲莫测的东西。我们看得见他人的表情和动作,却很少有人能够轻易地看穿他人的心理。就像是变色龙拥有能够躲避敌人的保护色,枯叶蝶长着能够迷惑敌人的翅膀那样,人类也很喜欢把自己的心伪装起来,藏在深处,不轻易表露出真实的一面。
每一个员工在看见老板时,都表现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平时是否也是这样,却不好判断;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时,笑脸相迎,极尽吹嘘之能事,但产品究竟是好是坏,根本无从分辨;热恋的男女在追求心仪的对象时,总是爱说些海枯石烂不变心的誓言,但究竟是否真心,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社会在高速发展,人心的变幻,也在高速的发展中。为了追求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类之间总是在不断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如果不懂得看人心,那么必然会遭受欺骗、中伤或是背叛,被人践踏进最底层的污泥中。
所以说,如何看透人心,是你踏入社会需要走的第一步。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可以在漫长的时光中累积经验,在长年的相处中看清一个人的本性,但是这种办法,只适用于稳定的、长期的关系。跳出了这种关系,对着一位陌生人时,你一样是一筹莫展。更何况现代都市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已经跳出了熟人圈子,经常要与不太熟的人打交道。就算是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深度与频率也不如从前的农耕社会。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掘到他人心中真正想法的“魔法”,它就是读心术!
读心术起源于古老而神秘的吉普赛人,据说吉普赛人的巫师通过他们的水晶球,可以看到对面那个人心里真正的想法,无论他怎样的阴险狡诈、舌灿莲花。
这种说法听起来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事实上,现实中真的存在一种神奇的读心术,它隶属于心理学,却比常规的心理学更加实效,更加突出。运用这种读心术,我们能够通过对他人外表、神态、言行举止的观察,来分析判断出对方内心中真正的想法,乃至于他的性格与品行。
阿娇原本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在做了全职的家庭主妇之后,也经常陪老公去一些大场合见客户。
这一天,阿娇陪老公,还有老公的一位大客户刘总去打网球。几个人详谈甚欢,玩的也十分尽兴,但是,在打球歇息的间隙里,阿娇却敏锐地觉察到刘总的脸上显露出了一丝疲态。
在阿娇的提醒下,老公善意地询问刘总的身体状况,刘总笑着说没什么,只是由于最近工作太忙,所以有些疲惫。很快,几个人又重返球场,干劲十足地拼杀起来。
眼看天色渐晚,阿娇将老公拉到一旁,悄悄告诉他:刘总的婚姻可能出了问题。
“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公十分惊讶。
“你看刘总虽然强颜欢笑,但实际上,他的眼神里并没有任何高兴的情绪。”阿娇跟老公分析道,“而且,他的无名指上有一道新摘下来的戒指痕迹,像他这个年纪的人,能在手上长时间地戴戒指,那应该就是婚戒了。”
老公按照阿娇的说法,在运动完后,邀请刘总去了附近的茶座。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刘总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戒备,说出自己刚刚离婚的烦恼,得到了阿娇老公的开解与支持。
从此,刘总与阿娇的老公不仅在生意场上更加信任,在私交方面,也有了足够的默契。对于营造这一切的“功臣”阿娇,老公更是从心底里佩服。
阿娇之所以能够只通过察言观色,就了解到刘总的近况,她所掌握的读心术技巧功不可没。寻常人看见客户谈笑如常,必定想不到对方此时正被生意场之外的事儿烦恼,而阿娇通过对读心术中“地心引力”法则的运用,巧妙地判断出刘总实际上是在假笑,从而进一步推理出他所面临的问题。
“地心引力”法则是说: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意图有所行动时,从表情到动作都是反抗地心引力的,眉毛上扬、眼角和嘴角上翘,整个身体也向上拔起;反之,当他心情沮丧、低落、无奈、无措时,整个人是向下的,眼角和嘴角也向下耷拉着。
而真笑和假笑的衡量标准在于:一个真的因为开心而笑的人,不但嘴角上扬,眼睛中也充满笑意,眼角有变化;而假笑者只是嘴角在笑,眼睛周围没有笑的感觉。
当然,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和动作都会比较放松,不像工作中的那么严肃、刻意。于是,读心术中也有许多更简单,也是更直接快捷地能够判断他人心中所想的技巧。
阿兵陪妹妹去相亲,走进那家咖啡馆之后,阿兵就发现妹妹眼前一亮,明显是对坐在沙发上的那位年轻人感兴趣。
那位年轻人看起来十分开朗健谈,对阿兵二人也是照顾有加。阿兵的妹妹一开始还有些害羞,聊了一会儿之后就放开了,身体前倾,聊得十分投入。
可是阿兵却敏锐地注意到,那位年轻人虽然在谈话间显得很热情,但双手始终抱在胸口上,并且,他的坐姿虽然端正,双脚却不自觉地朝着左边门口的方向。
妹妹对于这个年轻人很感兴趣,透露出想要与他进一步交往的意思,但是阿兵却劝说她,估计那个年轻人对她不是很感兴趣。
“不可能。”妹妹完全不相信,“我跟他很谈得来,有很多共同点啊,而且他也根本没有表现出不喜欢我的样子嘛!”
介绍人在问了那个年轻人的意思之后,委婉地告诉阿兵的妹妹,那个年轻人在与她见面的同时,还见了几个其他的女孩,现在对其中的另一个女孩十分感兴趣,已经确定要正式与她交往了。
阿兵之所以能够断定那位年轻人对自己的妹妹并不感兴趣,主要是运用了读心术,从他的行为之中看出了他的心思。要知道,人类的身体往往比话语、表情更容易泄露出内心的秘密。那位年轻人始终用双手抱臂,是一种抗拒的表现;而他双脚朝向门的动作,也表达出他虽然表面上热情,内心中却希望赶紧离开的念头。捕捉到了这两点行为之后的内心真实想法,阿兵自然能够断定妹妹的相亲之旅会无疾而终。
这过程看起来很是神奇,但分析起来却并不困难,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掌握读心术,并用好读心术。将读心术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令人惊奇的效用,不过这也只是小试牛刀,实际上,在面对犯罪分子的时候,读心术更有其巨大的作用,就连神探福尔摩斯,也是一位读心术的高手。
在《福尔摩斯侦探集》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实验室里初次见到华生的福尔摩斯,热情地握住了华生的手。
福尔摩斯的握手让华生有些吃痛,他简直无法想象:对面的这个人力气有这么大,但是更让他惊讶的是:他还没有介绍自己,福尔摩斯就说出他去过阿富汗,还当过军医的事。
他究竟是怎么直到我以前的事呢,我没有跟任何人提过啊?对于这一点,华生百思不得其解,而福尔摩斯给他的解释是这样的:
“当时我一看见你,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过来的,这来自于我长久以来的习惯,当我思考问题时,一系列的想法飞掠过我的脑海,因此得出结论的时候,竟然没有总结出这其中的步骤。不过,这中间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在你的这件事上,我是这么推理的:‘这位先生有着军人的气概,但同时还有医务工作者的翩翩风度,那么他很明显就是一位军医了;他的脸色黝黑,但是手腕上包裹在袖子里的皮肤却是白色,因此,他一定是刚刚从热带回来;他面容憔悴,左臂还受过伤,动作很是僵硬不便,因此这清楚地说明了他是历尽艰苦、大病初愈。试问,一位英国的军医,在热带的地区受尽艰苦,臂部负伤,那还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是阿富汗了。’”
就这样,通过对华生外表、气质、动作等方面的观察,福尔摩斯在刚一见面时,就精确地判断出了他的职业与经历,让人叹为观止。
实际上,不只是书中的侦探人物,著名的美国FBI、英国中情六局,还有苏联克格勃,这些鼎鼎大名的特工机构,都将读心术列为特工必学科目之一。
事实上,读心术正是衍生于心理学、立足于心理学中的,读心术所依靠的,是权威而精妙的心理学理论,在艰深晦涩的心理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运用的效果。
所以,这本《心理学与读心术全集》的目的,正是在于这一点,力求将读心术的每一个技巧与心理学相应的知识点结合,让读者在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当然,本书力求规避难懂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以直白幽默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来为大家展现出一幅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现象,并通过详尽的分析,讲述出可以立即应用的读心术技巧。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在让你能够读懂人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入了如何攻破他人心防的部分。懂得看,只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而进一步结合进攻的力量,你就能够将全局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掌握了这些读心术的技巧,你就会发现生活似乎在你的眼前展开了崭新的一页。以往你看不透的人心,感到迷茫的状况,仿佛都像是透明的画册一般展现在你的面前;而那些脾气古怪的人,难以应付的情况,你也能够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技巧,轻松应对。从此之后,你不仅不会轻易步入骗局,更是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当你猜不透朋友的内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图时,你肯定无数次地祈求上天赋予你看透人意图的“异能”。实际上这种异能并不难学习,每一类心态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微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本章的内容。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微反应关键词冻结反应的成因是“具备一定强度和不可预测性的信息刺激”,当事人需要冻结以便自我保护并思考下一步的动作。冻结反应是人类仍然遗留的诸多动物本能之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冻结反应的某种同理性。
绝大多数脊椎生物在某种条件下,都会出现运动节奏的停滞,这种停滞被称为冻结反应。羚羊在闻到血腥味时会把正低垂在草丛里的头抬起来,机警地观察四周。它会紧紧地注视着味道飘来的方向,调整呼吸;当确定有危险时,它会把身体缩起来,紧绷肌肉,吸一口气,腿部向相反方向偏移;当狮子露面时,羚羊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走。
仔细观察缤纷多彩的生物进化史就会发现,每一种生物的进化都有两条原则:趋利、避害。而关于避害的进化,却有不同方向:马为了躲避狮子越跑越快,这是逃离式选择;雷龙为了防御跃龙的血盆大口,进化出了尖利庞大的角盔,这是战斗式选择;但还有一种进化方式,却是所有脊椎动物与生俱来的、并且永不磨灭的本能,那就是冻结式选择。甚至,有些生物的主要避害手段就是冻结,而为了配合冻结,它进化出了令人类惊叹的伪装能力,比如变色龙。
人类的冻结反应,同样深刻地印在我们的本能里;但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社会成分、接受的信息刺激、情绪的反应都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所以,人类的冻结反应也绝不仅仅是避害手段。人类的冻结反应分为短冻结和长冻结。
◎ 短冻结
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违反常态运动节奏的停滞,如果这种停滞存续时间短暂,且只停留于潜意识,即为短冻结反应,也称潜意识冻结。短冻结反应有一外一内两个成因:第一个成因,外界的刺激源刺激使人产生情绪波动,导致短冻结;第二个成因,当事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波动而产生冻结。
其实,第一个成因,就是惊讶情绪。当信息源的信息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短冻结反应发生: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而当人们对信息源认知发生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时,则短冻结发生改变,如:当信息源在审美角度上符合当事人审美观点时,则当事人会出现求爱反应;当信息源对当事人造成威胁时,则可能出现战斗反应或逃离反应;当信息源在意向上与当事人一致时,则会出现同意反应……
惊讶引起的短冻结可以看成是蓄势待发的预备动作。当事人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绝对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纪传体小说,叫《侍卫官杂记》,据说作者是蒋介石的贴身侍卫,记载了从抗战胜利到撤守台湾期间蒋介石的一些事情。书中记述了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讲话中,一名刺客在人群里忽然站起向蒋介石开枪,子弹与蒋介石“擦脸而过”,紧接着刺客马上被制服。整个过程,蒋介石纹丝不动。第二天报纸盛赞委座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而侍卫官则哂笑:当时我就在老头子(对蒋介石的称呼)身边,老头子的脸都白了,他没反应过来。后来见刺客被制服,才强忍着没有钻进桌子底下……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强迫症患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
由于两种短冻结反应很像,所以经常有人会用一种短冻结来掩盖另一种。比如,你和你的女友走在大街上,你的女友忽然睁大眼睛,然后拉着你的手把你往回拉扯,说:“哎呀!手表落在家里了,你陪我去取吧。”她在运用自发性短冻结,而实际上,对面走过来的那个男人可能是你女友的前男友之一,她的冻结来源于见到前男友时产生的惊愕,继而害怕你与前男友见面产生尴尬,所以火急火燎地把你拉向另一个方向。
自发性的冻结反应与外界刺激式的冻结反应最大的区别在于:眼部是否出现了“惊讶反应”,即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区别,所以,想要分清对方的短冻结属于哪种,盯住他的眼睛就可以了。
◎ 长冻结
与短冻结相对应的,自然是长冻结。长冻结是指当事人判定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自己造成较为可怕的后果时,需要长时间冻结自己的动作,以便进一步观察信息源、躲避迷惑信息源、思考如何应对信息源。
长冻结与短冻结在表现上的区别是冻结时间的长短;而更本质的成因区别则是在于信息源对当事人的刺激强弱。一对正在卧室里偷情的少男少女,当听见送报纸的人敲门时,往往惊讶片刻,然后对其不理不睬继续亲热;而当他们听见钥匙孔转动的声音时,则会大惊失色,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就是长冻结的最标准状态。
我们在研究刺激源强度与冻结反应的关系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可是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进入到一个极高的状态后,那么当事人还是会处于长冻结状态,即所谓的目瞪口呆。
这三者很好理解,那对少男少女听到钥匙孔转动的声音而产生的冻结属于第一种情况。当少女听到进屋的正是自己的父母时,会大惊失色地从床上爬起来把衣服扔给男孩命令他跳窗逃走,这就是当信息源刺激提升时当事人的反应。
其实,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的长冻结,从其反应形态上看,与饱满的惊讶反应几乎一模一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收缩;下颚牵动嘴部,嘴巴大张;一次短促而剧烈的吸气;身体动作和语言反应完全停止冻结。
由于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当事人长时间陷入震惊状态,他的肌肉组织在第一时间无法做出冻结之外的其他反应。很多时候,巨大的悲伤也会导致这种效果的产生。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当在电话里得知父亲酒精中毒身亡时,瞪大眼睛至少10 秒钟没有说一句话。
这种长冻结是很危险的,当事人情绪如果长时间无法发泄,则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心理疾病。英国有过这样一个心理疾病的病例:一个6 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残忍分尸的过程,她家的监视录像显示,整个过程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直到事件结束,她仍然保持着这个状态,持续了将近10 个小时,无法交流,无法进食。医生担心她的身体,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催眠剂。
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东西,并且也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人们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经检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构造完好无损,但由于心理上的强烈排斥感,她选择不去看见这个丑恶的世界,所以导致失明。
心理医生指出那支安眠剂是罪魁祸首。如果小女孩在震惊之后能够被大人引导着把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她绝不会出现选择性失明。
◎ 非惊讶引起的冻结
带有强烈刺激性的信息源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生活中常见的长冻结反应,往往是信息源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冻结反应。这种长冻结的心理成因并不是惊讶,而是自我拘束。
在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跪拜制度其实就是一种长冻结反应。这种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约束自己,向上司或帝王显示自己的无害以获得荣宠。
在当代,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几位大学生大三时曾在一家公司进行过实习,老板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
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
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
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
看,这就是自我约束型的长冻结反应。
与惊讶引起的冻结反应不同,自我约束式的长冻结不会出现惊讶的典型特征。而是一种长时间僵直:
表情趋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随着情绪变化而产
语言趋于拘谨,用词谨慎而字斟句酌。
呼吸调整,“大气都不敢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当你看见一个下属被上司责备工作不力,如果下属真的如上司所说,那么他就会出现这种冻结反应;但如果他剧烈地喘着粗气,毫不示弱地与上司对视,那么上司很可能是冤枉他了,至少,他认为上司冤枉自己了。
因此,反过来看,一个假装冻结的人也就很好辨认了:对方的表情是否僵化,呼吸是否降低,语言是否拘束,身体是否紧绷,就可以了。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微反应关键词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人的安全。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预备逃跑可能在客观上会令人更加接近逃离反应信息源。所以,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地采集当事人的微反应信息。
我相信大家对成龙的电影一定不陌生,尤其是打斗部分,诙谐、幽默、机智,一改以往动作片一贯的硬汉主角形象,成功开启了一个“用脑子打架”的新动作片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成龙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平时打架也这样啊,一个人来我就打,两个人来我就拼,三个人来我转身就跑!”
其实,每个人在经过训练之后,都有做“成龙”的潜质,这种潜质就是深植于人心底的逃离反应。所谓逃离反应,就是当生物规避对自己有害事物时的自然反应,人类的逃离反应同样如此。
逃离反应几乎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反应,因为无论是单细胞微生物还是脊椎动物,趋利避害都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最重要手段。人类是逃离反应的最佳继承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人类将逃离反应演绎得更为复杂、深入。
最简单、最显著的逃离反应,即人对疼痛的规避。
当被利器刺伤的时候,你的手会条件反射式地弹开,以避免利器对你的伤口继续进行伤害。
如果你接触过交流电维修,长辈或师傅一定会告诉你,直接用手接触电器以测试电器是否有效时,一定要用手背接触电器。因为如果电器漏电,那么电流击中你时,你会条件反射地把手往手心方向拉扯。如果你用手心接触电器,则有可能被“吸住”。
我甚至听过一个笑话:老一代人在一起说怎样伤害人最疼,有人说是打脑袋,有人说是用针扎。一个抽旱烟的老汉指了指自己手中铜质的烟斗,笑道:你们说的这些都不行,告诉你们,把烧得通红的烟斗贴在人胳肢窝(腋下)里最疼。众人奇怪为什么是腋下,稍一思考就茅塞顿开。因为人的腋下有疼痛感时,条件反射的命令不是张开胳膊,反而是夹紧……
你现在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不是说“远离”危险吗?夹紧胳膊并没有使人远离烧红的烟斗,反而更紧密……这其实恰恰反映了真正的逃离反应是一种无法作伪的微反应。想知道为什么,就必须探究一下逃离反应的形成。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对微反应的定义:这是一种本能的、源于条件反射或下意识的表情、动作、行为、语言反应。人们无法通过调动大脑意识运动来控制微反应,而只能对微反应进行模仿。那么,逃离反应自然也是源于条件反射和下意识的。换句话说,是非理性的,先于理性的,其形成得益于人类数万年来进化所养成的习惯本能。在遇见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事物时,人类会深深地吸一口气,绷紧肌肉,蜷缩四肢关节,准备逃跑或自我保护,而夹紧胳膊正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过程:肋骨很脆弱又很重要,所以必须保护好。
由危险信息源引发的逃离反应,有以下特征:
面部表情呈紧张、不安、恐惧趋势;
会有吸气储能的反应;
由于腿部是逃离反应的制动区域,所以血液流向下半身,脸色发白;
站姿时,身体向反信息源方向倾斜;
坐姿时,腿部绷紧,以便自己随时可以起身逃跑;
语言急促紧张,会有敷衍性回避。
上面的描绘是否让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信心不足的面试者,当他面对一脸严肃的考官时的样子,没有比“如坐针毡”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了。在生活中,大多数处在紧张、信心不足、焦虑等状态下的人,都会产生逃离反应。如前文所言,这种逃离反应源于人类对于危险信息的潜意识躲避,它未必有用,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像那个夹着烧红的铜烟斗的腋窝)。但是,你越紧张就越想逃离,而越想逃离,腋窝就被破坏得越大。所以,你要想办法克服自己的不自信和逃离反应。
其实,除非精神崩溃,否则,这种由威胁性信息源造成的逃离,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逃离,而只是逃离准备。观察一个保持紧张坐姿的人,你会发现很多准备逃离的迹象:坐正方便站起;用手支撑腿部;双腿向后调整重心;脚尖接触地面,腿部紧绷准备离开。
可是,需要明确的是,并非一切撤离都是逃离反应。
抗战初期,当时的地方军阀被日本侵略军打的屡战屡败,“国军逃的丢盔弃甲,日军追的丢盔弃甲”,这是逃离。
发生在抗战前不久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虽然也是远离危险区域,但却不是逃离,为什么呢?很简单,你能说数万人集体有纪律、成编制地大范围转移,并且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保持着旺盛士气的迁移是逃跑吗?
拳王阿里也有一个重要战术,就是用灵活的脚步闪躲敌人的进攻,直到对手体能消耗过大时,再予以反击。阿里的闪躲也不是逃离。
其实,看撤离或规避是不是逃离反应,要看当事人在进行规避时对信息源的态度。如果他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信息源,那么就说明当事人没有出现逃离。
当然,除了有威胁的信息源之外,还有一种信息源可以对当事人造成逃离反应,那就是令人反感的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产生的逃离反应不同,反感信息源并不会给人无法战胜的恐惧感,所以,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呈现的是另一种形态。
一个足够强烈的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反应,与饱满的厌恶反应如出一辙:
眉头紧皱;
强烈的闭眼趋势;
上唇提升导致鼻翼两侧形成极深的沟壑;
面颊紧绷牵动嘴角运动,嘴巴两侧产生“括弧”;
身体整体呈现条件反射式的一系列远离信息源方向的动作,比如后仰;
偏头……
语言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厌恶感。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过的饱满厌恶反应。当然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们不会做出这种饱满反应,你能想象当你的老板提出一个愚蠢的决定时,你直接表现出一副几欲作呕的架势吗?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独有问题,人们太喜欢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以至于每个人都戴着几层“面具”活着,这也是我们研究微反应的原因——通过不自觉的反应破解人的真实意图。
所以,即便刻意克制,但当反感信息源存在时,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有意思的、可供观察的反应。
想象一下,当你站立时,准备听一个人讲话,如果他讲的很好,很能令你产生兴趣,你自然会把身体完全面向他,这样,你的两个脚尖也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他。
如果演讲者的话令你十分厌烦,听都不想听下去,可是受限于场合等客观因素,你又无法转身离开,甚至你必须继续装出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此时的你会怎样?
首先,你的表情会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而显得僵硬:你会露出讨好的笑,因为这个讲话的人是你的上司;但你心里却想让他闭嘴——所以此时你的笑和赞赏都是僵硬的。具体就体现在:你的嘴在笑,但你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正面感情。
更重要的是,你的脚尖。我们刚刚提到,当你全面肯定讲话者时,你的两个脚尖会完全朝向他;但当你不耐烦时,你的一个脚尖则会朝向其他方向。这样,你的躯干和视线仍然可以面向讲话者,但你的身体其实随时准备离去。
除了脚尖之外,视线也是一个逃离反感刺激源的信号。用最为简单易懂的说法,我们在逃离之前会选好逃离的路,所以,在与人交流时,不妨看他是否一直把视线从你身上移开,转移到另一个方向。
那个方向不一定是他的逃离路线,但肯定有助于缓解你的无聊话语带来的烦闷感。
第三种可能造成逃离的信息源,是焦虑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和反感信息源不同,焦虑信息源的存续性很强。当逃离行为成功逃离了威胁和反感,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消失;但焦虑心态则不同,即便信息源消失,只要使人焦虑的事物没有得到解决,那么焦虑情绪就一直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把焦虑信息源视为人对焦虑事物的反应,即焦虑是一种“庸人自扰式”的情绪,其信息源在于自己的内心。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阐述的重点在于焦虑产生的逃离反应。这种逃离反应有以下特征:
表情紧绷严肃;
心不在焉,实际上此时,逃离反应当事人主要用的是大脑,语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
身体的逃离动作由于没有具体的逃离对象,所以呈现发散式逃离,即无规则运动。
关于焦虑逃离,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踱步。踱步是最没有目的性的运动之一,这种无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描绘出了焦虑心理的特殊性。具体的逃离刺激源并不具体存在,所以借由无规则走动来逃离内心,或者说,帮助思考。
而踱步的速度和其焦虑程度成正比。据说,马克思在英国皇家图书馆有个很习惯坐的位子,而他每每遇到学术难题时,就会在那个位子的桌边踱步思考,久而久之,桌子旁边竟然走出了一条“沟壑”。后来他猛然换环境,继续踱步的时候,由于没有那条“沟壑”,竟险些摔倒。
经常抽烟,其实也是一种逃离。鲁迅先生说戒烟是戒掉一种姿势,其实就是借助一种无意义、无方向感的吸烟姿势,来对平时的习惯姿势进行逃离。
认同反应:附议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微反应关键词认同反应的心理成因是对信息源的正面认同感,由于恰当的认同反应会令对方产生好感,所以很多人习惯于伪造认同反应。想要区分一个人的认同反应是真是假,“是否自然”是关键。真正的认同反应,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必定很和谐,而伪造的认同反应往往滑稽夸张。
认同反应是当事人认同某人或某事物时,对信息源发出的自然而然的系列微反应。
与冻结、逃离、攻击反应相比,认同反应是正面的反应表现。其心理诱因是:当事人对于刺激源怀有正面的认同态度。你听到同事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子;你听到朋友阐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政治见解;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很和你胃口的书评影评;中国古代的师长们,看到学生能用工整的小楷默写下来一篇《礼记?大同篇》……都会做出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在古代的文言文语境中,将其称之为颔首;现代汉语则称之为点头。
点头是认同反应的最基本动作。当然文化不同,导致其表意程度也不同:在印度,人们用摇头表示赞赏,点头则表示“好吧”;在东亚,中国人和日本人则喜欢用点头表示“是的,我知道了,我不反对”;而美国人的点头,则是致意,表示同意和正面肯定语句时的动作。
克林顿被性骚扰绯闻轰炸之前,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过“我跟这个女人根本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当时他的头确实一直在点;也就是说,他有认同的、肯定式的反应,却说了否定语态的话,据以可以判定他在说谎。
认同反应在自然界的形态渊源是顺从,几乎所有的脊椎生物在表达顺从时,都会弯腰致敬。人类至今保留着这个行为习惯——鞠躬,而点头其实就是鞠躬的简化版,其顺从强度没有鞠躬那么强,但同样意味着一种赞成。
饱满的认同反应里,当事人会对刺激源产生很大的愉悦感,所以饱满的认同反应是愉悦反应的伴生品。其表情有着愉悦反应的基本特征:
眉毛松弛呈自然拱形,前额平缓放松;
下眼睑凸起,提升,出现笑容特有的沟纹;
上眼睑微微闭合,配合下眼睑使眼部出现闭眼趋势;
由于颧部肌肉的运动,导致嘴角向上、侧后方牵扯提升,面颊会隆起;
下巴自然地向两侧完全展开,形成大笑特有的长沟纹。
同时,饱满认同反应,其点头力度会加大,点头力度实际上就是认同反应的程度调节器。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说“听话就给你买变形金刚”时,我们的点头就是这样有力且幅度极大的。
当然,点头也有其他的含义。由于点头是鞠躬的简化版,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鞠躬的一个功用:致意。虽然表意力度没有那么强烈,态度也没那么恭顺,但是却恰恰成了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之间的一种打招呼方式。而与点头这种打招呼方式相比,表意更加不强烈,态度更加不恭顺,就是反着点头,即见到熟人时把头往上抬。这种动作常常伴随着抬起眼睑。一般来说,在极不正式的场合与身份跟自己相当、甚至偏低的人打招呼时会反点头,因为这个动作很多时候会显得轻佻。
除了表情和头颈动作之外,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认同的态度。伸出双手,敞开胸怀,都是身体开放的证明。
从事推销性质工作的人尤其会察言观色:当客户在听取你意见时,若正面朝向你,说明他在认真倾听;若轻松地抱起双臂,说明他在思考;若用躯干直接对着你,则说明他很认同你推销的产品,或者很认同你本人。
认同反应可以惜字如金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少人,尤其是没有自信的人认为,如果对方认同我的话,一定会告诉我的,这样他必定在我说话的时候跟我产生许多交流。所以,一旦从对方那里得不到明确的语言鼓励,就会越说底气越不足,到最后把一件十分的事物说成了八分。
要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对方不认同你,这很可能是性格、地位使然,我就遇见过这样一个人,那是我毕业前一年假期打工时的上司,一位姓吕的经理。
吕经理平时习惯载着一副墨镜,上班时也不摘下来,据前辈们说,除了老板没人见过吕经理的眼睛。这样一位上司,身为下属的我免不了有些害怕,平时跟同事们有说有笑,可是吕经理一出场,大家立即屏息凝神各干各的去。
那时候,年轻的我曾经想过一个好提案,但由于还是实习生,没有参加例会的地位,所以无法把这个提案提出来。于是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冷酷的吕经理,向他陈述我的提案。在陈述过程中,吕经理始终抱着肩膀,我看不到他其他的肢体动作,看不到他的眼神,冰冷冷的墨镜把一切可能存在的鼓励都遮挡住了。
在这种心态下,我颤颤巍巍地给自己的报告作了总结。本以为接下来会是无视甚至批评,却没想到,吕经理放下了胳膊,朝我点了点头,简单地说了句:“挺好,去做!”
当时我脑筋险些没转过弯,傻傻地问了句:“啥?”
吕经理似乎隔着墨镜看了我一眼,“我说,去做一做试试看。”
我“哦”了一声赶紧走出经理办公室。当天下午,美术组就有一名美编来我这里报到,说是吕经理让她来的;并且告知我,吕经理还给了我很多实习生不具有的公司资源权限。
看,很多人的赞同反应会发生得很晚,保持威严的人尤其这样。
所以反过来看,认同反应也会给人鼓励。当你在听取一个晚辈的话并想让他得到信心继续说下去时,那么不妨做出一副认同反应的样子;即使他的话里有问题,也最好以认同的形式去反驳他。比如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这里是不是可以再商榷一下?”
当然,当你想要保持威严时,不妨学一下吕经理。总之,威严和认同,你需要根据情境自己选择。
炫耀反应:动物为什么展示羽毛?
微反应关键词炫耀源于人们对他人肯定认知的渴望: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赏识,借此完成自我实现。通常,炫耀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有,往往只有这种渴求他人认同的需求比较强的人,才会炫耀。而自我实现对他人看法依赖越重,炫耀反应也就越强。
当我们认同他人时,产生了认同反应;而当我们渴求他人认同时,就会把这种认同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行为,就是炫耀反应。炫耀的产生与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有一些人或许一辈子不会炫耀什么,而有些人则一生都在为炫耀活着。
首先,必须值得强调的是,炫耀并非一种负面的、不好的心态。一只长着蓝鼻子的驯鹿因为不被同伴认同就离群索居,最终可能郁郁死去。实际上,认同感是群居动物的本能。猫类作为社会性并不强的生物,就不需要认同,无论主人做什么,它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狗则不然,绝大多数的狗十分迷恋主人摸头和下巴作为奖励。很多生物学家认为犬科动物比猫科动物更为进化,支持他们这种说法的一个理由就是:犬科动物拥有更强的社会性。
炫耀心态的形成有三个要件:炫耀物、他人肯定、炫耀对象。
炫耀物:自认为正面的、能得到大众认同的事物。注意,炫耀物不一定是某个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一种品格。我曾看过一个讨论式的电视节目,请了几个专家学者,主题是关于“助人为乐应不应该谋求报偿”,并请到了几个普通观众参加讨论。这些观众站起来阐述问题时,期间节目主持人简单地做了一下复述,例如,“我觉得助人为乐不应该谋求报偿。”接下来就开始长篇大论地描述自己在哪一年帮助过谁谁。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行为和品格的炫耀。
他人肯定:如果满足于自得,那么就是那种只通过自我认同就能得到满足的人;而作为社会化最强的生物——人类,需要认同简直是一种本能。只不过,有些人依靠自我认同就能取得心理状态的满足,而大多数人则更需要其他人的认同。前者由于只需要自我认同,所以做事往往显得更加纯粹、更加稳重,也更不容易被外界侵扰;而后者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状态,需要其他人的认同,才能完成自我认同。
炫耀对象:当事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会产生炫耀情绪;炫耀情绪只存在于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否则炫耀给谁看呢?
◎ 自得和饱满单纯的炫耀
自得是炫耀情绪的前提,当一个人准备通过炫耀物炫耀自己时,必定有一个自我肯定炫耀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微反应,就是自得反应。
自得反应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洋洋自得,愉悦是这个反应的基本情绪,自我肯定是自得反应的基础。综合这两种心态以及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洋洋自得,可以给出以下的反应描摹:
嘴部抿住或微微张开,形成大括弧;
眼睑稍微闭合;
眉毛松弛;
额头抬起,能看到细微皱纹;
身体状态也是呈现放松和舒适的。
微笑和自信,就是洋洋自得。
任何一个人,在肯定自己的某种事物时,都会有自得情绪,也会有或轻或重的自得反应,这种反应是炫耀的前提。但如果当事人不满足于这种自得,需要寻求其他人赞同的同时,恰巧其他人又在场,那么就构成了炫耀的三个要件,炫耀心态就此产生。
一个饱满而单纯的炫耀,表情依然停留在自得,身体动作则会有强烈的展示性。炫耀说到底就是一次展览或推销:把炫耀物拿出来给所有人看,因此,炫耀反应大多也是开放式的。如果是一件东西,就会把这件东西摆在令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地方;如果是讲述某事,就会做出一副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架势,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听到自己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女人的化妆其实也是一种炫耀,是对自己美貌的炫耀。
◎ 压抑炫耀和反炫耀
在东方国家,炫耀不被广泛认同,人们仍然认为得意不可忘形。所以大多数人会对炫耀进行遮蔽,而且他们在炫耀时往往会紧张,这就使得单纯的炫耀很难出现。人们会对炫耀进行自我压抑,并且在真正的炫耀到来之前,出现试探和自我压抑。
我经常去的咖啡馆里有一群文艺青年,我也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背着朋友新送给我的吉他去馆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评论我的吉它。这时候,一个平素就爱炫耀的小伙子问我:“是单板吗?”(单板琴比较名贵)
我说:“是。”
他“哦”了一声就不再说话。
后来,我的其他朋友告诉我,如果你当时回答“不是”的话,他就会告诉你,他的那把琴是单板。
看,这就是对炫耀的压抑,一个饱满单纯的炫耀,就应该直接告诉我:“我有一把单板琴。”老北京城的顽主们,炫耀起来都是这个范儿。他们玩扳指、鼻烟壶、鸟笼子、蛐蛐罐、核桃、葫芦,等等。当你向他们虚心请教的时候,他们会一一给你指出什么东西,好在哪里,要去怎么品评、把玩。但一旦他们拿出自己的宝贝家什,绝不会多说一个字,往前一摆,神情悠然自得——哪里好您得自己观赏,我可不能老王卖瓜。
嫉妒反应:心里不平衡的人,表情动作也难以平衡
微反应关键词嫉妒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是:羡慕到仇恨,仇恨到攻击。而一系列的嫉妒反应也是遵循这个轨迹。所以,嫉妒心理往往是动态、多样的。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负面情绪,虽然很容易观察到,但很难彻底观察其成因。
就在前几天,我和在异地的未婚妻煲电话粥时,电话那头忽然出现了她室友的声音,很不客气地对我的未婚妻说:“如果要长时间打电话的话,请到走廊去,你这样会影响其他人学习。”
我在电话这边听到之后有些愤怒,大学寝室本来就是放松的地方,想看书学习可以去自习室,遂跟未婚妻说:“你把电话给她,我跟她谈谈。”
谁知未婚妻竟然乖乖地披了件衣服走到走廊上,告诉我:“这个室友平时是个挺随和的人,只是今天刚跟一个研三的学长表白失败,所以见不得情侣间的卿卿我我……”
平时很随和的人,在表白失败之后就见不得情侣间的卿卿我我,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因为一种奇妙的心态反应——嫉妒。
人们都有欲望,欲望是人们从事所有行为的最根本原因。欲望的层次有高有低,低层欲望是生理的、必需的,比如吃饱穿暖;高层欲望则是在低层欲望满足以后产生的一种更为精神化的需求,比如大众认可、自我实现、属灵需要。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学说,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但是,即使在自然科学发达、人文科学昌盛的今天,人类的需求也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尤其是高层需求。而当需求无法满足时,把欲求不满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境地与自己相同但却取得了(至少在当事人看来)与自己相同或类似的满足的人,这种心态就是嫉妒。由这种心态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就是嫉妒反应。嫉妒反应的基本表现是仇恨。
仇恨和焦躁是所有嫉妒反应都会出现的情绪,当事人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欲望无法满足,因此会仇视那些相对幸福的人。有几家比邻而开的日用杂货店,其中一家靠着街边拐角,另几家只是单纯的街边门市。人们有一个很奇怪的心态,当这样几家店同时存在时,如果没有别的甄别标准,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街边拐角的店而不是单纯的门市,似乎是因为拐角看起来更加独特。无论如何,拐角的日用杂货店生意一天火似一天,而旁边那几间店则稍显冷清、惨淡。
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电热毯,先去了冷清的店,看好了一个样式,但询问价钱之后没有出钱购买。继而进了拐角的那家店,稍微询问价钱就拿走了那款相同款式的电热毯。
这其实是很平常的顾客心态:货比三家。
但这件小事却点燃了那家冷清店老板娘的火气,看到顾客从拐角日用杂货店拿走了电热毯之后,立即追出来把顾客骂了一顿。顾客脾气似乎也不小,而且自觉自己没什么过错,就转过身和她争吵了起来。眼看着冲突就要升级时,拐角日用杂货店的老板为了不影响生意,就从店里走出来劝架。
这一劝架不要紧,彻底把那位老板娘的火点着了,她顺手抄起一个炒勺,向拐角日用杂货店的老板掷了过去。这位老板冷不防被炒勺击中头部,当场昏迷,经医院鉴定为轻度脑震荡。
报案后,警察立即来现场取证,如果走司法程序的话,必定要判老板娘一个轻伤害,少说坐三年牢。但躺在医院里的老板似乎同意和解,这件事也没闹到法庭上,但这位老板娘破财免灾是免不了的了。
因为嫉妒隔壁的生意好,所以脾气越来越急躁,这就是嫉妒反应的仇恨和焦躁的一面。其实,这位老板娘的仇恨对象本来是隔壁的店,但由于要在一起做生意,所以老板娘暂且压制住对他们的仇恨,转而把仇恨发泄到另一个对象上——那位顾客。
然后拐角日用杂货店的老板出来劝架,这就令冷清店的老板娘压抑不住了,也就有了之后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也是嫉妒心态的典型反应。
女教师刘某今年43 岁,比他大4 岁的丈夫在她眼中已经失去了魅力,她开始把“爱”转移到她的学生们身上。
17 岁的小华就是她的学生,小华学习成绩一般,但相貌出众。某日放学后,刘某假意留小华留校进行课后辅导,在空旷的教室里,刘某遂诱使小华与自己发生了性关系,这段关系维持了近三个月。
三个月后,班上转来一位新学生阿宾。阿宾是体育特长生,虽然比小华还小一岁,但身高一米八四,小小的年纪身上就已经看得见肌肉块。刘某很快开始迷恋阿宾,不久,用同样的手段俘获了阿宾。
小华对此极为嫉妒,多次央求刘某放弃阿宾,只跟自己在一起,无果后转为威胁。女教师刘某自然不会被小孩子的威胁吓倒,继续保持着与阿宾的关系,并且偶尔也和小华暧昧一下。
这令小华非常愤恨,终于,在某晚上他向刘某求欢未果后,却发现她和阿宾极为亲密,便冲进教室,用一根铁钳捅死了阿宾,捅伤了刘某。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反映了一个极为普遍的心理学原理:人们对于那些比自己成功、比自己突出、比自己更得宠爱的人,很容易就会引发出嫉妒之心,而这种嫉妒之心,通过怨恨、排挤、诋毁、中伤、诬陷、破坏、阴谋、暗害等方式暴发出来,能够变相地满足嫉妒在情感上的反应,让心理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
嫉妒产生的仇恨和焦躁,一般都会发生攻击,有时是语言的,有时是直接的暴力攻击。当然,有的时候仇恨无法转变成实际攻击时,就有了另一种方式——轻蔑。
你有时会在当事人的脸上捕捉到典型的厌恶反应:撇嘴、皱眉、嘲笑。但是,嫉妒反应中的厌恶反应严格来说是一种伪反应,因为你只会看到当事人故作的轻蔑和厌恶,并且这些表情都停留在脸上,而不是身体上。也就是说,当事人的轻蔑和厌恶,是一种让其他人觉得轻蔑和厌恶而产生的轻蔑和厌恶,有时并不是真实表意。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但实际上,轻蔑反应的当事人必定是先在心里认同了嫉妒的对象,才会产生嫉妒。
这两年,苹果手机在中国成为年轻人潮流的象征;但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对此表示反感,说“苹果有什么好的”、“烂大街的东西”……这样说的年轻人,买一个苹果送给他看他高不高兴。
人们有嫉妒情绪是正常的,但放任嫉妒的蔓延、把嫉妒变成一种实际的攻击方式,这就很危险了。有效克制这种嫉妒的最好方法,其实很简单,分成两步:第一,你要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嫉妒;第二,想要去吃苹果就去咬,想要用苹果就去努力工作,嫉妒永远不会给你任何苹果,只会给你恶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