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2151
l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大师、“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菲利普·津巴多主笔,凝聚作者50多年*手教育经验。
l 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名师联袂推荐。清华大学普通心理学主讲钱静倾情翻译。
l
自从2008 年前一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文版出版以来,心理学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从前一版教材到现在的第7版,津巴多教授历时8年做出了近60%的更新,加入了大量新的研究发展以及全新的案例。
l 以问题串联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帮助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爱上心理学。
l 强调批判性思维。总结6大批判性思维技能,引领读者深入思考14个富有争议性的心理学问题,不仅介绍心理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l 参与性强。设有“亲自实践”“生活中的心理学”等富有参与性的专栏,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
l 语言幽默,形式多样。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案例让心理学变得好用又有趣;每章末尾还附有津巴多教授主持的26集科教片《探索心理学》的节目链接及观看指南。读者评价:这是比小说还好看的教材。
l 湛庐文化出品。
l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2017修订)》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与生活》作者之一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全书分为14个专题,涵盖了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每个专题都由一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起,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引领读者进行深入剖析。第7版还在每章末尾新增了批判性思维版块,指导读者对14个遭到广泛误解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l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2017修订)》由心理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津巴多教授主笔,其余两位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与薇薇安·麦卡恩教授均从事了多年的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l 作为心理学学习的导论教材,《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2017修订)》能够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入心理学的殿堂,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既可以作为心理学初学者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致学生 如何使用这本书
致老师 你会在新版中看到哪些新内容
第01章 心理、行为与心理科学
本章问题 心理学家如何检验吃糖会造成孩子过度活跃的说法?
1.1 什么是心理学,什么不是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1.2 心理学有哪6个主要视角?
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专业
1.3 心理学家如何发展新知识?
生活中的心理学:伪心理学的危害
应用批判性思维 辅助沟通训练
第02章 生物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人类天性
本章问题 泰勒的经历让我们对大脑的组织方式以及它惊人的适应能力有了哪些了解?
2.1 基因与行为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活中的心理学:选择你孩子的基因
2.2 身体如何进行内部沟通?
生活中的心理学:精神药物对神经系统有什么影响
2.3 大脑如何产生行为与心理过程?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左脑与右脑
第03章 感觉和知觉
本章问题 有没有方法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在脑海中所“看见”的世界是否跟真实的外部世界相同?以及,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跟别人看到的一样?
3.1 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
生活中的心理学:感觉适应
3.2 各感觉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
生活中的心理学:疼痛的感觉和体验
3.3 感觉和知觉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阈下知觉和阈下说服
第04章 学习与人的后天教养
本章问题 假如害怕坐飞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反应,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学习来治疗这种障碍?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4.1 经典条件作用解释了哪种学习?
生活中的心理学:味觉厌恶与化疗
4.2 我们如何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来学习新行为?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4.3 认知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学习的?
生活中的心理学:再次探讨害怕坐飞机
应用批判性思维 不同的人是否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第05章 记忆
本章问题 我们关于记忆的知识会如何帮助我们评估记忆恢复这一说法?
5.1 什么是记忆?
生活中的心理学:你想拥有“照相式”记忆吗
5.2 我们如何形成记忆?
生活中的心理学:“闪光灯”记忆:当……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
5.3 我们如何提取记忆?
生活中的心理学:话到嘴边
5.4 为什么记忆有时会出现差错?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关于记忆恢复的争议
第06章 思维和智力
本章问题 “天才”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区别于常人?
6.1 思维有哪些组成部分?
生活中的心理学:图式和脚本能帮助你预料将会发生什么
6.2 善于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6.3 智力如何测量?
生活中的心理学:对于智力水平不在正常范围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6.4 智力是一种还是多种能力?
生活中的心理学:测试得分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6.5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不同群体的智商差异?
生活中的心理学:刻板印象威胁
应用批判性思维 性别差异问题
第07章 毕生发展
本章问题 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一现象是否表明我们的发展主要是遗传的结果?还是说遗传与环境会在个体毕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7.1 婴儿具备哪些先天能力?
生活中的心理学:不仅是娱乐和游戏:儿童游戏在人生成就方面发挥的作用
7.2 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生活中的心理学: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谜题
7.3 个体发展过渡到青春期的标志性变化是什么?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7.4 成年人面临的发展挑战是什么?
生活中的心理学:回顾双胞胎吉姆兄弟以及你自身的发展
应用批判性思维 莫扎特效应
第08章 意识状态
本章问题 心理学家如何对梦境及其他主观心理状态进行客观检验?
8.1 意识与其他心理过程有何关联?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8.2 意识状态每天按照怎样的周期循环?
生活中的心理学:睡眠障碍
8.3 意识还有哪些其他的形式?
生活中的心理学:依赖和成瘾
应用批判性思维 重新审视无意识
第09章 动机与情绪
本章问题 动机主要是一个内在和主观的过程,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是什么因素激励了兰斯·阿姆斯特朗那样的人,让他们努力达到某个领域的世界顶尖水平的?
9.1 什么激励我们行动?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9.2 我们如何决定动机的优先级?
生活中的心理学:确定激励他人因素
9.3 饥饿和性位于动机层次的什么位置?
生活中的心理学:性取向的定义和成因
9.4 情绪如何激励我们?
生活中的心理学:取决于生理与文化因素的情绪性别差异
9.5 我们的情绪由什么机制控制?
生活中的心理学:检测欺骗行为
应用批判性思维 测谎仪真的可以探测谎言吗
第10章 人格:全人理论
本章问题 是什么影响因素在发挥作用,造就了我们在玛丽·卡尔金斯的人格中所看到的独特行为模式、高成就动机,以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10.1 是什么力量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生活中的心理学:解释与众不同的人与行为
10.2 人格中有哪些持久模式或特性?
生活中的心理学:测量你的人格类型
10.3 心理过程能否帮助我们塑造人格?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10.4 人们运用什么“理论”来理解自我与他人?
生活中的心理学:时间人格
应用批判性思维 人格﹣情境争论
第11章 社会心理学
本章问题 普通人为什么会伤害别人,正如在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中被试所做的那样?
11.1 社会情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生活中的心理学:穿得像个耶鲁人
11.2 构建社会现实:什么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评判?
生活中的心理学:刻板印象提升与肯定价值观
11.3 系统如何形成了影响行为的情境?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恐怖主义是“狂热分子做出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吗
第12章 心理障碍
本章问题 有可能区分心理障碍与反常行为吗?也就是说,是否有指示心理障碍的明确症状?
12.1 什么是心理障碍?
生活中的心理学:精神失常辩护
12.2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对心理障碍是如何分类的?
生活中的心理学:害羞
12.3 给人贴标签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重访疯狂之地——重新审视罗森汉的研究
第13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
本章问题 治疗德里克的抑郁症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还是两者相结合?推广开来,这个问题就是:对于任意一种心理障碍,我们如何从已有的治疗方法中进行选择?
13.1 什么是心理障碍的治疗?
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治疗辅助人员也可以进行治疗
13.2 心理学家如何治疗心理障碍?
生活中的心理学:大多数人在哪里获得帮助
13.3 如何运用生物医学方法治疗心理障碍?
生活中的心理学:你会推荐哪种疗法
13.4 如何比较心理疗法与生物医学疗法?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循证实践
第14章 从压力到健康、幸福
本章问题 “9·11”事件中消防员和其他人的反应与感受是人们在应激情境中的典型反应与感受吗?哪些因素能够解释人们对压力的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
14.1 是什么导致了痛苦?
生活中的心理学:学生的压力
14.2 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生活中的心理学:对模糊威胁的认知评估
14.3 谁最容易受到压力的伤害?
生活中的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
14.4 如何将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生活策略?
生活中的心理学:行为医学与健康心理学
应用批判性思维 生活变化真的对你的健康有害吗
术语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照片版权信息
译者后记
亲自实践:心理科学还是心理呓语
现在让我们对你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一个抽样检测。以下陈述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如果你把其中一些题目或全部题目都搞错了,也不必担心,因为很多人都和你一样。重点在于所谓的心理常识是否经得起科学测试的详细审查。判断以下陈述的正误:
1. 大多数人只使用了大脑的10%的说法纯属谣言。
2. 在梦境栩栩如生时,你的身体可能将无法活动。
3. 心理压力会造成身体疾病。
4. 红颜色只是大脑中的一种感觉,大脑以外的世界中没有红色。
5. 无意识中的冲突造成了双相障碍(躁狂-抑郁)。
6. 新生儿的头脑是一块白板,他们所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由经历“写”上去的。
7.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都会永远保存在记忆里。
8. 出生时你便具有了所有的脑细胞。
9. 智力几乎完全取决于遗传,在一生中基本保持固定不变。
10. 测谎仪能够准确地检测身体反应,受过训练的检测者可以据此判断出嫌疑人何时在说谎。
答案
前4条陈述是正确的,其他是错误的。以下是对每条陈述的简要解释,在括号内给出的相关章节中,你会看到详细解释。
1. 正确。这是一个谣言,每天我们都会用到所有的脑区(见第2章)。
2. 正确。栩栩如生的梦境通常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期间,除了控制眼睛的随意肌之外,其他随意肌处于麻痹状态(见第8章)。
3. 正确。心理与身体存在着联系,因此长期压力会导致疾病(见第14章)。
4. 正确。虽然看起来很奇怪,但所有的色彩感觉都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光波确实具有不同的频率,但没有颜色。大脑把光的不同频率解读为不同的色彩(见第3章)。
5. 错误。根本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无意识冲突会导致双相障碍。相反,证据显示出双相障碍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化学因素。某些药物对双相障碍很有效,这说明双相障碍涉及大脑中化学物质的缺陷。研究还发现这种缺陷可能具有遗传性(见第12章和第13章)。
6. 错误。新生儿的头脑绝非“白板”,事实上他们天生具有很多先天能力及防御反射。“白板说”也忽视了儿童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潜力(见第7章)。
7. 错误。虽然我们能够记住很多生活细节,但没有证据显示我们能够记住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多数信息没有被存储在记忆中,那些被记住的事情也常常是不真实的(见第5章)。
8. 错误。与几年前科学家们的观点相反,在有些脑区中,新神经元的产生会持续一生(见第2章)。
9. 错误。智力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它一部分取决于环境,因此你的智力在一生中会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智商测验来测量(见第6章)。
10. 错误。即使是最专业的测谎专家也有可能把说实话的人错误地归类为说谎者,或者发现不了真正说谎的人。客观证据证明测谎仪的准确性很低(见第9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那些谈论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好像最高法院的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波特著名的言辞是,他虽然无法定义色情,但看到时就能断定那是不是色情。就像斯图尔特法官,本书的作者们也无法提出人人都能赞同的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不过我们乐意转而探讨6种批判性思维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每一项技能都基于一个具体问题。我们认为在面对新观念时,你应该提出这些具体问题。
1. 观点的来源是什么?提出这个主张的人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假设你听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一名政客或一名时事评论员宣称青少年违法者可以通过恐吓而痛改前非。这则新闻解释说,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初犯者会受到重罪犯近乎虐待般的对待,他们试图用可怕的监狱故事吓唬初犯者,让他们远离犯罪。事实上几个州曾经尝试过这种项目(Finckenauer et al.,1999)。但是提出这种方法的人真的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吗?提出这种方法的人具有合法的资质吗?或者他们只是自称“专家”?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上网查看这些人的证明文件及其在相关领域内的地位,还要查看发布这种言论的来源是否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利益。例如如果是医学上的重大突破,那么发表观点的人是否会从新药或新的医疗设备中赚钱?在“恐吓从善”的情况中,发表言论的人是否在争取政绩或选票?
2.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生命太短暂,不可能对一切都持批判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善于选择。怎么选?正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对有关外星人绑架的报道做出的评论:“不同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同寻常的证据。”(Nova Online, 1996)批判性思考者会对被吹嘘为“突破”或“革命”的事物保持怀疑态度。当然,偶尔也会有确实有效的突破性或革命性的新疗法,但相对来说它们很少见。大多数新的科学发展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因此与被广泛认可的知识相冲突的主张应该引起你的警觉。例如你要小心许诺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帮你戒烟或减肥的广告。对于“恐吓从善”或其他快速解决难题的方法,你要提醒自己:复杂的问题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
3. 证据是什么?这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指导方针之一,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你将更多地了解科学证据是由什么组成的。不过现在我们要小心轶事证据(anecdotal evidence)或声称新计划具有惊人效果的证词。那些第一手的叙述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因此常常诱使我们相信它们。但是无论多有说服力,证词和轶事都不是科学证据。它们仅代表少数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个体经验。推断适合少数人的事物一定适合所有人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危险的。
证据对“恐吓从善”项目是怎么说的?它们不仅没有效果,实际上反而像是给青少年罪犯打了预防针,减轻了他们对监狱的恐惧。虽然这看起来有点令人吃惊,但确凿的证据显示,平均来看,接受“恐吓从善”对待的青少年比没有被这样对待的青少年存在更多的问题(Petrosino et al., 2003)。
4. 结论是否会被偏差污染?批判性思考者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偏差,而且他们能辨认出我们将在本章中探讨的各种偏差类型。例如他们会质疑如果评估新药的医学研究者收了医药公司的钱,他们是否还能保持公正(McCook, 2006)。
最适用于“恐吓从善”这个例子的偏差形式是情感偏差(emotional bias):人们不仅害怕犯罪和罪犯,而且常常支持对犯罪行为实施严惩,比如最近颁布的许多“三振出局”法律(这些法律规定犯了三次重罪后,便会被判无期徒刑)。正因为“恐吓从善”的方法非常严厉,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另外,如果是自己所爱的人陷入了麻烦,那么人们就会特别容易相信简单的改过方法,因为他们的愿望干扰了清醒的思考。
另一种常见的偏差形式是证实偏差(confi rmation bias)。所有人都倾向于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信念的事件,而忽视或忘记相反的证据(Halpern, 2002; Nickerson,1998)。例如证实偏差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坚持相信占星术。他们只记住那些看似准确的预测,而忘掉了那些没说中的预测。证实偏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赌徒更容易回忆起自己赢钱的时候,而不是输钱的时候,或者为什么我们坚持认为某个物品是我们的幸运符。在最近一次总统大选之前,研究者实施了一项研究,让人们听他们最喜欢的政客发表反驳自身的言论。在听到反对言论时,人们大脑中与推理有关的回路突然关闭了,而与情绪最相关的脑区依然保持活跃(Shermer, 2006; Westen et al., 2006)。就好像大脑在说:“我不想听任何与我的信念相冲突的话。”因此,为了克服这种偏差,我们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
5. 推理过程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在本书中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逻辑错误,但最适用于“恐吓从善”这个例子的谬误是用常识替代科学证据。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支持性的常识。比如我们都听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也听说过“异性相吸”。与之类似,我们常被告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也被提醒“欲速则不达”。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呢?只有对证据进行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敬请继续关注在本章后面部分和第6章中出现的其他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谬误。
6. 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恐吓从善”的干预简单地假定对惩罚的恐惧是制止犯罪的最好方法,因此引发恐惧便可以防止犯罪。更深刻的观点会认为犯罪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探究。例如心理学家可能会从学习、社会影响或人格特质的角度来看待犯罪。经济学家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动机感兴趣。社会学家则会关注帮派、贫穷和社区结构等问题。这类多面向的问题当然需要比威胁更复杂的解决方法。
津巴多教授是杰出的心理学大师。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应用有关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构建了全书框架,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同时,使用的语言生动有趣,有助于轻松地掌握复杂知识,并且进一步启发学习兴趣。这是一本对初学者很适用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同时适合对学习心理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和欣赏。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津巴多先生在心理学的基础教学中,被誉为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他的思想触及了我们的灵魂,启发了我们的思维,更让我们在直觉上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心灵的升华。这本书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值得每一位喜欢心理学的人认真阅读。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读心理学的教科书,不仅在于获取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心理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津巴多教授编写的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正是一本引导你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学习的“心理学使用手册”,它可以开启你心理学家式的思维模式。
沈模卫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
从试图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入手,引入心理学的概念,再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然后在主动创设的实验情境中亲身体会心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检验所学到的各种心理学概念与理论,这种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行心理学学习的过程,是这本书的典型特征。津巴多和他的合作者用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经验在这本书中完美诠释了一个初学者探索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令这本书成为打开心理学这扇门的一把钥匙。
周仁来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
十分喜欢《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推荐为初学心理学的入门书。这本书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地阐释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现象及其规律,引发我们思考和分析身边的心理现象。如做梦的心理学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工作、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大脑默认网络研究新进展、文化对人格的影响等内容都引人入胜。
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
我*欣赏《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每一节的命名方式——用疑问句命名,例如“是什么力量塑造了我们的人格?”“给人贴标签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种坚定的问题导向而非概念导向的内容组织方式会为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此外,作者还善于把每个知识点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让读者感觉心理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盖笑松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