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791278丛书名: 人生智库丛书
如果有人经常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这意味着什么?你是否很希望摆脱这种状况?或者你是否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控制别人的倾向,以免伤害他人?
这本书正准备为你解决这些难题,《不要用爱控制我以全新的观念阐释了父母专权、孩子逆反、夫妻莫名其妙的口角、朋友因为小事而反目、同事间无缘故地看不顺眼等一些人际现象的成因和并提供了解决方法。案例翔实,说理通俗易懂。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经意的行为,正确理解和应对周围试图控制你的人,同时适度掌控自己对他人的支配欲,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从而走向自信幸福的人生。
许多人谈到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时,通常会说:“(阅读《不要用爱控制我》)我了解了我与他人的控制欲,我知道了如何应对生活中被控制的困境。”
“震撼!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性突破。”
–美国《新闻周刊》
《不要用爱控制我2》:美国《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畅销书榜。全球心理自助类畅销书。帮助我们正确识别和应对言语虐待。“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你好!”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喜欢说教,甚至讥讽、辱骂你,却总戴着“爱”的面具。
这就是典型的言语虐待,它的杀伤力有时甚至超过了肉体伤害,给你带来钻心的疼痛,却不留痕迹。几乎每一个人都领教过言语虐待的杀伤力。在《不要用爱控制我2》中,畅销书作家帕萃丝?埃文斯深入探讨了言语虐待对女性和家庭的伤害,为深受其害并设法寻求帮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改善建议。
《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美国《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畅销书榜,全球心理畅销书《不要用爱控制我》姐妹篇
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经历情感突变,被对方贬低,心中充满困惑和痛苦;或是觉得失去了平衡,经常受到大大小小的打击,不知道怎么去听、应该听些什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孤立无援,经常受到谩骂和诋毁,被戳到痛处;不得不想办法拯救夫妻关系,寻求理解——可是却感觉处处碰壁。那么《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中所记录的这些受虐者的经历一定会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你们都遇到了一位言语虐待者。
《不要用爱控制我4:拒绝被呵斥的人生,走向自由与幸福》:
美国《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畅销书榜,全球心理畅销书《不要用爱控制我》姐妹篇
总有些人喜欢斥责我们,否定我们……他们或者是我们的亲友,或者是我们的长辈,我们无法或不知如何回应,因此经常把自己弄得异常郁闷,而他们还自认所言极是,是为我们好。这本将指导你如何从这种无法言说的伤痛中彻底摆脱出来。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的务必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心灵扭曲,自己也异常苦恼。
人为什么会长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缺总是无法自控?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不要用爱控制我》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了背后的实质,解开了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对控制,让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概念,必将在全球掀起讨论“控制”的风暴。
《不要用爱控制我2》:
如果你对下面的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那么《不要用爱控制我2》就是为你而写:你的伴侣一周内对你生气或发脾气的次数是否超过三次?当他(她)发脾气后,他(她)是否经常不承认?在设法与他(她)交流你所受的痛苦后,你是否觉得情况并没有改善?你是否经常郁闷得想发疯,好像你们俩使用的根本不是同一种语言?《不要用爱控制我2》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列举了言语虐待的各种情形,包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言语虐待的现象和受害者的感受,再从更宽泛的角度论述支配性权力和个人权力,并将两种权力相对比。其次,考察了恶语施虐对象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最后,论述了言语虐待的基本模式。
第二部分,根据言语虐待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对言语虐待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压抑、对抗、忽略、轻视等几种类型,并论述了受到言语虐待的这些人的文化背景,提出一些相互沟通和改变相互关系的适当方法。然后,帮他们找到出现言语虐待现象的潜在原因,讨论如何改善两者的关系。另外,在这部分我还专门讨论了孩子和言语虐待的关系问题。最后一章说的是这种言语虐待现在潜在的发展趋势。
《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中摘录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她们讲述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并且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是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中言语虐待的,如何坚强的站立,勇敢向前,最终走出了充满压迫的环境。此外,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言语虐待的各种类型,作者在书中做了概述,从“控制”开始,希望读者朋友们认识到言语虐待,实际上就是试图“控制”他人,试图拥有“支配他人的力量”。
《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向读者揭示了关于夫妻关系中言语虐待调查的结果,回答了诸如“在存在言语虐待的夫妻关系中,最为常见的言语虐待类型有哪些?”“受到言语虐待的广大女性中,有多少对伴侣心存恐惧?”
最后,《不要用爱控制我3:倾听受虐者的声音,激发心灵的正能量》给读者呈现了一份女性对于治愈和康复的深刻体验,其中的建议和推荐有助于言语虐待的受虐者继续他们的努力,鼓励她们从受虐者变成创造者,从受伤到痊愈,从部分到全部,从崩溃到整装待发,一步步向前。
《不要用爱控制我4:拒绝被呵斥的人生,走向自由与幸福》:
“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
“你太敏感了!”
“你什么也干不好!”
如果这些都是你听到的——对方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老板——那么你有可能受到了言语孽待。几乎每一个人都领教过言语孽待的杀伤力,它能给人带来钻心的疼痛,却不留痕迹。这些隐秘性行为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我们的家庭到学校、工作场所和其他社交场合。
但是你没有必要忍受这些。著名心理学家和作家帕萃丝?埃文斯,通过《不要用爱控制我4》和其具有开创性的畅销书《不要用爱控制我》,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摆脱控制和如何战胜言语孽待,不管你在哪里、以什么方式遭遇了言语孽待,我们最终都可以战胜它。
她将指引你开始一段强有力的治愈之路,为你提供:
●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全方位解读
●应对施孽者的方法
●从孽待中彻底摆脱的完整过程
●持续一年的每周自我肯定
在埃文斯的帮助下,你会获得建立新生活所需要的清晰感——远离无聊的指责、伤人的话语、让你郁闷的评论、不让其对你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你会肯定自我,学着相信自我——相信未来更加美好。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第二章 你有控制控制别人的行为吗?
第三章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第九章 自我分裂的普遍现象
第十章 不符合常理的一些沟通行为
第十一章 逆向联系是控制行为的开始
第十二章 泰迪–假想的爱人
第十三章 藏在幻觉背后的力量
第十四章 两种完全不同的控制关系
第十五章 控制者和被控制者
第二部分 控制者生活得并不快乐
第十六章 不能自拔也无能为力
第十七章 控制者最害怕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
第十八章 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
第十九章 控制者的恐惧
第二十章 控制者的控制策略
第二十一章 为侵犯行为虚构原因
第三部分 联合起来共同虚构的”关系具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 更加病态的联系
第二十三章 真实是幻觉的破坏者
第二十四章 制度化的控制
第四部分 摆脱控制到底是什么在阻止他们?
第二十五章 强制性力量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可
第二十六章 真实的联系才是美好的
第二十七章 最奇怪的矛盾
第二十八章 首先,要打破幻觉
第二十九章 明白问题的根源
第三十章 与强制力共舞
……
毫无疑问,言语虐待也是一种伤人的行为,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不留痕迹,但带来的痛苦一点也不会少,而且从痛苦中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让受害者生活的氛围越来越糟糕。在公共场合,当一位女士与一位男士相处时,男人多半表现得像是一位绅士。而私底下,他却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焦躁、易怒、冷淡、不可一世、冷嘲热讽、沉默压抑、支配欲强、索求无由都是通常的表现。对于女人的抗议,他们总是找借口,指责对方“无事生非”,或者找出很多其他的理由予以反驳。通常情况下,受到恶语伤害的女性是没有目击者的,所以别人无法理解她们当时的经历,相反,朋友和家人还可能认为施虐者是一个不错的人呢,当然,这个家伙自己也经常这么认为。
尽管本书只讨论了女性的一些经历,实际上,有些男性也受到过恶语伤害,但一般来说,与易怒的男性生活在一起的女性都有恐惧感,而男性不会这样,即使他们也被恶语伤害到。
如果你经常受到恶语伤害,却被模糊地告知:你对这种感知是错误的,你的感觉并不正确。其结果是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体验,还意识不到自己在这样做。我相信在读了这本书后,会引发你似曾相识的感觉与经历。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你能够觉悟到那种无形的虐待和操纵,揭开语言施虐者的伴侣们所经受的言语虐待的细微差异和真实情况。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忘掉痛苦,不愿回忆那些不堪的经历,而正是这些人的痛苦经历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借鉴过去,提醒人们,使大家更清醒地选择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基于我对40多位受到恶语虐待女性的采访,受访者的年龄从21岁到66岁不等,她们与伴侣生活的时间平均为16年多,因此,我汇总了一共640年的言语虐待的经历。大部分被采访人已经离开了有言语施虐行为的伴侣,但对这段经历的认知和整合在5年、10年,甚至15年后还会历历在目。其实,她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希望能改善相互间的关系,包括解释、宽容、询问、乞求。有些是个人或两个人一起去心理咨询;有些则希望尽可能独立地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问对方太多问题;还有些试图更多地理解对方。但这些都不奏效,因为她们始终没找到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后,如果你怀疑自己也处在一种受言语虐待的关系中,我希望你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去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你需要支持,搞清楚生活的真实状态,如果双方都愿意改变,建立和谐的伴侣关系还是可能的。
重要提示
如果你是一个言语虐待的受害者,如果你总想从灵魂深处找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怎样才能使对方理解你说的事情?怎样才能听到对方的心里话?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所说的并不是真心的感受?如果他时常有上述表现,你可能被他误导,相信自己在社交、领悟和感觉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才能使自己改变本性呢?正如上面所言,’如果双方都愿意改变,建立和谐的伴侣关系是可能的’。可我怎么才能实现这种良好的意愿呢?”
不要绝望,我从不认为,为了与爱的人建立和谐关系,你就要改变本性。相反,我认为当你意识到了所面临的问题时,应该有所反应,当然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方式,要求改变现状。如果你有这种反应,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可能“失去爱”,你当然会害怕;但如果你不这么反应,你又会面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即“失去自我”。
这本书还有一个话题,言语虐待是一个控制他人的问题,一种以权压人的手段。这种虐待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蔽的、长期的,同时具有压抑性,巴奇和多艾奇在他们1980年的书中称其为“制造混乱”。
言语虐待的影响是隐性的,也就是说不像肉体虐待那样可以看出来,不能以量来衡量。因为言语虐待没有外伤,没有青紫、黑眼圈或骨折。伤害的程度取决于受害者精神痛苦的程度,受害者经历的性质能表现出虐待的程度。
我的基本目的是使读者首先认识到言语虐待的存在,因为言语虐待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因此这整本书都与人的经历有关。
以下这些事实非常重要,它们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观点,可以更好地把握内容:
一般来说,在言语虐待的关系中,施虐者不承认虐待的存在。
言语虐待常常发生在紧闭的房门之后。
言语虐待往往是肉体虐待的前奏。
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
因为,最常见的恶性事件,不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亲人之间。
譬如,多个独立调查显示,刑事案件有三分之一是发生在亲人之间。在这些恶性事件中,至少有一小半看不到“钱权名利”等物质因素的参与,那些肇事者经常是以爱的名义行恶,当他们说,他们的确是因为爱才向对方泼硫酸,或者砍上几十刀的时候,还显得极其真诚。
这种恶性事件还包括大量的精神性伤害,譬如彻底控制对方,不论有多大的物质损失,都坚持让对方与所有的亲朋好友断绝关系;譬如用尽各种办法,伤害恋人,毁掉他们的生活和前程……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说,我太爱他(她)了,所以才这么做。
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关于对亲人的控制欲望,许多学者写了许多著作了,但我还不知道有哪本书比帕萃丝?埃文斯这本著作写得更透彻、更有震撼力。
或许,你认为以上那些例子太“*”了。那么,说一些普通的。
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
这些现象,如果让你迷惑不解过。那么,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特别爱控制配偶,或者你就是配偶的强烈控制欲望的牺牲品,那么这本书是必读书。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这不难做到,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我一个朋友说,他把水杯放到桌子左边,父亲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右边,但他猜如果他放到了右边,父亲肯定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左边。
如果擅长举一反三,你还会明白,为什么萨达姆会做起白日梦,幻想美国会重新扶植他做伊拉克总统;为什么希特勒非得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全部战死,以及,为什么希特勒不选择那些真正有魅力的女性做恋人,而是选择了爱娃那样一个有点愚蠢的女人。
这是一本魔书,但又是一本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只是略少点趣味。
——武志红 知名心理咨询师
《不要用爱控制我》实际上讲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很长时间不被人重视的心理现象,典型案例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电视剧的主题,一个以爱的名义控制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故事,冯远征扮演的男主角,初衷总是和他的结果相背离,他也痛苦过,但结果却是越来越不可收拾。 ——燕子 32岁 本科 外企财务经理 我读过400多部心理自助的书,因为我是心理学博士。当偶然看到此书时,我被震动了,这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书。我喜欢作者毫不畏惧地抛出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它令我对控制者的行为实质,一些人为何能够忍受这种行为等有了新的认识。
——布朗?丹泽尔 46岁 博士 纽约 美国
我一直厌恶与支配欲强的人一同工作和做朋友,他们总是无视我的存在,只是希望我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机械的完成他们所希望的事,可又无法摆脱。《不要用爱控制我》对于控制欲的产生有了深层的阐述,使我能够了解控制欲强的人的真实情况,为我提供了种种能与此类人共处的好办法,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冯小康 27岁 本科 银行职员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痛苦了一阵,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现在我正在治疗中,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及解释问题的方法,使我能够真正获得新生。我一读完它,就将这个信息传递给我的母亲。之后我还会传递给兄妹及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帮助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你读读就会有同感!
——赵辉 56岁 技术工人
我读这本书,让我猛醒于过去的二十年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原来有很多的事情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家人处,总是习惯于听从家人的意见,依顺于父母的决定;与朋友交,总是习惯于迁就别人的想法,只用沉默来表示反对。掩卷深思,一种失落油然而生。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却要靠自己来把握。
——梁朝晖 28岁 本科 公务员
关于控制与被控制的话题,以前我很少接触。《不要用爱控制我》以最常见的人际沟通不畅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探讨许多人正在努力挣扎寻求的答案,很有意思。
——王甲佳 40岁 经济学硕士 集团公司信息部主任
写得很精彩,真正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所隐藏的另一面,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来校正自身行为的一个很好的教科书。
——孟晓梅 29岁 职高 商场职员
*有收获,我一口气看完的。“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给你下定论时,就扭曲了你的感受,你好像站在了一面哈哈镜前。
——文一心 28岁 南京财经大学
不要用爱控制我。虽然从幼小到成熟,我们每个人都和蛹似的,在家庭的“茧”中温馨快乐地成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就盼着某天弄开一道口子飞出来吗?翅膀硬了不可怕,飞出来化蝶化蛾的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还要飞到别处继续上辈子的流程–作茧自缚。并且按照《不要用爱控制我》的说法,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意识到了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这个老话题总是让我们的年轻父母们迷茫,咳,多读点书没什么不好,当然,前提是这本书也是好的。
——老猫 32岁 作家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形,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
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
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工作上的琐碎事情,让她有些心不在焉。
“噢……”她刚推开门,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
“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
“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
“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道。
“真的忘了。”梅说。
“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Party。”蒂坚持说。
“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
“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
“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
“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
“……”
“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
“蒂今天怎么了?这么固执,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
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莫名其妙。
“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
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时也挺尴尬。
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
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解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
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
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她)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她)们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不会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结论性的评语,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
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
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能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经历时,才能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
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
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挖掘出来是无法改变的。认识不到原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
为了揭示这种强制力量,需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旦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并尝试着缓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
在认识了这种强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其和平共处,避免因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