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34170
长亭外,古道边,一朝芳草碧连天。从李叔同到弘一,送别半世红尘的风流炽烈,焕然半世菩提的傲骨慈悲。生平自述、佛学入门、文艺鉴赏,一本书读懂张爱玲、鲁迅、朱光潜、丰子恺、林语堂、夏丏尊等*推崇的佛门大师
“民国”版曹雪芹,大起大落、大彻大悟的传奇一生。
以“宗教救国”,延伸“教育救国”的理想。
谁言红尘空门一步踏,殊不知,早有菩提种,孕育在心头。
谈“民国”才子,必谈李叔同,谈佛教律学,必谈弘一法师。
做才子,他身世显贵,家族号称津门富甲,“二十文章惊海内”,弱冠之年便名震上海滩,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样样精通;留学海外,将中西文艺融会贯通,并成为教员将所学所悟传授给青年一代,培养出大画家丰子恺。
做僧侣,他一念入佛门,修行佛家*苦的律宗,作为世俗与佛门的桥梁,积极排解世人的误会,让人们对佛教与佛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以至善佛缘普度众生,成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从锦衣玉食的大才子,到孤灯素餐的大法师,这是厌倦红尘的一念之变,还是命中注定的落叶归根?聆听李叔同自述,聆听弘一法师讲佛,答案自现。
本书精心整理收录李叔同的自述性散文、佛学经典演讲录、中西文艺简谈、新旧体诗词,涉猎全面、层次分明,以李叔同经典、平易的文字,带领大众读者走进李叔同的世界,感受他在红尘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致在空门的清心苦修、慈悲为怀。本书特别附有生僻注释,另附大师生平大事记。
★自述性散文:
揭示李叔同出家的因缘,以及对尘世与佛缘的感悟,读者可以在此部分零距离体悟大师的内心世界,从中观照自己的人生,找到令自己收获幸福的答案。
★佛学经典演讲录:
精选了弘一法师对基础佛学观念的解读文章,以及他在各处弘法时的演讲录,深入浅出地向读者阐释佛法大意、佛法初学之法、净土宗修习之法等。这些文章不仅有生动的佛学典故,也有弘一法师就自身经历的叙述,以及总结出的妙语,可作为佛学入门读物。人性与佛心的真善美,就在此间。
★中西文艺简谈:
从李叔同对文艺的杂论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意义,并适合大众阅读的内容,分类整理为书法、篆刻、中国美术、西方美术、西方音乐、西方文学等,大多初衷为向他人讲解,因此类似教授用的讲义。读者在感受李叔同的提倡“士先器识(器量与见识)而后文艺”这一文艺思想的同时,可以对中西文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新旧体诗词:
精选李叔同出家前后的古诗、古词,以及现代歌词,并涉猎由他为文、丰子恺作画的《护生画集》,他的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生僻注释:
本书对作者提到的一些大众读者并不熟悉的业内名人进行了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叔同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
章
周遭历尽,悟得从容静心之妙
初到世间的慨叹 003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 006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008
断食日记 012
遁入空门的修行 019
余弘律之因缘 021
追求律学的真谛 023
从容弘法的感悟 025
艺海畅游的乐趣 027
南闽十年之梦影 029
后之□□ 035
人生之后 038
第二章
讲禅解佛,参透至善佛缘
佛法大意 045
切莫误解佛教 047
佛法十疑略释 057
佛法宗派大概 061
佛法学习初步 064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068
律学要略 071
常随佛学 079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081
改过实验谈 084
改习惯 087
受八关斋戒法 089
授三皈依大意 091
敬三宝 094
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096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097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102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104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106
关于净土宗 109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114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117
问答十章 120
木轮相《不杀》 124
征辨学律义八则 125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128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130
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 132
说经悟佛精妙录 133
第三章
中西艺谈,引领新文化风潮
谈写字的方法 147
粹评明清篆刻名家 153
浅谈中国美术史 166
浅谈西方美术史 186
西洋音乐杂谈 197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201
第四章
诗文精粹,感怀悲欣交集
诗词 207
歌词 234
附录
弘一法师生平大事记
253
夏丏尊
今年(1939 年)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
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些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出家的经过加以
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二十一年的僧侣
生涯。我这里所述的,也都是二十一年前的旧事。
说起来也许会教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师的出家,可以说和我有关,没
有我,也许不至于出家。关于这层,弘一法师自己也承认。有一次,记得
是他出家二三年后的事,他要到新城掩关去了,杭州知友们在银洞巷虎跑
寺下院替他饯行,有白衣,有僧人。斋后,他在座间指了我向大家道:
“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我听了不禁面红耳赤,惭悚无以自容。因为(一)我当时自己尚无
信仰,以为出家是不幸的事情,至少是受苦的事情,弘一法师出家以后即修种种苦行,我见了常不忍。(二)他因我之助缘而出家修行去了,我却
竖不起肩膀,仍浮沉在醉生梦死的凡俗之中,所以深深地感到对于他的责
任,很是难过。
我和弘一法师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这个
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轻易更换教职员。我前后担任了十三年,他担
任了七年。在这七年中我们晨夕一堂,相处得很好。他比我长六岁,当时
我们已是三十左右的人了,少年名士气息,忏除将尽。想在教育上做些实
际功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
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
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
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
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
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
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里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
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
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
(他)说:
“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
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
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
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梁实秋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赵朴初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夏丏尊
我是光绪六年(1880 年) ,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生我时,我的母亲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六十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给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庇护,我与母亲的处境很是困难,看着母亲一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我的内心感到很难受,也使我产生了自卑的倾向。我养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做伴,与画为伍。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听我母亲后来跟我讲 : 在我降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叼着一根橄榄枝放在了产房的窗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而我后来也一直将这根橄榄枝带在身边,并时常对着它祈祷。由于我的父亲对佛教的诚信,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受到佛法的熏陶。我小时候刚开始识字,就跟着我的大娘,也就是我父亲的妻子,学习念诵《大悲咒》和《往生咒》 。而我的嫂子也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金刚经》等。虽然那时我根本就不明白这些佛经的含义,也无从知晓它们的教理,但是我很喜欢念经时那种空灵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我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详!而我想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路标。
我小时候,大约是六七岁的样子,就跟着我的哥哥文熙开始读书识字,并学习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那时我哥哥已经二十岁了。由于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又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官商世家,所以一直就沿袭着严格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哥哥对我方方面面的功课,都督教得异常严格,稍有错误必加以严惩。我自小就在这样严厉的环境中长大,这使我从小就没有了小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也疑我的天性也遭到了压抑而导致有些扭曲。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种严格施教,对于我后来所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是起了决定作用的, 而我后来的一切成就几乎都是得益于此, 也由此我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当我长到八九岁时,就拜在常云政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开始攻读各种经史子集,并开始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在我十三岁那年,天津的名士赵幼梅 ① 先生和唐静岩 ② 先生开始教我填词和书法,使我在诗词书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功力也较以前深厚了。为了考取功名,我对八股文下了很大的功夫, 也因此得以在天津县学加以训练。在我十六岁的时候, 我有了自己的思想,因过去所受的压抑而造成的“反叛”倾向也开始抬头了。我开始对过去刻苦学习是为了报国济世的思想不那么热衷了,却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戏曲,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票友。在此期间,我结识过一个叫杨翠喜 ③ 的艺人,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回家,只可惜后来她被官家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做了妾。
由此后我也有些惆怅,而那时我哥哥已经是天津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师了,但是有一点我很不喜欢,就是他为人比较势利,攀权倚贵,嫌贫爱富。我曾经把我的看法向他说起,他不接受,并指责我有辱祖训,不务正业。无法,我只有与其背道而驰了,从行动上表示我的不满,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 ; 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对人我却不冷不热。在别人眼里我成为了一个怪人,不可理喻,不过对此我倒是无所谓的。这可能是我日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决定因素!
①赵幼梅(1868—1939) , 名元礼, 字幼梅, 号“藏斋” , 近代诗人, 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②唐静岩(1823—1898) ,名毓厚,字静岩,浙江人,久居天津,以医术著称,在书画金石方面造诣非凡,犹善山水、篆隶。③杨翠喜,生卒不详,本姓陈,幼年家贫被卖给杨姓的乐户,取名杨翠喜,后以此名出入风尘,成为清末至民国初的名妓。相传,李叔同年轻时曾对她有一番深情,写过两首《菩萨蛮》以诉衷肠,详见本书第四章。然而,红颜多薄命,杨翠喜以关键人物的身份被卷入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丁未大参案” ,成为政治牺牲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