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13715
希拉伦丁·陈广元,男,回族,1932年8月生,河北文安人。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东四清真寺阿訇。
一部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能让读者从他们已经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重新获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审美。此言不虚——马福平编著的《希拉伦丁·陈广元传》就是这样,在翻阅过程中,喜悦、感佩、振奋之情时时溢满心间。这本书既是一位大阿訇爱国爱教的历史传奇,更是一部穆斯林奋发踔厉的英雄礼赞,同时还是一册回族信仰与生活的风俗画卷。
《希拉伦丁·陈广元传》讲述的是一位中国穆斯林从“德尔维系”(云游四方的苦难者、求职者)到大阿訇的传奇经历。
书中主人公陈广元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世界伊斯兰联盟最高执行委员会执委。他3岁丧父,4岁学经,7岁离家,走鄚州,上沈阳、驻锦州、下天津,在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经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北京回民学院后改为中国伊斯兰经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以阿訇为终身职业,爱国爱教,传道授业解惑,即便是担任中国伊协的领导职务后,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懈地给大众作领拜师。他与穆斯林的诸多名流俊士交往密切,自1961年参与政协工作,积极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建言献策;他曾
4次赴麦加朝觐,出访各国和接访国际友人300余次,被誉为“中国穆斯林与世界伊斯兰的友好使者”。
爱国爱教的践行者
——《希拉伦丁·陈广元传》序
楔子
第一章 孩提往事
出生大围河的希拉伦丁
三岁丧父,陈广元第一次走进清真寺
两位阿訇对他的启蒙教育
日寇掘堤,洪灾后被迫外出逃荒
第二章 鄚州磨炼
背井离乡,陈广元鄞州投亲
跟小五哥放羊,舞鞭子拦截汉奸
难忘与堂哥陈福生的三次见面
鬼子暴戾恣睢,他在堂哥牺牲后再次转徙
第三章 沈阳岁月
远赴沈阳,火车上际遇杨大叔
母子久别重逢,随长辈感受城市生活
敏慧好学,为抗日回民英烈“开经”
起草“卧尔兹”讲稿,宣传和平教义
第四章 锦州风云
乘飞机到锦州,机场盘查认识马连长
爱国爱教传统,一辈传一辈
听阿訇谈书论道,与回民连士兵结友情
不避炮火护众生,临危不惧传佳话
第五章 天津记事
难忘天津和居住四年的清真南大寺
追踪修业,认真研究王静斋学术成果
市长讲“同舟共济”,使陈广元备受鼓舞
知遇干一,不愿“从政”决意“深造”
第六章 赴京深造
走进北京回民学院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继续深造
“反右”运动中的生命常青
读鲁迅与怀念陈克礼先生
第七章 首次出访
陈广元入选中国学生代表团
徜徉在“天国里的城市”
探寻尼罗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怀念坦塔威博士和纳赛尔总统
第八章 初任阿訇
初出茅庐,陈广元任昌平清真寺阿訇
在昌平经历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母亲,我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助贤译经,杨阿訇促成他和黄桂敏的婚事
第九章 谦恭虚己
选贤举能,陈广元调任牛街礼拜寺阿訇
共同信仰联友谊,敬主爱人渡难关
同安老结成的忘年之交
参政议政,陈广元回忆政协工作
第十章 麦加朝觐
陈广元娓娓说朝觐
“主啊,我应召而来了”
以作为真理、敬拜、臣服的朝觐响应你
追求“善”的人生境界
编辑后记
第三章 沈阳岁月 远赴沈阳,火车上际遇杨大叔 母子久别重逢,随长辈感受城市生活
敏慧好学,为抗日回民英烈“开经” 起草“卧尔兹”讲稿,宣传和平教义 远赴沈阳,火车上际遇杨大叔
第一次出远门,陈广元的心情格外激动。他回忆说:“当时,一位打扮成商人的李叔叔带我到了天津。嗬,那么多从未见过的高楼大厦,那么多各种各样的车辆,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晚上,我跟着李叔叔到他‘亲戚’家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由他的‘亲戚’领我到了火车站,让我在站前等着,千万不要走开。”
车站里熙熙攘攘,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走来走去。一些穿着和服的日本男女混杂在穿红着绿、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或衣弊履穿的人群中,倒也看不出凶神恶煞的模样。不过,陈广元还是抹不掉见了日本人就有战争恐怖的那种感觉。他紧紧搂着自己的包袱,梦幻般地看着那高大的圆柱子架起的拱形建筑,心里不时地想:这要没有小日本的祸害,天底下该多好?
过了一会儿,李叔叔的“亲戚”回来,他递给陈广元一张火车票,嘱咐这、嘱咐那的,还给他买了麻花、馒头,用个小布袋包着,并送他一个铁皮茶缸,说是上了车可以打开水喝。
验票上车后,陈广元左顾右盼,心想这么大的铁皮房子,一节一节的,要拉多少人?车上的人不太多,他照着李叔叔“亲戚”的吩咐,找一排空座坐下,但还是把包袱放在了茶几上。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位中年人问:“孩子,你是头一次坐火车吧?”陈广元点点头。
“来,咱把吃的留在茶几上,包袱放到行李架上,好吗?”那位中年人见陈广元又点了头,就站了起来,帮着陈广元把包袱放到了行李架上。
火车开了,“嘟一嘟一,铿锵、铿锵!”听着高昂的汽笛声,闻着扑鼻而来的煤烟味,看着窗外白色的蒸汽烟雾,陈广元脱口赞叹道:
“玛沙安拉!”这是一句阿拉伯语音译的感叹用语,意为“这是安拉所意欲的,真主超绝。”引申义为“好,好极啦!”
听见眼前的孩子赞念真主安拉,那位中年人站起身来,右手抚置胸前道: “安塞拉姆·阿莱库姆。”这句阿语的意思是“求真主赐平安于你。”
听到对面的中年人出“色俩目”,陈广元赶紧道“色俩目”: “吾阿莱库姆·安塞拉姆。”这句阿语的意思是“愿真主亦降平安于你。”
“色俩目”是伊斯兰教祝福问安的礼仪用语,又译“色兰”,意为“和平”、“平安”、“安宁”。穆斯林互通信件,或在一定场合演说、发表谈话时,也经常首先向对方和听众道“色俩目”,以示尊重。
双方互致“色俩目”,知道都是“多斯提”(教友),于是疑窦顿消。
陈广元恭而有礼地问:“大叔,小辈该怎样称呼您?”
“哈哈,”大叔笑着说:“好孩子,我姓杨,木易杨,你就叫我杨大叔吧。”
随后,杨大叔问起陈广元的姓名、家庭、经历和到沈阳找谁等,陈广元一一作答。面对这个刚满10岁,却已历经坎坷的孩子,杨大叔道:
“安拉乎·艾克拜尔!因沙安拉,哈斯比叶拉。”这句阿语的意思是 “真主至大!如蒙安拉护佑,你会平安吉祥。”
随后,陈广元问:“杨大叔,你是沈阳人吧?”
杨大叔回答说:“嘿,我是几几辈辈的老沈阳了。”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沈阳的历史和故事。
说起沈阳,大家一般认为,由于沈阳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中国古代习惯把水的北面称为阳,沈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但实际上,关于
“沈阳”的来历,还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沈水北岸的石嘴头山(今指柱山)下,住着一个小伙子沈哥。
这年,沈水突然平地起浪,洪水肆虐,原来是沈水的龙王三头蛟在兴风作浪。沈哥发誓要找到三头蛟,为民除害。
恰好东海龙王的三公主羊妹听说父母要将自己许配于表哥沈水龙王三头蛟,就背着父母跑到沈水龙宫来,想亲自观察一下表哥的人品。不料三头蛟正在大摆“童男宴”,羊妹一看,肺都气炸了,决心帮助沈哥除掉三头蛟。她脱下龙衣给沈哥穿上,说:“穿上龙衣,你就可以飞上天了,你要到火海里去把太阳哥哥搬来,只有太阳哥哥的火才能烧死三头蛟。”
沈哥闯进火海,太阳烤得沈哥都冒烟了,但是沈哥还是咬紧牙关,扛起太阳就跑。回到沈水,三头蛟正在拼命地把羊妹往水里拖,沈哥连忙将太阳扔了过去。三头蛟被太阳哥哥烧成灰,但是沈哥自己也支持不住,掉进了河里。羊妹见状,万分着急,喊了声:“沈哥——”便跳进河里想去救他。可是她忘了她的龙衣已经脱给沈哥了。
后来,免除了水患灾害的乡亲们找遍了沈水,始终也没有找到沈哥和羊妹的尸体,就在沈水北岸立了块碑,上刻“沈羊”二字。后来,以这块石碑为中心修建了村落、城池,这地方就叫沈羊,因为正好又在沈水的阳面,后人不知道沈哥羊妹斗蛟龙的故事,就误以“沈羊”为“沈阳”了。
据考古发现和资料记载,早在72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沈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
唐代归附于唐王朝的渤海国效法唐朝封建文明,在今沈阳一带置州,称为
“沈州”。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下沈阳,把他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为“盛京”,后又改国号为“清”,因为在满语中,金与清属于同音,为了缓解与汉人的矛盾,更名为清王朝。1644年,清军人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为“沈阳”。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
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改为“奉天”。
在沈阳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里,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元代以前的女真族作家李直夫创作的《虎头牌》一剧,在提到金国将领山寿马的出身时说:“自前祖父本名竹里真,是女真回回禄真。”说明当时的金军由各族官兵所组成,其中回回军士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有学者指出,约从11世纪到12世纪,回族就已分别在北宋、辽、金、夏疆域内逐渐形成。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乃颜叛乱后,在东北置辽阳行省。许多回回人因跟随世祖亲征有功,故辽阳行省的官吏多有回族先民任职。如行省设立之初,就由回回人阿老瓦丁任参知政事,随后又有回回人阿散、哈善、赛甫丁、答里马等任平章政事、参政、参事等职,行省下属机构和各路府州县任职为官的亦不在少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