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00433
一、选举的概念 1
(一)“选举”词义探源 1
(二)近代以来的演变 12
(三)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概念 19
二、选举的原则 26
(一)普遍原则 27
(二)平等原则 39
(三)直接选举原则 53
(四)秘密投票原则 60
三、选举的规则 67
(一)多数决制 67
(二)比例代表制 78
(三)混合制 89
四、选举的程序 95
(一)选举机构 95
(二)选区划分 101
(三)选民登记 106
(四)候选人的确定 111
(五)竞选 119
(六)投票计票 125
(七)选举诉讼 129
参考文献 133
一、选举的概念
(一) “选举”词义探源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选举”一词可谓耳熟能详。但是,要弄清选举的确切含义也并非易事。自“选举”一词出现以来,古今中外对其内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在西方社会,“选举”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初民社会、古希腊民主共和时
代、封建专制时代甚至西方教权统治时代都有选举作为政治选择的方式”①。在古代中国亦早有“选举”的固定表述。因此,面对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要准确把握现代意义的选举概念,离不开对“选举”词义的历史考察。
1.中国古代的“选举”
“选举”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古文献中。例如,2100多年前,汉代的刘安在《淮南子·兵略训》一书中就使用了“选举”一词
“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后汉书·陈蕃传》中也写道“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而唐代的杜佑在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史专著《通典》中,首次在《选举典》中系统地记述了唐代及唐以前“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其后,自旧、新《唐书》至《清史稿》,历代正史都有《选举志》记述各个朝代这方面的情况。《文献通考》《通志》《通典》及它们的续书也都有《选举考》《选举略》《选举典》。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所谓
“选举”,实际上包括了“选”与“举”两个方面。所谓“选”,指铨选职官,即指根据候选者的才能,量才授官。而“举”则指推荐选用,即指通过推荐或选拔的方式向君主提供可出任官职的候选人。换言之,“选举”就是选拔和推荐贤能之士为官,也就是选拔人才的
制度。
“选举”一词在古文献中的大量出现,本身表明历代统治者对选拔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问题常常被当作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早在西周时期,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墨子认为,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到唐太宗李世民,他集前人之人才观,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著名论断,这是当时对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作为对这种人才观的延续,清康熙帝认为,“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因此,“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这些论述,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历代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也因此有了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早在两周时代就存在“乡举里选”,至两汉形成“察举孝廉”之制;从隋唐开始,又确立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为此,有学者甚至将中国秦汉至晚晴的社会称为“选举社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