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611616

帕斯卡是一个只活了39年的天才。但这短短的一生中,他在物理学,数学,哲学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其身后笔记被后人整理成书,四百年来,几乎被译成所有文字,晓喻全球。在法国,更有一类人像中国的红学家一样,为其著作做注解。
本书即是帕斯卡经典作品的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人生一切悖论,至此全都解开。
★ 新课标初、高中语文课本已收录《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一文,教育部重点推荐。
★ 经典内容全新编译。精选帕斯卡哲学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仔细聆听,直抵内心的真相。
★ 合理的选编,精心的翻译。避免了哲学著作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的内容,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你的生活。
★ “哲学鬼才”帕斯卡的思想启示录。由于空间,宇宙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
推荐您购买文通天下其他畅销书: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Part
1 有关思维方式的思考
Part
2 人没有信仰是不幸的
Part
3 人生必须赌一把
Part
4 从无到有的信条
Part
5 公正和效果的原因
Part
6 哲学家
Part
7 论高尚与虔诚
Part 1 有关思维方式的思考
1
数学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差异。
——在数学思维中,规则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很少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应用的习惯,人们把思维用到这方面就存在困难:然而只要稍加运用,人们便能充分地看到这些原则。它们如此清晰,是无法被人们忽视的,如果做出错误的推理,那肯定是犯了思维上的错误。
然而在直觉思维中,规则却是根植于日常应用之中的,且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人们无须做其他努力,只要用眼睛看一看就可以,这只是一个洞察力的问题。人们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这些原则是如此细微且数量众多,以至于有些很容易被错过和忽略。漏掉一条原则,就会导致错误,因此,人们必须有异常敏锐的洞察力来看清全部的原则;而且,正确的思维才不会从一些已知的原则中推理出错误的结论。
任何一位数学家,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就会有敏锐的直觉,他们是不会用已知的条件做出错误的推理的;而具有直觉思维的人,如果能把目光转到他们不惯用的那些数学原则上,那么他们也会成为数学家。
因而,某些直觉思维不是数学思维,某些具有直觉思维的人之所以不能成为数学家,就是因为他们未能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原则上来。而某些数学家之所以没有敏锐的直觉,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他们习惯于精确而明晰的数学原则,在没有仔细检查和掌握原则之前,他们是不会进行推论的,因此一遇到需要敏锐直觉的事物他们就会感到茫然无措,因为这些敏锐的原则是无法这样安排的。这些原则是很少能看到的,我们只能感受它们而无法看到它们。对于那些没有亲身感受到这些原则的人,别人要想使他们感受到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些原则是如此细微且数目众多,以至于我们必须要有非常灵敏和清晰的感觉才能感受到它们,并在感受到它们时做出正确公允的判断。但这往往不能通过数学的方式加以证明,因为假如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将永远无法明白这些原则,也因为用这样的方式,将是一件无休止的事情。我们必须在一瞬间看清整个事件,而不是靠推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因此数学家大都不注重直觉,而注重直觉的人也大都不是数学家,因为数学家在面对需要敏锐直觉的事物时希望采用数学的方式,先是用定义,接着进行定理和推论,而这对这类直觉的原则根本不适用,所以反把他们自己弄得荒唐可笑。这并非是说,我们的直觉思维没有在进行推理,而是说它默默地、自发地进行着,没有技术上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是超乎人力的,只有少数人能感觉到它。
相反地,拥有直觉思维的人习惯于一眼就做出判断。所以,当他们被问到那些他们毫不理解的命题时,他们会觉得非常惊讶。因为这些命题的推论通过定义和定理没有丝毫结果,且还要经过细节繁杂而又令人厌恶和泄气的论证,他们不习惯这些,因此会望而却步并觉得灰心丧气。
然而思维迟钝的人是既不能成为具有直觉思维的人,也不能成为数学家的。
那些仅仅是数学家的数学家有严密的思维,但所有事物都需要我们用定义和定理的方式来向他们解释,否则他们就是错误的和令人无法理解忍受的。只有在原则清清楚楚的时候,他们才会是正确的。
而那些仅有直觉思维的直觉敏锐的人,是没有耐心去探索事物在概念上的根本原则的,这些原则是他们在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并且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
2
有各种不同的正确理解。有的人在事物的某一特定方面有正确的理解,但在其他方面却一无所知。有的人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前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是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方式。
另外,还有些人能通过大量的前提很好地得出结论。
例如,有一些人很容易掌握流体静力学,虽然前提很少,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十分精确,这些人是极其敏锐的。
即便如此,这些人也未必就是伟大的数学家,因为数学包含着大量的前提,而或许有这样一种智慧:对那些只有少数前提的事物,他可以轻松地钻研,甚至深入探究,但对那些具有大量前提的事物,却无法看透。
因此,便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一种能准确而敏锐地从所给的前提中深入结论,这是一种准确的思维;另一种则能清晰地理解众多的前提,而不会混淆,这就是数学的思维。前一种思维有力而准确,后一种思维有领悟力。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思维都可以在没有另一种思维的支持下独立存在,理智可以是强大而狭隘的,也可以是理解力强而又脆弱的。
3
习惯凭感觉来做判断的人是不会理解推理的过程的,因为他们并不习惯去探究种种原则,而只是了解第一感观印象。相反地,另外一些人却习惯从种种原则中推出结果,但完全无法理解感觉上的事情,追究各种原则,也无法一眼将事物的存在把握住。
4
数学、直觉——真正口才杰出的人轻视雄辩,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轻视道德。这也就是说,判断的道德性在于,它是没有规则的,它轻视所谓理智的德行。
判断属于洞察力,正如科学属于理智。直觉思维是判断的一部分,数学思维则是理智的一部分。
真正的哲学家是轻视哲学的。
5
有些人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依据的是准则,他们在看待他人时,就像那些对时间做出判断时依据的是自己的钟表的人一样据传帕斯卡常常在左手腕上戴一块手表。有一个人说:“已经两个小时了。”另一个人说:“才过了三刻钟。”我看着我的表,对第一个人说:“你已经累了,不耐烦了。”对第二个人说:“时间对你来说,飞速流逝。”因为这时只过了一个半小时,所以对于那些说时间过得很慢的人和那些凭着自己的想象来判断时间的人,我给予嘲笑。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的判断是根据我的钟表做出的。
6
我们正在破坏感觉,正如我们正在破坏理解能力。
理解和感觉是我们通过交往培养的,但同时理解和感觉也因为我们的交往而被破坏。因此,理解和感觉因好的社会交往被促进,因坏的社会交往而被破坏。所以,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善于选择,促进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然而假如我们从未促进或者破坏它,我们也就无法做这样的选择了。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循环,有些人能脱离这个循环,他们是幸运的。
7
一个人的精神越伟大,就越能发现人类具有的创造性。普通人是发现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
8
很多人都是以听晚祷的方式听讲道的。
9
当我们想要指出别人的错误并有效地纠正他的错误时,必须注意他是从哪方面来表明他的观点的,站在他的立场上,他的观点通常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承认他在这方面的正确性,但同时也要指出他在其他方面犯的错误。这样他会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没有全面地看事物而已,并未做错。现在,人们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全面地看事物而生气,但人都不喜欢犯错误,这或许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天生不能全面地看事物意即人类天生不能看到所有事物,或者是事物的所有方面,在能看到的方面,人类是不会犯错误的,因为我们感官的知觉往往是真实的。
10
人们往往更容易信服他们自己发现的道理,对于别人经过思考得出的道理却不那么容易信服。
11
在那些世人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娱乐中,最让人敬畏的就是戏剧了。它对感情的表现是如此自然、细腻,以至于能激发出我们内心的热情,使我们产生相同的情感,特别是爱情,大多时候,它都被表现得非常纯洁和真挚。因为它将天真纯洁的心灵表现得越天真无邪,就越容易打动人。它有很强的渲染力,我们的自恋心理会得到迎合,会立刻产生一种渴望,渴望产生那种我们看到的、戏剧里表现出的那样的结果。同时,我们的善恶观也由此形成,将纯洁心灵的恐惧感排除,依据的正是我们自己在戏剧里所看到的情节产生出的感情的合理性。只要我们的心灵在想象:他们纯洁地对待爱情,明智地去爱,就不会受伤害。
这样,我们在走出戏院时,心中便充满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心灵和精神都为它的天真纯洁所折服,以至于我们完全做好了去接受它的最初印象或者找机会在某人的心中把它唤醒的准备,以使自己可能收获在戏院里被描绘得如此美妙的欢娱和奉献。
12
斯卡拉穆什一位意大利哑喜剧演员的绰号,他一心只想着一件事情。
医生意大利哑喜剧中的一种传统人物已经说完了所有事情,但他又讲了一刻钟,他心中充满倾诉的欲望。
13
人们爱看错误,所以爱看克莱奥布林马德莱娜·德·斯居代里传奇剧中的角色,传说中古希腊哥林多的公主,后成为科林斯女王的爱情,因为她对自己的感情并不自知。如果她没有受骗,那就毫无趣味可言了。
14
当一篇普通的文章描绘出某种感情或者结局,并且读者在这种感情或者结局中得到了共鸣,人们就会觉得所读到的内容与自己的内心如此契合,其实它本来就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便倾向于喜欢给予我们共鸣的作者。他只是描绘了我们读者的东西,并没有显现他自己。我们正是因这种益处而喜爱他,此外,我们和他之间的那种沟通也让我们由衷地喜爱他。
15
雄辩,是用甜言蜜语说服别人,而不是用权威;它是专制的暴君,而不是威严的国王此处可理解为,国王是正义的,暴君是不正义的。在作者看来,用甜言蜜语劝说别人会腐蚀人的意志,带有贬义色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