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73564
● 以自己的真实育儿经历提出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解决方案
● 帮助广大父母放下焦虑,放下掌控感,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由!
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新女性主义作家李筱懿,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联袂推荐
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根本就没离开过。 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 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家庭。 放下焦虑,放下掌控感, 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由!
遇见新生命的喜悦,美好却短暂。可随之而来的焦虑和混乱,却让她措手不及。
面对妈妈的角色,她同样拿出职场上训练出的高效率,在刚生完孩子的一年里,崔璀看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育儿书,还去上了一些育儿课程。“很多专家的说法让当时的我很焦虑。比如‘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否则……’,‘父母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等等等等。”
后来她慢慢发现,这些说法本质上会让广大父母更焦虑,因为新手父母会在某一时刻内心认为自己并不完美。于是,她与心理学博士、家庭咨询师李松蔚老师一起创立了Momself,并通过专栏文章的形式与广大父母进行交流,收到众多父母群体热烈反馈。这些文章溯源到新手父母、特别是妈妈在心理上承担家庭焦虑出口的自然反应,许多粉丝看后留言“原来是这样啊!我承担着这么重要的使命”,连许多爸爸也赶来点赞。
本书选取了专栏中的*受大家欢迎的文章,同时加入了崔璀对育儿、家庭、新手父母个体成长的*思考,“我们不仅给广大父母一个更有效心灵上的安慰,还会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因为当父母们知道为什么会做这个行为的时候,会很容易做出改变。”
推荐序 妈妈不必完美,但请尽兴 李筱懿 -01
推荐序 面对焦虑,最好的解药是真实 李松蔚 -05
自序 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09
上篇 我是妈妈
写给3岁小孩的一封信 -003
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
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009
你是否听到了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你吃穿不愁,到底有什么可难过的? -014
有时候会对负面情绪充满负罪感。
做一个不上进的妈妈,有错吗? -020
你只是可选项当中的一种。
疾病容易悲情化,残缺总是值得被歌颂 -029
我不是过了一种比较少的生活,而是过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天哪,我怎么这么像我妈! -034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这是成年人的妥协和责任。
你做不好这些的,这都是为你好 -041
谁也预测不到我们的人生将以什么方式转变。
有本事你像个孩子那样去爱啊 -046
爱得不拖泥带水。
你带走了我,可是你有没有问过我? -052
妈妈,可不可以不要再拿我做挡箭牌?
我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还会不会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057
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根本就没离开过。
找回“消失的爱人”,终结“丧偶式育儿” -063
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放下掌控和安全感。
我们是怎么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杀死的? -070
好奇心,是一种很珍贵的礼物。
我就是兼顾不好事业与家庭,要你说! -077
任何一种结论,都是一种对“不够完美的现状”的粗暴否?定。
总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或许是你在惩罚自己 -083
情绪的自我维持。
不要打着“为我好”的旗号,光明正大地忽视我 -091
你倒是睁开眼睛,看看我啊!
咱们这些做爸妈的,可不能双重标准啊 -098
我们之间的沟通,至少应该是流动的。
孩子太烧钱怎么办?想办法比TA烧得更多 -106
对孩子的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家庭。
山鸡哥陈小春最man的时刻:对儿子说出“I’am so sorry” -113
爱吼孩子的陈小春,是怎么养出“小暖男”Jasper的?
下篇 我是我自己
给内向妈妈的一封信 -123
为什么我在最脆弱的时候,却说不出“我需要你”? -129
我要你跟我一起“不好”。
没时间解释了,快抱我 -135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的焦躁不安,成全了你的气定神闲 -140
谢谢生活中那个“焦虑”的存在,我们一起,构成了生活完整的样子。
致人:为什么我们常常没办法说“不”? -145
我们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
难过就是,这么难,还想一起过 -151
当“我们”的概念出来,原来的纠结就解开了。
“再等等”到底是在等什么? -157
好啊,我陪你等。
你委屈什么啊! -164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在当时当地,都是千万种选择里对自己最有利的。
我不喜欢,这一切不是我想要的 -170
真正成熟的关系,从“说出来”开始。
生活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把它放到“以后” -177
不正面面对问题,也是与问题相处的一种方法。
我最亲密的爱人,我要你站到我这边 -184
信任你的另一半,她(他)没有那么不堪。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无理取闹的理由 -191
我们不是真的想伤害亲密的人。
幸好有你在,我还能偶尔当个孩子 -197
我们通过爱护对方,来抚慰自己。
不得已的时候,我们用“生病”来相爱 -202
你需要,而我刚好有。
我不需要你的时候,最爱你 -209
我全然接受。
后记 你的那句“我没有梦想”,听上去像是“我害怕” -217
妈妈不必完美,但请尽兴
李筱懿
我和崔璀的关系很复杂。首先,我们是好朋友,不用天天寒暄,但有事一定会彼此照应。我不想用“闺密”这样太热闹的词来形容我们的关系,因为过度热烈,也意味着脆弱和不够持久。其次,她是我公司的投资人和董事,虽然比我年轻,却在自我管理和商业运营中经验丰富,让我叹为观止,从她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最后,她是我的同行,我们都开了自己的课程,经常讨论女性成长的话题。当然,我们都是努力让自己和孩子充分绽放的妈妈。
如果你想了解“妈妈”这个职业,希望学习当妈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欢迎打开崔璀的这本书——《不焦虑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
如果你没有当妈妈,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别人家的妈妈是那么完美:她们会烘焙,做出来的蛋糕足以放进五星级酒店的甜品橱窗;她们会做手工,剪的纸、捏的黏土、做的陶器几乎能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会做各种各样特别难的菜,每一个都能让你想到《舌尖上的中国》;她们每天观看孩子做早操,不像有的妈妈匆匆把宝贝送进教室,在脸蛋上亲一下,就一路小跑赶去上班;她们看起来优雅从容,永远装扮得体,站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扑到自己怀里。
和她们相比,你既羞愧又焦虑,总想不顾一切地迎头赶上。
但是,每个女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同,优点和特点也不一样,用得着那么勉强自己和别人一样吗?在“妈妈”这个领域,用得着拿自己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特别糟心的结果吗?
我们能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也引导孩子接受我们的不足,不要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孩子的仰视,害怕自己不够称职呢?
包括亲子之情在内的很多情感,都是建立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的,老老实实还原自己的本来面目,既不刻意表现优点,也不卖力掩饰缺点,更不要为了讨好谁而做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事。
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所有不舒适的姿势都坚持不了太久——犹如靠迁就和透支换来的感情,都跑不完全程。
在这本书里,崔璀用特别棒的方式告诉大家:妈妈怎样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加压,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减压。
我们都知道,人生中的各种角色都不会完美,只要尽情尽兴投入其中就行。
我相信,这是一本让人读完豁然开朗的书。
我为我的朋友崔璀感到特别骄傲!
面对焦虑,最好的解药是真实
李松蔚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即使没时间看书,打开手机上一上网,也遍地是教你如何为人父母的文章。大部分是规则和训诫:不能这样,不要那样;爸爸该怎么做,妈妈不能做什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现这三个信号,小心,说明你养得不对……这些道理,我们看了很多。
看得多,不代表自己做得到,而且心里很焦虑,总担心哪里有问题。“80后”是这样的一代: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焦虑自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今天我们初为人父、初为人母,又开始害怕自己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伊坂幸太郎说的“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在网上广为流传。我想补充一句:“一想到那么多人同意为人父母要经过考试,也很可怕啊。”说实话,考试很让人头痛,尤其是还没有考纲、题库、重点和参考答案,而我们就稀里糊涂地当了父母!这些年我们渐渐意识到,为人父母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稍不注意就会犯错,说不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些警告来得晚了,我们已经当了父母,怎么办呢?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试及格!
考试的威严,真是浸入了一代人的骨髓里。
我自己也是一个“80后”,为人父。在我目力所及,很多同龄人正在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力图成为“不那么不合格”的父母。正如“80后”的大部分人的人生体验一样,他们焦虑,时刻自我怀疑。焦虑在这里不是一件好事。我坐飞机时看到过年轻的父母哄哭闹的幼儿睡觉,一边哄,一边慌乱地看身边乘客的反应,急得满脸通红。他们的急躁完全体现在语气和行为上,孩子哭得更响了。
难道他们真的不会哄孩子吗?那是父母的本能。假如他们没有那么焦虑,假如多一点时间和空间,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达成默契。
焦虑反倒限制了他们。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它不是教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这是一本真诚的书,它反对一切不切实际的“应该”,在这个语境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崔璀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和一个善于学习的内容生产者,在她刚刚成为妈妈的那段时间里,看了市面上所有能买得到的养育类读物。在这本书里,她记录了在自然而然的养育过程中,她对这些内容的体验与反思。
我们一起创办了Momself这个平台。我是她相当早期的读者,这本书的很多文章在最初写成的时候,带给我相当深切的共鸣。有时候,个体的经验或许不能作为某种普适的结论而存在,却体现了更鲜活的情感和生命。
我遇到过很多跟她同样的问题,也在看到很多规章戒条时有过类似的困惑。看到一个如此自律、如此善于学习、社会经验如此丰富的职场女性,对于当父母这件事也会感到手忙脚乱,说实话,让我心里多少有了点安慰。可能我对她的“功能”也差不多。小核桃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她问我:“家长该怎么应对分离焦虑?”我刚想一本正经地跟她讲心理学的理论,她却说,“你就说吧,你当年应对得怎么样?”我实话实说:“不怎么样。”她说:“谢谢你,我感觉已经好多了。”
面对焦虑,最好的解药就是真实。
这本书就是对点滴真实经验的记录。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经历真正的学习,不是学习完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跟着崔璀一起,在现实处境中学习应对那些不可控的事。有些事她做得不错,有些事她也不擅长,或者你有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这都没什么好焦虑的,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Momself有一个口号:关注真实而非正确。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同龄人看到彼此的真实。在所有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拼命追寻更好的未来的时候,我们联合起来,成为彼此的依靠。少一点焦虑,会让我们走得更好。
2018年3月于清华园
自序
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成为妈妈,是我迄今为止最丰富的经历。那个小小的生命,仿佛具有巨大的能量,唤醒我们内在的小孩、搅动沉睡的家庭关系、挑战我们习惯的生活和身份。与他相伴的过程中充满烦琐、细碎、绵密,也充满惊喜、惊讶和惊吓。
在这些不安和好奇中,我不断寻求外部的信息,关注了几乎所有育儿公众号,做足了功课。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女性,制定方案和效率达成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即使如此,我也会常常措手不及、困惑重重,总是充满了缺失感。比如:
“担心产后的身材走样”:6种产后快速瘦身的秘籍;
“有了孩子以后夫妻关系不如从前”:7个适合全家一起玩的亲子游戏;
“知道这些,宝宝远离感冒发烧”:孩子发烧的8种家庭护理方法;
……
它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些只是触及了问题的表面,问题背后还有一些潜在的深层因素,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关心。
我常常想,这种缺失感到底从何而来?
前几天,我出差接近一周,一直东奔西跑,日程排得满满东东,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天吃完工作餐,得空跟小朋友视频。
“妈妈明天就要回家啦,你高兴吗?”
“不——高——兴。”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
“你不高兴啊,那妈妈明天不回去了哦。”我尽力隐藏内心的失落。
“可——以。”他完全不吃威胁这一套。
“啊?可以吗?我不回去你就没有妈妈了哎!”
“没——关——系。”
……
瞪着屏幕上那个肉嘟嘟的小脸,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只是小孩子随口说说,你跟他计较什么!”脑袋里有个理智的声音在说。如果有育儿专家在,或许会告诉我:“这是孩子在应对他的分离焦虑,他坚持说不想,只是因为他离开你这么多天太难过。”道理我都懂,而且就在我的心里。如果我有女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可以拿出同样的道理来安慰她。
但在那一刻,所有的道理都帮不了我。作为一个“功能良好”的社会人,我可以一笑置之,迅速回归工作状态。但我知道我把一些情绪压到了心底,它绵密纠缠、难以化解。在内心很深的地方有种感觉:那份难过跟孩子无关,那是我自己的。
对于每一个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这些私人的感触,无处不在,却又不足为外人道,像小小的鹅卵石,日复一日地投入那条在身为妈妈的日常生活中平静流淌的长河,一颗颗落入河底,带着难以索解的深意。
我看过一个短视频,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讲述者是一位生活在国外的写作者,她很美,阳光洒在她的长睫毛上,有阴影打在脸上。她有两个混血小孩,一家人站在一起,是一幅画。
她讲述育儿理念,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培养他们独睡,不管婴儿如何在房间哇哇哭,她都硬着心肠坚持。她会去哄,陪一会儿,可是,最终她会离开那个房间,他们必须独自入睡。
我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儿子已经快两岁了,是一个平常的入睡前的夜晚。我们一家三口散落在大床上的各个方位,横七竖八。儿子嘬着奶瓶跷着二郎腿揪着我的头发。他每天醒来第一眼就要看到妈妈,否则会瘪嘴——他的独立性会不会已经被我毁掉了?我有点儿焦虑。
我跟我后来的合作者——心理学家李松蔚聊这个问题,他并没有给我一个结论,只是重新看了那段视频,看到那个妈妈说:“我从小是跟外婆一起长大的,一直跟她睡在一起,这使得我上大学的时候非常痛苦,大一有一段时间我夜不能寐……”李松蔚说:“或许她只是太害怕当年与外婆分开的痛苦了。”
我愣了愣。
屏幕上的漂亮女人仍然在讲她的理念、她的坚持,然后她笑了一下,笑容很复杂,有一些成就感,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遗憾和抱歉。
我忽然有点儿心疼,想着听到隔壁传来哇哇大哭声的那些夜晚,同样作为一个妈妈,我想拥抱她一下。
我的一个女友是一名资深编辑,逗趣、搞怪、文艺,是个丰富的人。跟她聊天,10句有8句不正经,总是让人哈哈大笑。说起当妈妈,我问过她一个问题:“有没有哪一刻,你曾经有过‘我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这种念头?”
她忽然就严肃了。明明上一刻还在酝酿一个精彩的笑话。
“不是哪一刻,而是‘好多时刻’: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时候;费力做了牛肉炒饭,然而人家不要吃的时候;加班不能回家照顾她的时候;周末终于能陪她,她兴奋得大叫的时候;陪着她,自己却满肚子埋怨的时候……这种念头,通常只能靠自我安慰敷衍过去:‘啊,那个谁谁还把孩子送回老家了呢!’‘那个谁谁的孩子才1岁多就去外地工作了呢!’‘那个谁谁从来都不会做饭呢。’”
她说,Loser妈妈就是这样。她给自己的定义是“Loser妈妈”。对应的是“产后30天练出马甲线的妈妈”,“80天带孩子环游世界的妈妈”——你看看人家当妈的!
她说,如果可以,想看到平凡的妈妈面对困境时究竟会怎么想、怎么做。
心里的那份缺失感渐渐清晰。
我关注的多数内容有一个共性,大多从“怎样做一个好妈妈”“如何养一个健康的/优秀的/省事的宝宝”等角度切入,把妈妈功能化为一个养育工具,却很少真正关注“妈妈”自己——一个独特的、困窘的、正在完成自我,却总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女人。
成为妈妈,是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我们过去的延续、未来的开始。一个女人同时面对角色转换、养育身份、自我认知、家庭关系等复杂而系统的问题,而它们真正的内核只有一个——妈妈自己。因此,我和我的团队创建了一个公众号:Momself——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我们邀请了心理学专家、育儿专家、教育专家、社会学家、媒体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女人成为妈妈的过程。他们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也很有帮助的视角,但最终我们发现,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妈妈自己。
在这里,我们找了很多妈妈聊天。聊那些养育过程中最普通的话题:聊与孩子的分离;聊夫妻关系;聊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聊隔代养育和过度管教;聊那些最崩溃和最幸福的瞬间;聊重温和期待;聊面对各种困境时最真实的感受和做法……它们反映了成为妈妈之后的日日夜夜,但是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的时候,会看到很多感动、困惑、领悟、泪水和欢喜。
在这里,我们关注真实而不是正确,关注个体而不是群体。
在这里,我们用各种内容和形式传递理念和价值观,理解和释放作为妈妈的情感和欲望——因为被理解,我们将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不做被定义的妈妈。这一次,我们来定义妈妈。
——新女性主义作家 李筱懿
本书不是一部育儿经,而是一个忙碌的职业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辛苦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心路历程。没有说教和理论,只有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实践心得。本书可以让所有处在同样境况下的妈妈心领神会,从承认自己的罪咎感,到如实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认可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终与自己和解,放下要当个好妈妈的执着……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工作的妈妈阅读!
——心灵成长作家 张德芬
面对焦虑,*好的解药就是真实。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经历真正的学习,不是学习完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跟着崔璀一起,在现实处境中学习应对那些不可控的事。有些事她做得不错,有些事她也不擅长,或者你有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这都没什么好焦虑的,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知名心理学家 李松蔚
你是否听到了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有一次开会,聊到了“撒谎”这个话题。我们的视频总监最近正好因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我问我女儿刷牙没,小朋友居然说刷过了!”
她女儿养乐多,今年3岁,一双眼睛很大,跟小动物的一样。
你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很顺溜地回答你:“我叫养乐多,酸酸甜甜就是我。”
“后来我发现她根本没刷牙,她竟然会撒谎了!”视频总监说这些时也是瞪大了眼睛,“她这么小哎,真是觉得再也不敢相信她了!”
我们都笑她太夸张了:“多多还是个孩子呢。”
“对啊!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跟我撒谎了呢!”看得出,即使她不觉得刷牙是件大事儿,她还是很介意“撒谎”这件事的性质。
我小时候第一次被定义为“撒谎”,是偷偷拿了姥姥家存钱罐里的硬币,去学校门口买贴纸。被舅舅看到了,我说是别人给的钱。舅舅看我面红耳赤,很快就问出了真相,告诉了我妈妈。
我还记得妈妈是从单位“弹”回家的,冲进门暴雨狂风般打骂了我一通。那天我吓死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们很少打骂我,最让我害怕的是,我觉得妈妈那天也很怕,她怕我变“坏”了。
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想。它让我觉得很耻辱。
“撒谎有什么可怕的?谎话也可以是最真的真话嘛。”李松蔚老师总在我们一通瞎聊之后才开口,负责让我们不明觉厉,又陷入沉思。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倒是有点儿吃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生活,然后发现自己永远只是在看我们想看到的那部分。
“什么意思啊?”我们问他。
“不是吗?撒谎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他总能把这些歪理说得天经地义,“每句谎话都是有诉求的,那个诉求就是真的。”
“什么意思啊?所以撒谎就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要教育她不能这样。”
我松了一口气:“对嘛,还不是……”
“问题是,”李老师话锋一转,“你们的教育她听见了。她想表达的声音,你们听见了吗?”
我又愣了一下。
如果我们去问养乐多:“你明明没有刷过牙,为什么要说自己刷了呢?”
她也许会眨着大眼睛告诉我们:“因为刷牙很无聊啊。”“因为牙膏太辣了啊。”“因为平常你都不跟我玩啊,如果我不好好刷牙,你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在我身上。”
最后一句是我编的。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真的。
如果有人问小时候的我:“为什么要撒谎?”
我应该会说:“因为我想买贴纸,它们太好看了,花花绿绿的,每次放学路过那里,我都没办法不停下来看一会儿。”
“要钱就说,为什么要撒谎?”
“因为你们说买贴纸是浪费钱,浪费钱是不对的。”
“那你就学会撒谎了吗?”
你看,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只要你揪着一个字眼不放的话。
如果撒谎没有在我们脑海里被定义为洪水猛兽,那么,在家长告诫我不可以这么做的同时,他们会听到我发出的一个真实的声音:“我想要一个东西,我不敢告诉你们,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它。”
他们本该听到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谎言是真话,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去听,被“撒谎”两个字给吓到了。
男女之间,怎么作都可以,可以一天要求对方说180次“我爱你”,但唯独不能“骗人”,一骗人,性质就不一样了。
“你怎么不联系我!你都不像以前那么在乎我了!”
“没有,我实在是太忙了。”
你知道他其实没有那么忙。可能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也忙得晕晕乎乎,但抢时间上厕所、喝水时都忍不住想要听听你的声音。
但如果你说:“你骗人!你根本没有那么忙!”
这句话一出来,什么东西都变了。两个人非得撕出一个结果。“你明明就没有那么忙!”“我真的忙!你别扣帽子,上纲上线!”
你心里明白,“我实在是太忙了”里面藏了一句真话:“我们的关系好像哪里不同了,我的确不想跟你像之前那么腻歪了,可是我又好怕你不高兴,我宁愿找一个借口来转移话题。”可能这句“真话”太难让人接受了,你死咬着“骗人”这件事不放,并因此大发脾气。
哦,撒谎太真实了,我们宁愿不去听那句“真话”。原来给“撒谎”贴一个标签,有可能是我们在保护自己。
晚上回家,我给浴缸里放水,小核桃站在一边,用手拨拉着水花,含混不清地说“要玩小船”。
他喜欢洗澡,因为可以在浴缸里玩小鱼和小船。可是他很不喜欢洗头发,每次都要哭鼻子。
“白天在姥姥家有没有洗头?”我一边给他脱衣服一边问。
好像是没洗,接他回家时姥姥似乎说过。我想起白天讨论的选题,以及那句“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他会“撒谎”吗?我看着他。但我并不担心,就算他骗我说“洗了”,我也会想到,这句所谓的谎言背后,他真正想表达的也是:“妈妈,你最近对我有点没耐心,我都不敢告诉你我不喜欢洗头了。”
是啊,洗头真的挺难受,洗发水会流到眼睛里。而且,我最近真的有点不耐烦,他一哭鼻子我就说:“哎呀……”
也许我该跟他一起想一些让洗头没那么难受的办法吧。我们可以买个洗头椅,躺在上面洗,水就不会流到眼睛里了。
我还是有一点点担心地看着他,等他回答。
他仔细地打量着我,我也微笑地看着他。他伸出了食指,放在嘴边,轻轻跟我说:“嘘,这是一个秘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