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19356
★刘一达“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人
★京味儿小说语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人虫儿》《北京爷》被列为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北京主题百部推荐图书
★北京市“京味语言进校园工程”
☆京味小说作家刘一达的小说来源于生活,有他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为原型。
☆典型的北京方言,让故事有极强的代入感。刘一达笔下的北京故事,有个庞大的构架,故事中的主角们,都好像是你身边的亲友家人。
☆ 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幽默之处,仿佛听了段相声,也似手握一本方言辞典,跟着故事走进胡同深处;一张活地图,让你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老北京的人情世故。本系列丛书立足当下、面对现实,将北京四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市井变迁透过其创作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传奇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书中不但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为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权威、丰富的文学史料,带给老一代美好的回忆,新一代年轻人阅读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学读本。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都通过本系列丛书中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篇篇精彩的文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到处散播谣言,经常吃白食的老豆,这次不知道又从哪听来了消息,说华子他们家闺女跟人家跑了。身为记者的老刘找到华子聊起这事,才知道其中复杂的真相。而这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把胡同儿里长大的“七零届”们又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中去,这要从那对曾经苦恋的情侣维克和小宁说起……
上册
目录
自序:带您到胡同遛个弯儿 001
自己说“孩子”/001
艺术的真实/001
故事是亲身经历/002
话说“七零届”/003
留在心里的胡同儿/005
耐心看才有味儿/007
买本活的“词典”留着/008
胡同儿的“根儿”在哪儿/010
章 013
新闻/015
老豆/016
段爷/017
人五人六/018
弹球儿/019
套磁/021
抖机灵/022
念央儿/024
脸面/025
找病/026
第二章 029
赶嘴/031
吃烤鸭/032
老谣/033
段子/034
嘴把式/035
鸭架子/036
绕脖子/037
拴扣儿/039
遮说/041
第三章 043
破戒/045
难堪/045
仗义/046
缝裤子/047
腼腆/048
天真/049
空白/051
早熟/052
样板/053
讲用 /055
拉腕儿/056
第四章 057
养马营/059
董爷/059
仁义/060
铜作/061
绝活/063
沧桑/064
关大妈/066
念旧/067
心缝儿/069
第五章 073
电话/075
庙门/076
容颜/078
刮目/079
吃白食/080
哩哏愣儿/082
下套/084
拿熟儿/086
花活儿/088
面软/089
第六章 091
爽快/093
往事/094
思绪/095
女孩/096
苦衷/097
干闺女/099
疑惑/100
第七章 103
性格/105
茶座儿/106
小芸/108
老孙头/109
壮门面/110
带徒/112
老鼻烟壶/112
荤事儿/113
跳楼/114
挂桩/116
惊梦/117
翻脸/118
内疚/119
第八章 121
小红帽儿/123
生簧/124
拍婆子/126
递葛/127
揿头拍子/129
说情/129
官司/131
拉骆驼/132
德性/134
闹心/135
嘬冤/136
痴情/138
黄昏恋/140
认亲/142
自信/143
隐私/144
第九章 147
书法/149
恶作剧/151
事件/151
走穴/153
门道/155
起腻/156
故事由儿/158
顾脸/159
拉幌绳/160
究根儿/162
第十章 165
辟才胡同/167
鬼门关/168
宅门/169
默石先生/170
外祖父/171
街坊/173
背古文/174
城厨/175
造访/176
品墨/178
初识/179
第十一章 181
白日/183
现行/184
插班/185
撞客/185
免灾/187
烟盒/188
天赋/189
大字报/190
大金牙/191
碴口儿/193
挡横儿/194
报应/197
第十二章 199
充鹰/201
遮面儿/202
重逢/204
反差/206
归根/207
第十三章 211
上中学/213
军队化/214
胡同儿串子/215
决裂/216
孤独/217
冰棍棍儿/219
玩命/220
知己/222
红卫兵/223
挖防空洞/224
另册/226
第十四章 229
表忠心/231
本性/232
约会/233
看书/235
枣树/237
偷枣/238
感动/239
小提琴/241
陶醉/242
夜深沉/244
第十五章 247
过节/249
尹大妈/250
张神/251
妩媚/252
拔尊/253
王主任/255
立场/256
请罪/258
通话/259
“窦尔敦”/260
第十六章 263
借书/265
犯轴/267
宣传队/268
冬天/269
滑冰/270
飞帽子/271
虚荣/272
第十七章 275
吸引/277
情缘/278
初恋/278
借帽子/280
情窦/281
第十八章 283
思维跳跃/285
大话/286
慷慨/287
做东/289
感叹/290
第十九章 291
别墅/293
矜持/294
感触/295
观念/296
深思/297
潮流/299
心态/301
大彻大悟/303
独来独往/304
第二十章 307
滕家小院/309
名绣/310
铺眼儿/311
滕氏兄弟/314
分灶/316
滕二爷/317
贪杯/319
酒话/319
第二十一章 321
白如玉/323
绝情/324
憾事/325
闺秀/326
候爷/328
俏浪/330
艺术/331
大窝脖/333
第二十二章 335
台阶/337
羞涩/339
街上的舅舅/340
窝屈/341
亢奋/343
第二十三章 345
损条子/347
软底子/348
拉和儿/350
放鹰/351
“祥子”/352
小黑丫头儿/354
“流氓”/356
专政/357
流逝/358
第二十四章 361
“小资”情调/363
摆忙/363
踌躇/364
汇演/366
铁树开花/368
吊毛儿/369
懊丧/371
牵魂/372
第二十五章 375
踪迹/377
“坛子”/379
失望/381
摇头晃脑/382
大面儿/384
豪爽/385
实话/386
前科/388
做人/389
黄瓜/391
第二十六章 393
塔爷/395
义气/396
双杠/398
海涛/399
单相思/400
撞盘儿/401
气走迷津/403
扫顶/404
找/406
下册
目录
第二十七章/001
老家儿/003
心眼儿/004
演义/005
露相/006
认怂/008
打卦/010
顽主/012
生瓜蛋子/014
功夫/015
拉稀/018
当兵/019
第二十八章/021
幺蛾子/023
模子/024
招供/025
“毒草”/026
老张/028
脸色/029
《牛虻》/029
宽大处理/031
批判会/033
滋味儿/035
灵魂深处/036
记性/038
第二十九章/041
阴影/043
崩豆/044
纪念章/046
迷惘/046
体己/048
情书/049
情感世界/051
困惑/053
寒夜/054
彷徨/055
第三十章/057
军训/059
活思想/060
出身/062
文艺兵/064
摘心/065
蹂躏/067
不论秧子/069
威慑/071
荣光/073
创伤/075
第三十一章/077
熬慆/079
心病/080
疑虑/081
刺激/082
魔怔/084
“块儿李”/086
崩溃/087
分配/089
《山楂树》/090
毕业/092
第三十二章/093
烧包儿/095
白朗/097
电子邮件/098
酒吧/099
助兴/101
音乐人/102
知音/104
惊羡/105
缘分/107
第三十三章/109
辅导员/111
钢笔/112
真诚/114
悬念/116
火候/117
大喘气/118
第三十四章/121
探隐情/123
老照片/125
流光碎影/127
魅力/128
风流/130
疯人院/131
心灵/132
牵手/133
爱河/135
第三十五章/137
春梦/139
挂络儿/140
红脸/142
婚事/142
蜜月/144
捉“奸”/145
人性/146
回老家/147
良知/148
慰藉/150
身孕/151
远行/152
第三十六章/155
苦恋/157
遭业/159
打胎/160
期盼/163
分娩/164
幻境/167
弥留/169
凋零/170
第三十七章/173
人情冷暖/175
对象/176
外遇/179
离婚/181
克宁/182
寄托/184
出走/185
老外/187
第三十八章/189
个性/191
转影壁/193
克隆/195
意外/196
神色/197
邂逅/199
代沟/200
心血来潮/202
坐蜡/204
第三十九章/207
网主/209
定神丸/211
人到中年/212
挂色/213
嗔掇/214
打马虎眼/215
跑龙套/218
第四十章/221
丧礼/223
兄弟/224
寒暄/225
享受生活/226
根/228
深呼吸/229
回忆/230
隐痛/231
蝴蝶/232
回北京/234
朋友/235
世态炎凉/235
去美国/237
第四十一章/239
阅历/241
治病/242
心理障碍/244
凯瑟琳/245
还阳/247
美国舅舅/248
闯江湖/249
乔尼/250
厌倦/251
小费/252
他乡遇故知/253
灯泡/255
圈套/256
虎口脱险/257
第四十二章/259
流浪者/261
汉斯/262
海难/263
鲨鱼/266
遇救/267
岛国/268
拘留/269
逃跑/270
林先生/271
伊莎贝尔/272
绝处逢生/273
亲情/275
妻子/276
流星/277
恩师/278
第四十三章/279
糯米团子/281
世风/282
灵魂伴侣/283
大梦初醒/285
骨血/286
遗产/288
心愿/289
第四十四章/291
故地/293
逛胡同儿/293
文化顾问/295
活着就好/297
拍卖会/299
大头/300
眼里插棒槌/302
猫腻/303
“龙袍”/305
添堵/307
第四十五章/311
闲人/313
熊哥/313
打眼/315
鉴赏家/317
王子谦/318
潘家园/320
鬼市/320
玩家/322
物是人非/324
第四十六章/327
唐老师/329
棉鞋/329
“反动”/331
小人/333
上纲/335
暗枪/336
得道/337
换个活法/338
顿悟/339
打炮/340
第四十七章/343
杠头儿/345
演杠/346
阴阳界/347
遗风/348
找乐儿/349
茶馆/350
摆谱儿/351
驾衣/352
泄底/354
第四十八章/357
挂相儿/359
眼泪/360
意志力/362
迁坟/364
牢骚/365
侯二爷/368
小莲/369
老情人/371
箱子底儿/371
人这一撇一捺/373
第四十九章/375
盆儿糕/377
小吃/378
老豆腐/379
出息/380
心气儿/382
玉碎瓦全/384
母爱/385
心扉/386
舐犊之情/388
动心/389
签证/390
尴尬/392
蔑视/395
尊严/396
出气/399
第五十章/401
精神/403
凝重/404
告慰/405
老地方/407
古槐/408
暮色/410
墓地/411
心弦/413
安魂曲/414
悲怆/416
返璞归真/418
平常心/419
浮生/421
丑末寅初/424
序
自序:带您到胡同遛个弯儿
自己说“孩子”
按通常的做法,一部长篇小说总要有个序。我理解,所谓的“序”,无非是给拾掇挺干净的脸蛋儿上涂点儿粉,或者说给脑袋上戴顶帽子。自然,这些装饰并非多余的点缀。
照编辑的意思,好请个名人来做这件事儿。道理不言自明。
我却不想先让人捧我。其实,您说当记者的在世面儿上混,能不认识几个名人?我的想法很实在,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抱着说吧。“孩子”好坏,您看完之后,自然会有评价,别人再怎么夸,也是白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不过,有些话还是有必要在您看这本书之前,跟您交代几句。
艺术的真实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您在读它的时候,千万别把它当成我的自传或纪实文学。它是实实在在的文学作品。虽说里头难免会有我的影子,也不乏有些真人真事儿,甚至地名。但您千万别上当。这里头的事儿多半是虚构的。如果您一定要对号儿入座儿,那只能说,您看得太投入了,或者说我写得太真实了。
其实,书里的人是艺术化了的人。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九三三年三月)我为什么要啰唆这个呢?因为我的职业是记者,我的创作主要是以采访写社会纪实为主。所以,熟悉我的读者往往容易把纪实与小说弄混。其实,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的界限,我心里是有数的。
纪实必须真实,写的是真人真事儿,因为它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小说不必真实,也不必写真人真事儿,因为它是文学创作。这个区别您得明白,所以对书里的有些事儿,您千万别较真儿。
当然,小说要反映现实生活,它也要有真实性。不过,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鲁迅《致徐懋庸》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这大概就是生活中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吧。您不妨在书里书外慢慢儿咂摸。
故事是亲身经历
这本书不是我的部长篇小说。我写的部长篇小说《故都子民》,是一九九三年出版的。
以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闻报道上。一是因为我的职业是记者,记者的业务不是写小说,而是写新闻报道,我当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饭碗”;二是当记者每天都要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事儿,远比有的作家蹲在家里编小说要精彩生动,所以,我写了大量的社会纪实作品,而把小说的创作放在了一边儿;三是我觉得写小说必须要平心静气,不能浮躁,不能毛糙,所谓潜心创作的“核儿”就在这儿。当我既不想舍弃自己的记者职业,又不想放弃写小说的冲动时,我只能忍痛割爱,这就叫“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我非常喜欢,不,应该说非常热爱自己的记者职业。因为当记者,可以每天都接触到正在发生的事件,它会让你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不停地跳动,让你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尽管记者的生活节奏比常人要快得多,但每天都能接触新鲜事儿,自然生活积累会越来越厚实,创作的素材会源源不断。的确,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使我的小说创作增加了现实社会的厚重感。您在读这部小说时,会感觉到这一点。书中的人和事儿,大多是我的亲身经历,只不过将这种真实艺术化了。
我之所以在紧张的日常采访写作中,要写这部小说,实在是出于一种创作冲动和一种历史责任感。可以说,这部长篇小说,完全是我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它耗费了我三年多的心血!在写这部小说的同时,我在《北京晚报》主持“广角”专版,每周要采写一版新闻专稿,这种工作量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而在这种高强度的紧张工作中,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确实挺不易的。
话说“七零届”
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呢?回想三年前的创作初衷,主要有两个动机:一是因为我是“七零届”初中毕业生,二是因为我是在胡同儿里长起来的。
“七零届”几乎成了专有名词。这届学生经历的事儿太多,从出生到成长,几乎都是在政治运动的旋涡中走过来的。人到中年,赶上了改革大潮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这拨儿人不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落伍感。“七零届”也曾有得宠的时候。当年“七零届”在“老三届”之后,赶上了留城,没去插队,也没去农垦兵团,大都分配到了“国企”。
可是,在改革开放中,受市场经济冲击的就是“国企”。当时企业的生力军,如今已是太阳偏西,大部分人“享受”到裁员“下岗”的命运。而活到这把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自不必说。这届学生里真正混出个模样儿来的很少,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恰逢世纪之交,“七零届”人的命运委实让我感到叹息。
几年前,我在京城劳务市场采访时,碰到了几个“下岗”后谋职的“七零届”。“写写我们的命运吧。”他们用恳切的口吻对我说。“七零届”学生仅北京就有三十多万,全国至少有五百万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群体呀!为“七零届”人写部书也是值得的。
这之后,我动了这个心眼儿,先后走访了不下一百多位“七零届”人。说老实话,跟他们一深聊,我恨不得大哭一场。当年初中毕业时,那些精壮小伙儿和欢蹦乱跳的姑娘,如今有的因过度地操劳,从相貌上看几乎成了一脸沧桑的小老头儿和老大妈。一个半个的甚至早早儿地奔了“八宝山”。真怪难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而大部分尚未早衰或夭折的“七零届”们,一个个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赡养父母、培养子女的重负,活得都挺累。我的心为同一届人的命运怦然而动,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初动因。
新闻
“华子的闺女跟人跑了!”
老豆一惊一乍地把这“新闻”告诉我。
这小子像条泥鳅,到处乱窜,甭管在哪儿,他都能找到我。
他掏出一块大手绢,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
“华子?华子是谁?”我让老豆的神魔鬼道的眼神一时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华子,董丽华呀!咱们‘七零届’的,当年追过你的那个小疯丫头儿,你忘啦?”老豆挑起眉毛,提高了嗓门儿。
“你说的是不是‘小红帽儿’?”我的眼前忽地一亮,记忆里蹦出一个头上扎着小刷子的小妞儿,而且马上想起了她的外号。
“对呀。‘小红帽儿’你怎么能忘了呢?”
“一晃儿快三十年了,我跟她一直没联系。她长得什么模样儿我都记不大清了,没准儿见了面都不一定能认出来了。”
“当年‘小红帽儿’这个外号,可是你给人家起的。”老豆挤咕了一下小眼笑着说。
“你跟她还有联系?”
“当然,中学同学除了出国的,还有‘进去’的,我都没有断线儿。”
“华子现在混得怎么样?怎么会把闺女给丢了呢?”
“混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咱们‘七零届’的学生,混成你这么出息的没几个。”
“我不就是一记者吗?说不上有什么大出息。你别老跟我这儿卖关子。华子到底怎么啦?”
“怎么啦?没怎么,跟我差不多。不过,我是‘下海’,她是‘下岗’。烟呢?”
老豆到我这儿向来如此,开聊之前先找烟。他知道我这儿短不了有朋友送的好烟。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盒烟,递给他。他看了一眼,装作大大咧咧地把烟盒打开,抽出一支,点上。
“哥儿们,你是不是想知道华子的情况?”他嘴里喷出一口烟,笑道:“见你一次不容易,赶到饭口儿了。走,咱们找个地方喝两杯,我给你讲讲这个段子。”
老豆好喝两口儿,每次酒瘾上来,便预备一两个“段子”,拴着我,让我做东。他知道我拿“消息”看得比喝酒更当回事儿。
老豆
老豆,不姓豆。他的大号叫段保军,老豆是他的外号。说起来我们是“发小儿”,他的这个外号还是我给起的呢。
段保军跟我是中学同学,我们同属“七零届”。上中学时,我跟段保军算是知己,常在一起玩儿。
我们是西城的“根儿”。他们家住东养马营,我们家住辟才胡同,这两条胡同儿相隔并不近,可是我常奔他们家跑。因为他们家老爷子是炒崩豆儿出身。
我一去他们家,老爷子准保给我炒崩豆儿吃。段老爷子好像特意在我面前显摆自己的手艺。老豆这个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自然,我俩都已人到中年,一把岁数了,当年的外号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了。老豆,也只有我还会这么大大方方地叫他。
说老实话,我的中学同学,现在跟我走得还算近的就属这位老豆。中学在我的记忆里,是非常短的一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填个人履历表时,我们这拨“七零届”的学生总是大模大样儿地写上初中毕业。
其实,这个“初中”是“冒牌”的。稍微拧一下,就能拧出许多 “水”来。小学五年级赶上了“文革”。1968年冬天进的中学门。一九七零年夏天,头一拨儿学生就开始毕业分配了。满打满算,在中学混了两年多一点儿。而这两年里,刨去学工学农、军训、挖防空洞、五·一、十·一练队、搞大批判、政治学习,正儿八经的文化课没上过几天。
我上的中学是京城有名的学校,当时算是“教育革命”搞得好的。我中学毕业时,英语勉强能把二十六个字母念下来,数学只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这点儿学问,对于现在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不成问题。您琢磨去吧,这个“初中”念得多么稀松二五眼。
中学同学呢,进校门时一个个都是生瓜蛋子。两年多的时间,一块儿搞大批判,一块儿挖防空洞,磕头碰脑地刚刚混熟,就各奔东西,走上社会了。由于没有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加上出身决定人的等级的阶级划分,所以同学之间谈不上有什么友谊与情义。“七零届”的学生,同学关系能一直保持下来的并不多。
这么一想,我跟老豆的这点儿缘分,就显得在我心里挺占地方了。段爷其实,我跟老豆的交情也断了二十多年。他在“七零届”里是属于走红运那一拨儿的。他们那拨儿家庭出身没“砟儿”的,在1970年的夏天,就享受到分配工厂当工人的待遇了。我呢,直到那年的年底,才赶上了留城的“尾巴”,分到了商业口儿。
先分的那拨儿学生,除了家庭出身没有“砟儿”,还得是红卫兵。那会儿的红卫兵,已然由初的革命造反组织,转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入红卫兵,不亚于入共青团。
老豆的父亲段爷在新中国成立前做过小买卖,而且还有个铺子。但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时,段爷把铺子充了公,自己甩手进食品厂当了工人。
“文革”开始的时候,造反派也曾捌过段爷的旧账。但是,段爷比较会来事儿。他在“清理阶级队伍”之前,从柜子里翻出一件旧棉袍,满世界做起“忆苦思甜”的报告来。
敢情段爷在进崩豆铺子学徒之前,是逃荒要饭进的北京城。他当过“花子”,拉过小襻儿,捡过破烂儿。
那年冬天,他没家没业地来到前门外“崩豆儿尹”的铺子外头。铺子的门脸儿边上有个炒崩豆儿的火炉子。他在炉子旁边取暖,睡到半夜,靠在了炉子上,把破棉袄给燎了,差点儿给烤得没了魂儿。多亏“崩豆儿尹”起夜,闻着煳味儿,把他救了。“崩豆儿尹”慈悲,见他挺可怜,把他收了“编”,让他在尹家铺子里学徒,炒崩儿豆。“崩豆儿尹”没儿子,看段爷挺机灵,手艺也学得快,后来,认他当了干儿子。再后来,段爷跟干爹的闺女“腻”到了“一块堆儿”。“崩豆儿尹”临死前,两人拜了天地。自然,尹家的铺子也就归了段爷。
段爷把后来的这段儿给抹了去,只提前面的事儿,而且他的嘴皮子比较利落,演绎出来的故事让一些红卫兵小将感动得直掉泪。悲惨的童年加上受“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其实这“资本家”,就是他的干爹和岳父。段爷成了新中国成立前苦大仇深的“工人阶级”。末了儿,把小业主的成分也改成了“城市贫民”。
评论
还没有评论。